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当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性课题,迫切呼唤着教育转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加快转型升级,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江苏省如皋市自古以来就是一方崇文尚教的热土。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市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持续领先,教育均衡普惠于民,在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市)的基础上,率先成为省首批创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先行试点地区,并积极探索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示范区、终身教育体系示范区创建,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五区”同创、和谐共进的良好格局。2013年,我市所有定点幼儿园办园条件将达省优质幼儿园标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省定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将立足于如皋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继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特色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管理以及信息化工作转型升级,促进教育从“人人有学上”的外延式发展,转型升级为“人人上好学”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如皋教育。
一、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转型升级
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我们立足本土实践,创生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并区域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将充分发挥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课改优势,进一步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德育工作向“课程与活动”转型升级。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将结合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更加注重课程性与活动性,创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打造活动德育品牌。把德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整体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序列。
二是推进课程改革向“创新与实践”转型升级。日前,省“课程改革再出发·如皋专场”展示观摩活动及我市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十年课改总结表彰系列活动刚刚结束。我们将继续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改革再出发。同时,充分发挥我市通用技术实验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城市及乡村少年宫等阵地优势,加强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断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三是推进教育科研向“服务与实效”转型升级。教研必须先行。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并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八大素质教育典型之一,主要得益于教育科研的探索、引领和推动。我们将坚持教研先行的方向,加强研发、研训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生产力。着力加强微型课题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以发现问题为关键、研究问题为过程、解决问题为目标,推动教育科研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推进特色建设工作转型升级
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更具特色、更为多样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知道,教育公平的关键在教育内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将把特色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推进特色建设工作向多样性、课程性、文化性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特色建设向“多样性”转型升级。通过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我市已基本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把特色建设与“体育、艺术2 1项目”、社团建设等紧密结合,提升学校特色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让学生通过选择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空间和途径,从而走向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二是推进特色建设向“课程性”转型升级。课程是特色建设的载体,课程文化是特色建设的根基。我市扎实开展“体育、艺术2 1项目”、阳光体育运动、社团活动等,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将统筹制定特色建设课程规划,构建系统性、渐进性的特色课程体系,进一步放大区域性体艺特色效应。
三是推进特色建设向“文化性”转型升级。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将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各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打造学校物质文化,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凝聚学校精神文化,让先进的办学理念处处落地,构建学校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气韵。
三、推进队伍建设工作转型升级
人民满意的教育永远离不开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将继续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队伍建设工作向内力驱动、专业发展、机制创新转型升级。
一是师德建设向内力驱动转型升级。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和建立。坚持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继续开展师德万人大考评,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组织评选“师德标兵”“十佳乡村教师”“教育均衡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推动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二是教师培养向专业发展转型升级。从本质上讲,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我市通过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等,近两年新增特级教师9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7人,市教育局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我们将继续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培养和造就“理论型”“专家型”“学者型”的优秀教师群体。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市省特级教师在50名以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的目标。 三是教师管理向机制创新转型升级。我市大力推进师资均衡配置,2011年和2012年义务教育学校交流教师人数分别达专任教师总数的19%和23.66%,大大激发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活力,也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零择校”。我们将继续做好教师队伍的均衡工作,进一步加大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力度。同时,探索建立校长职级制和星级校长奖励制度,加速校长队伍专业化成长。
四、推进教育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们将认真贯彻教育部刚刚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并结合我市实际加强改革创新,切实推动教育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一是管理方式向服务化转型升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切入点,首先在于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手段,从具体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监管、提供服务。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主动为学校解决各种改革和发展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
二是学校办学向法治化转型升级。我市以资源和谐为前提、管理和谐为关键、人的和谐为核心、环境和谐为保障,创新构建和谐“教育如皋”的着力点,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我们将继续加强和谐教育建设,推动各学校进一步完善依法自主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制度系统,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是教育评价向科学化转型升级。科学的教育评价对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市成立了“如皋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着力构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基点、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我们将继续在教育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指导下,加强教育质量监测标准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并加强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与运用,逐步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五、推进信息化工作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我市把教育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80%的教育装备达省Ⅰ类标准,2013年将实现全覆盖。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将继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推进信息化工作向资源共建、功能拓展、常态应用转型升级。
一是信息化工作向资源共建转型升级。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设施设备要先进、实用,资源建设要经典化、多元化。去年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推广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的“摄像头 电子白板多媒体系统”等五种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模式广受好评。我们将继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充分发挥我市省“教学新时空”直播基地的优势,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丰富优秀教育资源库。
