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活动单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而小组讨论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它能使师生、生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效果呢?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但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3)团结协作的习惯
①培养小组集体,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在小组讨论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这样,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促使学生乐于合作。
②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汇报讨论成果,开头词一般应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教师评议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小组讨论成果的价值,突出对合作意识的评价,突出对小组成绩的肯定。教师通常可这样说:第几小组表现出色。比比,哪一小组的方法更多、更好。
③发挥团队的力量。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与个人学业成绩挂钩,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体现合作的乐趣。
三、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但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二、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保障
小组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在小组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要培养组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所以讨论时分工一定要明确。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设立不同角色后,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的特长、个性差异等进行合理分工(也可由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向学生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明确各自责任,明白“分工不等于分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保证活动顺利实施。每人担任不同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合作和公平竞争,增进互动的有效性。
2、培养良好的讨论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小组讨论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思考到一定程度时开展小组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及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才能找到最佳答案。因此,在讨论前一定要给予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否则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应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行预习,有了初步想法后再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2)认真倾听和文明发言的习惯。在小组内交流时,要多采用轮流发言式,应在“主持人”的协调下,每位学生依次发表意见(可让后进生先发言),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弱势群体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和提高。若经争论后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在交流中应认真倾听,注意力集中,学会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不仅要肯听,更要会听,能听懂别人说的重难点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不要因觉得乏味等原因就放弃或匆忙下结论,要带着问题倾听,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吸收和分享别人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成果。
(3)团结协作的习惯
①培养小组集体,形成共同奋斗目标。在小组讨论时,要使小组学生结成利益共同体。要关注弱势群体,以其为中心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每个组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才能获得成功。这样,使组内学生都树立起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促使学生乐于合作。
②课堂评议突出合作意识的评价,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汇报讨论成果,开头词一般应是: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教师评议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小组讨论成果的价值,突出对合作意识的评价,突出对小组成绩的肯定。教师通常可这样说:第几小组表现出色。比比,哪一小组的方法更多、更好。
③发挥团队的力量。把小组的整体表现与个人学业成绩挂钩,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体现合作的乐趣。
三、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