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半街、王半街,嫁人就嫁八大家”,在巴里坤老辈人中,清代至民国时期八大商户的故事广为流传,并且在普通百姓眼中有着很高的地位。随便走进一处老户人家,人们都能娓娓道来自家祖辈口中所描述的八大商户,故事个个鲜活生动,不曾在岁月里失色老去。
一个月前,我寻访到两位与八大商户有关联的人,分别是仁和兴创始者的后人。魁顺祥伙计的后人。在他们的讲述中,时光纷纷后退,那大宅门内的故事便鲜活起来。
我们家族的故事就是巴里坤的大宅门——仁和兴创始者后人蒋晓亮
巴里坤地处新疆东疆交通咽喉,运输物流业十分发达,素有“万驼县”美誉。曾经系新疆三大商都之一,与迪化(今乌鲁木齐)和伊犁齐名,而八大商户是那个时期巴里坤繁华的最好见证。
“我们家族的故事就是巴里坤的大宅门,里面的故事和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一模一样。”在巴里坤县地藏寺仙姑庙,蒋晓亮说起家族往事颇为感慨。身为文物局局长,这里是他的办公地。
八大商户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蒋家仁和兴。蒋晓亮的祖辈由陕西迁至巴里坤经商,祖太爷蒋玉堂创建仁和兴,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驼运业。鼎盛时期,仁和兴有上千峰骆驼,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公司”。
蒋家的家业当时有多大,蒋晓亮也是从父亲和爷爷口中听到一些。当年,从松树塘到巴里坤草原的三分之一属于蒋家,此外还拥有大片军马场和油菜地。
在蒋晓亮记忆里,蒋家老宅用的是宫灯,采用当时极为稀罕的地采暖,上面铺着地毯,宅子格局是三进院,有四五十间屋子。家里国内外的稀罕玩意儿琳琅满目,还有翡翠瓜、夜明珠、青花瓷,邻居也是八大商户之一。他从小见识的古玩字画很多,故而对美轮美奂的古建筑一直很感兴趣。
由于讲诚信,生意兴旺,仁和兴引领了当地众商户,蒋玉堂被推举为镇西(现巴里坤)商会总督,即商总,掌握着当时巴里坤经济发展的命脉。当时,商会不仅有会馆,还制定了会规。如有欺诈事件,会受到严惩,商家也将在巴里坤无法立足。
蒋晓亮说,当时巴里坤有几十个会馆,类似西北五省某地同乡会,如甘州会馆、民勤会馆等,还有一种会馆,叫羊会、牛会,相当于今天的合作社。虽为商人,蒋玉堂很讲仁义。平日,收留投奔来疆的同乡,帮助其谋营生,穷人看不起病,死后无棺材入殓,他都会出手相助。有一次,蒋玉堂被人陷害,坐了大牢,送饭人都排成了长队。
“清朝末年,贼反了,商户们纷纷把马儿赶回城里,被围困后缺少粮草,饿得马儿开始互相咬尾巴。如此困难,当得知左宗棠急需2万石军粮的消息,巴里坤商户齐心协力,捐赠了1万石,占到总需求量的一半,为收复新疆出了力。”蒋晓亮说。
后来发生了一件蹊跷的事,成为蒋家家道中落的转折点。因为蒋玉堂的威望极高,每任新到任的县长必先拜见蒋玉堂,以便取得信任和支持。有一年,巴里坤新上任了一位县长,蒋玉堂见新县长年轻,随口按陕西方言调侃了句“娃娃县长”,不料传到县长耳中,遭了记恨。县长请客时,没给蒋玉堂让座儿,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席间,县长还与蒋玉堂耳语了几句,但都不知说了些什么。
“祖太爷回来后一病不起,至今那段谈话内容仍是个谜。”蒋晓亮轻声叹息道。
民国时,局势不稳,蒋家男继承人迷上了抽大烟,家业急剧衰落。那时,全凭女人操持家业。
