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类拓展大气层和宇宙空间的产物,航空航天经过百余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下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通常而言,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不仅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也代表着所属国家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
从“东方红一号”顺利升空,到“嫦娥五号”携月壤成功归来,再到“祝融落火”点燃“观星”热潮……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宛如一辆飞驰的动车,引领着人们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之下,一座座航空新城崛起,如同散落在中国地图上的“航天星”,或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平台,或为企业提供强大发展支撑,或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为中国建设航空航天强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力量。
北京:“南箭北星”,航天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
一直以来,北京作为国内航空制造业人才与科技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着众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推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开放实验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北京已成为国内航空制造业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中心。另一方面,依托世界级航空双枢纽和机场群,建设航空产业园,构建面向全球的航空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北京基本形成以知春路、中关村为核心的北部研发制造基地,以大兴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为重点的南部高端制造集聚区,以顺义航空航天产业园为载体的航空应用集聚。
作为顺义航天产业园的最后一块拼图,航天器姿轨控系统及产品研发基地已于去年开工建设,航天产业园项目一期建筑主体预计今年9月达到竣工验收条件。据悉,该项目主要发展宇航及相关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年产值百亿级的航天产业集群,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动通信、电子、机械等相关行业发展,为今后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化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全力投入发展航天产业后,北京已形成“南箭北星”的格局,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大中小型火箭、卫星、高精度导航芯片等尖端产品不断诞生,航天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成为助推中国航天腾飞的强大力量。在北京最新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发力航天相关产业被写入其中。这与北京今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后简称:《若干措施》)保持着同种默契。根据《若干措施》,北京将在大兴区、经开区建设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商业火箭创新中心,做强“南箭”;同时,在海淀区建设商业卫星产业基地和星座运控、运营平台,做强“北星”;丰台区则发挥央企、军工优势,承接溢出项目,其他各区错位发展,形成协作互补。
对此,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副主任张广表示,随着全球首颗面向通导遥一体化应用共享的卫星——亦庄全图通一号卫星入轨,北斗导航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发展,成为经开区新兴产业集聚孵化培育的新亮点。通过巩固、发挥“南箭北星”的基础优势,北京将支持商业火箭、商业卫星、地面终端产业,在“十四五”末,打造覆盖火箭、卫星、地面终端、运营服务及核心软硬件、系统运控的卫星网络全产业链,培育北斗创新及融合应用的产业生态。
西安:拥有完整航天系统产业链,释放先进制造“集群效应”
5月,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5届中国东西部合作洽谈会上,西安航天基地近20家优秀科技企业携30余件参会展品组团亮相,涵盖航天、卫星应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其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第43所投资建设的航天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备受关注,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1.2亿元,重点将固体火箭发动机高性能材料等板块在西安航空基地集中布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副院长王世英表示:“西安航空基地航空产业资源丰富,政策环境优良,在打造特色先进制造集群、构建特色创新驱动体系等方面成效突出,坚定了我们扎根西安航空基地发展的信心。”
正如其所言,西安具有堅实的航天产业基底,拥有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航天科研单位,也是国内唯一拥有航天系统完整产业链的城市。近年来,西安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创新“基因”和创业“土壤”,以“科创航天”为引领,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西安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速超过10%,是西安GDP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航天事业而生的西安航天基地,则是全国唯一以航天为特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于2020年被纳入西安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核心区域,聚集了航天六院、九院、五院西安分院等10个“国家队”,汇聚了40多家商业航天企业,集群效应明显。
在国家工信部公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中,西安航空产业集群凭借铸就了全国独有的集飞机设计、整机制造、试飞鉴定、强度检测、航空服务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成功入围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国家西部地区唯一入选产业、全国航空领域唯一入选集群。集群效应打响了西安航空产业“金招牌”,加快壮大其集群规模,未来西安将全力打造国家级航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民族航空工业振兴贡献力量。
苏州:融入大飞机产业生态圈,打造特色产业新体系
4月,苏州在苏州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苏州市对航空航天重大创新团队最高给予5000万元项目补助。紧邻上海这一长三角龙头、长江经济带龙头,又有西工大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南航苏州研究院、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落地,苏州拥有着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区位交通、科技创新、政务服务等诸多优势,目前其航空航天相关产业规模已达300亿元,重要零部件及配套企业200多家。
但在上述文件中,苏州将自身的目标设置得更高,提出力争到2023年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超过500家,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打造3至5个特色产业园,培育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和制造高地。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苏州正全面布局发力,加快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壮大骨干企业,主动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智能高端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航空航天产业新体系。” 事实上,苏州对航空航天的憧憬远不止近期频频发力的动作。早在2012年中科院院士周成虎到苏州创建中国科学院苏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苏州对该产业的追逐便已开始。经过多年精心打造,该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形成地理信息、智慧教育、地理文化并进的产业布局,建成全国首家PB级(1PB=1024TB)遥感大数据产品中心,覆盖了态势监测预警与指挥决策系统、北斗城市应急和安全管理、北斗城市地下管网等重要应用。
随着航空产业战略意义日益明显,苏州在已形成的产业基础上,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主动接受上海航空产业辐射,瞄准大飞机产业、航天产业、通用航空产业、航空智能装备和航空功能服务5个重点领域,通过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加强要素投入保障,加快建设成为航空航天技术创新新高地、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新中心、航空航天人才集聚新沃土。
杭州:航空制造与文旅并行,下好直冲蓝天的“先手棋”
在杭州的“十四五”规划中,大力培育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大航空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开放力度……作为发展该产业的具体措施被提出。细数杭州航空航天产业的历程,还须从2018年谈起。彼时,浙江省提出将对标国内外一流航空基地,高水平实施浙江“大航空”战略。为插上腾飞的“金翅膀”,杭州着力打造重大航空产业平台,全面实施企业孵化、重大航空项目、重大航空创新驱动等工程,主攻发展航空整机制造、航空关联制造、航空服务等航空全产业链,加快建设航空制造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高地。
2019年,杭州钱塘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平台入选浙江省首批7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培育名单,成为杭州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主战场。目前该平台聚集了18家企业,包括嘉航科技零部件、百合航太航空复合材料、浙江西子航空、西子航空緊固件、浙大艾美依高端航空装配生产线、浙江大学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大江东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等。从零部件到关键部件,再到制造装配……产业链条结构完备,技术研发优势明显。3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迎来全球首个订单,其中首单5架客机的RAT门(应急发电机舱门)正是由来自杭州钱塘区航空航天“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浙江西子势必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制造。
除建设航空制造高地外,杭州也正探索航空航天相关产业的发展。以通航产业为特色,建德航空小镇从“钢铁巨人”老横钢转型而来,成为杭州直冲蓝天下的一步“先手棋”。如今,这块占地2.8平方公里原横山铁合金厂的工业遗址,已蝶变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力推进通航文旅、温泉康养等产业发展。通过聚力培育通航文旅、通航服务、通航制造,建德航空小镇引进了华奕航空、德翼高科等一批优质项目,AG60野马飞机生产制造总部项目、小蜜蜂软翼飞机项目正在筹备中,届时将为建德航空小镇在通航制造的精密布局中起到关键性作用,进一步带动航空制造项目集聚,为航空产业发展铸造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