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怎么过?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再是一成不念的放鞭炮、看春晚,吃饺子。
手握一张机票,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春节的一种“新时尚”。
在如画的山水中徜徉、感受红色文化洗礼、与家人在异乡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儿”……
在北京八大处新春祈福庙会上,过福桥、点福烛、品福茶、吃福糕、打金钱眼、品美食等活动展现了浓浓的老北京风情;浙江杭州钱王祠里,2019西湖迎春花展别具特色,引来游人如织;在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九曲黄河灯阵”,365盏明灯“点亮”灯阵,供游客观灯、游阵、祈福;在福建泉州,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闽南民间歌舞、南少林武术等携手亮相……地方年节民俗艺术引人入胜, 让在他乡过年的人们不仅感受到旅行的快乐,还感受到这里饱含着的浓浓的年味与浓郁的温情。
不仅仅是春节期间的出游,如今,人们的旅行,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走马观花和到此一游,而是青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行方式。许多人喜欢踏上旅游之路,这其中,有一份心中对远方的期待,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诗与远方相遇,就会为我们的旅途增加丰富的解读,解锁不一样的风景。
俄罗斯是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很多人都希望一睹歌中所唱的白桦林,雄伟富丽的建筑,美丽的贝加尔湖……但是对作家吴玫来说,她的俄罗斯之旅却是与灿烂的俄罗斯文化一次温情脉脉的相遇。
每个人在旅行前都会做功课,只不过,吴玫出发前做的功课,是重读托尔斯泰、果戈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她不仅读完了《战争与和平》,更是直接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上路,“飞机上读、火车上读、入住宾馆以后临睡前也会读上几页”。
于是,在一般游客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街道、咖啡馆、音乐厅等地,在吴玫的眼中、心中、记忆中却关乎一个个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她花了4个多小时车程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原来,阅读和亲历的差别可以那么遥遥,我一走进老托尔斯泰的故居,走在通往老托尔斯泰写作和休憩的两层小楼的林荫道上,喀秋莎、安娜·卡列尼娜、吉提、安德烈、沃伦斯基、涅赫留多夫等等那些出没在《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托尔斯泰伟大小说中的人物,蜂拥而至到我的脑子里,他们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如影随形地陪伴我直到结束托尔斯泰故居的参观。不,当天晚上,回到莫斯科躺在宾馆的床上,还久久不能入睡,读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封面、当年对涅赫留多夫的痛恨、如何漏液排队买到一套《战争与和平》的往事,如一列不会停歇的动力小火车,在我的面前轰隆隆来轰隆隆去,又轰隆隆来。”
后来,到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看契诃夫、果戈里的墓地,在特列恰科夫画廊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肖像画,在阿尔巴特街走进普希金的故居,到了皇村,走在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吴玫说,“这些地方因为一个人、一群人,总叫我颤栗不已,那时,我知道我以为我忘记的俄罗斯文学,还在我的记忆深处。”
余光中先生在一篇游记中提到,“除了大自然能满足人的美感并消除世务的烦忧之外,还有悠久的文化因素”。的确,行走在异国他乡,游客固然看重名山大川,江河大海和日月星辰,也越来越愿意近距离去探寻追索不同风土的历史遗产和国家记忆,更愿意切身体验各地的多元文化和美好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融或不融,文化就在那里,静等来自行者的邂逅。
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经说的,“我希望旅程中邂逅的是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生生不息、慎终追远的文化之河。从《诗经》到《红楼梦》,从《源氏物语》到《雪国》,从《春香传》到《沈清传》,我们追忆逝去的繁华,也理解民间的疾苦,更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正是这些不同文化用最谦逊质朴的语言所表达的共同情感,让我们哪怕一個人远行也不会觉得孤独。这些历久弥香的文化基因既保存在古老的文字中,也镶嵌当下的寻常生活中,京剧和太极的品味、插花和茶道的雅致,以及婚丧嫁娶和升学就职的仪式感,都让我们随时感受祖先们无所不在的气息。”