蒋玉堂的大儿媳,即蒋晓亮的大太奶奶姓关,生得美丽端庄。当时有个官员,想霸占蒋家大儿媳及蒋家产业,污蔑蒋家多占了草场。大太奶奶邀请了当地有威望的名人齐聚草场,现宰羊,煮了一大锅肉,请人现场测量草原面积,结果真相大白。“我们蒋家没有多占一分地!”大太奶奶厉声宣布,当场抽了污蔑者一个大耳光。
大太奶奶是掌家能手,马仲英攻打镇西时相中了大太奶奶的一个小叔子,硬是征了兵,大太奶奶拿了十几个镶银马鞍将他换回来,辗转安排他到南疆库尔勒工作。
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民国末期,蒋家分家时,元宝还堆了一大炕。在蒋晓亮父亲小时候,家里还有200多匹马。文革时,家谱被烧,古玩字画被抄,家里雕梁画栋的门窗当柴烧了大半年。
家族曾经的荣耀,并未给蒋家后人带来多少光鲜。“为这,我上小学连红领巾都没戴上。”蒋晓亮笑言。文革时,蒋晓亮的爷爷被下放到大河镇。蒋晓亮还记得,周末时,他跟父亲赶着毛驴车走15公里去看爷爷。爷爷下放回来后,心情抑郁,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不久故去。蒋晓亮的奶奶活到20世纪80年代,印象里,老人家每天头发梳得溜光,吃饭时,手边随时备着擦嘴的手绢。这让蒋晓亮时常想象起这个家族当年的生活情境。
蒋家在新疆已到第九代,家族目前有100多人,散居在巴里坤、库尔勒和乌鲁木齐等地。蒋晓亮是60年代生人,家族给他并未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不乏精神财富。他说,家中从小讲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人接物有讲究,遇见穷人要施舍,强调先做人后做事。
“小时候,爷爷经常背着我,念叨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今,父亲古稀之年,仍时常教育我,对人要好,公家东西不要贪,生活要节俭。”
蒋家后人仍有把家业重新做大的想法,年届不惑的蒋晓亮继承了家族的某种基因,业余时间喜欢摄影,读史书。“搜集史料后我会把家族的故事写出来的。”蒋晓亮说。
那些故事收藏在我的老家什里面——魁顺祥伙计后人邢振华
与地藏寺仙姑庙相邻,直线距离不足百米的小巷内,一处平房小院居住着邢振华老人。80多岁的他,身体十分健朗,除了耳朵有点背,外貌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邢振华的祖辈清朝时从陕西来到巴里坤,到他已是第八代人了。
在邢振华儿时,八大商户还是存在的。老人回忆,除了仁和兴外,万顺荣是当铺。田德全是做茶米油粮生意的,魁顺和是卖衣服的,放到现在就是服装店。裕祥厚是酒家,他家养了很多骆驼,在奇台县还有分号。魁顺祥和魁顺和是兄弟商铺,魁顺祥家是卖布的。兴盛昌是骆家商铺,经营文化用品笔墨纸砚等,当时,在巴里坤汉城北街占了大半条街,人们也称骆半街。义兴诚是王家开的肉铺,当时也占据了汉城北街的另一半街,人称王半街。如今,在巴里坤县的蒲类大观园里,将当年这些商户还原呈现着。 “当时,商户经营运输物流的多,主要走蒙古、内蒙古,以及新疆的一些运输线路,运输工具就是骆驼。”
老人还记得小时候到油坊玩的情形呢。“那时,八大商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跟我们差不多,不穿绫罗绸缎,从不露富,很礼貌,和大家也在一起玩耍。”
邢家与八大商户的因缘还不止这一点,邢振华的父亲邢泽荣弟兄9个,他行二,家境十分困窘。9岁时,邢泽荣被送到八大商户之一的魁顺祥当了小伙计,先学习端茶倒水、点水烟、搓灯的火捻子,之后才学习收购土特产。
