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通过阿兰的人物形象,展示了存在主义视角下人性的怀疑与探求本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探索是米兰·昆德拉作品反映与思考的一个重要主题。《庆祝无意义》的叙事零散碎片化,故事以多个人物多条线索而展开。阿兰作为首要的主角人物,对生命、存在与意义充满思考。父母在童年对阿兰的影响是阿兰心底隐藏的根结,夏尔的木偶剧是阿兰主体意识思考的一个载体。昆德拉通过对阿兰心理以及精神思考的描写,深刻探究了人性对存在与意义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无意义;怀疑;存在
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再一次向读者展示了昆氏哲学的深刻。恰如书名所散发的无限引力,米兰·昆德拉向读者阐释了意义与存在的睿智谱写。寥寥几万字,通过对四个互为朋友的主要人物阿兰,夏尔,拉蒙和凯列班各自的描写,搭建起了一座关于意义的金字塔。“地域、经历、思想、传统及个人察赋(比如对音乐的爱好与天份)诸多因素形成了昆德拉独特而新颖的小说观念也影响并决定了他的小说实践。‘存在’成为他创作的出发与归宿,决定了他对小说的内容。”[2]昆德拉认为“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3]“存在”是昆德拉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小说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故事情节零碎不连贯,时间空间穿插游移,叙述视角多元,整个故事在变换和熔合中展开。
一、怀疑与寻找
阿兰是主人公中的主人公。“读昆德拉的小说,读者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幻想,即不知道是哲学侵入了昆德拉的小说还是昆德拉的小说演说了哲学。”[1]不管是通过故事中对阿兰的谱写,还是读过故事后被引发的思索,这点都明显的体现在了阿兰这个人物身上。阿兰是一个引发哲学思考的主体。从他对自己的怀疑,思考,追寻,以及到最后确认存在的意义,怀疑与存在,徘徊与追寻,阿兰经历了一次思考自我,确认自我存在,在无意义当中发现意义的自我追寻之旅。阿兰思考现实,回首过去,心中充满了疑惑。“这部小说仍然延续了作家的一贯认识,即对意义世界的怀疑。”[4]阿兰他在怀疑意义世界,想在时间的长河里认识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阿兰怀疑自我的生命、价值,甚至存在的意义。然而,尽管心中充满了怀疑,他也在不停的思索,寻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斯大林”到想到“天使”,阿兰都在试图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番诠释和理解。米兰·昆德拉巧妙的利用复调的故事结构,通过夏尔的“木偶剧”和“斯大林”,将阿兰试图在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中的追寻刻画的尤为深邃。“我的朋友们,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讲的故事教我着迷。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一出木偶剧,这个念头我就是挥之不去” ,夏尔的“木偶剧”就是故事中穿插的斯大林的故事。阿兰在试图理解斯大林的同时也解读自己。阿兰时常在想他的母亲,想他自己的出生,寻找所有关于自己出生和存在的真相。不论是“肚脐”、“斯大林”还是“天使”,都是阿兰追寻旅程里的路标,指引着阿兰走向最终的发现。
二、存在与意义
昆德拉说:“每一时代的小说都和自我之谜有关。一旦你创造出一种想象的存在,一个虚构人物,你就不由自主地面对一个问题:什么是自我?怎样才能把握自我?”[5]阿兰就是这样一个在不停追寻自我的人物,想通过自己的追寻,发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十四世纪的薄伽丘与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者就已经发现,世界只是一个偶然,价值或意义归根到底是被人类自身所赋予的,为的是给生存一个合理的解释。”[6],这种偶然的世界也造就了世界上其他的偶然,作为人类的一个独立主体,生命和存在意义是自我由内而外的主体意识所确立和所赋予的。所以,阿兰在经历了苦苦的思索和追寻之后,完成了自己对意义的赋予,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出了自己的阐释。
在追寻之旅上,阿兰渐渐明白自己尝试对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赋予一定的意义都是徒劳的。种种看似充满意义的事物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是一种虚无的无意义,很容易破碎,甚至堕落。故事里屡次出现的那瓶雅马邑,犹如阿兰的过去,是被珍藏了很久的陈酿。对过往所有的追寻,随着瓶子的破碎消失为虚无。阿兰好像也明白了自己追寻的虚无性,慢慢从这所有的虚无里生出了自我主体意识下所赋予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与“无意义”是一种表象的矛盾对立,互相依赖,互为基础,互为彼此的存在意义。
三、总结
“昆氏小说是’思考的小说’,围绕存在之谜展开别具魅力的’小说式思考’,呈示存在的可能,洞察存在处境的本质。”[7]在整个小说里,可以说阿兰完成了他追寻自我的一个旅程,从怀疑到思考,从感情情感迸发所引发对想象到现实引发的理性思考,阿兰在“无意义”的蓝本里,到达了“无意义生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凤亮.小说: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J].国外文学,2002(4).
[2]仵从巨.存在: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J].上海示范大学学报,1996(4).
[3]昆德拉.孟谓译.《小说的艺术》[M].三联出版社,1992,6:42.
[4]景凯旋.快乐的虚无主义者[J].读书,2014(12).
[5]米兰·昆德拉.马振驰译.《庆祝无意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6]米兰·昆德拉.唐晓渡译.《关于小说艺术的对话》,载《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2:22,44-45,26.
