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工商联成立至今已经60多年了。60多年来,它的会所有多少变化?这些会所是从何而来?它的建筑有哪些风格?市工商联在这些会所究竟使用了多长时间?诸如此类的问题像个谜团,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市工商联的,当时市工商联会所分2处,一处在华山路,另一处在香港路,这两处会所我都亲历过。但是市工商联成立之初的会所并不是在香港路,也不是在华山路。寻访这些会所成了我近年来梦幻般的向往,当案头积累相关资料以后,便粗粗谋划了我的行程。
上海总商会大楼,市工商联最早会所
我寻访的第一站是市工商联最早的会所——北苏州路470号。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苏州河畔,河南路桥西北拐弯处,一座拱形的门楼映入眼帘。进入门楼,穿过一条约50米长的甬道,迎来的是一座颇具沧桑感的老建筑。仰首望去,外墙立面几何图形对称,窗户四周雕饰着簇簇花絮,颇具巴洛克风情。正门上方精致的细部,依稀还能看到镶嵌着椭圆形的玉刻“上海总商会”。这里原来是当年上海总商会留下的大楼,称上海总商会议事厅,原为三层,现已成为四层建筑。
当年,建造上海总商会议事厅独具匠心的是它的门,门建造在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桥上,进门必须由东西两边拾级而上。当我站在桥上,进入大门,意象无限的广阔,好像桥下淌着涓涓流水,满载粮食的船鱼贯而入;又好比流水汇入江河、汇入大海,四通八达。以前商人往往把流水比作财源,滚滚而来,这是不是建筑文化学?不得而知。90多年前,这座桥,不知是商会的老前辈创意,还是设计师的创造,无论是创造还是创意,对于商会来说,“桥”的意味实在太深刻了,耐人寻味。
老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人文价值,许多名人故居,看似房屋建筑普普通通,由于它独特历史背景,使得它予以保留,供人们瞻仰。有文献记载:上海总商会的前身成立于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被称为“中国第一商会”。这幢楼是1913年上海总商会发起集资建造的,1915年落成。当时的上海总商会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商业图书馆,第一个商业夜校,第一个商品陈列所……又如: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市民的游行队伍就是从上海总商会出发的。1950年工商界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在此酝酿并发动,示威游行队伍也是从此出发,建国初期,上海工商联的许多重大活动均在此酝酿而形成。工商界的老前辈陈叔通、荣毅仁、经叔平、盛丕华、刘靖基、郭秀珍都曾经在此工作和学习。老建筑深深的留下上海工商界几代人的痕迹,其人文价值不亚于它的建筑艺术特色本身的价值。
曾在浙兴银行、中央银行大楼短暂办公
20世纪50年代后期,市、区工商界人士分批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学习,而部分工商联机关干部和各同业公会干部则下放上海县的纪王乡、嘉定县的外冈人民公社。资料显示:1958年4月,上海总商会议事厅大楼由政府调拨军工企业,发展电子工业。市工商联迁往江西中路406号的浙江兴业银行大楼。
初春,万物吹醒。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道路两旁,一排排行道树,萌芽初发。晴空、嫩芽淡淡的绿与路旁的建筑浑然一体,似乎透出一丝丝清新。我沿着江西中路由南向北,寻访第二个目标——浙兴大楼。浙兴大楼位于北京东路、江西中路东北方向交汇处,现在门牌号为北京东路230号。
浙江兴业银行在旧上海银行业享有盛誉,当年,它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虽然是工商联的暂时办公地,但是它与工商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工商界的耆宿陈叔通曾是浙江兴业银行的董事、总办事处主任,蒉延芳曾是浙兴银行的地产部经理。这幢楼是30年代设计建造的。设计者是华盖建筑设计师事务所,“华盖”的3个合伙人陈植、赵深、童寯,其中陈植是陈叔通的侄子,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建国后曾任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总设计师。而浙兴银行大楼的主设计者是童寯,他运用简洁酣畅、高雅不张扬的现代表现手法,把一座凝重大方、银行功能完备的作品呈现于世。
