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耳聋学生听力障碍且视知觉较好、模仿能力较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些聋生对于正确的与非正确的、道德与非道德的事情的认识较为模糊,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聋生与普通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相同的规律,也具有特殊性。如:感知认识不深入,语言发展迟缓,获取知识信息受限制,概念贫乏而不牢固,抽象思维难以发展,与周围人交流沟通困难等。如果不加以重视,及时引导,就会造成聋生异常的心理问题,如无故猜疑别人,自私,易怒,破坏公物,喜欢抱怨,懒惰,焦虑,自卑感,混淆偷拿借的概念等。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聋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在长期的聋校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发现:聋生比普通学生易受暗示,易怒,破坏公物严重;聋生比普通学生与人交流沟通更困难,易导致聋生的多疑自卑的心理;高年级聋生在择业以及未来的生活方面缺乏自信心;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导致接受信息量少,认识事物片面,表面现象严重。因此,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聋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聋生心理辅导课,还要注意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中语文课就是一个重要阵地,因为语文课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占用的时间最多,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具有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 聋校语文学科的内容美,有利于对聋生进行健康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虽然聋生听不见,但是他们有敏锐的视觉,当我们打开语文教材,看到美丽的图画和优美的文字,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聋生犹如步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篇篇课文宛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春》、《香山红叶》等,既描绘了时序节令四季景象,又展示了祖国各地的雄伟风貌,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军神》、《雷电颂》等,既塑造了人物的美的心灵,又抒发了动人心魄的崇高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布达拉宫》等,既表现了建筑美,又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美等等,这些语文教学美的素材,经过老师的精心安排,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美感。从而使学生在愉悦和享受中去感受那诗歌中的情境美、散文中的语言美和艺术美、游记中的自然美等等,既激发了聋生的积极情感,又陶冶了聋生美好的心灵,使聋生的道德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使聋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审美观。
2 挖掘语文学科的生命滋养之源,有助于聋生生活认知教育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正是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挖掘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使聋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培养聋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社会才能正确地对待生活。例如学习《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告诉聋生要超越障碍、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拼搏、奋发进取,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面对生活的挑战,承受挫折、接受磨砺,让生命之花傲然盛开。学完《项链》一课,结合聋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让学生认识怎样的消费水平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家庭状况、、、、、、因此,只有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课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认知,才能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 探索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教育,培养聋生健康人格
聋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由于听力残疾,导致语言交流障碍,容易形成自卑、多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态。聋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再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各类典型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克服语言障碍的自信心,成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有用人才。例如:学习冰心的《小桔灯》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面对困境、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的自尊自强教育,《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图功名的高贵品质,《陋室铭》流溢的傲岸情操,《爱莲说》袒露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志趣,都能陶冶聋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战胜困难,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4 抓住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化聋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要激发聋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情感教学。由于聋生缺乏对周围人际关系必要的语言交流沟通,不能深入了解,更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尊重和关爱,把他人的帮助看作理所当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良好的情感状态去面对学生,引用课本中的情感教育,不断地使聋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聋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以及知识的渊博,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这样既缩短了师生情感间的心理距离,又能够让聋生“亲其师,信其道”。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祥林嫂》、《藤野先生》、《孔乙己》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方面的教育。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缺少他人的尊重和同情的环境是多么残酷,从而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逐步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健康和谐、宽松愉快的师生情感关系,使聋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进一步得到优化。
5 认真指导聋生作文,促进聋生心理自我调节
我们常说,作文即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首先,作文的命题要贴近聋生的实际生活,让聋生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在此基础上可以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内容。针对聋生对考学择业过分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写《我的理想》、《我的爱好》等作文,引导聋生接受现实,正视残疾,树立奋斗目标,加强生活自信心,克服生活迷茫的悲观心理;针对聋生多疑、自私、易怒、喜欢抱怨的心理,写《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等系列作文,专门让聋生写人际关系引发的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结合学校的文艺、体育活动,设计《我喜欢跳舞》、《快乐生活》、《童年趣事》等系列作文,让聋生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进步、成就感和喜悦之情,强化成功体验和自信心,激发起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在作文讲评中,教师应处于参与、欣赏、适时引导、帮助的地位,这种师生共同参与评讲的方式,形成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宽容、民主、激励中去完成写作,从而为聋生创设了良好的写作心理氛围。
6 运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创设符合聋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
听力残疾、语言障碍影响了聋生对社会事物广泛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具有多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利用语文教学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向聋生推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名言警句,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胸襟;可以利用课外阅读,介绍聋生阅读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华盛顿传》等书籍,让聋生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增加他们的阅历,让聋生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难题;还可以利用命题作文,让聋生通过对生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来体验、感受生活的艰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语文教学可以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聋生的另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发展聋生的智力,同时对聋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拓宽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聋校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聋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聋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情感教育功能,能起到影响聋生心态、调整聋生心理的作用,有助于聋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作为聋校语文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和发挥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聋生素质,培养聋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长期的聋校语文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笔者发现:聋生比普通学生易受暗示,易怒,破坏公物严重;聋生比普通学生与人交流沟通更困难,易导致聋生的多疑自卑的心理;高年级聋生在择业以及未来的生活方面缺乏自信心;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导致接受信息量少,认识事物片面,表面现象严重。