小鹏是中国职业旅行第一人,他背包十几年,游历五洲,体验别样的人生旅程,分享着体验与感悟。
背包行走的过程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当我独自走在异乡街头,总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我摇头,他们还会继续猜,韩国人?可现在全世界都已习惯出现在家门口的中国人,即使在那些最偏最远的角落。”
在《我们为什么旅行》中,小鹏记录了自己行程中的各种体验。他拍摄阿拉斯加劈开夜空的炫丽极光,在清晨的海边上瑜伽课,在爱尔兰香浓河学飞钓,在巴厘岛黑礁石跳海……他还曾经在清迈参加一个泰国菜培训班,学做了六道菜。在这个培训班里,他遇到一个美国女孩,她来过清迈很多次,每次都参加这个厨艺培训班,买很多当地才有的调料,回去后给朋友们做泰国美食。
让自己融入到当地生活和风情文化中,比起跟着旅游大巴在景点短暂停留,听着导游千篇一律的讲述,这样的主动体验,会给旅行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去北海道JR石北线看看那个“一个人的车站”,感受这专门为一位高中女生所保留的火车路线的温暖;去首尔体验联通而便捷的无障碍设施,从细节上保障特殊人群的出行权利;在湖南的郴州,乘坐绿皮车去体验一次免费运营的“菜农专列”,真实感受中国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努力与坚持……事实上,正是这些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之外的日常生活场景,承载了最真实的生活,也让你的旅行有着最接地气的体验。
网友饼子说,不管是旅游还是旅行,我们都要去一些古镇、古村、古迹,其实在其历史的表象之内,都是我们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赞叹、感叹和探索真相的欲望,我们都想亲自亲身站在历史的空间轴上去体会中华文明的时间轴。 现在,很多年轻人把“游”和“学”结合起来,研学旅行成为深受他们喜爱的一种旅行方式。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
现在,“研学旅行”内容多种多样,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年轻人感兴趣的各个领域。
红色旅游景点作为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成为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游客参与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把红色精神、文化内涵生动地再现,让年轻人受到教育,亲近国家记忆,传承民族精神。
一次研学旅行会让学习的效果更好,也比单独的旅行更丰富,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思考、探究、分析、总结,每一次带着问题出门,研学中,总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归来时,我们将收获满天星辉。
为什么去旅行?
很多人的答案一定是:因为有趣。
但是,多年过去了,对去过的地方还有多少印象?记住多少有趣的东西?一定有人会说“有趣的旅行都忘记的差不多了,可惜当时没有做记录。”
旅行和读书一样,如果途中不记录,就如同读书不写读书笔记一样,光靠浏览,记住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做手帐,之后更是以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手帐术正式踏上写作之路。他喜欢四处旅行,用手帐记录旅行见闻,将体验转化为人生财富。
他在《旅行手帐完全指南》一书中说,美好的旅行是用脚走路,用手记录,不是拍到此一游照,而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是让体验过的事和即将体验的事变成一生的礼物。
不是只有花大钱出国才算旅行,只要从家里出发,以观光者的角度到处走走,记录当下才有的心情,你就能一页一页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旅行日记。
在小鹏的每一次旅行中,“背包里最沉的就是书了,还会带至少10支笔,分别放进背包的各个口袋,这就保证了只要我想写,总能在最近的位置找到笔。”
不管是旅途中记录自己的心情还是旅途后写游记,除了分享给别人经验之外,更多的是给自己留下一个清晰的回忆。
當诗和远方相遇,美好的灵魂和美好的地方在一起。过去的几十年,从拍照到购物、从自由行到深度游,中国人不断在刷新人类旅行的新认知。“远方”不仅真正越来越远,而且不断地在超越着空间意义,越来越指向对灵魂的探索。
怎么样的旅行才算是真正有意义的旅行?想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毫无疑问,它会在心中埋下对于下次旅行的期待,无论是美食料理游,电影游,艺术游还是动漫游,宗教文化游,旅行最宝贵的意义,莫过于打开视野,赋予初次上路的心灵真正成为旅行者的天赋:拥抱世界,心怀好奇、梦想与爱。
