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嘎马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超级爱折腾的一枚女纸。从小到大,嘎马有个戒不掉的瘾,那就是做手工。在华中科技大学学管理和经济的阿静同样喜爱手工。在2012年的一个春天,两个女孩在旅途中不约而同地停在了北京旧鼓楼大街,几句闲聊已是相见恨晚。
传统民俗手工艺散落乡野,很难被都市人赏玩。两个志趣相投的女孩于是决定一路旅访,一边记录整理,将各地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开发成简单的DIY材料包,让从小玩乐高、iPad等玩具的城市人感受手工的魅力与温暖。
泥老虎的创新
综合以前旅行中了解到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和在图书馆、互联网查到的资料信息,打点好随身的行李,两个女孩买了车票就出发了。
去山东即墨寻访泥老虎之前,嘎马和阿静就在当地的报纸上得知,即墨车家沟村泥老虎传承人曹孟雨已经65岁了。泥老虎是青岛地区极有特色的民间泥塑玩具,过年过节时非常受欢迎。根据史料记载,泥老虎流传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时至今日,车家沟泥老虎艺人曹孟雨和老伴仍然会在每年的农历新年之前赶制一大批泥老虎。
嘎马和阿静搭顺风车来到村子里。由于是生产淡季,曹孟雨老人的作坊非常冷清,那些曾经做好的泥老虎胚胎,在绿色的小院里透发出沉静又善良的心气。嘎马告诉曹老,她们打算借鉴泥老虎的工艺,设计一个可DIY的手工材料包,让城里的年轻人体会制作泥老虎的乐趣。曹老听了很高兴,带着她们到手工作坊里仔细讲解起传统制作泥老虎的十多道工序来。
“先要做出泥胚,然后根据泥胚做成模子。现在我使用的泥老虎、狮子和麒麟,都是100多年前祖辈留下来的模具做成的。泥老虎的外形有了,接下来还要给它做一个‘哨’,也就是能‘咕嘎’叫的发声装置。泥老虎的身体分前后两部分,在颈部有一隔层,中间插上这样一支苇哨,然后用羊皮或牛皮纸将虎身黏起来,推拉挤压时,哨音就会在虎头的空腔内产生,这样虎嘴就会发出‘咕嘎’的叫声了。”泥老虎的图案和色彩类似于戏剧中的脸谱,颜色、线条也都大有讲究。只见曹老先用黑笔给泥老虎点睛、打底、勾勒线条,然后再依次用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绘制,最后沾上好看的红羽毛,一只神采奕奕的泥老虎立刻呈现了出来。
嘎马和阿静边听边记录。但如果照搬泥老虎的传统工艺,一是所需要的材料庞大臃肿,不方便包装,二是工序太复杂,让人敬而远之,根本玩不起来。
于是,嘎马回到重庆老家后,立即到小模具加工厂订制了几个自己设计的简化了的泥老虎石头模具。跟曹孟雨老人祖传的模具不同,嘎马的模具压出来的泥老虎形态上更小巧更萌,符合90后的审美趣味。另外也去掉了中空部分的哨子,“年轻人玩泥老虎并不在于它传统的年俗实用价值,而是看它是否时尚,是否能激发动手的兴趣。”因此,嘎马选择的泥土也不是即墨东部一个地方特有的泥土,而是便于取材的手工专用的黏土。这样的黏土便于用画笔上色,想涂成什么颜色的泥老虎都可以,没有传统的上色工艺那么复杂讲究令人望而生畏。
既借鉴,又创新。就这样,迷你小模具、黏土、牛皮纸、画笔、颜料,再附上简洁的手绘教程,装入包装盒,一个泥老虎手工材料包就诞生了。
另一种形式的帮助
在枣庄汽车站排队的时候,嘎马和阿静本来想向一位先生问路的,没想到聊上后才知道对方是前中国美术馆策展人周舒先生。周舒对两个女孩所做的事情很是赞赏,他给了嘎马和阿静很多建议,并热心地提供了一些走访的资料。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玩皮影的陈守科师傅就是周先生推荐的。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最有特色的艺术之一,作为完整的戏剧,它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1800多年,而使用影像演出,则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陈师傅所用的道具都是祖上保存下来的,一共880套,一套也没有失传。“周先生告诉我们,中国现在平均六个省里才有三家皮影戏团,陈师傅家保存的皮影是最多的。”
但当嘎马和阿静好不容易找到陈师傅时,却发现他已经很多年不做皮影了。随着老艺人的故去,年轻人的出门闯天下,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似乎已经成为隐藏在百科全书里的一个词条。
