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较为成功的中国动画电影。这部影片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了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也符合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这中间塑造了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本文主要立足于人性这一点分析人物。
关键词:善与恶;混元珠;《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形象 当代电影
一、为何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
儒家对善、恶皆有论述,孟子曰:“人性之善也”人生而为善,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便指向恶,只要以礼乐加以规范约束,便可使之向善;“人性之恶”,人生而为恶,需要法律等外在力量加以约束,但不能使他向善,两种皆有一定道理,不过两种极端观点陷入了二元对立模式,对于“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又或者是他们只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本文认为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借用电影说法,谓之“混元珠”,而影片中的人物便可证明这一点,他们的特点体现了一种“众生相”,因此本部分则讨论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的原因。
首先须清楚“人”是什么,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曾经对“人”作过解释:“‘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实质上说的“灵肉二重性”,所以人具有了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从一开始是善,或者一开始就是恶的,当然有所变,那么关键问题是,因何而变?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指出“生活之欲”,的确如此,人正因为有了生活的欲望,才会努力争取,而在争取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有些人可能是在心中起了恶念,比如本文要讨论的申公豹这一人物形象,他想要成为昆仑十二金仙的人选,与老龙王达成约定,各取所需。再比如王统照的小说《笑》讲述一了个小偷被抓进监狱,结果隔壁的女犯人朝小偷微笑了,小偷则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出狱之后成为了“有些知识”的人,这是一个由恶到善的例子。所以为何说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呢(引用本文所讨论的电影台词就是:善与恶的“混元珠”)?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之欲”。
二、“众生之相”
(一)善与恶的转化:“我命由我不由天”
笔者对哪吒与敖丙二人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一是来历相同。混元珠由元始天尊收服,并炼化成灵珠和魔丸,魔丸则托生为哪吒,敖丙则托生为灵珠,所以二人都是属于混元珠的一部分,哪吒必须接受命运的不公。二是哪吒与敖丙的善良,理解父母的苦心,他们是世间两个孤独的个体,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却是彼此唯一的朋友。三是导致命运不同的原因相同,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人:申公豹,他是改变哪吒与敖丙命运的关键人物,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将本来托生于哪吒的灵珠盗走,并将灵珠托生于敖丙;魔丸则托生于哪吒,从而改变了哪吒所谓的一生命运。难道如此便能让申公豹得逞吗?答案是:否。四是二人面对命运时的态度不同。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与命运抗争,反对命运的不公,反对“宿命论”,“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的担当;敖丙出于孝心,服从父亲和师父的安排,准备活埋陈塘关,但被哪吒破坏了。五是个体话语不同,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哪吒的个性化语言,比如“山啊树啊花啊草啊,难不成看人裸奔”“得了吧,您天天忙着斩妖就是除魔,今儿能见着您都是三生有幸哪有空哄小孩儿啊”“他们盼着给我奔丧我信,来给我庆生,哼!”,此处可见哪吒对于父母缺少陪伴有所怨言,又如歌谣/顺口溜如下:
关在府里无事干
翻墙捣瓦摔瓶罐
来来回回千百遍
小爷也是很疲倦
我是小妖怪
逍遥又自在
杀人不眨眼
吃人不放盐
一口七八个
肚子要撑破
茅房去拉屎
想起忘带纸
生活你全是泪
没死就得活受罪
越是折腾越倒霉
越有追求越悲催
垂死挣扎你累不累
不如摊在床上睡
他,有孩子的天真,有人的善良本性;有魔丸的魔性,人恶的一面。不过笔者认为,哪吒本质上是善良的,这离不开父母的舐犊之情、与敖丙的友谊以及太乙真人的护佑。总之,哪吒总在善与恶之间转化,尽管他已经被局限在“魔丸”这一认识中,这一人物具有多重审美意蕴,尤其在人生选择上的复杂性,面对命运时却有一份坚毅。灵珠,拯救苍生,皆为善;魔丸,生来便注定,皆为恶,但这样似乎略显不足,于是将善恶不断转化,最后二者再一次合为善与恶的“混元珠”由此来看,混元珠是作为一个象征性的隐喻存在,所谓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即可由善到恶,有恶到善,又可善恶并存,而促成善恶转变的节点性存在是是否满足欲望。不过哪吒这一人物“在艺术上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人物精神的问题、简单处理哪吒转换的原因和哪吒与‘恶势力’对抗的过程等等,导致人物形象扁平化、简单化”。