因此,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聋校不仅要开设专门的聋生心理辅导课,还要注意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其中语文课就是一个重要阵地,因为语文课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占用的时间最多,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也具有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1 聋校语文学科的内容美,有利于对聋生进行健康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虽然聋生听不见,但是他们有敏锐的视觉,当我们打开语文教材,看到美丽的图画和优美的文字,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聋生犹如步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篇篇课文宛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形态。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春》、《香山红叶》等,既描绘了时序节令四季景象,又展示了祖国各地的雄伟风貌,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军神》、《雷电颂》等,既塑造了人物的美的心灵,又抒发了动人心魄的崇高美;《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布达拉宫》等,既表现了建筑美,又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社会美等等,这些语文教学美的素材,经过老师的精心安排,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激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美感。从而使学生在愉悦和享受中去感受那诗歌中的情境美、散文中的语言美和艺术美、游记中的自然美等等,既激发了聋生的积极情感,又陶冶了聋生美好的心灵,使聋生的道德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使聋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审美观。
2 挖掘语文学科的生命滋养之源,有助于聋生生活认知教育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正是语文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挖掘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资源,使聋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存的价值,培养聋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理解社会才能正确地对待生活。例如学习《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告诉聋生要超越障碍、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勇于拼搏、奋发进取,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面对生活的挑战,承受挫折、接受磨砺,让生命之花傲然盛开。学完《项链》一课,结合聋生普遍存在攀比心理,让学生认识怎样的消费水平才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家庭状况、、、、、、因此,只有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从课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的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认知,才能真正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 探索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教育,培养聋生健康人格
聋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由于听力残疾,导致语言交流障碍,容易形成自卑、多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态。聋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再现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各类典型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克服语言障碍的自信心,成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的有用人才。例如:学习冰心的《小桔灯》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面对困境、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的自尊自强教育,《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图功名的高贵品质,《陋室铭》流溢的傲岸情操,《爱莲说》袒露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雅志趣,都能陶冶聋生的情操,帮助他们战胜困难,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
4 抓住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化聋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要激发聋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情感教学。由于聋生缺乏对周围人际关系必要的语言交流沟通,不能深入了解,更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尊重和关爱,把他人的帮助看作理所当然。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良好的情感状态去面对学生,引用课本中的情感教育,不断地使聋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聋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以及知识的渊博,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这样既缩短了师生情感间的心理距离,又能够让聋生“亲其师,信其道”。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祥林嫂》、《藤野先生》、《孔乙己》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尊重他人、适应环境、与人和谐相处方面的教育。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时,可以让学生思考缺少他人的尊重和同情的环境是多么残酷,从而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逐步形成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健康和谐、宽松愉快的师生情感关系,使聋生健康的心理品质进一步得到优化。
5 认真指导聋生作文,促进聋生心理自我调节
我们常说,作文即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首先,作文的命题要贴近聋生的实际生活,让聋生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在此基础上可以渗透心理健康的思想内容。针对聋生对考学择业过分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写《我的理想》、《我的爱好》等作文,引导聋生接受现实,正视残疾,树立奋斗目标,加强生活自信心,克服生活迷茫的悲观心理;针对聋生多疑、自私、易怒、喜欢抱怨的心理,写《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等系列作文,专门让聋生写人际关系引发的内心的种种矛盾冲突;结合学校的文艺、体育活动,设计《我喜欢跳舞》、《快乐生活》、《童年趣事》等系列作文,让聋生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进步、成就感和喜悦之情,强化成功体验和自信心,激发起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在作文讲评中,教师应处于参与、欣赏、适时引导、帮助的地位,这种师生共同参与评讲的方式,形成了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宽容、民主、激励中去完成写作,从而为聋生创设了良好的写作心理氛围。
6 运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创设符合聋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
听力残疾、语言障碍影响了聋生对社会事物广泛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语文是综合性的学科,其教学目的具有多元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粒子,几乎无所不包。利用语文教学对聋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多种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向聋生推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名言警句,陶冶他们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胸襟;可以利用课外阅读,介绍聋生阅读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华盛顿传》等书籍,让聋生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增加他们的阅历,让聋生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难题;还可以利用命题作文,让聋生通过对生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来体验、感受生活的艰辛,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语文教学可以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聋生的另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发展聋生的智力,同时对聋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拓宽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聋校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对独立而自成体系,对提高聋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聋校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情感教育功能,能起到影响聋生心态、调整聋生心理的作用,有助于聋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作为聋校语文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审视和发挥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全面提高聋生素质,培养聋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