二是信息化工作向功能拓展转型升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储和传输的应用载体,必须体现服务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等特点。我市是全省唯一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县(市),将积极探索“云技术”教育应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县级试点单位的技术架构、瓶颈难点及对策等,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信息化工作向常态应用转型升级。信息化工作要实现常态化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支队伍的保障。一是教育信息技术保障队伍,二是教育信息技术使用队伍。我们将继续加强这两支队伍的培训工作,并组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竞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督查机制,确保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育是创造梦想的事业。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如皋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公平、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更多的人点燃人生梦想。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江苏省如皋市自古以来就是一方崇文尚教的热土。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市办学条件全面改善,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持续领先,教育均衡普惠于民,在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市)的基础上,率先成为省首批创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工程先行试点地区,并积极探索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示范区、终身教育体系示范区创建,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五区”同创、和谐共进的良好格局。2013年,我市所有定点幼儿园办园条件将达省优质幼儿园标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省定现代化学校办学标准。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将立足于如皋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继续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快推进教育教学、特色建设、教师队伍、教育管理以及信息化工作转型升级,促进教育从“人人有学上”的外延式发展,转型升级为“人人上好学”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如皋教育。
一、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转型升级
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质量不断提高的教育。我们立足本土实践,创生出“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并区域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将充分发挥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课改优势,进一步健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德育工作向“课程与活动”转型升级。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我们将结合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思想、理念和方法,更加注重课程性与活动性,创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打造活动德育品牌。把德育课程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整体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德育序列。
二是推进课程改革向“创新与实践”转型升级。日前,省“课程改革再出发·如皋专场”展示观摩活动及我市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十年课改总结表彰系列活动刚刚结束。我们将继续把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的关键环节,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推动课程改革再出发。同时,充分发挥我市通用技术实验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城市及乡村少年宫等阵地优势,加强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断提升素质教育实施水平。
三是推进教育科研向“服务与实效”转型升级。教研必须先行。我市“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并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八大素质教育典型之一,主要得益于教育科研的探索、引领和推动。我们将坚持教研先行的方向,加强研发、研训一体化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教学的生产力。着力加强微型课题研究,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以发现问题为关键、研究问题为过程、解决问题为目标,推动教育科研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二、推进特色建设工作转型升级
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更具特色、更为多样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我们知道,教育公平的关键在教育内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我们将把特色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推进特色建设工作向多样性、课程性、文化性转型升级。
一是推进特色建设向“多样性”转型升级。通过区域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我市已基本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把特色建设与“体育、艺术2 1项目”、社团建设等紧密结合,提升学校特色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让学生通过选择寻求更适合自己的空间和途径,从而走向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二是推进特色建设向“课程性”转型升级。课程是特色建设的载体,课程文化是特色建设的根基。我市扎实开展“体育、艺术2 1项目”、阳光体育运动、社团活动等,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将统筹制定特色建设课程规划,构建系统性、渐进性的特色课程体系,进一步放大区域性体艺特色效应。
三是推进特色建设向“文化性”转型升级。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将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各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打造学校物质文化,完善学校制度文化,凝聚学校精神文化,让先进的办学理念处处落地,构建学校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气韵。
三、推进队伍建设工作转型升级
人民满意的教育永远离不开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将继续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动队伍建设工作向内力驱动、专业发展、机制创新转型升级。
一是师德建设向内力驱动转型升级。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内在动力机制的形成和建立。坚持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继续开展师德万人大考评,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组织评选“师德标兵”“十佳乡村教师”“教育均衡优秀教师”等先进典型,推动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二是教师培养向专业发展转型升级。从本质上讲,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核心,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我市通过安排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实施全员培训工程等,近两年新增特级教师9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7人,市教育局被评为首批“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我们将继续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培养和造就“理论型”“专家型”“学者型”的优秀教师群体。争取到2020年,实现全市省特级教师在50名以上,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以上的目标。 三是教师管理向机制创新转型升级。我市大力推进师资均衡配置,2011年和2012年义务教育学校交流教师人数分别达专任教师总数的19%和23.66%,大大激发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活力,也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零择校”。我们将继续做好教师队伍的均衡工作,进一步加大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力度。同时,探索建立校长职级制和星级校长奖励制度,加速校长队伍专业化成长。
四、推进教育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们将认真贯彻教育部刚刚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并结合我市实际加强改革创新,切实推动教育管理工作转型升级。
一是管理方式向服务化转型升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切入点,首先在于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手段,从具体的行政管理转向依法监管、提供服务。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主动为学校解决各种改革和发展问题,进一步提升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
二是学校办学向法治化转型升级。我市以资源和谐为前提、管理和谐为关键、人的和谐为核心、环境和谐为保障,创新构建和谐“教育如皋”的着力点,就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我们将继续加强和谐教育建设,推动各学校进一步完善依法自主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制度系统,不断提高学校办学的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
三是教育评价向科学化转型升级。科学的教育评价对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市成立了“如皋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着力构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基点、以全体学生为评价对象、以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我们将继续在教育部、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的指导下,加强教育质量监测标准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并加强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与运用,逐步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五、推进信息化工作转型升级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我市把教育装备现代化提升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80%的教育装备达省Ⅰ类标准,2013年将实现全覆盖。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将继续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推进信息化工作向资源共建、功能拓展、常态应用转型升级。
一是信息化工作向资源共建转型升级。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设施设备要先进、实用,资源建设要经典化、多元化。去年江苏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推广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的“摄像头 电子白板多媒体系统”等五种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模式广受好评。我们将继续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充分发挥我市省“教学新时空”直播基地的优势,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丰富优秀教育资源库。
二是信息化工作向功能拓展转型升级。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存储和传输的应用载体,必须体现服务功能强大、使用便捷等特点。我市是全省唯一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县(市),将积极探索“云技术”教育应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县级试点单位的技术架构、瓶颈难点及对策等,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信息化工作向常态应用转型升级。信息化工作要实现常态化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支队伍的保障。一是教育信息技术保障队伍,二是教育信息技术使用队伍。我们将继续加强这两支队伍的培训工作,并组织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竞赛,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同时,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督查机制,确保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教育是创造梦想的事业。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向往,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教育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升级,促进如皋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和谐发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公平、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为更多的人点燃人生梦想。
(作者系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