当时,市工商联在浙兴大楼除办公以外,曾经办过《上海市工商界整风图片展》。市工商联进驻这栋大楼仅仅6个月,1958年11月,又得到上级调配的通知,搬迁至外滩中央银行大楼,即中山东一路15号,市工商联与各民主党派机关一起办公。
外滩中央银行大楼离浙兴大楼不远,我沿着北京东路向东,寻找市工商联第三个会所。
中央银行大楼原称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的大楼,华俄道胜银行由中国、俄国、法国资本组成。1926年该总行因金融投机被迫停业,上海分行相应关闭。后中国政府派员清理。华俄道胜银行关闭之际正值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之初,刚刚建立政权的蒋介石亟需建立自己的国家银行,也就是现在常讲的央行,并决定把总行设在全国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1928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总行在上海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华俄道胜银行行址,外滩15号内。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行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清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春天阳光下的原中央银行大楼虽然只有3层,但其风格独具,装饰华丽,在外滩壮伟的建筑群中却毫不逊色。原工商业者和老机关干部曾经回忆,当时外滩15号大门两旁的塔什干式柱顶上立有一对精美的女神雕像。大楼虽多次更换主人,但“女神”一直安然无恙,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外壁的装饰一起被砸毁,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市工商联在此办公也只有5个月,至1959年4月,离开这幢楼。
银行公会大楼,市工商联办公最久的会所
香港路是一条东西走向不足百米的小道,位于虎丘路以西,江西中路以东。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坐落于香港路59号。大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为5层楼建筑,80年代中期加了2层。
1917年,当时上海的几家大银行发起成立银行公会,花了5.65万规元连同地产一起买下香港路的2幢小洋房作会所。此时的香港路树木葱笼,空气清新,北濒苏州河,东临外滩,闹中取静。洋房后面有一块空地,可以作运动场地,工余时间打球之类,环境非常优美。1923年,银行公会首脑们集议在原地翻建房屋,由20余家会员单位出资建造,东南建筑公司承建,1925年落成,即现香港路59号大楼。请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南通人张(謇)季直先生题写楼名。 银行公会是总商会时期的会员,也是市商会时期的会员。解放以后,银行商业同业公会也是上海市工商联的会员单位。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市工商界整风反右,举办工商界政治学校,工商界政治学校就开办在香港路59号。工商界政治学校临近结束之际,市工商联会所迁至香港路59号。当时民建工商联开始合址办公,两会的正副主任委员均在香港路5楼办公,干部分散于以下各层。历史照片见证当时领导在香港路大楼接待来宾和召开会议的场景。
我进市工商联在档案室工作。档案室和档案库房均在香港路一楼。老式大楼的一楼不是现在大楼一楼的概念,现在大楼的一楼是底楼,老式大楼的一楼要走上一层,实际上是现在二楼的概念。当时,香港路59号二楼是爱建公司;三楼是工商联组织处、史料室,还有一间大会议室;四楼是民建市委组织处。后来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借香港路底楼作营业场所;爱建纺织品公司成立,隔门卫室的一部分,约20平方米作门市部;上海工商经济开发公司成立,利用五楼空置的房屋作公司办公场地。也是在那时,六楼七楼加层完毕,上海工商学院开始招生办学。我上班下班每天往来于香港路,见到都是人头攒动、热闹的场面。后来,爱建公司、爱建金融公司发展壮大,相继迁往他处。民建市委迁往陕西北路128号民主党派大楼,工商联的部分处室也于2000年5月迁往延安东路55号上海工商联大厦。时隔多年,再回到香港路寻访,人去楼空,触景生情,不由我感慨万千。
