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语:
遍布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从2012年完成建设至今,三年来它们怎么样了?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故事?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借着“全民阅读”的春风,我社推出“百家优秀农家书屋、百名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系列报道活动”(简称“双百报道”)。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农家书屋建设,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村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10月下旬,秋意深深,阳光依然温暖。蔚蓝如洗的天空下,榆中北山的坡地上,被浓霜“杀”过的玉米秆一垄一垄,秋风拂过,枯黄、干瘪的叶子发出吱吱咽咽的声响来。秋粮大多数收完,村民一直忙碌的脚步也松缓了下来。
中午吃完饭,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乡鞑靼窑村村民蔡海江并没有休息,他径直来到村上的农家书屋,拿起一本《农业实用技术》仔细阅读起来。自2012年兰州双联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过去文化贫穷的乡村建起了一大批文化场所,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图书室,农家书屋……无论是在近郊富饶乡村还是偏远贫困山村随处可见;跳舞、唱歌、阅读、下棋……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化的熏陶与渗入下,改变村民们的精神状态,正是该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依托自身优势,进行文化扶贫的可喜成果。如今,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在田野乡间。
精神食粮文化活动提升村民幸福感
“请大家再听一遍,这些地方的唱腔要婉转些,才能体现鼓子的韵味。”9月的皋兰,云淡风轻。县文艺局干部杨静琴利用业余时间来到水阜镇综合文化站,与兰州鼓子协会成员排练新近谱曲的作品《名藩皋兰我的家园》,古婉壮丽的唱词融合着些许灵动,在弦子、板胡、扬琴的伴奏下更显得娓娓道来,余音袅绕,每个弹唱者的脸上绽露出幸福。“原以为‘乡村舞台’就是村民找乐子的地方,没想到还引来了国外的艺术家们,嘿嘿,真是好看,我算饱了眼福。”兰州鼓子协会会长宋辉祖兴奋地说。
宋会长所说的正是今年7月份,兰州市举办的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暨中国兰州国际民间艺术周。期间,共安排8个国外文艺演出团队和该市乡村业余文艺团队深入农村举行中外团队“乡村舞台”大联欢活动,来自国外的演员们用艺术的语言与当地村民组成的群众文艺团体进行了切磋与交流。
乡风乡韵,最高兴的莫过于乡亲。2014年7月,市里开展了以“双联”为主题的双联乡村广场舞大比赛,乡亲们和联扶干部一起载歌载舞,用淳朴的舞姿和发自心底的笑容表达了对双联活动的支持和拥护。五区三县的2000多名基层群众和双联干部踊跃报名参加,1万多名观众现场观看比赛,上百万人在电视机前收看比赛实况。据介绍,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主题的“双联”行动在兰州市开展以来,各县区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乡村都成立了文艺表演队伍。举办双联广场舞大赛,就是为群众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人们由此了解了该市“双联”工作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舞台语言表达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受。
“美丽乡村离不开文化建设。幸福乡村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来自文化,将文化作为幸福的一种体现。农民在富裕起来之后,最缺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扎实推进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工程,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教场村党支部书记李发奇说。
文化引领教育培养了新一代农民
一笔笔爱心帮扶资金的投入,一个个文化场所的使用,一个个自乐文艺团队的组建,这些充满着乡土气息的元素无疑成了农村文化的代名词,兰州市在精准扶贫中“种”下的文化已经开花结果,托起了群众的幸福生活,正在改变着一个村庄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也培育出一批批新生代的农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过的每一个村子,发现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村里建成文化广场后,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在茶余饭后有了锻炼休闲的去处,不再像以前那样沿着田间小道散步,在文化活动室里,在图书摆放架前,大家找到了由文化带来的幸福感……这是先进文化向农村延伸,资源配置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一个精准过程。