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不再是一成不念的放鞭炮、看春晚,吃饺子。
手握一张机票,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春节的一种“新时尚”。
在如画的山水中徜徉、感受红色文化洗礼、与家人在异乡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儿”……
在北京八大处新春祈福庙会上,过福桥、点福烛、品福茶、吃福糕、打金钱眼、品美食等活动展现了浓浓的老北京风情;浙江杭州钱王祠里,2019西湖迎春花展别具特色,引来游人如织;在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古城村“九曲黄河灯阵”,365盏明灯“点亮”灯阵,供游客观灯、游阵、祈福;在福建泉州,南音、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闽南民间歌舞、南少林武术等携手亮相……地方年节民俗艺术引人入胜, 让在他乡过年的人们不仅感受到旅行的快乐,还感受到这里饱含着的浓浓的年味与浓郁的温情。
不仅仅是春节期间的出游,如今,人们的旅行,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走马观花和到此一游,而是青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行方式。许多人喜欢踏上旅游之路,这其中,有一份心中对远方的期待,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诗与远方相遇,就会为我们的旅途增加丰富的解读,解锁不一样的风景。
走出去,感受文化
俄罗斯是最受中国游客欢迎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很多人都希望一睹歌中所唱的白桦林,雄伟富丽的建筑,美丽的贝加尔湖……但是对作家吴玫来说,她的俄罗斯之旅却是与灿烂的俄罗斯文化一次温情脉脉的相遇。
每个人在旅行前都会做功课,只不过,吴玫出发前做的功课,是重读托尔斯泰、果戈里、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她不仅读完了《战争与和平》,更是直接带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上路,“飞机上读、火车上读、入住宾馆以后临睡前也会读上几页”。
于是,在一般游客看来再普通不过的街道、咖啡馆、音乐厅等地,在吴玫的眼中、心中、记忆中却关乎一个个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事。
到莫斯科的第二天,她花了4个多小时车程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雅斯纳亚·波良纳。“原来,阅读和亲历的差别可以那么遥遥,我一走进老托尔斯泰的故居,走在通往老托尔斯泰写作和休憩的两层小楼的林荫道上,喀秋莎、安娜·卡列尼娜、吉提、安德烈、沃伦斯基、涅赫留多夫等等那些出没在《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等托尔斯泰伟大小说中的人物,蜂拥而至到我的脑子里,他们的一颦一笑、喜怒哀乐如影随形地陪伴我直到结束托尔斯泰故居的参观。不,当天晚上,回到莫斯科躺在宾馆的床上,还久久不能入睡,读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封面、当年对涅赫留多夫的痛恨、如何漏液排队买到一套《战争与和平》的往事,如一列不会停歇的动力小火车,在我的面前轰隆隆来轰隆隆去,又轰隆隆来。”
后来,到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看契诃夫、果戈里的墓地,在特列恰科夫画廊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肖像画,在阿尔巴特街走进普希金的故居,到了皇村,走在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吴玫说,“这些地方因为一个人、一群人,总叫我颤栗不已,那时,我知道我以为我忘记的俄罗斯文学,还在我的记忆深处。”
余光中先生在一篇游记中提到,“除了大自然能满足人的美感并消除世务的烦忧之外,还有悠久的文化因素”。的确,行走在异国他乡,游客固然看重名山大川,江河大海和日月星辰,也越来越愿意近距离去探寻追索不同风土的历史遗产和国家记忆,更愿意切身体验各地的多元文化和美好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无论融或不融,文化就在那里,静等来自行者的邂逅。
正如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经说的,“我希望旅程中邂逅的是不同文明所承载的共同价值。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生生不息、慎终追远的文化之河。从《诗经》到《红楼梦》,从《源氏物语》到《雪国》,从《春香传》到《沈清传》,我们追忆逝去的繁华,也理解民间的疾苦,更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正是这些不同文化用最谦逊质朴的语言所表达的共同情感,让我们哪怕一個人远行也不会觉得孤独。这些历久弥香的文化基因既保存在古老的文字中,也镶嵌当下的寻常生活中,京剧和太极的品味、插花和茶道的雅致,以及婚丧嫁娶和升学就职的仪式感,都让我们随时感受祖先们无所不在的气息。”