[7]景凯旋.快乐的虚无主义者[J].读书,2014(12).
[8]富冬青.应该爱上的“生命之轻”[J].文艺争鸣,2014(09).
关键词:无意义;怀疑;存在
米兰·昆德拉的《庆祝无意义》再一次向读者展示了昆氏哲学的深刻。恰如书名所散发的无限引力,米兰·昆德拉向读者阐释了意义与存在的睿智谱写。寥寥几万字,通过对四个互为朋友的主要人物阿兰,夏尔,拉蒙和凯列班各自的描写,搭建起了一座关于意义的金字塔。“地域、经历、思想、传统及个人察赋(比如对音乐的爱好与天份)诸多因素形成了昆德拉独特而新颖的小说观念也影响并决定了他的小说实践。‘存在’成为他创作的出发与归宿,决定了他对小说的内容。”[2]昆德拉认为“小说不是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3]“存在”是昆德拉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小说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故事情节零碎不连贯,时间空间穿插游移,叙述视角多元,整个故事在变换和熔合中展开。
一、怀疑与寻找
阿兰是主人公中的主人公。“读昆德拉的小说,读者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幻想,即不知道是哲学侵入了昆德拉的小说还是昆德拉的小说演说了哲学。”[1]不管是通过故事中对阿兰的谱写,还是读过故事后被引发的思索,这点都明显的体现在了阿兰这个人物身上。阿兰是一个引发哲学思考的主体。从他对自己的怀疑,思考,追寻,以及到最后确认存在的意义,怀疑与存在,徘徊与追寻,阿兰经历了一次思考自我,确认自我存在,在无意义当中发现意义的自我追寻之旅。阿兰思考现实,回首过去,心中充满了疑惑。“这部小说仍然延续了作家的一贯认识,即对意义世界的怀疑。”[4]阿兰他在怀疑意义世界,想在时间的长河里认识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阿兰怀疑自我的生命、价值,甚至存在的意义。然而,尽管心中充满了怀疑,他也在不停的思索,寻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斯大林”到想到“天使”,阿兰都在试图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番诠释和理解。米兰·昆德拉巧妙的利用复调的故事结构,通过夏尔的“木偶剧”和“斯大林”,将阿兰试图在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中的追寻刻画的尤为深邃。“我的朋友们,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讲的故事教我着迷。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一出木偶剧,这个念头我就是挥之不去” ,夏尔的“木偶剧”就是故事中穿插的斯大林的故事。阿兰在试图理解斯大林的同时也解读自己。阿兰时常在想他的母亲,想他自己的出生,寻找所有关于自己出生和存在的真相。不论是“肚脐”、“斯大林”还是“天使”,都是阿兰追寻旅程里的路标,指引着阿兰走向最终的发现。
二、存在与意义
昆德拉说:“每一时代的小说都和自我之谜有关。一旦你创造出一种想象的存在,一个虚构人物,你就不由自主地面对一个问题:什么是自我?怎样才能把握自我?”[5]阿兰就是这样一个在不停追寻自我的人物,想通过自己的追寻,发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十四世纪的薄伽丘与二十世纪的存在主义者就已经发现,世界只是一个偶然,价值或意义归根到底是被人类自身所赋予的,为的是给生存一个合理的解释。”[6],这种偶然的世界也造就了世界上其他的偶然,作为人类的一个独立主体,生命和存在意义是自我由内而外的主体意识所确立和所赋予的。所以,阿兰在经历了苦苦的思索和追寻之后,完成了自己对意义的赋予,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出了自己的阐释。
在追寻之旅上,阿兰渐渐明白自己尝试对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赋予一定的意义都是徒劳的。种种看似充满意义的事物本身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是一种虚无的无意义,很容易破碎,甚至堕落。故事里屡次出现的那瓶雅马邑,犹如阿兰的过去,是被珍藏了很久的陈酿。对过往所有的追寻,随着瓶子的破碎消失为虚无。阿兰好像也明白了自己追寻的虚无性,慢慢从这所有的虚无里生出了自我主体意识下所赋予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与“无意义”是一种表象的矛盾对立,互相依赖,互为基础,互为彼此的存在意义。
三、总结
“昆氏小说是’思考的小说’,围绕存在之谜展开别具魅力的’小说式思考’,呈示存在的可能,洞察存在处境的本质。”[7]在整个小说里,可以说阿兰完成了他追寻自我的一个旅程,从怀疑到思考,从感情情感迸发所引发对想象到现实引发的理性思考,阿兰在“无意义”的蓝本里,到达了“无意义生存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凤亮.小说: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J].国外文学,2002(4).
[2]仵从巨.存在: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J].上海示范大学学报,1996(4).
[3]昆德拉.孟谓译.《小说的艺术》[M].三联出版社,1992,6:42.
[4]景凯旋.快乐的虚无主义者[J].读书,2014(12).
[5]米兰·昆德拉.马振驰译.《庆祝无意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6]米兰·昆德拉.唐晓渡译.《关于小说艺术的对话》,载《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2:22,44-45,26.
[7]景凯旋.快乐的虚无主义者[J].读书,2014(12).
[8]富冬青.应该爱上的“生命之轻”[J].文艺争鸣,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