永登县作为国家“三西”专项资金扶持县和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之一,今年新建和维修文化活动室34个、文化活动广场33个。贫困村实现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的全覆盖。文化元素的植入,教育培养了年轻一代新农民,并通过他们影响家庭、带动社会,提升了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心,改变了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让乡村更加和谐有序,培养了村民们爱村、爱家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在兰州新区新昌村采访时,村里的人对记者说 :环境好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再也不会乱倒污水,乱扔垃圾。人们看到,村民的“幸福感”不是空对空的概念,而是需要有切实的平台和载体。用健康文化教育和培养起来的农民,不再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耕耘者和守望者,而是积极投身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及产业的发展中来,这些,都成为老百姓用自己双手建设幸福家园的一部分。
正如西固区河口村文化站站长张振祥所言:“近年来,虽然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文明还是相对缺乏,以前缺乏对农村文艺宣传,导致了农村的一些不良风气的上升。而现在,随着双联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帮扶的推进,引导农民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改变了以前的不良风气,使得村民都能参与其中,提高了精神文化层次,享受到文化心灵鸡汤的润泽。”
双联故事
有了大舞台吹拉弹唱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地里的秋菜收完了,忙碌了大半年的村民们开始享受辛勤劳作的果实,“文化食粮”当然必不可少。
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老杨匆匆地吃过晚饭,走家串户,与几个文艺骨干商量排练节目的事。这次排练的是一个新节目——《春到湘江》。“这个节目是由笛子独奏,其他器乐伴奏的,难度比较大。”老杨说。
老杨名叫杨增东,今年70岁,是皋兰县庄子坪村的一位农民。他面色黢黑,斑白头发,平时站在那里都好像是在思索什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他种的地不多,但并没有闲着,他组建的农民业余艺术团一直很“火”,他是村里的文化名人。
杨增东可以说是出身文化“世家”,父亲会弹会唱,小时候村民们唱秦腔,杨增东就拉板胡,耳濡目染,喜欢上了乡村文化,并于2011年成立了庄子坪村业余艺术团,下设合唱队、舞蹈队、曲艺队、器乐队。他当上了团长,成员有30多人,农闲时节把“好家门”组织在一起,吼秦腔、唱鼓子、练舞蹈,一曲曲乡音,让人们留住记忆的乡愁。
杨增东说,像以前,村民们虽然喜欢文化,需要文化,但苦于没有场地,大家有时集中在空闲地,有时集中在比较大一点的院落,场所不固定,自从双联开展以来,村子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后,吹拉弹唱再也不怕风吹雨淋了。
更为重要的是,庄子坪业余艺术团的成立不仅让村民感受到了快乐,而且改变了村民们的一些陋习,提升了村风村貌。老杨说:“乡村文化其实很丰富,就看你如何看待和挖掘,我做这些不为别的,只是希望能让这些乡村文化复活,守护和传承好这些乡村文化独有的记忆。”
遍布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从2012年完成建设至今,三年来它们怎么样了?在运行和管理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故事?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借着“全民阅读”的春风,我社推出“百家优秀农家书屋、百名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系列报道活动”(简称“双百报道”)。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农家书屋建设,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广大农村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10月下旬,秋意深深,阳光依然温暖。蔚蓝如洗的天空下,榆中北山的坡地上,被浓霜“杀”过的玉米秆一垄一垄,秋风拂过,枯黄、干瘪的叶子发出吱吱咽咽的声响来。秋粮大多数收完,村民一直忙碌的脚步也松缓了下来。
中午吃完饭,甘肃省榆中县中连川乡鞑靼窑村村民蔡海江并没有休息,他径直来到村上的农家书屋,拿起一本《农业实用技术》仔细阅读起来。自2012年兰州双联帮扶工作开展以来,过去文化贫穷的乡村建起了一大批文化场所,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图书室,农家书屋……无论是在近郊富饶乡村还是偏远贫困山村随处可见;跳舞、唱歌、阅读、下棋……已成为农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化的熏陶与渗入下,改变村民们的精神状态,正是该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依托自身优势,进行文化扶贫的可喜成果。如今,浓郁的文化气息弥漫在田野乡间。
精神食粮文化活动提升村民幸福感
“请大家再听一遍,这些地方的唱腔要婉转些,才能体现鼓子的韵味。”9月的皋兰,云淡风轻。县文艺局干部杨静琴利用业余时间来到水阜镇综合文化站,与兰州鼓子协会成员排练新近谱曲的作品《名藩皋兰我的家园》,古婉壮丽的唱词融合着些许灵动,在弦子、板胡、扬琴的伴奏下更显得娓娓道来,余音袅绕,每个弹唱者的脸上绽露出幸福。“原以为‘乡村舞台’就是村民找乐子的地方,没想到还引来了国外的艺术家们,嘿嘿,真是好看,我算饱了眼福。”兰州鼓子协会会长宋辉祖兴奋地说。
宋会长所说的正是今年7月份,兰州市举办的中国(兰州)国际鼓文化艺术周暨中国兰州国际民间艺术周。期间,共安排8个国外文艺演出团队和该市乡村业余文艺团队深入农村举行中外团队“乡村舞台”大联欢活动,来自国外的演员们用艺术的语言与当地村民组成的群众文艺团体进行了切磋与交流。