少点匆忙,多点体验
小鹏是中国职业旅行第一人,他背包十几年,游历五洲,体验别样的人生旅程,分享着体验与感悟。
背包行走的过程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当我独自走在异乡街头,总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我摇头,他们还会继续猜,韩国人?可现在全世界都已习惯出现在家门口的中国人,即使在那些最偏最远的角落。”
在《我们为什么旅行》中,小鹏记录了自己行程中的各种体验。他拍摄阿拉斯加劈开夜空的炫丽极光,在清晨的海边上瑜伽课,在爱尔兰香浓河学飞钓,在巴厘岛黑礁石跳海……他还曾经在清迈参加一个泰国菜培训班,学做了六道菜。在这个培训班里,他遇到一个美国女孩,她来过清迈很多次,每次都参加这个厨艺培训班,买很多当地才有的调料,回去后给朋友们做泰国美食。
让自己融入到当地生活和风情文化中,比起跟着旅游大巴在景点短暂停留,听着导游千篇一律的讲述,这样的主动体验,会给旅行带来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去北海道JR石北线看看那个“一个人的车站”,感受这专门为一位高中女生所保留的火车路线的温暖;去首尔体验联通而便捷的无障碍设施,从细节上保障特殊人群的出行权利;在湖南的郴州,乘坐绿皮车去体验一次免费运营的“菜农专列”,真实感受中国在精准扶贫领域的努力与坚持……事实上,正是这些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之外的日常生活场景,承载了最真实的生活,也让你的旅行有着最接地气的体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网友饼子说,不管是旅游还是旅行,我们都要去一些古镇、古村、古迹,其实在其历史的表象之内,都是我们对中华文明、文化的赞叹、感叹和探索真相的欲望,我们都想亲自亲身站在历史的空间轴上去体会中华文明的时间轴。 现在,很多年轻人把“游”和“学”结合起来,研学旅行成为深受他们喜爱的一种旅行方式。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
现在,“研学旅行”内容多种多样,从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参观国家公园、访问历史古迹,到职业选择、自然体验、考察先进企业甚至体验商人活动等等,涵盖了年轻人感兴趣的各个领域。
红色旅游景点作为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成为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游客参与其中。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把红色精神、文化内涵生动地再现,让年轻人受到教育,亲近国家记忆,传承民族精神。
一次研学旅行会让学习的效果更好,也比单独的旅行更丰富,在旅行的过程中去感受、发现、思考、探究、分析、总结,每一次带着问题出门,研学中,总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感受。归来时,我们将收获满天星辉。
记录,留住远方的记忆
为什么去旅行?
很多人的答案一定是:因为有趣。
但是,多年过去了,对去过的地方还有多少印象?记住多少有趣的东西?一定有人会说“有趣的旅行都忘记的差不多了,可惜当时没有做记录。”
旅行和读书一样,如果途中不记录,就如同读书不写读书笔记一样,光靠浏览,记住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做手帐,之后更是以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手帐术正式踏上写作之路。他喜欢四处旅行,用手帐记录旅行见闻,将体验转化为人生财富。
他在《旅行手帐完全指南》一书中说,美好的旅行是用脚走路,用手记录,不是拍到此一游照,而是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是让体验过的事和即将体验的事变成一生的礼物。
不是只有花大钱出国才算旅行,只要从家里出发,以观光者的角度到处走走,记录当下才有的心情,你就能一页一页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旅行日记。
在小鹏的每一次旅行中,“背包里最沉的就是书了,还会带至少10支笔,分别放进背包的各个口袋,这就保证了只要我想写,总能在最近的位置找到笔。”
不管是旅途中记录自己的心情还是旅途后写游记,除了分享给别人经验之外,更多的是给自己留下一个清晰的回忆。
當诗和远方相遇,美好的灵魂和美好的地方在一起。过去的几十年,从拍照到购物、从自由行到深度游,中国人不断在刷新人类旅行的新认知。“远方”不仅真正越来越远,而且不断地在超越着空间意义,越来越指向对灵魂的探索。
怎么样的旅行才算是真正有意义的旅行?想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毫无疑问,它会在心中埋下对于下次旅行的期待,无论是美食料理游,电影游,艺术游还是动漫游,宗教文化游,旅行最宝贵的意义,莫过于打开视野,赋予初次上路的心灵真正成为旅行者的天赋:拥抱世界,心怀好奇、梦想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