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采访是记者工作人员深入新闻现场,认识客观事物,采集新闻信息、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报道是将新近发生的事实通过某种媒介表达展现出来。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新闻报道是新闻采访的目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作为电视台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意义非凡,可以有效地帮助电视台构建时政电视台的主题,实现新闻栏目的品牌化。采访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报道的质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更加快速、更加广泛,新闻采访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不断提高采访技巧,以开放的态度、发散的思维、创新的意识,从多个方位、不同的角度剖析问题,解读新闻事件,以此来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加强新闻报道的效果。本文将通过分析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报道中的常见问题来深入探索新媒体时代下,我国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报道;技巧
中图分类号:TM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43-01
一、新闻采访中一些常见问题
(一)采访准备不充分
采访前准备不充分是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也是影响采访效果最直接的因素。总体而言,导致采訪前准备不充分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记者在采访前没有提前了解采访事件发生的背景,更别说深入剖析所需采访的内容,故而不了解新闻采访的根本目的,在采访过程中把握不住采访内容的主旨,显得前言不搭后语,陷入孤立的僵局之中。此外,记者在采访前无法充分了解被采访者,故而彼此之间可能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导致采访过程不顺畅,影响采访效果。另一方面,电视采访与其他多媒体不同,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而新闻事件的发生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新闻摄录人员时常会措手不及,从而导致新闻无法进行实时报道。由此可知,在新闻采访中,电视台新闻工作人员如果缺乏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那么完成新闻采访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采访内容不准确
很多时候,由于记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敏锐的观察魄力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嗅觉,就无法在采访中抓住重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导致采访内容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与被采访者完成心与心的交流。此外,电视台在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受到外界的诸多不可抗力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记者在采访时紧张过度,出现怯场现象,从而语无伦次,提出的采访问题突兀,缺乏循序渐进的引导,最终使得被采访者答非所问,采访主题偏离,从而引起采访内容不准确,采访现场混乱,采访工作被迫停滞。
(三)采访问题拒回答
对于很多记者来说,采访过程中所提问题被拒绝回答可能如同家常便饭一般,稀松平常。首先,记者对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等不清楚,故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可能偏离采访主题,另采访者无从回答。其次,由于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根据采访的主题,拟定多个采访问题,并积极引导被采访者进入情境回答问题,所以记者在语言的组织上难免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被采访一时间难以理解记者的意思,更别说做出准确的回答了。最后,记者可能事先并未对采访者的信息进行了解熟知,从而在无意之中触犯到他的信仰、原则,或者底线,甚至有些问题涉及到被采访者个人的隐私,最终导致被采访者对采访问题进行刻意地闪躲回避,或者直接当场拒绝回答。综上所述,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越多地了解被采访者,就会导致采访事故越少地发生。
(四)采访过程超尴尬
对于新闻采访而言,并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双方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的。当前社会,记者在进行实际新闻采访时,时常因人而异,根本无法做到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对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一线大咖,记者通常表现的毕恭毕敬,采访语气温和。而对于碌碌无为的乡野大众,大多时候表现的不耐烦,言谈举止甚是轻浮,着实令人不爽,从而导致双方关系僵硬,彼此疏远,从而削弱了有效沟通的欲望,出现冷场。此外,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经常会试探性地提出一些有关被采访者尚未公布的隐私的问题,如果被采访者不愿回答,记者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圆场,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冷场中。
二、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
(一)新闻采访也要进行必要的准备