乡风乡韵,最高兴的莫过于乡亲。2014年7月,市里开展了以“双联”为主题的双联乡村广场舞大比赛,乡亲们和联扶干部一起载歌载舞,用淳朴的舞姿和发自心底的笑容表达了对双联活动的支持和拥护。五区三县的2000多名基层群众和双联干部踊跃报名参加,1万多名观众现场观看比赛,上百万人在电视机前收看比赛实况。据介绍,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为主题的“双联”行动在兰州市开展以来,各县区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越来越好,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很多乡村都成立了文艺表演队伍。举办双联广场舞大赛,就是为群众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人们由此了解了该市“双联”工作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以舞台语言表达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受。
“美丽乡村离不开文化建设。幸福乡村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来自文化,将文化作为幸福的一种体现。农民在富裕起来之后,最缺的就是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扎实推进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工程,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教场村党支部书记李发奇说。
文化引领教育培养了新一代农民
一笔笔爱心帮扶资金的投入,一个个文化场所的使用,一个个自乐文艺团队的组建,这些充满着乡土气息的元素无疑成了农村文化的代名词,兰州市在精准扶贫中“种”下的文化已经开花结果,托起了群众的幸福生活,正在改变着一个村庄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也培育出一批批新生代的农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记者跟随采访团走过的每一个村子,发现文化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村里建成文化广场后,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在茶余饭后有了锻炼休闲的去处,不再像以前那样沿着田间小道散步,在文化活动室里,在图书摆放架前,大家找到了由文化带来的幸福感……这是先进文化向农村延伸,资源配置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一个精准过程。
永登县作为国家“三西”专项资金扶持县和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县之一,今年新建和维修文化活动室34个、文化活动广场33个。贫困村实现了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的全覆盖。文化元素的植入,教育培养了年轻一代新农民,并通过他们影响家庭、带动社会,提升了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心,改变了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让乡村更加和谐有序,培养了村民们爱村、爱家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在兰州新区新昌村采访时,村里的人对记者说 :环境好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再也不会乱倒污水,乱扔垃圾。人们看到,村民的“幸福感”不是空对空的概念,而是需要有切实的平台和载体。用健康文化教育和培养起来的农民,不再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耕耘者和守望者,而是积极投身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及产业的发展中来,这些,都成为老百姓用自己双手建设幸福家园的一部分。
正如西固区河口村文化站站长张振祥所言:“近年来,虽然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文明还是相对缺乏,以前缺乏对农村文艺宣传,导致了农村的一些不良风气的上升。而现在,随着双联工作的深入开展,文化帮扶的推进,引导农民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改变了以前的不良风气,使得村民都能参与其中,提高了精神文化层次,享受到文化心灵鸡汤的润泽。”
双联故事
有了大舞台吹拉弹唱再也不怕风吹雨淋。地里的秋菜收完了,忙碌了大半年的村民们开始享受辛勤劳作的果实,“文化食粮”当然必不可少。
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老杨匆匆地吃过晚饭,走家串户,与几个文艺骨干商量排练节目的事。这次排练的是一个新节目——《春到湘江》。“这个节目是由笛子独奏,其他器乐伴奏的,难度比较大。”老杨说。
老杨名叫杨增东,今年70岁,是皋兰县庄子坪村的一位农民。他面色黢黑,斑白头发,平时站在那里都好像是在思索什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生活经历丰富的人。他种的地不多,但并没有闲着,他组建的农民业余艺术团一直很“火”,他是村里的文化名人。
杨增东可以说是出身文化“世家”,父亲会弹会唱,小时候村民们唱秦腔,杨增东就拉板胡,耳濡目染,喜欢上了乡村文化,并于2011年成立了庄子坪村业余艺术团,下设合唱队、舞蹈队、曲艺队、器乐队。他当上了团长,成员有30多人,农闲时节把“好家门”组织在一起,吼秦腔、唱鼓子、练舞蹈,一曲曲乡音,让人们留住记忆的乡愁。
杨增东说,像以前,村民们虽然喜欢文化,需要文化,但苦于没有场地,大家有时集中在空闲地,有时集中在比较大一点的院落,场所不固定,自从双联开展以来,村子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后,吹拉弹唱再也不怕风吹雨淋了。
更为重要的是,庄子坪业余艺术团的成立不仅让村民感受到了快乐,而且改变了村民们的一些陋习,提升了村风村貌。老杨说:“乡村文化其实很丰富,就看你如何看待和挖掘,我做这些不为别的,只是希望能让这些乡村文化复活,守护和传承好这些乡村文化独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