不过在跟陈师傅的交流中,嘎马还是深深感受到他对皮影的热爱。“陈师傅告诉我,影子戏以前是大人小孩都爱摆弄的玩意儿,甚至有不同的派别。年轻的时候他们组建的戏班子很火,几乎每个晚上都被邻村请去唱戏。但随着视听资讯的兴起,皮影戏开始没落,戏台下经常只有一个观众,而皮影戏依然是那么婉转激昂,唱戏的人也没有半点怠慢。到今天,戏班早已解散,残余的道具往往成为个人收藏,屈居在了玻璃窗后,徒然展示它一身典雅、华美的造型,却失去了生龙活虎的生命。”没人请唱戏,没有经济来源,陈师傅不得不改行以收购废品为生。只有在偶尔喝高了的时候,才会唱几句旧戏文,拿出戏箱里的旧藏,向晚辈讲述如何只用几个皮影人,演活人世间一辈子的悲喜命运。
在为这些民间艺人感到心酸的同时,嘎马和阿静希望自己开发的手工材料包也能多少帮助他们。于是在向陈师傅请教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后,她们设计了一套迷你版的皮影手工材料包,里面有可直接雕刻的皮革、连接的竹签、着色颜料以及画笔,还有小锣鼓、白色小幕布,相当于一个完整的迷你小剧场。做完皮影的手工后,便可以自编自导一出剧目,重温这为祖祖辈辈带来许多欢乐时光的傀儡戏。“材料包中的部分材料我们决定直接向陈师傅采购,这样不仅能补贴他们的生活,也希望点燃起他们重拾皮影的激情。” 在为城市人找到玩心的同时,她们也想方设法要为这门濒临枯萎的传统手艺带来一丝生机和活力。
把温暖的扎制留给自己
在杨柳飘絮的季节里,到处都能看到机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风筝。风筝虽多,但大多又丑又重且不易放飞,这并不是嘎马和阿静想要的。她们要找的,是那种兼具艺术和手工气息的风筝。两人不假思索地来到风筝的故乡潍坊,与以往不同的是,她们此行并没有具体的寻访对象,只是在街头随意探访那些带有古朴气息的手工风筝小店。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司徒爷爷家的小店前。 店里,司徒爷爷挂出了自己制作的各类纸风筝,有花仙子风筝、哪咤风筝、燕子风筝、年画胖娃风筝等。这些风筝制作起来往往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色彩也是用画笔手工涂上去的,带着国画的技法,题材是年俗和童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些用轻薄的竹子扎制的风筝掂在手里,比那些用纱布和玻璃钢棍做出来的风筝轻巧多了。嘎马和阿静爱不释手,拿个到外面,轻轻一拉就飞起来了。
但司徒爷爷却是一声叹息。“小店竞争不过那些风筝工厂啊。我去亲戚家开的风筝工厂里面看过,一字排开的12间厂房里,机器把纱布裁成一般大小,包在扎好的骨架上,大型的缝纫机咯哒、咯哒地跑线、包边……画面是机器印上去的,骨架用的是玻璃钢棍,比竹子少了许多工序。流水作业效率高,十几个工人一年能产20多万只风筝,卖得也比我便宜多了。”
但嘎马和阿静还是打心眼里喜欢司徒爷爷手工做的风筝。嘎马说:“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一点都没有手工风筝的亲切感呢。”对这一点,司徒爷爷也很赞同,“你看,我的风筝骨架是自己削了竹子做的,非常轻逸,纸糊的图案也是自己画上去的,这些娃娃、花仙子,都是对大家由衷的祝福。”
其实嘎马和阿静很清楚,手工艺并不排斥机器,机器能够提高效率,但纯机械化又缺乏了手的灵巧。那么,为什么不把材料的量产交给机器,把温暖的扎制留给自己呢?这也正是嘎马和阿静想做的事情。体会到自制风筝的美后,她们在自己的风筝材料包里放进了蔑制骨架、浆糊、纸、颜料,至于风筝的外形和色彩,就留给做的人自己发挥吧。“在复制和过剩的年代,我们希望大家能从爷爷奶奶那里学到纯粹美好的手工艺,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能和他们一样在自给自足的创造中惜物自律、热爱生活。”
就这样,嘎马和阿静将走访沿途搜寻到的各种民间手工艺,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和改造,变成了泥老虎、纸风筝、年画、剪纸、皮影等9个系列可DIY的“半制品”材料包。材料包面世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大家都说,按照教程上手很快,玩起来特别有趣,能真真切切地体验一把民间艺术的灵气。