(二)只是“魔丸”:“沉沦”于“生活之欲”
若依常理推断,申公豹独自在山中修炼,便不到牵扯利益,但却只因自己是妖族,豹子精修炼成人,深感命运的不公,便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顺带改变了敖丙和哪吒的命运,唯一让他觉得出乎意料的是敖丙和哪吒选择了与被安排的命运抗争。同为元始天尊的徒弟,但出生不同,太乙真人是人,申公豹是豹子精,不过二人的出场便形成鲜明对比: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憨厚善良而风趣幽默,一个奸邪狡诈而口吃连连,让人忍俊不禁,颇有《三国演义》人物出场定型的特点。在申公豹的眼中,太乙真人技不如他,但自己却得不到师尊的器重,其原因在于,出生有区别。正是因为这样,他心有不甘,便与龙族暗中勾结,盗取灵珠,让灵珠投胎龙族等等。在这里有一个非常意思的现象:申公豹与哪吒同样是抗争命运的不公,二人的方式不同,申公豹的抗争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哪吒却是“我自己的命我自己扛,不连累别人”,如此可敬可叹的担当意识。所以笔者认为申公豹才是真正的“魔丸”,只是一个“魔丸”而已。
三、从当代电影到当代文学的思考
批评电影与批评文学是相似的,谢有顺说:“它并非仅是一种学术方法或理论能力,更重要的是,批评者要有一种卓越的精神视力,以洞见文学世界中的人心秘密——文学发乎人心,也以解释人心的秘密为旨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先贤们才说,学写作与学做人在精神底子上是一致的;而惟有创造出了通往人心的径直大道的文字,才是直抵根本的写作、直抵根本的学问。”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申出一个主體性的选择问题,用导演饺子的话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但大家却没有耐心沉下心来关注一个人的内涵。这个电影恰恰打开了这样的一个窗口,我希望大家喜欢上哪吒,并不是因为他的脸,而是因为他干了什么事”,现代社会的现状的确如导演饺子所说的,而应该做的就是沉下心来思考哪吒的成长,他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内涵,而不是看时哈哈一笑,看后内心平静,笔者并非是让人们去按照文艺作品表现得那样去思考,去生活,而是借此电影反观自身,有一个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就如徐兆寿教授所说:“总的来说,看懂这部电影同样需要看懂各种影评。支持者、批评者,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思考。”其实“批评也是一种写作”,是一种专业,并非由兴趣信笔写去,如此只能毫无根基。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M].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2]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周作人.艺术与生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01):9-10.
[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J].教育世界,1904(06).
[5]徐兆寿.重构传统艺术形象要创新也要慎独[J].光明日报,2019.
作者简介:
杜文静(1995—),女,甘肃平凉,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
关键词:善与恶;混元珠;《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形象 当代电影
一、为何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
儒家对善、恶皆有论述,孟子曰:“人性之善也”人生而为善,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便指向恶,只要以礼乐加以规范约束,便可使之向善;“人性之恶”,人生而为恶,需要法律等外在力量加以约束,但不能使他向善,两种皆有一定道理,不过两种极端观点陷入了二元对立模式,对于“人”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又或者是他们只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所以本文认为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借用电影说法,谓之“混元珠”,而影片中的人物便可证明这一点,他们的特点体现了一种“众生相”,因此本部分则讨论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的原因。
首先须清楚“人”是什么,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曾经对“人”作过解释:“‘从动物进化的人类’。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的,(二)从动物‘进化’的”实质上说的“灵肉二重性”,所以人具有了复杂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从一开始是善,或者一开始就是恶的,当然有所变,那么关键问题是,因何而变?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指出“生活之欲”,的确如此,人正因为有了生活的欲望,才会努力争取,而在争取的过程中有些人可能是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有些人可能是在心中起了恶念,比如本文要讨论的申公豹这一人物形象,他想要成为昆仑十二金仙的人选,与老龙王达成约定,各取所需。再比如王统照的小说《笑》讲述一了个小偷被抓进监狱,结果隔壁的女犯人朝小偷微笑了,小偷则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出狱之后成为了“有些知识”的人,这是一个由恶到善的例子。所以为何说人是善与恶的集合体呢(引用本文所讨论的电影台词就是:善与恶的“混元珠”)?其根本原因在于“生活之欲”。