为了是新闻采访工作顺利进行,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实行多线并行制度,即编辑、记者、摄像等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能,自行组队,合理分工,彼此精诚协作,紧密斜街,按照一定的方式高效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这种制度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合作,培养彼此间的默契,让队员之间通过简单的交流便可心意相通,以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下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实时获取新闻现场最全面的情报,掌握新闻现场最全新的动态,在新闻报道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二)一定要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
新闻报道是大众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真相的一种窗口,必须时刻保持其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不动摇。因此,记者在现场进行新闻采访时,也必须抛开个 人主观情绪,端正采访动机,对新闻事件进行如实地报道。试想一下,如果现实生活中的记者都带着各种不纯的动机进行新闻采访,以片面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必然会导致新闻报道有失偏颇和真实。
(三)新闻采访应当尽量接近第一现场
俗话说,越靠近事件发生的中心地带,就会越靠近事实的真相,越体现新闻的价值。电视台作为新闻事件同步报道的重要平台,新闻工作人员要想获得最真实的新闻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例如,对于交通事故的报道,新闻工作人员如果只对事故发生后的场景进行报道,而缺乏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事故发生环境的探讨以及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状态的描述,其新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新闻的震撼力也会明显削弱。
(四)应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相应的策略
新闻工作人员的采访对象真可谓千差万别,形式各样,所以,他们要想顺利 完成新闻采访,进行实时报道,就必须根据被采访者不同的生活背景、任务性格、人生阅历随机选择适当的采访技巧,对被采访者进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众所周知,人生而平等。所以,新闻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心灵,一颗冷静的头脑,以公正平等的采访姿态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者在采访那些德高望重、成就非凡的人士时,必须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一个详细、深刻的计划表,拟定好合适的采访技巧与提问方式。一般来说,对于像这类人物的采访,是最能够展现记者综合能力的,也是较易达到采访最高境界的。 对于默默无闻的普通大众的采访,往往不能开门见山地直接切入采访主题,而是要借助聊天、喝茶等方式铺垫一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展开采访,让被采访者感受到浓浓的尊重与自然。
(五)对新闻现象进行深入地现察与思考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真正了解他们对新闻的需求。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思考,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避免报道假新闻。首先,对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采访时要避免急于求成。
由于新闻报道时效性强,所以在紧迫的时间内,记者必须在亲眼看到事实真相,或者得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录像,并明确新闻事件形成的原因与处理的结果后,再及时进行后续的报道,以此来避免发出未经确凿证实的新闻报道。其次,对于情感纠纷类新闻事件,采访时要摆脱个人倾向。此类新闻一般都是大众饭后茶余讨论的话题,记者要尽量多进行走访调研,就相关事件咨询相关法律人员,以此来避免对社会舆论造成误导。
参考文献
[1] 刘文峰;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思考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9).
[2] 郭晶;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4(4).
[3] 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1(4).
[关键词]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报道;技巧
中图分类号:TM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0-0243-01
一、新闻采访中一些常见问题
(一)采访准备不充分
采访前准备不充分是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存在的最为普遍的问题,也是影响采访效果最直接的因素。总体而言,导致采訪前准备不充分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记者在采访前没有提前了解采访事件发生的背景,更别说深入剖析所需采访的内容,故而不了解新闻采访的根本目的,在采访过程中把握不住采访内容的主旨,显得前言不搭后语,陷入孤立的僵局之中。此外,记者在采访前无法充分了解被采访者,故而彼此之间可能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从而导致采访过程不顺畅,影响采访效果。另一方面,电视采访与其他多媒体不同,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而新闻事件的发生也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新闻摄录人员时常会措手不及,从而导致新闻无法进行实时报道。由此可知,在新闻采访中,电视台新闻工作人员如果缺乏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那么完成新闻采访报道几乎是不可能的。
(二)采访内容不准确
很多时候,由于记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敏锐的观察魄力以及对新闻事件的敏感嗅觉,就无法在采访中抓住重点,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导致采访内容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与被采访者完成心与心的交流。此外,电视台在新闻采访中经常会受到外界的诸多不可抗力或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记者在采访时紧张过度,出现怯场现象,从而语无伦次,提出的采访问题突兀,缺乏循序渐进的引导,最终使得被采访者答非所问,采访主题偏离,从而引起采访内容不准确,采访现场混乱,采访工作被迫停滞。