嘎马和阿静接下来的计划是走访重庆和四川山区的蓝印花布、蜀绣、挑花、草编等民间作坊,发掘更多有意味和美感的材料。未来几年,她们还想把足迹延伸到北美、东南亚、欧洲,将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手工艺做成手工材料包,和大家一起分享民间手工艺背后的魅力和温暖。
责任编辑:曹晓晨
传统民俗手工艺散落乡野,很难被都市人赏玩。两个志趣相投的女孩于是决定一路旅访,一边记录整理,将各地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开发成简单的DIY材料包,让从小玩乐高、iPad等玩具的城市人感受手工的魅力与温暖。
泥老虎的创新
综合以前旅行中了解到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和在图书馆、互联网查到的资料信息,打点好随身的行李,两个女孩买了车票就出发了。
去山东即墨寻访泥老虎之前,嘎马和阿静就在当地的报纸上得知,即墨车家沟村泥老虎传承人曹孟雨已经65岁了。泥老虎是青岛地区极有特色的民间泥塑玩具,过年过节时非常受欢迎。根据史料记载,泥老虎流传至今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时至今日,车家沟泥老虎艺人曹孟雨和老伴仍然会在每年的农历新年之前赶制一大批泥老虎。
嘎马和阿静搭顺风车来到村子里。由于是生产淡季,曹孟雨老人的作坊非常冷清,那些曾经做好的泥老虎胚胎,在绿色的小院里透发出沉静又善良的心气。嘎马告诉曹老,她们打算借鉴泥老虎的工艺,设计一个可DIY的手工材料包,让城里的年轻人体会制作泥老虎的乐趣。曹老听了很高兴,带着她们到手工作坊里仔细讲解起传统制作泥老虎的十多道工序来。
“先要做出泥胚,然后根据泥胚做成模子。现在我使用的泥老虎、狮子和麒麟,都是100多年前祖辈留下来的模具做成的。泥老虎的外形有了,接下来还要给它做一个‘哨’,也就是能‘咕嘎’叫的发声装置。泥老虎的身体分前后两部分,在颈部有一隔层,中间插上这样一支苇哨,然后用羊皮或牛皮纸将虎身黏起来,推拉挤压时,哨音就会在虎头的空腔内产生,这样虎嘴就会发出‘咕嘎’的叫声了。”泥老虎的图案和色彩类似于戏剧中的脸谱,颜色、线条也都大有讲究。只见曹老先用黑笔给泥老虎点睛、打底、勾勒线条,然后再依次用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绘制,最后沾上好看的红羽毛,一只神采奕奕的泥老虎立刻呈现了出来。
嘎马和阿静边听边记录。但如果照搬泥老虎的传统工艺,一是所需要的材料庞大臃肿,不方便包装,二是工序太复杂,让人敬而远之,根本玩不起来。
于是,嘎马回到重庆老家后,立即到小模具加工厂订制了几个自己设计的简化了的泥老虎石头模具。跟曹孟雨老人祖传的模具不同,嘎马的模具压出来的泥老虎形态上更小巧更萌,符合90后的审美趣味。另外也去掉了中空部分的哨子,“年轻人玩泥老虎并不在于它传统的年俗实用价值,而是看它是否时尚,是否能激发动手的兴趣。”因此,嘎马选择的泥土也不是即墨东部一个地方特有的泥土,而是便于取材的手工专用的黏土。这样的黏土便于用画笔上色,想涂成什么颜色的泥老虎都可以,没有传统的上色工艺那么复杂讲究令人望而生畏。
既借鉴,又创新。就这样,迷你小模具、黏土、牛皮纸、画笔、颜料,再附上简洁的手绘教程,装入包装盒,一个泥老虎手工材料包就诞生了。
另一种形式的帮助
在枣庄汽车站排队的时候,嘎马和阿静本来想向一位先生问路的,没想到聊上后才知道对方是前中国美术馆策展人周舒先生。周舒对两个女孩所做的事情很是赞赏,他给了嘎马和阿静很多建议,并热心地提供了一些走访的资料。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玩皮影的陈守科师傅就是周先生推荐的。皮影戏是中国民间最有特色的艺术之一,作为完整的戏剧,它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1800多年,而使用影像演出,则比卢米埃尔发明的电影早了2100年。陈师傅所用的道具都是祖上保存下来的,一共880套,一套也没有失传。“周先生告诉我们,中国现在平均六个省里才有三家皮影戏团,陈师傅家保存的皮影是最多的。”
但当嘎马和阿静好不容易找到陈师傅时,却发现他已经很多年不做皮影了。随着老艺人的故去,年轻人的出门闯天下,皮影戏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似乎已经成为隐藏在百科全书里的一个词条。
