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逐渐回归,各地国学教育活动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让孩子诵读中华经典诗文,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绝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了更加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在孩子的血液里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积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国学经典诵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观念陈旧化。有人认为在各类考试中,经典诗文考得很少,有必要下这么大的气力去抓国学诵读吗?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是不是在复古,“开历史的倒车”?是不是又要培养一些书呆子、老学究?存在着经典诵读和教学生如何做人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
第二,诵读内容无序化。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让小学生诵读哪些内容、数量多少?有的学校把厚厚的经史子集著作原原本本地、一股脑地推到学生的面前,各个年级段读什么不清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会让学生不堪重负。
第三,指导策略单一化。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有的学校复制过去私塾学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单调地诵背,学生囫囵吞枣。有的教师满堂问、满堂讲,教学方法陈旧。有的地方仅追求形式的东西,让学生穿着古代的服饰、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书,美其名曰这就是开展国学教育。
精心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
笔者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所选篇目文质兼美、确属经典的原则 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剔除那些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所选篇目要基本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为历代读者所喜爱,如《三字经》《千字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永恒的精神,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是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是语言表达的典范之作。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选篇目要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基本相适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的诵读内容。比如,小学低年级以诵读浅显的韵文、诗文为主,中年级以诵读经典诗文为主,高年级开始涉猎经典诗文名著章节。
遵循整体设计、照顾差异的原则 国学经典诵读要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过学校的力量来推进。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要求,切勿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可选择以下内容:选编部分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词。每周向学生推荐一首,一学期26首,一学年就是52首,小学六年就能诵背312首古诗。选取传统蒙学教材中部分内容,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选取四书五经部分章节;选取老子、孙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文章部分章节;选取二十四史中部分章句;其他国学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元曲等。
以教材为凭借,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在教师、家长、学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将教材内容和经典诵读有机融合?“1+x”推荐模式是笔者探索的一个成熟的模式。
国学经典元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诵读元素,以江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加以说明,有如下几种呈现方式。
直接呈现式 有些古诗词直接以“古诗x首”的方式呈现。第3课的课题是《古诗两首》,在课本的14-17页。第14页一个页面展现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15页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示了古诗的意境,和诗意吻合。第16页诗和画面合在一起,全诗是《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画面描绘了牧童捕蝉的意境。第17页在田字格中列出三个生字骑、振、蝉,然后是四道课后题:朗读背诵课文;钢笔描红临写三个生字;说说两个诗句的意思;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应当说,诗、画配合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课后习题紧扣课标,提示了两首诗的教学目标。
间接呈现式 一是以文包诗的方式呈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独有的课文形式。第25课是《黄鹤楼送别》,占据了课本128-141页。课文既有插图,又有文字。文字用较长的篇幅叙述了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有环境描写,有人物对话,文章结尾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然后是五道课后练习题。
二是以改编的方式呈现。课文第23课是《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回目改编的。课文改编成了白话文,用四页呈现,在128-131页,语体风格和原著差别很大,132页给出了五道课后题,最后是名著便览——《水浒传》的资料介绍。 三是在“单元练习”中呈现。第147-151页是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内容。与国学知识有关的是:背“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把你认识的古代名人填在朝代栏目中;钢笔字描红、书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浒故事擂台赛》。可见,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国学教育。
四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呈现。教材的最后是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说名道姓”,共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你知道吗”“知识竞答”“有关姓名的习作”。第一题是读背《百家姓》中部分姓氏,第二题是国学知识判断,用符号表示,如:(4)《百家姓》把“赵”放在第一位,是表示对宋朝皇帝的尊重( ),(2)孔子姓孔,《三国演义》中的孔明也姓孔( )。
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 在“1+x”中,“1”是指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一首古诗词或一道练习题,“x”指一篇或多篇国学经典推荐篇目,“+”是指通过“1”带动“x”补充推荐诗文的学习,把“1”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x”中或带动“x”的学习。有如下几种形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为例说明:
第一,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一篇文言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学完第3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向学生推荐《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或由国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白话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章节改编的,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原著第八回读一读。
第三,语文教材中“单元练习”中的一道练习题、“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题目,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练习1的第二题是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轮流背诵带风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学生一定会学会很多与“风”有关的诗文。