(三)采访问题拒回答
对于很多记者来说,采访过程中所提问题被拒绝回答可能如同家常便饭一般,稀松平常。首先,记者对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等不清楚,故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可能偏离采访主题,另采访者无从回答。其次,由于记者在采访时需要根据采访的主题,拟定多个采访问题,并积极引导被采访者进入情境回答问题,所以记者在语言的组织上难免会出现问题,从而导致被采访一时间难以理解记者的意思,更别说做出准确的回答了。最后,记者可能事先并未对采访者的信息进行了解熟知,从而在无意之中触犯到他的信仰、原则,或者底线,甚至有些问题涉及到被采访者个人的隐私,最终导致被采访者对采访问题进行刻意地闪躲回避,或者直接当场拒绝回答。综上所述,新闻记者在采访之前越多地了解被采访者,就会导致采访事故越少地发生。
(四)采访过程超尴尬
对于新闻采访而言,并没有所谓的高低之分,双方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的。当前社会,记者在进行实际新闻采访时,时常因人而异,根本无法做到相互平等,彼此尊重。对于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一线大咖,记者通常表现的毕恭毕敬,采访语气温和。而对于碌碌无为的乡野大众,大多时候表现的不耐烦,言谈举止甚是轻浮,着实令人不爽,从而导致双方关系僵硬,彼此疏远,从而削弱了有效沟通的欲望,出现冷场。此外,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经常会试探性地提出一些有关被采访者尚未公布的隐私的问题,如果被采访者不愿回答,记者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圆场,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冷场中。
二、新闻采访报道的技巧
(一)新闻采访也要进行必要的准备
为了是新闻采访工作顺利进行,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实行多线并行制度,即编辑、记者、摄像等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能,自行组队,合理分工,彼此精诚协作,紧密斜街,按照一定的方式高效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这种制度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合作,培养彼此间的默契,让队员之间通过简单的交流便可心意相通,以随时应对突发情况下新闻现场的采访报道,实时获取新闻现场最全面的情报,掌握新闻现场最全新的动态,在新闻报道中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二)一定要端正新闻采访的动机
新闻报道是大众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真相的一种窗口,必须时刻保持其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不动摇。因此,记者在现场进行新闻采访时,也必须抛开个 人主观情绪,端正采访动机,对新闻事件进行如实地报道。试想一下,如果现实生活中的记者都带着各种不纯的动机进行新闻采访,以片面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必然会导致新闻报道有失偏颇和真实。
(三)新闻采访应当尽量接近第一现场
俗话说,越靠近事件发生的中心地带,就会越靠近事实的真相,越体现新闻的价值。电视台作为新闻事件同步报道的重要平台,新闻工作人员要想获得最真实的新闻信息,必须在第一时间尽可能地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例如,对于交通事故的报道,新闻工作人员如果只对事故发生后的场景进行报道,而缺乏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事故发生环境的探讨以及事故发生后相关人员状态的描述,其新闻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新闻的震撼力也会明显削弱。
(四)应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相应的策略
新闻工作人员的采访对象真可谓千差万别,形式各样,所以,他们要想顺利 完成新闻采访,进行实时报道,就必须根据被采访者不同的生活背景、任务性格、人生阅历随机选择适当的采访技巧,对被采访者进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众所周知,人生而平等。所以,新闻工作人员要始终保持一颗淳朴的心灵,一颗冷静的头脑,以公正平等的采访姿态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记者在采访那些德高望重、成就非凡的人士时,必须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一个详细、深刻的计划表,拟定好合适的采访技巧与提问方式。一般来说,对于像这类人物的采访,是最能够展现记者综合能力的,也是较易达到采访最高境界的。 对于默默无闻的普通大众的采访,往往不能开门见山地直接切入采访主题,而是要借助聊天、喝茶等方式铺垫一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展开采访,让被采访者感受到浓浓的尊重与自然。
(五)对新闻现象进行深入地现察与思考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真正了解他们对新闻的需求。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思考,深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避免报道假新闻。首先,对于突发性的新闻事件,采访时要避免急于求成。
由于新闻报道时效性强,所以在紧迫的时间内,记者必须在亲眼看到事实真相,或者得到新闻事件发生的录像,并明确新闻事件形成的原因与处理的结果后,再及时进行后续的报道,以此来避免发出未经确凿证实的新闻报道。其次,对于情感纠纷类新闻事件,采访时要摆脱个人倾向。此类新闻一般都是大众饭后茶余讨论的话题,记者要尽量多进行走访调研,就相关事件咨询相关法律人员,以此来避免对社会舆论造成误导。
参考文献
[1] 刘文峰;新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思考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6(9).
[2] 郭晶;新闻采访中的倾听与提问技巧分析[J];科技传播,2014(4).
[3] 刘庆春;基于新闻采访特征分析的采访技巧探讨[J];科技传播,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