“那时规矩可多了,晚上掌柜不睡,伙计们眼皮都不能合一下,要在一旁伺候着。掌柜的困了,要赶紧铺被褥。天没大亮,就要起来打扫卫生。事事要小心,掌柜稍一看不顺眼就被赶走了。起初几年都是白干活,混个饭吃。”
之后,邢泽荣开始学习收购土特产,在伊吾收皮毛,在巴里坤收购枸杞。几年后,掌柜见他人本分勤快,能独立干活了,才发话给了一分半的股份,年底分红。收入还算不错,邢泽荣凭此成家立业,娶妻生子。
八大商户几乎均衰退于民国晚期战乱时,那时邢泽荣30多岁,魁顺祥倒闭时,分给邢泽荣一些钱他便继续从事老营生,四处收山货但生意并不见好,而且山匪多,四处跑危险大,于是又开了间土磨房,加工粮食和饲料。
八大商户接连倒闭,纷纷贱卖各种家具。邢泽荣用手中的一点积蓄购买了裕祥厚的几十件家具,有太师椅、月牙桌、方桌、琴凳、钟表、梳妆镜、炕桌,还有锁账本的大柜,一股脑收购来。为了就地利用,他还与人搭伙,开了家叫荣聚成的皮匠坊,当了小老板。
“当了那么多年伙计,心中咋没有想法呢。”邢振华说起当年父亲的心态,很是自豪。
“想看那些老物件吗?”老人卖了个关子,招呼我跟着他走,“那些故事收藏在我的老家什里面。”
在两间储物间内,我见到了老人说的那些裕祥厚的家具。一个布满尘土的黄色座钟,做工很精美,老人打开外壳,试图让钟摆重新摆起来。这是个发条钟,老人说一直用到20世纪50年代。
十几扇木雕屏风竖在一边,被一堆杂物堵着,无法展示。墙角有两扇月牙儿桌子。“这可是有讲究的桌子,过去谈生意时,两家各坐一边喝茶,如果谈成了,两张桌子一拼起来,顷刻上菜庆祝合作成功。”
这些笨重的老家什,保存这么多年实在不容易啊。“全是老爷子的宝一件不让扔!”儿媳妇笑着说,“最大的这件红漆条桌,2米长,60厘米宽,有100多公斤。之前有人来收购,老爷子坚决不卖。”
老人抿嘴笑着也不解释,粗糙的大手细细抚摸着桌角。我所能感觉到的是,老人从父亲身上继承的那些岁月故事,或许还有一个小伙计的成长历程。
一个月前,我寻访到两位与八大商户有关联的人,分别是仁和兴创始者的后人。魁顺祥伙计的后人。在他们的讲述中,时光纷纷后退,那大宅门内的故事便鲜活起来。
我们家族的故事就是巴里坤的大宅门——仁和兴创始者后人蒋晓亮
巴里坤地处新疆东疆交通咽喉,运输物流业十分发达,素有“万驼县”美誉。曾经系新疆三大商都之一,与迪化(今乌鲁木齐)和伊犁齐名,而八大商户是那个时期巴里坤繁华的最好见证。
“我们家族的故事就是巴里坤的大宅门,里面的故事和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一模一样。”在巴里坤县地藏寺仙姑庙,蒋晓亮说起家族往事颇为感慨。身为文物局局长,这里是他的办公地。
八大商户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蒋家仁和兴。蒋晓亮的祖辈由陕西迁至巴里坤经商,祖太爷蒋玉堂创建仁和兴,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驼运业。鼎盛时期,仁和兴有上千峰骆驼,成为远近闻名的“运输公司”。
蒋家的家业当时有多大,蒋晓亮也是从父亲和爷爷口中听到一些。当年,从松树塘到巴里坤草原的三分之一属于蒋家,此外还拥有大片军马场和油菜地。
在蒋晓亮记忆里,蒋家老宅用的是宫灯,采用当时极为稀罕的地采暖,上面铺着地毯,宅子格局是三进院,有四五十间屋子。家里国内外的稀罕玩意儿琳琅满目,还有翡翠瓜、夜明珠、青花瓷,邻居也是八大商户之一。他从小见识的古玩字画很多,故而对美轮美奂的古建筑一直很感兴趣。
