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视角到民生责任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tan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生新闻是当前地面频道新闻的一大趋向。各地本土新闻基本上以民生新闻为主打,从江苏台《南京零距离》到安徽台《第一时间》;从成都台《成都全接触》到济南台《民情直通车》等,都在民生新闻路上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2004年开播的《民生大参考》栏目,开启了河南本土地面频道民生新闻之先河,并以迅速发展之势成就了一个频道的崛起。从2004年到2007年,河南电视台3频道完成了从民生新闻到民生频道的跨越,也实现了从民生视角到民生责任的品质升级。
  
  民生视角:把新闻做到百姓的心坎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一个事物存在于多维空间,不同的角度,会呈现出不同的模型。新闻也是这样,不同的角度,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含量。民生新闻首先是实现了新闻角度上的突破,一切从老百姓出发,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新闻。这种新闻视角就是民生视角。
  民生频道的主打品牌栏目《民生大参考》,成功实践了民生视角的新闻探索。很多栏目的新闻是从事件出发,解读新闻的要素。而《民生大参考》所报道的新闻更多的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人”在新闻中的利益和作用。这种民生化视角和民生化表达方式赢得了受众的认同。这也是民生新闻迅速为全国平面媒体所热宠的重要原因。《民生大参考》的成功实践,清晰地描绘出民生新闻的民生视角变化。
  
  民生态度:走到百姓生活中间
  
  民生视角的变化,实际上是新闻态度的变化。民生新闻始终要求记者的新闻态度要忠实于老百姓,要走到老百姓中间,倾听老百姓的声音,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做老百姓真正的贴心人,也就是要忠于实践宣传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民生态度是对老百姓的一种庄严承诺,也是对民生新闻记者的严格要求。态度决定高度,民生态度决定民生新闻的高度。
  第一,要走到老百姓身边。作为民生新闻的记者,不能飘浮在生活表层,更不能高高在上,要沉下去,深入到生活当中,走到老百姓身边。能不能走到老百姓身边,是衡量民生新闻记者敬业精神的重要标志。有些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喜欢跑机关、泡办公室,拒绝和社会底层接触,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到贫困地区、到危险地区,新闻态度上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合作意识,缺乏交流技巧。新闻界穆青等老前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只有走到老百姓身边才能感知真实的生活,才能体验真实的情感。《民生大参考》自创办以来,涌现出一大批职业感很强、敬业精神很强的优秀记者,他们经常深入到农民工工地,深入到贫困偏远山区,深入到执法第一线,采制了很多很鲜活的新闻。
  第二,要倾听老百姓表达。倾听是一种能力,学会倾听是一种态度。电视人有两种态度不可取,一种是自以为是,一种是想当然。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就很难了解百姓的心声,听不到真实的声音。有些记者习惯于听好话、听官话、听吹捧的话,不善于听批评话,拒绝听难听的话。在新闻面前,一旦拒绝,实际上就拒绝了新闻的真实。尤其是对于纠纷类的新闻报道,记者往往只听一面之词,这种“倾听态度”往往就会造成新闻的片面性。《民生大参考》栏目在采访中,形成了“当事人表达”的模式,利害双方都会在新闻中出现,有时还会出现中立方、见证方等多方表达,在新闻事实面前,倾听到的表达方越多越能体现新闻的公正性。
  第三,要维护老百姓利益。“百姓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新闻不仅要以百姓利益为切口,还要站在百姓利益的立场上,替老百姓说话,维护老百姓利益。尤其是在一些政策层面,媒体要成为表达百姓声音的重要渠道,放大百姓的话语权。《民生大参考》一向重视“民意调查”类新闻,尤其是新政策出台前,注重通过媒体表达百姓的观点。比如城市烟花禁放问题,栏目注重民意,注重各方利益,最后在权衡大多数意愿的基础上,提出“限放”的呼吁。城市道路中的“公交专用线”划定后,大多数出租车司机反映“专用线”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反而造成交通堵塞。《民生大参考》栏目积极呼吁,改“公交专用”为“公交优先”,既体现了科学决策,又满足了各方利益。加强舆论监督,适度批评报道,也是民生新闻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很大程度上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民生责任:不辜负百姓重托
  