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是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据史料载,当时曾请中外多家建筑公司设计,结果上海银行家还是采用了中国人自己的设计方案。时隔80多年,这幢大楼无论是建筑理念、细部设计,还是坚固程度都不亚于外国人设计的建筑。上世纪90年代,它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立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现已作为“外滩源”保留的建筑之一。
华山路893号,郭棣活别墅做会所
“文化大革命”10年,工商联停止活动,工商界代表人士各自在所在单位挨批遭斗,有的下放车间劳动,有的打扫卫生;机关干部有的下放五七干校,有的下放工厂劳动。当时,香港路仅留有少数人看守,“文革”大串联时,这里曾经是红卫兵小将的接待站之一。“文革”以后,工商联恢复活动,工商界代表人士参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1977年11月起,部分干部陆续从干校、工厂回到工商联机关,当时工商联领导和部分处室的办公借在泰兴路306号,即上海市政协机关办公地。部分处室仍在香港路59号办公。隔了一年不到一点,1978年10月在泰兴路办公的领导和干部迁至华山路893号办公。
华山路893号是著名实业家郭棣活先生的私人别墅。郭棣活是永安集团的第二代传人。“永安”起初经营百货商业,后经营纺织工业。永安百货公司是当时南京路“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之一。永安纺织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初起步,至30年代已经发展成具有5个纺织厂、1个印染厂的全国数一数二的棉纺织印染企业。郭棣活1923年留学美国麻省纽毕德纺织学院纺织工程专业,1927年毕业考试全学院第一,获美国棉纺织同业组织奖牌。回国后,担任永安纺织二厂参事,永安纺织三厂工程师,1929年担任永安纺织公司副经理。抗战时,郭棣活的伯父永安纺织公司总监督郭乐、总经理郭顺赴美后,郭棣活实际主持公司事务。抗战胜利后,郭棣活担任永安纺织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这一职务担任到上海解放。
郭棣活别墅位于复兴西路与华山路转角处,建于1948年,建筑面积2层约800平方米,南向花园面积颇大。属于现代式建筑风格,外貌追求新潮的几何造型,平面为不对称布局,形体凹凸交错,被称为“流动空间理念”作品。
市工商联在华山路郭棣活别墅办公时,同时租用比邻的华山路889号花园别墅。当时,大家都称它为南楼,称郭棣活别墅为西楼。两楼之间有扇小门相连。当时西楼2楼主要是领导办公室,一楼有秘书处(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和食堂。南楼二楼有联络处、宣教处、人事处,一楼有图书资料室、会议室。民建工商联两会当时合址办公,两会召开人数较多的会议,往往将南楼103、104室中间隔断打开,形成一个较大的会议场所。记得《工商界老年书画展》、《花卉展》、《市工商联成立四十周年图片展》都是在此举办。
我们香港路办公的同志除有特别事,遇有开会、听报告,或春节团拜才到华山路会所去。华山路会所给人的印象确实是郁郁葱葱、秀色弥漫。起先几年还没有意识对它留下一点照片之类的东西,后来听说要搬迁了,便注意收集它的资料。好在同事中有爱好摄影的,前前后后为华山路室内室外拍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仔细揣摩,可以看出郭棣活别墅设计者的理念。室内采用宽大的走廊,楼梯间外墙砌半圆形玻璃砖墙,圆弧状大楼梯用玻璃屏风隔断,使各部位空间融合、流畅。楼梯的铸铜栏杆呈S型,做工考究,铸花细腻。住宅北立面是一个弧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体,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体现外形立体效果完美。北入口经过道入内,即是当时被称作103室,落地钢窗,门宽大而明亮。站在低矮的窗台前,就像站在一座风景瞭望台前,仰望天空,满园的翠色尽收眼底。
如果不是寻访市工商联会所,或许我已经不会再去华山路,因此,我特意选择在秋日寻访,因为秋天的阳光是金色的,秋风是柔和的,秋日的天空最清澈……
