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多数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上课时,无论是物理概念、公式,还是定理、定律,老师一点就明白,但课后做作业、做试卷时,却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常见到知识错位,搞错条件,记错公式,写错单位,对于学习过的知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分析这些现象,根本原因是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把上课学到的一些概念、公式记住了,就认为已经懂了,缺乏对物理知识的分析、理解,没有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学生而言,应具有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灵活应用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理解其概念的内涵和定理、定律的物理意义,才能达到提高物理学习水平的目的。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该科知识有强烈兴趣时,就会热爱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成为学习物理的内部动力,从而激起求知、探究、实践等学习意愿。这样就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物理知识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多举一些实例,并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清楚,或在学习新课之前演示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物理现象,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演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在讲“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我课前先利用一节干电池、一块小磁铁、一些漆包线、透明胶等做了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让它在课上转动起来等等,以上小实验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物理学中,概念、定理、定律都是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其文字表面意思,更应该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应用概念、定理、定律时不致出错。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了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虽然只有两句话,学生很快就能背出来,但并不表示学生已经掌握了该定律,还应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1)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没有受到外力”,即理想情况下不受任何力。(2)“保持”的意思应理解为如果物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仍旧处于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处于运动状态,那么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应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也叫惯性定律,但它和惯性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因为惯性定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它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是受力还是不受力,这个物体都具有惯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可用此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同时也为下一节课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在物理公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学习的目的就是利用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其关键就是物理公式的应用。物理公式反映了物理学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物理公式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欧姆定理的教学中:(1)首先应注意前提和“因”“果”的关系。我们已经学习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就可知道电压是“因”,而电流是“果”,因果不能倒置。所以,在电阻不变的条件下(前提),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反之即错。另外要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无关。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前提),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果)与导体的电阻(因)成反比,反之即错。(2)应用欧姆定律公式时必须注意I、U、R的同体性和同时性,即I、U、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的,I、U为同时测量的值。
四、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习题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用数字表示出来,有些是通过几个文字表示的,甚至隐含在题目中。学生做题过程中,只有通过理解题意,在大脑中建立明晰的物理情景,才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但实际解题时学生往往一是忽略条件,忽略前提,二是无法找到隐含条件,导致结论错误。在做文字探究类题时,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解题。首先引导学生在审题、读题、建立物理情景、画出物理过程图,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审题中,先概读全题,对题目有一个总印象,然后再带有丰富的表情读题,遇到关键词语则加强语气,放慢速度,并让学生把关键词语例如“平衡状态”、“光滑”、“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態”等用笔在题目上画出来,因为这些词中都隐含了物理条件,是该题考查哪部分知识的关键,而且这些条件一般又都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在读题过程中边读边画,有的甚至要在旁边草稿纸上画物理过程图,等到题目审完读完,整个物理过程已经明晰的显示出来,再将用到的条件和要用到的物理知识罗列出来,这样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只要教师注意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坚持始终,持之以恒,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工作学习,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该科知识有强烈兴趣时,就会热爱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成为学习物理的内部动力,从而激起求知、探究、实践等学习意愿。这样就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由于物理知识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只要在课堂上多举一些实例,并用学过的知识去解释清楚,或在学习新课之前演示一些与本节课有关的物理现象,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演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在讲“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我课前先利用一节干电池、一块小磁铁、一些漆包线、透明胶等做了一台直流电动机模型,让它在课上转动起来等等,以上小实验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在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物理学中,概念、定理、定律都是物理知识的高度概括,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知道其文字表面意思,更应该让学生理解其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应用概念、定理、定律时不致出错。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了结论,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虽然只有两句话,学生很快就能背出来,但并不表示学生已经掌握了该定律,还应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其内涵:(1)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没有受到外力”,即理想情况下不受任何力。(2)“保持”的意思应理解为如果物体原来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仍旧处于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处于运动状态,那么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应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3)牛顿第一定律虽然也叫惯性定律,但它和惯性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因为惯性定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它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所遵循的运动规律,而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具有的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还是运动状态,是受力还是不受力,这个物体都具有惯性。通过以上的分析,我想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可用此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同时也为下一节课教学铺平了道路。
三、在物理公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学习的目的就是利用学过的物理概念、规律解决物理实际问题,其关键就是物理公式的应用。物理公式反映了物理学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物理公式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欧姆定理的教学中:(1)首先应注意前提和“因”“果”的关系。我们已经学习了“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就可知道电压是“因”,而电流是“果”,因果不能倒置。所以,在电阻不变的条件下(前提),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反之即错。另外要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无关。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前提),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果)与导体的电阻(因)成反比,反之即错。(2)应用欧姆定律公式时必须注意I、U、R的同体性和同时性,即I、U、R是对同一导体而言的,I、U为同时测量的值。
四、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习题中,并不是所有的条件都用数字表示出来,有些是通过几个文字表示的,甚至隐含在题目中。学生做题过程中,只有通过理解题意,在大脑中建立明晰的物理情景,才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但实际解题时学生往往一是忽略条件,忽略前提,二是无法找到隐含条件,导致结论错误。在做文字探究类题时,我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解题。首先引导学生在审题、读题、建立物理情景、画出物理过程图,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审题中,先概读全题,对题目有一个总印象,然后再带有丰富的表情读题,遇到关键词语则加强语气,放慢速度,并让学生把关键词语例如“平衡状态”、“光滑”、“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態”等用笔在题目上画出来,因为这些词中都隐含了物理条件,是该题考查哪部分知识的关键,而且这些条件一般又都是解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学生在读题过程中边读边画,有的甚至要在旁边草稿纸上画物理过程图,等到题目审完读完,整个物理过程已经明晰的显示出来,再将用到的条件和要用到的物理知识罗列出来,这样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只要教师注意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的培养,坚持始终,持之以恒,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工作学习,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