  民生频道的开播既是《民生大参考》品牌影响的延续,也是一个媒介平台社会责任的开始。民生频道,民生责任。从民生频道成立的那天起,它就义无反顾地挑起了民生责任的重担。责任重,期望大,民生频道需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项民生举措,紧紧围绕百姓生活需求,不断优化频道构成,提升媒介平台,忠实履行民生频道对政府對百姓的庄严承诺。
  做百姓需要的民生新闻。民生频道源于民生新闻,要在继续做好民生新闻的基础上,优化品质,提升平台,“做百姓需要的民生新闻,一要发布对百姓有用的民生资讯,二要讲述来自百姓的民生故事,三要表达代表民众普遍看法的民生观点。浙江民生休闲频道在2008年新推出的《快乐生活》大型生活实用电视系列节目,给我们一些启示。《快乐生活》由《生活窍门一点通》和《安全一点通》组成,节目核心理念突出“实用”,用生活剧的形式充分体现电视节目的实用功能,让观众在看电视的同时,既能愉悦身心,又能从中学到快乐生活的技巧。这方面《民生大参考》曾经进行了多年有益的实践。
  办百姓喜欢的民生活动。民生频道在活动开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创业之星还是民生购物节,都能够围绕百姓生活需要,走到百姓中间,开展轰轰烈烈的社区活动和广场活动,这些活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品牌。
  创百姓信赖的民生平台。民生频道已经从一个栏目品牌升级到一个媒介平台,这个平台由品牌栏目、品牌活动、品牌主持人等一系列品牌元素构成。这些品牌都能够沿着“民生”路线图,围绕核心竞争力,打造一个具有鲜明个性和公信力的品牌媒体。百姓信赖是对民生频道的更高要求,也是赋予民生频道的更神圣的责任。
  (作者单位:刘振丽,尉氏县广电局;王丹,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武文斌是河南人民的优秀儿子,去年6月18日在随部队参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因连续奋战、过度劳累引发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光荣牺牲。他是南阳走出去的英雄,去年7月14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武文斌同志“抗震救灾英雄战士”荣誉称号。他还高票当选2008“感动中原十大人物”。  武文斌牺牲后,《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武文斌烈士的英雄事迹。作为英
期刊
灾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领域。如何应对和克服种种灾难,成为人类、民族、国家所面对的共同主题,也是新闻媒体发布灾难消息时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拟运用叙事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以2008年胶济铁路交通事故和四川汶川地震灾难新闻为例,探讨灾难报道如何借用文学叙事的手法来优化传播的效果。    新闻报道与叙事学的联姻    探讨灾难报道的叙事学技巧,首先要明晰叙事学与新闻的连接如何发
期刊
目前,由于各种传媒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也由于处于特定历史状态下的电视消费群体的娱乐需求的增加,电视娱乐节目已经逐步发展为全球电视屏幕的主流节目形态。娱乐节目的推出,标志着中国电视的观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娱乐节目通过精心设计来营造欢乐的氛围,通过高额的奖项和大众参与而打动人心。在大量的肥皂剧、家庭剧、连续剧逐渐丧失娱乐与幽默功能的时候,娱乐节目的兴盛无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目前,毫无疑问,娱乐节目
期刊
本文拟从框架理论入手,结合广州三家都市报《新快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实践,分析都市报福彩新闻现行的报道框架,从新闻报道的客观和平衡性等原则入手解析这种框架,进而分析这种框架对公众舆论引导上的影响,对在彩票报道中构建比较合理的报道框架提出粗浅的看法。本文的论述建立在对这三家都市报2007年11月15日至2008年2月15日“福彩”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1974年,高夫曼将人
期刊
电视艺术片作为电视文艺大家庭的一员,多年来在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提高下,一直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在各家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目前电视艺术片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一个又一个精品,带给广大电视观众美的艺术享受。创新、提高是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不懈的追求。2007年由笔者参与策划、撰稿、导演的电视艺术片《老李老杨》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第七届百家电视台文艺
期刊
勃兴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近两年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疲态,曾经遍地开花的新闻评论节目在一些地方电视台还被悄然撤并。究其原因,既有电视新闻节目多样化细分化、电视观众收视兴趣转移等客观因素,也有节目自身题材选择偏窄、理论水平较低、形式创新不够等主观原因。而要使地方台新闻评论节目走出目前的困顿状态,就必须突破报道瓶颈,提高理论水平,实现创新发展。    一、题材的选择要从狭义走向广义    
期刊
在今天的综艺娱乐节目中,多名主持人共同主持渐渐成为一个大趋势,更是出现了主持群的新提法。何谓“群”?汉语里面讲群,最早指的是羊群、兽群,《说文》里面解释“兽三为群”,后来引申到人群,至少也要三个吧?而数学的定义中,“群是一种特殊的代数系统,其二元运算可结合,有幺元,每个元素都有逆元,或者说,群上每个元素都有逆元的独异点”,看上去很复杂,但是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这表明组成群的每一个个体既具有各自的特
期刊
任何设计都尽可能把设计对象形成一件艺术品,是设计的重要观念,现代艺术论不仅如此,还要采用技术美学、计算机造型、模糊艺术等处理方法。主要用于使设计达到悦心宜人的功能。  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设计是以人为根本任务和目标的,产品的非物质因素也是产品设计中要考虑的关键,实现产品设计的情感化,以产品这一物的形态来实现人们的沟通,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让产品成
期刊
青年在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和幻想,任何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在中国,大学生又是青年中文化水平最高、政治基础最好的一群,他们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影响着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尚未形成独立的人生价值观,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他们经常处于矛盾和多变状态,特别是当今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国家政治多极化、
期刊
用影像打造城市和地域文化的“视觉名片”    电视宣传片作为一种电视传播的形式和传媒手段,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的震撼力来树立城市形象,展现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在重大主题活动(如北京奥运会、文化艺术节)的内容告知与宣传等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称作一个城市或地域文化宣传的“视觉名片”。  电视宣传片是一种介于广告和专题片之间的电视作品样式,长度一般在5~10分钟,比广告要长,比电视专题片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