六十年一个轮回,市工商联前后搬迁了5次,会所6处。最初在北苏州河路470号上海总商会大楼办公,共7年零9个月。在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和外滩中山东一路15号中央银行大楼短暂过渡,前后11个月。在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办公时间最长41年。在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办公的同时,借泰兴路市政协机关过渡了11个月,在华山路893号会所办公近22年。上海工商联大厦落成后,于2000年5月市工商联会所迁至延安东路55号上海工商联大厦。
上海总商会大楼,市工商联最早会所
我寻访的第一站是市工商联最早的会所——北苏州路470号。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苏州河畔,河南路桥西北拐弯处,一座拱形的门楼映入眼帘。进入门楼,穿过一条约50米长的甬道,迎来的是一座颇具沧桑感的老建筑。仰首望去,外墙立面几何图形对称,窗户四周雕饰着簇簇花絮,颇具巴洛克风情。正门上方精致的细部,依稀还能看到镶嵌着椭圆形的玉刻“上海总商会”。这里原来是当年上海总商会留下的大楼,称上海总商会议事厅,原为三层,现已成为四层建筑。
当年,建造上海总商会议事厅独具匠心的是它的门,门建造在颇具江南水乡特色的石桥上,进门必须由东西两边拾级而上。当我站在桥上,进入大门,意象无限的广阔,好像桥下淌着涓涓流水,满载粮食的船鱼贯而入;又好比流水汇入江河、汇入大海,四通八达。以前商人往往把流水比作财源,滚滚而来,这是不是建筑文化学?不得而知。90多年前,这座桥,不知是商会的老前辈创意,还是设计师的创造,无论是创造还是创意,对于商会来说,“桥”的意味实在太深刻了,耐人寻味。
老建筑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人文价值,许多名人故居,看似房屋建筑普普通通,由于它独特历史背景,使得它予以保留,供人们瞻仰。有文献记载:上海总商会的前身成立于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被称为“中国第一商会”。这幢楼是1913年上海总商会发起集资建造的,1915年落成。当时的上海总商会在全国创下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商业图书馆,第一个商业夜校,第一个商品陈列所……又如: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市民的游行队伍就是从上海总商会出发的。1950年工商界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在此酝酿并发动,示威游行队伍也是从此出发,建国初期,上海工商联的许多重大活动均在此酝酿而形成。工商界的老前辈陈叔通、荣毅仁、经叔平、盛丕华、刘靖基、郭秀珍都曾经在此工作和学习。老建筑深深的留下上海工商界几代人的痕迹,其人文价值不亚于它的建筑艺术特色本身的价值。
曾在浙兴银行、中央银行大楼短暂办公
20世纪50年代后期,市、区工商界人士分批参加社会主义学院学习,而部分工商联机关干部和各同业公会干部则下放上海县的纪王乡、嘉定县的外冈人民公社。资料显示:1958年4月,上海总商会议事厅大楼由政府调拨军工企业,发展电子工业。市工商联迁往江西中路406号的浙江兴业银行大楼。
初春,万物吹醒。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道路两旁,一排排行道树,萌芽初发。晴空、嫩芽淡淡的绿与路旁的建筑浑然一体,似乎透出一丝丝清新。我沿着江西中路由南向北,寻访第二个目标——浙兴大楼。浙兴大楼位于北京东路、江西中路东北方向交汇处,现在门牌号为北京东路230号。
浙江兴业银行在旧上海银行业享有盛誉,当年,它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浙江兴业银行虽然是工商联的暂时办公地,但是它与工商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工商界的耆宿陈叔通曾是浙江兴业银行的董事、总办事处主任,蒉延芳曾是浙兴银行的地产部经理。这幢楼是30年代设计建造的。设计者是华盖建筑设计师事务所,“华盖”的3个合伙人陈植、赵深、童寯,其中陈植是陈叔通的侄子,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建国后曾任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总设计师。而浙兴银行大楼的主设计者是童寯,他运用简洁酣畅、高雅不张扬的现代表现手法,把一座凝重大方、银行功能完备的作品呈现于世。