不过在跟陈师傅的交流中,嘎马还是深深感受到他对皮影的热爱。“陈师傅告诉我,影子戏以前是大人小孩都爱摆弄的玩意儿,甚至有不同的派别。年轻的时候他们组建的戏班子很火,几乎每个晚上都被邻村请去唱戏。但随着视听资讯的兴起,皮影戏开始没落,戏台下经常只有一个观众,而皮影戏依然是那么婉转激昂,唱戏的人也没有半点怠慢。到今天,戏班早已解散,残余的道具往往成为个人收藏,屈居在了玻璃窗后,徒然展示它一身典雅、华美的造型,却失去了生龙活虎的生命。”没人请唱戏,没有经济来源,陈师傅不得不改行以收购废品为生。只有在偶尔喝高了的时候,才会唱几句旧戏文,拿出戏箱里的旧藏,向晚辈讲述如何只用几个皮影人,演活人世间一辈子的悲喜命运。
在为这些民间艺人感到心酸的同时,嘎马和阿静希望自己开发的手工材料包也能多少帮助他们。于是在向陈师傅请教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后,她们设计了一套迷你版的皮影手工材料包,里面有可直接雕刻的皮革、连接的竹签、着色颜料以及画笔,还有小锣鼓、白色小幕布,相当于一个完整的迷你小剧场。做完皮影的手工后,便可以自编自导一出剧目,重温这为祖祖辈辈带来许多欢乐时光的傀儡戏。“材料包中的部分材料我们决定直接向陈师傅采购,这样不仅能补贴他们的生活,也希望点燃起他们重拾皮影的激情。” 在为城市人找到玩心的同时,她们也想方设法要为这门濒临枯萎的传统手艺带来一丝生机和活力。
把温暖的扎制留给自己
在杨柳飘絮的季节里,到处都能看到机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风筝。风筝虽多,但大多又丑又重且不易放飞,这并不是嘎马和阿静想要的。她们要找的,是那种兼具艺术和手工气息的风筝。两人不假思索地来到风筝的故乡潍坊,与以往不同的是,她们此行并没有具体的寻访对象,只是在街头随意探访那些带有古朴气息的手工风筝小店。走着走着,就来到了司徒爷爷家的小店前。 店里,司徒爷爷挂出了自己制作的各类纸风筝,有花仙子风筝、哪咤风筝、燕子风筝、年画胖娃风筝等。这些风筝制作起来往往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色彩也是用画笔手工涂上去的,带着国画的技法,题材是年俗和童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些用轻薄的竹子扎制的风筝掂在手里,比那些用纱布和玻璃钢棍做出来的风筝轻巧多了。嘎马和阿静爱不释手,拿个到外面,轻轻一拉就飞起来了。
但司徒爷爷却是一声叹息。“小店竞争不过那些风筝工厂啊。我去亲戚家开的风筝工厂里面看过,一字排开的12间厂房里,机器把纱布裁成一般大小,包在扎好的骨架上,大型的缝纫机咯哒、咯哒地跑线、包边……画面是机器印上去的,骨架用的是玻璃钢棍,比竹子少了许多工序。流水作业效率高,十几个工人一年能产20多万只风筝,卖得也比我便宜多了。”
但嘎马和阿静还是打心眼里喜欢司徒爷爷手工做的风筝。嘎马说:“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千篇一律,一点都没有手工风筝的亲切感呢。”对这一点,司徒爷爷也很赞同,“你看,我的风筝骨架是自己削了竹子做的,非常轻逸,纸糊的图案也是自己画上去的,这些娃娃、花仙子,都是对大家由衷的祝福。”
其实嘎马和阿静很清楚,手工艺并不排斥机器,机器能够提高效率,但纯机械化又缺乏了手的灵巧。那么,为什么不把材料的量产交给机器,把温暖的扎制留给自己呢?这也正是嘎马和阿静想做的事情。体会到自制风筝的美后,她们在自己的风筝材料包里放进了蔑制骨架、浆糊、纸、颜料,至于风筝的外形和色彩,就留给做的人自己发挥吧。“在复制和过剩的年代,我们希望大家能从爷爷奶奶那里学到纯粹美好的手工艺,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能和他们一样在自给自足的创造中惜物自律、热爱生活。”
就这样,嘎马和阿静将走访沿途搜寻到的各种民间手工艺,在原本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和改造,变成了泥老虎、纸风筝、年画、剪纸、皮影等9个系列可DIY的“半制品”材料包。材料包面世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大家都说,按照教程上手很快,玩起来特别有趣,能真真切切地体验一把民间艺术的灵气。
嘎马和阿静接下来的计划是走访重庆和四川山区的蓝印花布、蜀绣、挑花、草编等民间作坊,发掘更多有意味和美感的材料。未来几年,她们还想把足迹延伸到北美、东南亚、欧洲,将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手工艺做成手工材料包,和大家一起分享民间手工艺背后的魅力和温暖。
责任编辑:曹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