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双语教学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已经普遍推开,然而如何做好高等院校农林教育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让学生更好地与国际领先研究领域和教育教学思想接轨,依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本文通过对农林类专业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改革实践调查结果的分析,探索双语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114-02
Abstrac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has been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owever, we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research to reform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nect the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lead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dea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strategy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photopathology".
Keywords: agricultural photopath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必然趋势,随着教育事业“以人为本”教育教学总体观念的确立,教学重心要逐渐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由关注知识传授的教学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转变,由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以及服务区域和学校发展转变,由基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新的专业贡献。
为了深化高等院校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学科国际前沿及其现代农业和生物科学技术,知晓国内外农业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科学问题,具备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的潜质和潜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方向授课教师讨论决定,对学院2012级植物保护专业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实施双语(汉语和英语)教学改革,并以此作为试点探讨农林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措施
教学改革按照规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即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在全国各大学大规模实施的整体性的教学改革;二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它指学校在其校内自主实施的教学改革;三是微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它指个体教师在某些特定学科所作的局部的、小规模的教学改革。本课题中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改革属于第三种微观层面的局部、小规模的教学改革。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植物保护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之一,主要介绍栽培作物病害的症状表现、病害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的识别和症状特点、病原特性、病害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学习病害综合防治的方法与基本原理,为农业生产、科研、教学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了解该领域国际化发展水平对学生进一步的知识探索和学习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课程改革过程中,具体实施了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 在课程内容方面,课本使用陈利锋、徐敬友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教材,同时将全英文的《普通植物病理学》课本作为辅助教材。
2. 在教师授课方式上,从全汉语的授课方式和汉语多媒体课件改为英汉结合的授课方式和全英文的多媒体课件。
3. 课程考查方式依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组成,但在平时成绩中加入了部分英文文献的搜索、翻译和讲解成绩,在考试试题中由全汉语试题改为汉英结合题目,其中英语部分占所有题目内容的40%,且鼓励学生部分试题可以用英文作答。
二、对改革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
课程结束后,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12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3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二)调查结果
1. 该课程通过率和优秀率较高。123名学生中,只有1名课程成绩不及格,课程通过率为99.2 %,同时,有29名学生成绩在85分及以上,整体优秀率为23.6 %。
2. 多数学生对课程改革基本满意。对于“您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是否满意”一问题的统计显示,基本满意度最高,达83.8%,很满意和不满意分别占10.3%和5.9%。
3. 双语教学模式是否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第4题-第9题(Q4:您对英语授课内容的理解率为,Q5:该课程内容的英语授课对您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帮助,Q6:对于不懂的英文内容您是否会在课后查阅理解,Q7:在课程改革中,您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Q8:在课程改革中,您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Q9:如果其他课程进行类似改革,您是否愿意参加)6个问题回答结果的统计,同时结合被调查学生四六级通过情况进行的分析表明,双语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至关重要。英语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中的英文部分理解率更高,且能做到课后积极查阅资料、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从而认为课程改革对其英语学习能力有所促进。而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与之相反。 4. 职业规划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双语授课改革的需求。《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大三年级的一门专业课程,这时部分学生已经做好了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准备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和决定直接找工作就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需求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对于继续深造甚至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了解国际前沿进展、阅读英文文献成为了重要的学习内容与方向。而对于准备进入专业相关公司直接从事农药销售、市场推广等领域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程中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英语部分也同样如此,这会增强他们在外企应聘的竞争力。这样的需求差异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5. 學生对专业课程双语改革的建议。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在专业内容讲解之前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对专业词汇进行单独讲解;二是专业的英语听力与口语交流能力确实是双语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在课余时间组织相关方面的练习将对教改效果产生很大的帮助;三是可以适当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
三、由效果分析引发的思考
(一)教学改革要从实、从细,做到操作创新
双语教学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一种考验。有资料显示,我国学生接受基础英语教学虽费时多但效果却一般,很多学生经过9年甚至13年的学习仍然很难熟练地阅读英语书籍,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困难更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部分同学也存在这一现象。