当时,市工商联在浙兴大楼除办公以外,曾经办过《上海市工商界整风图片展》。市工商联进驻这栋大楼仅仅6个月,1958年11月,又得到上级调配的通知,搬迁至外滩中央银行大楼,即中山东一路15号,市工商联与各民主党派机关一起办公。
外滩中央银行大楼离浙兴大楼不远,我沿着北京东路向东,寻找市工商联第三个会所。
中央银行大楼原称华俄道胜银行上海分行的大楼,华俄道胜银行由中国、俄国、法国资本组成。1926年该总行因金融投机被迫停业,上海分行相应关闭。后中国政府派员清理。华俄道胜银行关闭之际正值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之初,刚刚建立政权的蒋介石亟需建立自己的国家银行,也就是现在常讲的央行,并决定把总行设在全国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1928年11月1日中央银行总行在上海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华俄道胜银行行址,外滩15号内。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该行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清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春天阳光下的原中央银行大楼虽然只有3层,但其风格独具,装饰华丽,在外滩壮伟的建筑群中却毫不逊色。原工商业者和老机关干部曾经回忆,当时外滩15号大门两旁的塔什干式柱顶上立有一对精美的女神雕像。大楼虽多次更换主人,但“女神”一直安然无恙,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外壁的装饰一起被砸毁,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市工商联在此办公也只有5个月,至1959年4月,离开这幢楼。
银行公会大楼,市工商联办公最久的会所
香港路是一条东西走向不足百米的小道,位于虎丘路以西,江西中路以东。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坐落于香港路59号。大楼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为5层楼建筑,80年代中期加了2层。
1917年,当时上海的几家大银行发起成立银行公会,花了5.65万规元连同地产一起买下香港路的2幢小洋房作会所。此时的香港路树木葱笼,空气清新,北濒苏州河,东临外滩,闹中取静。洋房后面有一块空地,可以作运动场地,工余时间打球之类,环境非常优美。1923年,银行公会首脑们集议在原地翻建房屋,由20余家会员单位出资建造,东南建筑公司承建,1925年落成,即现香港路59号大楼。请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南通人张(謇)季直先生题写楼名。 银行公会是总商会时期的会员,也是市商会时期的会员。解放以后,银行商业同业公会也是上海市工商联的会员单位。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市工商界整风反右,举办工商界政治学校,工商界政治学校就开办在香港路59号。工商界政治学校临近结束之际,市工商联会所迁至香港路59号。当时民建工商联开始合址办公,两会的正副主任委员均在香港路5楼办公,干部分散于以下各层。历史照片见证当时领导在香港路大楼接待来宾和召开会议的场景。
我进市工商联在档案室工作。档案室和档案库房均在香港路一楼。老式大楼的一楼不是现在大楼一楼的概念,现在大楼的一楼是底楼,老式大楼的一楼要走上一层,实际上是现在二楼的概念。当时,香港路59号二楼是爱建公司;三楼是工商联组织处、史料室,还有一间大会议室;四楼是民建市委组织处。后来爱建金融信托投资公司成立,借香港路底楼作营业场所;爱建纺织品公司成立,隔门卫室的一部分,约20平方米作门市部;上海工商经济开发公司成立,利用五楼空置的房屋作公司办公场地。也是在那时,六楼七楼加层完毕,上海工商学院开始招生办学。我上班下班每天往来于香港路,见到都是人头攒动、热闹的场面。后来,爱建公司、爱建金融公司发展壮大,相继迁往他处。民建市委迁往陕西北路128号民主党派大楼,工商联的部分处室也于2000年5月迁往延安东路55号上海工商联大厦。时隔多年,再回到香港路寻访,人去楼空,触景生情,不由我感慨万千。