由于讲诚信,生意兴旺,仁和兴引领了当地众商户,蒋玉堂被推举为镇西(现巴里坤)商会总督,即商总,掌握着当时巴里坤经济发展的命脉。当时,商会不仅有会馆,还制定了会规。如有欺诈事件,会受到严惩,商家也将在巴里坤无法立足。
蒋晓亮说,当时巴里坤有几十个会馆,类似西北五省某地同乡会,如甘州会馆、民勤会馆等,还有一种会馆,叫羊会、牛会,相当于今天的合作社。虽为商人,蒋玉堂很讲仁义。平日,收留投奔来疆的同乡,帮助其谋营生,穷人看不起病,死后无棺材入殓,他都会出手相助。有一次,蒋玉堂被人陷害,坐了大牢,送饭人都排成了长队。
“清朝末年,贼反了,商户们纷纷把马儿赶回城里,被围困后缺少粮草,饿得马儿开始互相咬尾巴。如此困难,当得知左宗棠急需2万石军粮的消息,巴里坤商户齐心协力,捐赠了1万石,占到总需求量的一半,为收复新疆出了力。”蒋晓亮说。
后来发生了一件蹊跷的事,成为蒋家家道中落的转折点。因为蒋玉堂的威望极高,每任新到任的县长必先拜见蒋玉堂,以便取得信任和支持。有一年,巴里坤新上任了一位县长,蒋玉堂见新县长年轻,随口按陕西方言调侃了句“娃娃县长”,不料传到县长耳中,遭了记恨。县长请客时,没给蒋玉堂让座儿,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席间,县长还与蒋玉堂耳语了几句,但都不知说了些什么。
“祖太爷回来后一病不起,至今那段谈话内容仍是个谜。”蒋晓亮轻声叹息道。
民国时,局势不稳,蒋家男继承人迷上了抽大烟,家业急剧衰落。那时,全凭女人操持家业。
蒋玉堂的大儿媳,即蒋晓亮的大太奶奶姓关,生得美丽端庄。当时有个官员,想霸占蒋家大儿媳及蒋家产业,污蔑蒋家多占了草场。大太奶奶邀请了当地有威望的名人齐聚草场,现宰羊,煮了一大锅肉,请人现场测量草原面积,结果真相大白。“我们蒋家没有多占一分地!”大太奶奶厉声宣布,当场抽了污蔑者一个大耳光。
大太奶奶是掌家能手,马仲英攻打镇西时相中了大太奶奶的一个小叔子,硬是征了兵,大太奶奶拿了十几个镶银马鞍将他换回来,辗转安排他到南疆库尔勒工作。
家道中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民国末期,蒋家分家时,元宝还堆了一大炕。在蒋晓亮父亲小时候,家里还有200多匹马。文革时,家谱被烧,古玩字画被抄,家里雕梁画栋的门窗当柴烧了大半年。
家族曾经的荣耀,并未给蒋家后人带来多少光鲜。“为这,我上小学连红领巾都没戴上。”蒋晓亮笑言。文革时,蒋晓亮的爷爷被下放到大河镇。蒋晓亮还记得,周末时,他跟父亲赶着毛驴车走15公里去看爷爷。爷爷下放回来后,心情抑郁,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不久故去。蒋晓亮的奶奶活到20世纪80年代,印象里,老人家每天头发梳得溜光,吃饭时,手边随时备着擦嘴的手绢。这让蒋晓亮时常想象起这个家族当年的生活情境。
蒋家在新疆已到第九代,家族目前有100多人,散居在巴里坤、库尔勒和乌鲁木齐等地。蒋晓亮是60年代生人,家族给他并未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不乏精神财富。他说,家中从小讲规矩,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待人接物有讲究,遇见穷人要施舍,强调先做人后做事。
“小时候,爷爷经常背着我,念叨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今,父亲古稀之年,仍时常教育我,对人要好,公家东西不要贪,生活要节俭。”