面对学生英语水平的现实情况,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实、做细,例如对专业英语词汇的详细讲解,课程内容安排的循序渐进,授课过程中教师英语口语难易程度的适度把握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反映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此,可以通过在英语课件中插入生动的图片或动画效果、抽出专门的时间辅助学生理解英文内容、邀请外教参与专业课程学习,并对双语授课的内容提出可行建议等途径,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做到操作创新。
(二)教学改革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配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学的本质也是双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双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师生对双语教学改革意义的认识,让师生积极融入到双语教学中,从长远的角度理解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师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其次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将英语水平有差别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进行课堂讨论,打消英语水平较差学生的抵触心理,带动其积极探索;可以邀请本专业研究生或留学生走进课堂,就其研究领域与学生用英语进行深入交流,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其专业英语水平;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方面的学术报告、暑期海外访学等活动,营造专业英语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双语教学改革可按照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结合《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双语教学改革如何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更好的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院已经开始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创新。
一方面,对于热爱植物保护科研事业,具有探索农业科学问题的兴趣和意愿,有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学习成绩优良,特别是有读研或出国深造意向的大二、大三学生,将组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双语或全英文授课小班教学,成立“创新实验班”,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农林科技交流与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有意向将来从事植物保护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更重视应用方面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学习与讲授,以培养学生知识推广与应用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当双语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能力相辅相成时,就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也更利于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开展。
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希望此次基于《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讨论,可以为高等院校教育中农林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模式的优化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余其俊,庄梓豪,韦江雄.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2]刘波,黄俐,李涛.《建筑材料》双语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钟勇为.冲突与调谐: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双语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1-0114-02
Abstract: The bilingual teaching has been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however, we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 research to reform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nect the students with international lead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dea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form strategy of bilingual teach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urvey results of the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photopathology".
Keywords: agricultural photopath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必然趋势,随着教育事业“以人为本”教育教学总体观念的确立,教学重心要逐渐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由关注知识传授的教学向关注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的教学转变,由单纯关注教材教法向加强对教学质量的全要素以及服务区域和学校发展转变,由基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向基于开放的信息化教学的现代教育模式转变,从而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出新的专业贡献。
为了深化高等院校农林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了解学科国际前沿及其现代农业和生物科学技术,知晓国内外农业生产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科学问题,具备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的潜质和潜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方向授课教师讨论决定,对学院2012级植物保护专业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实施双语(汉语和英语)教学改革,并以此作为试点探讨农林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的具体措施
教学改革按照规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即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在全国各大学大规模实施的整体性的教学改革;二是中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它指学校在其校内自主实施的教学改革;三是微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它指个体教师在某些特定学科所作的局部的、小规模的教学改革。本课题中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改革属于第三种微观层面的局部、小规模的教学改革。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植物保护中的一门主干课程之一,主要介绍栽培作物病害的症状表现、病害发生原因、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的识别和症状特点、病原特性、病害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学习病害综合防治的方法与基本原理,为农业生产、科研、教学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了解该领域国际化发展水平对学生进一步的知识探索和学习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深化教学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课程改革过程中,具体实施了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 在课程内容方面,课本使用陈利锋、徐敬友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农业植物病理学》第四版教材,同时将全英文的《普通植物病理学》课本作为辅助教材。
2. 在教师授课方式上,从全汉语的授课方式和汉语多媒体课件改为英汉结合的授课方式和全英文的多媒体课件。
