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堂内容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其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和探索的内容,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和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把生活化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教学与生活的隔阂分离变成紧密联系。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教学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使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生活中的数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乘法知识的相关内容——《购物》《去游乐场》等,把生活中的知识带到了数学书中。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参加购买物品,把“12×4”的算式展现出来,让他们说说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并让他们思考,如何才能算出来。学生会与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课堂上,从而轻松地学会简单的乘法运算。在讲《去游乐场》这个课题时,老师跟学生说要带他们去游乐场参观,但是他们得先学会如何去买票。这样,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同时,在教学中,笔者也带给学生很多关于广州市番禺区的长隆野生动物园的资料,让学生一起计算一下一家人去长隆野生动物园要花多少钱,让他们给爸爸妈妈做一个预算。随即,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他们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融入三位数的乘法知识,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生活情境中,学生能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掌握知识。
二、与生活密切联系,强化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多种角度展开教学,让学生发散地思考、学习,在注重让学生找出多种解题方法的同时也强调数学的理性。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作出判斷,领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除法》的“有余数的除法”中,有两种题目。第一种租船题:我们有22人,每条船限坐4人,至少租几条船?这题通过除法计算,得出商是5,余数是2。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租5条船,会剩下2人。他们确定,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坐上船,剩下2人还要租1条船。所以,得出结论:至少租6条船。第二种租船题:有30元,每条船每小时租金9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笔者先让学生充分讨论。这题同样是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题,经计算,得出商是3,余数是3。有学生可能会认为能划4小时,有学生认为能划3小时。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分析讨论,学生很快明确,剩下的3元不足够划1小时,最终只能划3小时。通过数据的分析,学生会领会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同样是有余数的除法,通过生活经验分析,得出不一样的结果。从这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紧密相关。
三、结合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在教学新知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联想、实践,把问题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再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小学生的平面空间想象能力较弱,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学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教学把大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求小正方形的周长的练习题之前,笔者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一把剪刀以及一支有颜色的笔。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动手剪裁,然后进行测量。测量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报告剪成的四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很快就知道剪了后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借助边长,新的小正方形的周长也很容易就能计算出来了。接着,进行通过把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并求周长的练习。对此,笔者也是让学生先操作,再讨论,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最后,笔者进行了延伸,让学生完成把一个边长为18cm的大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的练习。从操作再联想,学生理解了小正方形的边长与大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地学会了计算小正形的周长的方法。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它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多创设生活情境,如几何图形的知识,多用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创设生活情境——老师家装修,让学生计算老师家的房间面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铺地砖的面积得出房间的面积;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计算自己家的占地面积等;创设情境——教室将进行粉刷,让学生算一算粉刷面积,引导学生思考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提示学生要减去门、窗、地板等的面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等百分率的计算,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外出买东西遇到打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快速计算出打折后的价格。具体的生活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新知识,因此,教师应多创造综合运用型的生活情境,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体化和生活化,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养成积极探索和动手操作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国庆,于洪波,朱文富.外国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把生活化教学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使教学与生活的隔阂分离变成紧密联系。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教学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使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生活中的数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寻找数学题材,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乘法知识的相关内容——《购物》《去游乐场》等,把生活中的知识带到了数学书中。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参加购买物品,把“12×4”的算式展现出来,让他们说说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并让他们思考,如何才能算出来。学生会与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课堂上,从而轻松地学会简单的乘法运算。在讲《去游乐场》这个课题时,老师跟学生说要带他们去游乐场参观,但是他们得先学会如何去买票。这样,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同时,在教学中,笔者也带给学生很多关于广州市番禺区的长隆野生动物园的资料,让学生一起计算一下一家人去长隆野生动物园要花多少钱,让他们给爸爸妈妈做一个预算。随即,学生的兴趣被激起,他们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可以顺势融入三位数的乘法知识,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种生活情境中,学生能以一种更有趣的方式掌握知识。
二、与生活密切联系,强化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多种角度展开教学,让学生发散地思考、学习,在注重让学生找出多种解题方法的同时也强调数学的理性。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作出判斷,领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对于同一个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教材《除法》的“有余数的除法”中,有两种题目。第一种租船题:我们有22人,每条船限坐4人,至少租几条船?这题通过除法计算,得出商是5,余数是2。学生通过数据分析,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租5条船,会剩下2人。他们确定,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坐上船,剩下2人还要租1条船。所以,得出结论:至少租6条船。第二种租船题:有30元,每条船每小时租金9元,租1条船最多可以划几小时?笔者先让学生充分讨论。这题同样是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题,经计算,得出商是3,余数是3。有学生可能会认为能划4小时,有学生认为能划3小时。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分析讨论,学生很快明确,剩下的3元不足够划1小时,最终只能划3小时。通过数据的分析,学生会领会到数据中蕴含的信息。同样是有余数的除法,通过生活经验分析,得出不一样的结果。从这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与生活化教学紧密相关。
三、结合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在教学新知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联想、实践,把问题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再从实践经验中获得真知,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由于小学生的平面空间想象能力较弱,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学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教学把大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求小正方形的周长的练习题之前,笔者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一把剪刀以及一支有颜色的笔。上课时,笔者让学生动手剪裁,然后进行测量。测量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报告剪成的四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很快就知道剪了后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借助边长,新的小正方形的周长也很容易就能计算出来了。接着,进行通过把四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并求周长的练习。对此,笔者也是让学生先操作,再讨论,他们很快就得出了结论。最后,笔者进行了延伸,让学生完成把一个边长为18cm的大正方形剪成四个小正方形的练习。从操作再联想,学生理解了小正方形的边长与大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地学会了计算小正形的周长的方法。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它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多创设生活情境,如几何图形的知识,多用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创设生活情境——老师家装修,让学生计算老师家的房间面积,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铺地砖的面积得出房间的面积;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计算自己家的占地面积等;创设情境——教室将进行粉刷,让学生算一算粉刷面积,引导学生思考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提示学生要减去门、窗、地板等的面积;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合格率、优秀率、成活率等百分率的计算,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外出买东西遇到打折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快速计算出打折后的价格。具体的生活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新知识,因此,教师应多创造综合运用型的生活情境,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体化和生活化,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养成积极探索和动手操作的学习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贺国庆,于洪波,朱文富.外国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