蒋家后人仍有把家业重新做大的想法,年届不惑的蒋晓亮继承了家族的某种基因,业余时间喜欢摄影,读史书。“搜集史料后我会把家族的故事写出来的。”蒋晓亮说。
那些故事收藏在我的老家什里面——魁顺祥伙计后人邢振华
与地藏寺仙姑庙相邻,直线距离不足百米的小巷内,一处平房小院居住着邢振华老人。80多岁的他,身体十分健朗,除了耳朵有点背,外貌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邢振华的祖辈清朝时从陕西来到巴里坤,到他已是第八代人了。
在邢振华儿时,八大商户还是存在的。老人回忆,除了仁和兴外,万顺荣是当铺。田德全是做茶米油粮生意的,魁顺和是卖衣服的,放到现在就是服装店。裕祥厚是酒家,他家养了很多骆驼,在奇台县还有分号。魁顺祥和魁顺和是兄弟商铺,魁顺祥家是卖布的。兴盛昌是骆家商铺,经营文化用品笔墨纸砚等,当时,在巴里坤汉城北街占了大半条街,人们也称骆半街。义兴诚是王家开的肉铺,当时也占据了汉城北街的另一半街,人称王半街。如今,在巴里坤县的蒲类大观园里,将当年这些商户还原呈现着。 “当时,商户经营运输物流的多,主要走蒙古、内蒙古,以及新疆的一些运输线路,运输工具就是骆驼。”
老人还记得小时候到油坊玩的情形呢。“那时,八大商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跟我们差不多,不穿绫罗绸缎,从不露富,很礼貌,和大家也在一起玩耍。”
邢家与八大商户的因缘还不止这一点,邢振华的父亲邢泽荣弟兄9个,他行二,家境十分困窘。9岁时,邢泽荣被送到八大商户之一的魁顺祥当了小伙计,先学习端茶倒水、点水烟、搓灯的火捻子,之后才学习收购土特产。
“那时规矩可多了,晚上掌柜不睡,伙计们眼皮都不能合一下,要在一旁伺候着。掌柜的困了,要赶紧铺被褥。天没大亮,就要起来打扫卫生。事事要小心,掌柜稍一看不顺眼就被赶走了。起初几年都是白干活,混个饭吃。”
之后,邢泽荣开始学习收购土特产,在伊吾收皮毛,在巴里坤收购枸杞。几年后,掌柜见他人本分勤快,能独立干活了,才发话给了一分半的股份,年底分红。收入还算不错,邢泽荣凭此成家立业,娶妻生子。
八大商户几乎均衰退于民国晚期战乱时,那时邢泽荣30多岁,魁顺祥倒闭时,分给邢泽荣一些钱他便继续从事老营生,四处收山货但生意并不见好,而且山匪多,四处跑危险大,于是又开了间土磨房,加工粮食和饲料。
八大商户接连倒闭,纷纷贱卖各种家具。邢泽荣用手中的一点积蓄购买了裕祥厚的几十件家具,有太师椅、月牙桌、方桌、琴凳、钟表、梳妆镜、炕桌,还有锁账本的大柜,一股脑收购来。为了就地利用,他还与人搭伙,开了家叫荣聚成的皮匠坊,当了小老板。
“当了那么多年伙计,心中咋没有想法呢。”邢振华说起当年父亲的心态,很是自豪。
“想看那些老物件吗?”老人卖了个关子,招呼我跟着他走,“那些故事收藏在我的老家什里面。”
在两间储物间内,我见到了老人说的那些裕祥厚的家具。一个布满尘土的黄色座钟,做工很精美,老人打开外壳,试图让钟摆重新摆起来。这是个发条钟,老人说一直用到20世纪50年代。
十几扇木雕屏风竖在一边,被一堆杂物堵着,无法展示。墙角有两扇月牙儿桌子。“这可是有讲究的桌子,过去谈生意时,两家各坐一边喝茶,如果谈成了,两张桌子一拼起来,顷刻上菜庆祝合作成功。”
这些笨重的老家什,保存这么多年实在不容易啊。“全是老爷子的宝一件不让扔!”儿媳妇笑着说,“最大的这件红漆条桌,2米长,60厘米宽,有100多公斤。之前有人来收购,老爷子坚决不卖。”
老人抿嘴笑着也不解释,粗糙的大手细细抚摸着桌角。我所能感觉到的是,老人从父亲身上继承的那些岁月故事,或许还有一个小伙计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