3. 课程考查方式依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组成,但在平时成绩中加入了部分英文文献的搜索、翻译和讲解成绩,在考试试题中由全汉语试题改为汉英结合题目,其中英语部分占所有题目内容的40%,且鼓励学生部分试题可以用英文作答。
二、对改革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
课程结束后,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2012级全体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3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有效回收率为93.5%。
(二)调查结果
1. 该课程通过率和优秀率较高。123名学生中,只有1名课程成绩不及格,课程通过率为99.2 %,同时,有29名学生成绩在85分及以上,整体优秀率为23.6 %。
2. 多数学生对课程改革基本满意。对于“您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是否满意”一问题的统计显示,基本满意度最高,达83.8%,很满意和不满意分别占10.3%和5.9%。
3. 双语教学模式是否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至关重要。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第4题-第9题(Q4:您对英语授课内容的理解率为,Q5:该课程内容的英语授课对您的英语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帮助,Q6:对于不懂的英文内容您是否会在课后查阅理解,Q7:在课程改革中,您哪些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Q8:在课程改革中,您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Q9:如果其他课程进行类似改革,您是否愿意参加)6个问题回答结果的统计,同时结合被调查学生四六级通过情况进行的分析表明,双语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至关重要。英语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中的英文部分理解率更高,且能做到课后积极查阅资料、阅读相关英文文献,从而认为课程改革对其英语学习能力有所促进。而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与之相反。 4. 职业规划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双语授课改革的需求。《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大三年级的一门专业课程,这时部分学生已经做好了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准备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和决定直接找工作就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需求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对于继续深造甚至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了解国际前沿进展、阅读英文文献成为了重要的学习内容与方向。而对于准备进入专业相关公司直接从事农药销售、市场推广等领域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专业课程中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英语部分也同样如此,这会增强他们在外企应聘的竞争力。这样的需求差异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又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5. 學生对专业课程双语改革的建议。整理归纳学生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主要为以下几点:一是在专业内容讲解之前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对专业词汇进行单独讲解;二是专业的英语听力与口语交流能力确实是双语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在课余时间组织相关方面的练习将对教改效果产生很大的帮助;三是可以适当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
三、由效果分析引发的思考
(一)教学改革要从实、从细,做到操作创新
双语教学不仅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一种考验。有资料显示,我国学生接受基础英语教学虽费时多但效果却一般,很多学生经过9年甚至13年的学习仍然很难熟练地阅读英语书籍,与外国人直接交流困难更大。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部分同学也存在这一现象。
面对学生英语水平的现实情况,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就必须做实、做细,例如对专业英语词汇的详细讲解,课程内容安排的循序渐进,授课过程中教师英语口语难易程度的适度把握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反映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此,可以通过在英语课件中插入生动的图片或动画效果、抽出专门的时间辅助学生理解英文内容、邀请外教参与专业课程学习,并对双语授课的内容提出可行建议等途径,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做到操作创新。
(二)教学改革的同时要鼓励学生主动配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学的本质也是双语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双语教学的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师生对双语教学改革意义的认识,让师生积极融入到双语教学中,从长远的角度理解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师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克服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其次授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将英语水平有差别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小组进行课堂讨论,打消英语水平较差学生的抵触心理,带动其积极探索;可以邀请本专业研究生或留学生走进课堂,就其研究领域与学生用英语进行深入交流,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其专业英语水平;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方面的学术报告、暑期海外访学等活动,营造专业英语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双语教学改革可按照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结合《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效果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双语教学改革如何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更好的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院已经开始了进一步的调整与创新。
一方面,对于热爱植物保护科研事业,具有探索农业科学问题的兴趣和意愿,有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品质,学习成绩优良,特别是有读研或出国深造意向的大二、大三学生,将组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双语或全英文授课小班教学,成立“创新实验班”,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参与国际农林科技交流与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有意向将来从事植物保护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更重视应用方面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学习与讲授,以培养学生知识推广与应用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当双语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能力相辅相成时,就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也更利于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开展。
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教育教学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希望此次基于《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的讨论,可以为高等院校教育中农林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模式的优化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余其俊,庄梓豪,韦江雄.本科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2]刘波,黄俐,李涛.《建筑材料》双语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钟勇为.冲突与调谐: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