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原因,为了顺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地方高校构建了机械类专业双创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为制造业新工科双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校;新工科;机械类;双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125-02
为了适应国家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2017年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计划,地方高校应以“新工科”为抓手,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以培养适应国家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变革所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1]。地方高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双创型”人才重要的实践教育基地,“双创型”人才既富有创新意识,又有创业潜能,能够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事态逐年严峻的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2]。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加快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课程体系与企业知识需求不匹配
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同质化,理论课时比重大,实践课时较少,专业主干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多年未更新,没有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地编写新教材,没能及时补充新兴产业和新型行业相关的技术知识。此外,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也没有考虑区域企业与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不相匹配,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脱节。
2.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互动效应差
专业教育是高校育人之根本,而双创教育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两者有效融合,相得益彰。目前,专业教育主要由专业教师来负责,而双创教育主要以就业指导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主体,专业教师认同度低,参与度也比较低,导致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耦合度差,难以协同并进。没有雄厚的专业技术基础作为支撑的双创教育很难落地,同样,没有双创教育作为调味剂的专业基础教育也很难发扬光大,两者需要相辅相成。
3.实践教学环节弱化、落实不到位
地方工科类高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弱化了实践教学。校内的实验、实训学时很少,多数实验和实训属于演示性的教学,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很少;由于学校经费、企业生产安全等因素制约,学生长期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比较少,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學生的实习,并且学生校外企业生产实习主要是参观车间设备、组织管理、企业产品、生产流程等;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处于“放羊式”状态,缺少全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机制。
4.教师工程实践匮乏、指导不到位
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高学历化、年轻化,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校园当老师,未曾到企业工作过或锻炼过,对企业的最新科技、运行管理、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匮乏,不能敏锐地把握行业企业的科技发展变化与人才技术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能顺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时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大多数教师工程背景的缺失和工程实践的匮乏成为制约新工科双创教育改革的最大短板,势必影响育人的效果。
二、“新工科”理念的地方高校双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1.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机械类专业属于工程教育专业范畴,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用人需求相一致,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具体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按照工程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关键要素细化成若干指标点,建立指标点与对应的支撑课程矩阵,课程矩阵中理论教学单元要与实践教学单元相匹配,教学活动全过程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育人目标,真正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
2.系统化阶梯渐进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专业基础、综合实践和双创实践三级能力培养层次,教学内容遵循由易到难逐渐递进的原则,不同的教学阶段落实不同的教学活动,专业基础主要是课程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锻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效衔接,扩展专业知识的视野;综合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创实践主要依托第二课堂的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思维训练与素质拓展活动等,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动态过程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制度管理和考评制度管理等,教学组织管理要有全局观,科学把控教学活动的知识衔接度和时序性,合理化调控人员、场地、设备等;引入过程化管理方法对教学运行全程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并建立教学活动动态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地监控和反馈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和考评制度文件,采取学校、企业、学生、同行等多方测评机制,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核。
4.软硬件统筹兼顾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资源环境是由一系列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共同组成的,软硬件条件共同作用才能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搭建“大工程”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验平台,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生产项目、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等开展工程实践,委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担任指导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新工科”工程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投入师资力量来指导大学生的双创实践教学,双方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衔接。
为了顺应新工科的教育范式和框架需求,地方高校需要改造传统的工科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程教育全过程,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逐步完善和优化面向新工科的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打造新工科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以解决未来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的问题,为我国向制造强国进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ZD16019);北华大学教育科研课题(YB201509);北华大学青年教师提升计划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陈雪,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塑性加工技术及设备。
关键词:高校;新工科;机械类;双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4-0125-02
为了适应国家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2017年教育部推出了“新工科”计划,地方高校应以“新工科”为抓手,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以培养适应国家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变革所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1]。地方高校是高等工程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双创型”人才重要的实践教育基地,“双创型”人才既富有创新意识,又有创业潜能,能够解决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事态逐年严峻的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2]。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加快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举措。
一、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课程体系与企业知识需求不匹配
课程体系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同质化,理论课时比重大,实践课时较少,专业主干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多年未更新,没有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地编写新教材,没能及时补充新兴产业和新型行业相关的技术知识。此外,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也没有考虑区域企业与优势产业的发展状况,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不相匹配,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脱节。
2.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互动效应差
专业教育是高校育人之根本,而双创教育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两者有效融合,相得益彰。目前,专业教育主要由专业教师来负责,而双创教育主要以就业指导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为主体,专业教师认同度低,参与度也比较低,导致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耦合度差,难以协同并进。没有雄厚的专业技术基础作为支撑的双创教育很难落地,同样,没有双创教育作为调味剂的专业基础教育也很难发扬光大,两者需要相辅相成。
3.实践教学环节弱化、落实不到位
地方工科类高校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弱化了实践教学。校内的实验、实训学时很少,多数实验和实训属于演示性的教学,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很少;由于学校经费、企业生产安全等因素制约,学生长期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比较少,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大學生的实习,并且学生校外企业生产实习主要是参观车间设备、组织管理、企业产品、生产流程等;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处于“放羊式”状态,缺少全过程监控与形成性评价机制。
4.教师工程实践匮乏、指导不到位
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师高学历化、年轻化,很多教师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校园当老师,未曾到企业工作过或锻炼过,对企业的最新科技、运行管理、生产工艺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匮乏,不能敏锐地把握行业企业的科技发展变化与人才技术知识需求之间的关系,不能顺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时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大多数教师工程背景的缺失和工程实践的匮乏成为制约新工科双创教育改革的最大短板,势必影响育人的效果。
二、“新工科”理念的地方高校双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1.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机械类专业属于工程教育专业范畴,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用人需求相一致,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具体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按照工程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关键要素细化成若干指标点,建立指标点与对应的支撑课程矩阵,课程矩阵中理论教学单元要与实践教学单元相匹配,教学活动全过程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育人目标,真正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能力。
2.系统化阶梯渐进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专业基础、综合实践和双创实践三级能力培养层次,教学内容遵循由易到难逐渐递进的原则,不同的教学阶段落实不同的教学活动,专业基础主要是课程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锻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效衔接,扩展专业知识的视野;综合实践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创实践主要依托第二课堂的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思维训练与素质拓展活动等,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3.动态过程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制度管理和考评制度管理等,教学组织管理要有全局观,科学把控教学活动的知识衔接度和时序性,合理化调控人员、场地、设备等;引入过程化管理方法对教学运行全程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并建立教学活动动态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效地监控和反馈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化的教学管理制度文件和考评制度文件,采取学校、企业、学生、同行等多方测评机制,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综合考核。
4.软硬件统筹兼顾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资源环境是由一系列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共同组成的,软硬件条件共同作用才能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开展。搭建“大工程”观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实验平台,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的生产项目、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各种学科竞赛等开展工程实践,委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专兼职教师担任指导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加强“新工科”工程模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共建实验室、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基地,学校和企业产教深度融合,协同投入师资力量来指导大学生的双创实践教学,双方取长补短,互利共赢,实现课程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衔接。
为了顺应新工科的教育范式和框架需求,地方高校需要改造传统的工科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程教育全过程,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逐步完善和优化面向新工科的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打造新工科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新经济发展的创新型新工科人才,以解决未来制造业人才需求缺口的问题,为我国向制造强国进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ZD16019);北华大学教育科研课题(YB201509);北华大学青年教师提升计划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陈雪,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塑性加工技术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