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飞速进步,让人们越来越注重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可谓是大势所趋,它凭借着独特的特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价值,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本文就是围绕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和实践价值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教育领域;应用探究
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图形与仿真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传感网络技术、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相关技术集合发展而成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是信息技术的又一项创新,其所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特征能够让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得到全新的体验,由此开启了虚拟与现实的新纪元。接下来笔者就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展开详细的介绍。
一、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一) 沉浸性
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首要特征,它通过将用户带入一个真实度和还原度都很好的虚拟环境,可以让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与虚拟环境达到完美融合,从而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并没有感到丝毫不适。这就是虚拟现实的沉浸性所导致的。
(二) 交互性
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二特征,它指的是用户具备与虚拟现实技术所产生的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互相交流互动的能力。例如:当虚拟现实技术所设置的环境中有一个足球,用户就可以清晰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形状和质感。而当用户进行踢足球的操作时,他们就会有一种真的在踢足球的感觉。
(三) 构想性
构想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三特征,它是指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见所闻产生新的体会和认知。这时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将用户所产生的认知进行分类整合,然后通过终端这个渠道反馈给用户,从而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和创新。
二、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价值
(一) 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消除
人机和谐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最高追求,而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让这一追求无法得以实现。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哲学理论的束缚,让人机和谐不再是梦想。这主要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中达到了虚拟与现实的高度融合,让主体和客体的形态和性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消除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二) 建立全新的社会关系交往领域
一种新型技術的出现带给人们的必将是传统模式的颠覆,虚拟现实技术也不例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交往领域,让人们的交流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在周末的午后和自己最喜欢的作者进行促膝长谈;可以和已经离世的亲人再次进行心灵的沟通;还可以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来一场灵魂的对话。这些全新的交往领域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给我们的。
三、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和实践价值使得它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让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笔者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全新的教学模式
不同于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凭借着其自身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特征让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这个教学环境既能排除现实环境的各种干扰,同时又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抽象性是比较强的,学生仅凭教师在课堂的讲解是无法很好地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为学生搭建出一个真实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比如当教师讲到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时,就可以为学生构建交换机的虚拟模型,让他们去亲自观察,去动手实践。这会使得学生对知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将之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 全新的学习模式
全新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必将是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在虚拟现实技术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控制学习的节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不同地方的学生通过远程网络集结在一起共同参与虚拟课堂。在虚拟课堂中,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他们就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并对其进行提问,并不用担心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再例如:当学生在阅读一本名著的时候,他们如果想与作品的主人进行精神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时,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建立全新的社会关系交往领域。学生通过头盔式显示器或者其他设备将自己的各种感觉都封闭起来,从而进入到一个虚拟的感觉空间。这个感觉空间中有着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客体存在,该客体吸收了学生所读名著中的所有信息,就能够像作品的主人那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在近百年屈辱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血的教训,也一直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因此人们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脚步并不能就此止住,尽管其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它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乔裕栋.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事业上的应用及影响[J].中国新通信,2018,20(2):104-105.
[2]裴培.浅谈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8):94-96.
作者简介:
李秋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教育领域;应用探究
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图形与仿真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传感网络技术、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相关技术集合发展而成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是信息技术的又一项创新,其所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特征能够让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得到全新的体验,由此开启了虚拟与现实的新纪元。接下来笔者就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展开详细的介绍。
一、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
(一) 沉浸性
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首要特征,它通过将用户带入一个真实度和还原度都很好的虚拟环境,可以让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与虚拟环境达到完美融合,从而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和数据。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并没有感到丝毫不适。这就是虚拟现实的沉浸性所导致的。
(二) 交互性
交互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二特征,它指的是用户具备与虚拟现实技术所产生的虚拟环境中的各种对象互相交流互动的能力。例如:当虚拟现实技术所设置的环境中有一个足球,用户就可以清晰真实地感受到它的形状和质感。而当用户进行踢足球的操作时,他们就会有一种真的在踢足球的感觉。
(三) 构想性
构想性是虚拟现实技术的第三特征,它是指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见所闻产生新的体会和认知。这时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将用户所产生的认知进行分类整合,然后通过终端这个渠道反馈给用户,从而激发他们的无限想象和创新。
二、 虚拟现实技术的实践价值
(一) 主体与客体对立的消除
人机和谐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最高追求,而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让这一追求无法得以实现。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哲学理论的束缚,让人机和谐不再是梦想。这主要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中达到了虚拟与现实的高度融合,让主体和客体的形态和性质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消除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二) 建立全新的社会关系交往领域
一种新型技術的出现带给人们的必将是传统模式的颠覆,虚拟现实技术也不例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交往领域,让人们的交流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在周末的午后和自己最喜欢的作者进行促膝长谈;可以和已经离世的亲人再次进行心灵的沟通;还可以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来一场灵魂的对话。这些全新的交往领域都是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带给我们的。
三、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和实践价值使得它在各行各业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让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笔者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 全新的教学模式
不同于传统讲解式的教学模式,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凭借着其自身的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特征让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这个教学环境既能排除现实环境的各种干扰,同时又会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抽象性是比较强的,学生仅凭教师在课堂的讲解是无法很好地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为学生搭建出一个真实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比如当教师讲到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时,就可以为学生构建交换机的虚拟模型,让他们去亲自观察,去动手实践。这会使得学生对知识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将之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二) 全新的学习模式
全新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必将是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在虚拟现实技术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控制学习的节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不同地方的学生通过远程网络集结在一起共同参与虚拟课堂。在虚拟课堂中,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他们就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并对其进行提问,并不用担心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再例如:当学生在阅读一本名著的时候,他们如果想与作品的主人进行精神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时,就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建立全新的社会关系交往领域。学生通过头盔式显示器或者其他设备将自己的各种感觉都封闭起来,从而进入到一个虚拟的感觉空间。这个感觉空间中有着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客体存在,该客体吸收了学生所读名著中的所有信息,就能够像作品的主人那样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在近百年屈辱的历史中总结出来的血的教训,也一直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的未来。因此人们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的脚步并不能就此止住,尽管其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它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乔裕栋.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事业上的应用及影响[J].中国新通信,2018,20(2):104-105.
[2]裴培.浅谈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8):94-96.
作者简介:
李秋梅,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