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奕霖和他的《流金岁月》他幻想着自己耳顺之年依然站在舞台上主持着《流金岁月》。与播音主持的不解之缘潘奕霖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的一个部队家庭,10岁便随父母到湖南生活,由于部队里的人都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也都说普通话,因此他的口音并不重,这为他后来成为播音员奠定了良好基础。当时潘奕霖家里有一台收录机,让他爱不释手,以至于天天抱着它听广播。为了不影响学习,父亲便将收录机的连接线插头拔掉,藏起来。除了喜欢听广播,潘奕霖的另一个爱好就是读书,部队大院的图书馆是他经常去玩的场所,因为那里有他爱看的童话、神话、民间故事和小说。初三时,他还印制了自己的第一份油印小报,当作家成为他童年时期的最大梦想。湖南雅礼中学是一所解放前就成立的教会学校,开明的办学风气,令学生可以在学习与个性上自由发展,这让少年的潘奕霖如鱼得水。17岁生日之际,他的文字作品《十七岁的恐慌》在长沙电视报刊登,之后他被应邀参加了长沙市中学生通讯社,担任副社长。与此同时,班上的同学几乎都知道他的作家梦发生了改变。凭着一种本能的热爱,潘奕霖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报考前,父亲问我湖南会录取几个人,我说一个。他又反问‘那个人会是你吗?’其实他就是建议我不要在此浪费时间。"第一年艺术招生放榜时湖南省只剩下六个人,其中就有潘奕霖。虽然当时下着小雨,但他的内心却是狂喜,他立刻骑车回家向父母报喜,证明自己的实力。报喜的那一幕很奇怪,让他至今印象深刻。父亲并没表现出惊讶和兴奋,坐在那淡然地说:"六个人又怎样,最后只录取一个。"那一年的确被父亲言中了,潘奕霖未被录取。在等候广院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湖南电台星期天节目部开始招聘主持人,潘奕霖报名了,并且幸运地被录取。暑假过去了,广院的通知书没有等来,而这时由他主持的《潇湘晨钟》已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一年后,北京广播学院又开始招生了,潘奕霖鬼使神差的跑去长沙报名点看热闹,结果被去年一名监考老师认出,并鼓励他再次报考。最终潘奕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广院’89级播音系36名学生中的一员。告别大学校园,潘奕霖被分到了中央电台国际部《环球信息》栏目,由他编辑、采访、播音的稿件——《美国人权记录》获得了中央电台里优秀稿件一等奖,中国广播奖三等奖,这是潘奕霖最自豪、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如果不是偶然看见电视报上电影频道的招聘广告,潘奕霖或许会在电台待一辈子。一方是向往以久的电视领域,一方是培养他的国际部领导,在理智与情感的抉择中,他毅然选择了电影频道。他用独有的质朴和大气赢得了电影频道节目部主任张海芳的关注,成为了《流金岁月》栏目主持人。与《流金岁月》一同前行潘奕霖对《流金岁月》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方面栏目的名字是由他取的,另一方面从1995年开播至今,《流金岁月》栏目已走过将近二十个春秋。从15分钟的专题节目到40分钟的谈话节目,他始终以亲切自然的主持风格,讲述着经典影片幕后的故事和几代影人的艺术人生,带领观众追寻过往年代的记忆,捡拾自己成长岁月的印迹。如今,《流金岁月》已成为CCTV6电影频道最资深的一档栏目。在潘奕霖主持《流金岁月》的这么多年里,每一期节目都会让他感动,他坦言:"其实每个电影人都很不容易,无论他们成功与否,他们都是前辈,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内心感慨和深刻思索,电影是一个遗憾的艺术,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创作中的遗憾,这个过程同样也能激励我,让我的人生少些遗憾。"最近他又看了很多国外节目,这些节目的主持人都已白发苍苍,成熟、沉稳、有内涵的主持风格触动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后的身影。他幻想着自己耳顺之年依然站在舞台上主持着《流金岁月》,成为一名有范儿的主持人。从节目主持人到编导、制片人,潘奕霖的转折是自然、成功的,随着栏目的改版、重新定位,他的压力逐渐增大,作为一个老牌节目,如何保留、不伤害它固有的观众群,吸引更多新的观众,成为他一直思索的问题。近期,潘奕霖与他的团队来到上海——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录制了第一季《奕霖上海寻踪》纪录片特别节目,寻访老影人、故居、电影博物馆等,将珍贵的资料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同时每年一季向观众讲述长影厂、北影厂、峨嵋厂等电影制片厂的故事。探访过程中,潘奕霖也对今后的节目有了新的想法,他希望为于洋、张良、秦怡、王晓棠等老艺术家们每人拍摄一部微电影,记述他们的精彩人生。目前这个想法已经实施,正处在组织策划和剧本创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