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体育教学贵在创新,根据创造性发展的原则,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健康观念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要体现体育课堂的教学创新,必须根本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服务。
【关键词】创新教育;体育教学;体育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0-0160-01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环节,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一是独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二是充分、即时的实践机会,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体育课的各个环节都有创新教育改革的机会。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知识的观察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能力。
创新教育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其次体现在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第三体现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自觉不断提高健身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于深化体育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表现形式如理论教学、集体教学、循环教学、分段教学、分组考核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利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理论教学和利用统计学原理搜集学生信息,制定适合不同教学对象的教育手段;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实况录相、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陶冶学生性情,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同时提高体育素质。
在现代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健身的目的,体育教育与德育和智育已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实现,但人脑等智力器官依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任何器官的机能的完善都有赖于正常的结构,体育活动对于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结构和机能的正常都是必要的。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该注意启发思维,开发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获得理论内容的直观体验,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存在。在创新教育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获得终身自我教育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这种自我教育能力的实现,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开发学生创造力,努力创设独立探索教学情境,形成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精心选择授课题材,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余地,同时教师要注意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保证授课的控制力,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过度发散,偏离正常的教学情境,离教学目的越来越远。创新的教学情境虽然尽量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但并不能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学生的独立,只能是思想上和人格上的独立,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积极的合作教学的关系,但是绝不能给予学生纪律和训练方法的独立,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教师的纪律权威是维持正常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
如何评价创新教育的效果?这是创新教育成败的另一个关键。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实施。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实践不断的检验和修正。建立正确适当的评价体系,对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十分必要。目前看来,教育成效依然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信息量、负荷量、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应当参阅文献,并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一系列的客观评价指标。当然,仅有客观的评价指标是不够的,学生的进步,直接体现在个体的自身感觉上,如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创造的成就感。教师必须随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与客观指标同样重要的主观信息,及时调整授课策略。最后,由于个体先天的体能差异(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社会、家庭、环境的不同,势必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尤其在体育课中,个体差异更为明显和直观,所以创新教育应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在训练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要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辽宁教育研究,2005,(6).
[3]朱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药学教育.
[4]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袁林.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索[J].体育科学,2002,(3).
[6]袁吉.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计[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4,(2).
[7]李秀使.体育中的创新教育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5,(9).
[8]钱一鸣.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6,(2).
[9]刘会乎.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05,(2).
【关键词】创新教育;体育教学;体育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20-0160-01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体育学科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环节,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教学具有自身的鲜明特征。一是独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二是充分、即时的实践机会,能够更加快速便捷的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体育课的各个环节都有创新教育改革的机会。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知识的观察力、获得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能力。
创新教育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首先体现在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其次体现在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第三体现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其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自觉不断提高健身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于深化体育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具体表现形式如理论教学、集体教学、循环教学、分段教学、分组考核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主要是利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理论教学和利用统计学原理搜集学生信息,制定适合不同教学对象的教育手段;教育手段的多样化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来感染学生,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实况录相、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陶冶学生性情,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同时提高体育素质。
在现代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健身的目的,体育教育与德育和智育已经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实现,但人脑等智力器官依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任何器官的机能的完善都有赖于正常的结构,体育活动对于维持人体各个器官结构和机能的正常都是必要的。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该注意启发思维,开发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获得理论内容的直观体验,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存在。在创新教育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热情和自觉性,获得终身自我教育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这种自我教育能力的实现,关键是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开发学生创造力,努力创设独立探索教学情境,形成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精心选择授课题材,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余地,同时教师要注意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保证授课的控制力,不至于使学生的思维过度发散,偏离正常的教学情境,离教学目的越来越远。创新的教学情境虽然尽量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但并不能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学生的独立,只能是思想上和人格上的独立,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积极的合作教学的关系,但是绝不能给予学生纪律和训练方法的独立,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教师的纪律权威是维持正常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
如何评价创新教育的效果?这是创新教育成败的另一个关键。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实施。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经过实践不断的检验和修正。建立正确适当的评价体系,对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十分必要。目前看来,教育成效依然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信息量、负荷量、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应当参阅文献,并结合实际,及时制定一系列的客观评价指标。当然,仅有客观的评价指标是不够的,学生的进步,直接体现在个体的自身感觉上,如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创造的成就感。教师必须随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与客观指标同样重要的主观信息,及时调整授课策略。最后,由于个体先天的体能差异(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以及后天的社会、家庭、环境的不同,势必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性,尤其在体育课中,个体差异更为明显和直观,所以创新教育应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在训练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要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
[2]谢秉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辽宁教育研究,2005,(6).
[3]朱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药学教育.
[4]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袁林.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模式的探索[J].体育科学,2002,(3).
[6]袁吉.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计[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4,(2).
[7]李秀使.体育中的创新教育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5,(9).
[8]钱一鸣.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6,(2).
[9]刘会乎.论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