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是上世纪20年代的作品,据史料载,当时曾请中外多家建筑公司设计,结果上海银行家还是采用了中国人自己的设计方案。时隔80多年,这幢大楼无论是建筑理念、细部设计,还是坚固程度都不亚于外国人设计的建筑。上世纪90年代,它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立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现已作为“外滩源”保留的建筑之一。
华山路893号,郭棣活别墅做会所
“文化大革命”10年,工商联停止活动,工商界代表人士各自在所在单位挨批遭斗,有的下放车间劳动,有的打扫卫生;机关干部有的下放五七干校,有的下放工厂劳动。当时,香港路仅留有少数人看守,“文革”大串联时,这里曾经是红卫兵小将的接待站之一。“文革”以后,工商联恢复活动,工商界代表人士参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1977年11月起,部分干部陆续从干校、工厂回到工商联机关,当时工商联领导和部分处室的办公借在泰兴路306号,即上海市政协机关办公地。部分处室仍在香港路59号办公。隔了一年不到一点,1978年10月在泰兴路办公的领导和干部迁至华山路893号办公。
华山路893号是著名实业家郭棣活先生的私人别墅。郭棣活是永安集团的第二代传人。“永安”起初经营百货商业,后经营纺织工业。永安百货公司是当时南京路“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之一。永安纺织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初起步,至30年代已经发展成具有5个纺织厂、1个印染厂的全国数一数二的棉纺织印染企业。郭棣活1923年留学美国麻省纽毕德纺织学院纺织工程专业,1927年毕业考试全学院第一,获美国棉纺织同业组织奖牌。回国后,担任永安纺织二厂参事,永安纺织三厂工程师,1929年担任永安纺织公司副经理。抗战时,郭棣活的伯父永安纺织公司总监督郭乐、总经理郭顺赴美后,郭棣活实际主持公司事务。抗战胜利后,郭棣活担任永安纺织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这一职务担任到上海解放。
郭棣活别墅位于复兴西路与华山路转角处,建于1948年,建筑面积2层约800平方米,南向花园面积颇大。属于现代式建筑风格,外貌追求新潮的几何造型,平面为不对称布局,形体凹凸交错,被称为“流动空间理念”作品。
市工商联在华山路郭棣活别墅办公时,同时租用比邻的华山路889号花园别墅。当时,大家都称它为南楼,称郭棣活别墅为西楼。两楼之间有扇小门相连。当时西楼2楼主要是领导办公室,一楼有秘书处(办公室)、会议室、会客室和食堂。南楼二楼有联络处、宣教处、人事处,一楼有图书资料室、会议室。民建工商联两会当时合址办公,两会召开人数较多的会议,往往将南楼103、104室中间隔断打开,形成一个较大的会议场所。记得《工商界老年书画展》、《花卉展》、《市工商联成立四十周年图片展》都是在此举办。
我们香港路办公的同志除有特别事,遇有开会、听报告,或春节团拜才到华山路会所去。华山路会所给人的印象确实是郁郁葱葱、秀色弥漫。起先几年还没有意识对它留下一点照片之类的东西,后来听说要搬迁了,便注意收集它的资料。好在同事中有爱好摄影的,前前后后为华山路室内室外拍了不少照片。这些照片仔细揣摩,可以看出郭棣活别墅设计者的理念。室内采用宽大的走廊,楼梯间外墙砌半圆形玻璃砖墙,圆弧状大楼梯用玻璃屏风隔断,使各部位空间融合、流畅。楼梯的铸铜栏杆呈S型,做工考究,铸花细腻。住宅北立面是一个弧形和长方形的组合体,造型简洁,线条流畅,体现外形立体效果完美。北入口经过道入内,即是当时被称作103室,落地钢窗,门宽大而明亮。站在低矮的窗台前,就像站在一座风景瞭望台前,仰望天空,满园的翠色尽收眼底。
如果不是寻访市工商联会所,或许我已经不会再去华山路,因此,我特意选择在秋日寻访,因为秋天的阳光是金色的,秋风是柔和的,秋日的天空最清澈……
六十年一个轮回,市工商联前后搬迁了5次,会所6处。最初在北苏州河路470号上海总商会大楼办公,共7年零9个月。在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和外滩中山东一路15号中央银行大楼短暂过渡,前后11个月。在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办公时间最长41年。在香港路银行公会大楼办公的同时,借泰兴路市政协机关过渡了11个月,在华山路893号会所办公近22年。上海工商联大厦落成后,于2000年5月市工商联会所迁至延安东路55号上海工商联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