二、“众生之相”
(一)善与恶的转化:“我命由我不由天”
笔者对哪吒与敖丙二人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一是来历相同。混元珠由元始天尊收服,并炼化成灵珠和魔丸,魔丸则托生为哪吒,敖丙则托生为灵珠,所以二人都是属于混元珠的一部分,哪吒必须接受命运的不公。二是哪吒与敖丙的善良,理解父母的苦心,他们是世间两个孤独的个体,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却是彼此唯一的朋友。三是导致命运不同的原因相同,这里不得不提及一人:申公豹,他是改变哪吒与敖丙命运的关键人物,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将本来托生于哪吒的灵珠盗走,并将灵珠托生于敖丙;魔丸则托生于哪吒,从而改变了哪吒所谓的一生命运。难道如此便能让申公豹得逞吗?答案是:否。四是二人面对命运时的态度不同。哪吒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与命运抗争,反对命运的不公,反对“宿命论”,“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连累别人”的担当;敖丙出于孝心,服从父亲和师父的安排,准备活埋陈塘关,但被哪吒破坏了。五是个体话语不同,说到这里就必须提到哪吒的个性化语言,比如“山啊树啊花啊草啊,难不成看人裸奔”“得了吧,您天天忙着斩妖就是除魔,今儿能见着您都是三生有幸哪有空哄小孩儿啊”“他们盼着给我奔丧我信,来给我庆生,哼!”,此处可见哪吒对于父母缺少陪伴有所怨言,又如歌谣/顺口溜如下:
关在府里无事干
翻墙捣瓦摔瓶罐
来来回回千百遍
小爷也是很疲倦
我是小妖怪
逍遥又自在
杀人不眨眼
吃人不放盐
一口七八个
肚子要撑破
茅房去拉屎
想起忘带纸
生活你全是泪
没死就得活受罪
越是折腾越倒霉
越有追求越悲催
垂死挣扎你累不累
不如摊在床上睡
他,有孩子的天真,有人的善良本性;有魔丸的魔性,人恶的一面。不过笔者认为,哪吒本质上是善良的,这离不开父母的舐犊之情、与敖丙的友谊以及太乙真人的护佑。总之,哪吒总在善与恶之间转化,尽管他已经被局限在“魔丸”这一认识中,这一人物具有多重审美意蕴,尤其在人生选择上的复杂性,面对命运时却有一份坚毅。灵珠,拯救苍生,皆为善;魔丸,生来便注定,皆为恶,但这样似乎略显不足,于是将善恶不断转化,最后二者再一次合为善与恶的“混元珠”由此来看,混元珠是作为一个象征性的隐喻存在,所谓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即可由善到恶,有恶到善,又可善恶并存,而促成善恶转变的节点性存在是是否满足欲望。不过哪吒这一人物“在艺术上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人物精神的问题、简单处理哪吒转换的原因和哪吒与‘恶势力’对抗的过程等等,导致人物形象扁平化、简单化”。
(二)只是“魔丸”:“沉沦”于“生活之欲”
若依常理推断,申公豹独自在山中修炼,便不到牵扯利益,但却只因自己是妖族,豹子精修炼成人,深感命运的不公,便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顺带改变了敖丙和哪吒的命运,唯一让他觉得出乎意料的是敖丙和哪吒选择了与被安排的命运抗争。同为元始天尊的徒弟,但出生不同,太乙真人是人,申公豹是豹子精,不过二人的出场便形成鲜明对比: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个憨厚善良而风趣幽默,一个奸邪狡诈而口吃连连,让人忍俊不禁,颇有《三国演义》人物出场定型的特点。在申公豹的眼中,太乙真人技不如他,但自己却得不到师尊的器重,其原因在于,出生有区别。正是因为这样,他心有不甘,便与龙族暗中勾结,盗取灵珠,让灵珠投胎龙族等等。在这里有一个非常意思的现象:申公豹与哪吒同样是抗争命运的不公,二人的方式不同,申公豹的抗争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哪吒却是“我自己的命我自己扛,不连累别人”,如此可敬可叹的担当意识。所以笔者认为申公豹才是真正的“魔丸”,只是一个“魔丸”而已。
三、从当代电影到当代文学的思考
批评电影与批评文学是相似的,谢有顺说:“它并非仅是一种学术方法或理论能力,更重要的是,批评者要有一种卓越的精神视力,以洞见文学世界中的人心秘密——文学发乎人心,也以解释人心的秘密为旨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先贤们才说,学写作与学做人在精神底子上是一致的;而惟有创造出了通往人心的径直大道的文字,才是直抵根本的写作、直抵根本的学问。”而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申出一个主體性的选择问题,用导演饺子的话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但大家却没有耐心沉下心来关注一个人的内涵。这个电影恰恰打开了这样的一个窗口,我希望大家喜欢上哪吒,并不是因为他的脸,而是因为他干了什么事”,现代社会的现状的确如导演饺子所说的,而应该做的就是沉下心来思考哪吒的成长,他身上所具备的精神内涵,而不是看时哈哈一笑,看后内心平静,笔者并非是让人们去按照文艺作品表现得那样去思考,去生活,而是借此电影反观自身,有一个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就如徐兆寿教授所说:“总的来说,看懂这部电影同样需要看懂各种影评。支持者、批评者,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思考。”其实“批评也是一种写作”,是一种专业,并非由兴趣信笔写去,如此只能毫无根基。
参考文献:
[1]焦循.孟子正义[M].沈文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2]王先谦.荀子集解[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3]周作人.艺术与生活[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01):9-10.
[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J].教育世界,1904(06).
[5]徐兆寿.重构传统艺术形象要创新也要慎独[J].光明日报,2019.
作者简介:
杜文静(1995—),女,甘肃平凉,西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