第四,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普通的课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16课《黄山奇松》是一篇现代文,学完本课以后可以链接古人是怎样描写黄山奇松的,或背诵写松树的诗句。如学习《荷花》,就向学生推荐周敦颐的《爱莲说》,既作为一个扩展阅读,又作为经典诵读一个内容,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隐珠小学)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积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国学经典诵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观念陈旧化。有人认为在各类考试中,经典诗文考得很少,有必要下这么大的气力去抓国学诵读吗?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是不是在复古,“开历史的倒车”?是不是又要培养一些书呆子、老学究?存在着经典诵读和教学生如何做人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
第二,诵读内容无序化。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让小学生诵读哪些内容、数量多少?有的学校把厚厚的经史子集著作原原本本地、一股脑地推到学生的面前,各个年级段读什么不清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会让学生不堪重负。
第三,指导策略单一化。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有的学校复制过去私塾学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单调地诵背,学生囫囵吞枣。有的教师满堂问、满堂讲,教学方法陈旧。有的地方仅追求形式的东西,让学生穿着古代的服饰、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书,美其名曰这就是开展国学教育。
精心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
笔者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所选篇目文质兼美、确属经典的原则 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剔除那些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所选篇目要基本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为历代读者所喜爱,如《三字经》《千字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永恒的精神,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是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是语言表达的典范之作。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选篇目要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基本相适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的诵读内容。比如,小学低年级以诵读浅显的韵文、诗文为主,中年级以诵读经典诗文为主,高年级开始涉猎经典诗文名著章节。
遵循整体设计、照顾差异的原则 国学经典诵读要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过学校的力量来推进。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要求,切勿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可选择以下内容:选编部分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词。每周向学生推荐一首,一学期26首,一学年就是52首,小学六年就能诵背312首古诗。选取传统蒙学教材中部分内容,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选取四书五经部分章节;选取老子、孙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文章部分章节;选取二十四史中部分章句;其他国学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元曲等。
以教材为凭借,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在教师、家长、学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将教材内容和经典诵读有机融合?“1+x”推荐模式是笔者探索的一个成熟的模式。
国学经典元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诵读元素,以江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加以说明,有如下几种呈现方式。
直接呈现式 有些古诗词直接以“古诗x首”的方式呈现。第3课的课题是《古诗两首》,在课本的14-17页。第14页一个页面展现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15页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示了古诗的意境,和诗意吻合。第16页诗和画面合在一起,全诗是《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画面描绘了牧童捕蝉的意境。第17页在田字格中列出三个生字骑、振、蝉,然后是四道课后题:朗读背诵课文;钢笔描红临写三个生字;说说两个诗句的意思;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应当说,诗、画配合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课后习题紧扣课标,提示了两首诗的教学目标。
间接呈现式 一是以文包诗的方式呈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独有的课文形式。第25课是《黄鹤楼送别》,占据了课本128-141页。课文既有插图,又有文字。文字用较长的篇幅叙述了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有环境描写,有人物对话,文章结尾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然后是五道课后练习题。
二是以改编的方式呈现。课文第23课是《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回目改编的。课文改编成了白话文,用四页呈现,在128-131页,语体风格和原著差别很大,132页给出了五道课后题,最后是名著便览——《水浒传》的资料介绍。 三是在“单元练习”中呈现。第147-151页是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内容。与国学知识有关的是:背“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把你认识的古代名人填在朝代栏目中;钢笔字描红、书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浒故事擂台赛》。可见,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国学教育。
四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呈现。教材的最后是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说名道姓”,共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你知道吗”“知识竞答”“有关姓名的习作”。第一题是读背《百家姓》中部分姓氏,第二题是国学知识判断,用符号表示,如:(4)《百家姓》把“赵”放在第一位,是表示对宋朝皇帝的尊重( ),(2)孔子姓孔,《三国演义》中的孔明也姓孔( )。
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 在“1+x”中,“1”是指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一首古诗词或一道练习题,“x”指一篇或多篇国学经典推荐篇目,“+”是指通过“1”带动“x”补充推荐诗文的学习,把“1”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x”中或带动“x”的学习。有如下几种形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为例说明:
第一,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一篇文言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学完第3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向学生推荐《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或由国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白话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章节改编的,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原著第八回读一读。
第三,语文教材中“单元练习”中的一道练习题、“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题目,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练习1的第二题是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轮流背诵带风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学生一定会学会很多与“风”有关的诗文。
第四,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普通的课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16课《黄山奇松》是一篇现代文,学完本课以后可以链接古人是怎样描写黄山奇松的,或背诵写松树的诗句。如学习《荷花》,就向学生推荐周敦颐的《爱莲说》,既作为一个扩展阅读,又作为经典诵读一个内容,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隐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