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高职教育的三大功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而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最终也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对存在的一些待改进的问题进行剖析,探讨提升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 ; 社会服务 ;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87-01
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竞争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而教育市场的开放加大、学生生源的锐减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高职教育的三大功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而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最终也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社会服务已成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表现。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是提供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1]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延伸,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师资队伍素质以及文化影响力。概括地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是向行业及区域提供培训、科技和文化服务,最终建成培训中心、研發中心和文化推广中心。
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还停留在相当浅薄的层次上,离三大中心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在功能发挥上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依托行业或地区性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政府政策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师资水平、本身科研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不能很好解决企业技术一线难题,不能直接促进企业的产值增加。因此,学校和地方产业、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依托行业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隶属于行业,因此外联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学院和政府的联系不紧密,政府对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政策措施不足,学校的科研、教研成果采纳较少,难以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打击了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及教研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
2.发展不够平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隶属于行业,所以高职院校在对外服务方面,服务行业方强,服务区域经济较弱;学院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服务能力比新开发专业强;开展培训及继续教育能力强,技术研发市场能力弱。
近年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开设专业日益增多,但许多新专业的开设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严重。另外专业设置缺乏有效指导,专业布局和结构极不合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现象。
3.社会服务意识不够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从高职院校的定位来看,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区域及行业的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更应该是行业专家。然而,传统的文化观念使教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在公共事务上,不愿直接为社会服务,这种观念影响了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也严重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无论从国家到高职院校内部,都缺乏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激励机制。国家在政策上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资格认证没有实践能力方面的规定,也没有导向性激励措施,这就导致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内部驱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受制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客观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经得到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但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大多是地方政府和行业,由于财政经费不足,造成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主观而言,部分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还未健全,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执教观念还停留在教学、科研为主的学历教育年代。
二、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1.把握高职定位、树立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是为了促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而创办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宗旨,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树立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2]
2.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服务社会的良好环境
校企合作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共同需求,也是社会服务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入行业企业,了解、研究和分析行业及区域发展的行动向、新需求,掌握最新、最关键的技术,才能与企业建立持续紧密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兼结合的科研及教学团队,优化师资队伍,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及角色,为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3.增强科研能力,完善服务社会的相应机制
科技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桥梁,但由于历史原因,科技服务仍然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弱项。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做到“走出去、请进来”,把服务和教学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两大支点,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探讨如何为社会服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但是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证。通过建立和完善学院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管理及评价机制,增强学员自身的适应、协调功能。完善的机制建立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保证。
三、总结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因此学院必须创建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力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办出特色,促进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长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2)。
[2]肖飞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2012,(16)。
[3]高维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浅析[J],文教资料,2008,(34)
【关键词】高职教育 ; 社会服务 ;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287-01
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的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竞争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而教育市场的开放加大、学生生源的锐减等因素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现代高职教育的三大功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而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最终也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社会服务已成为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学校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表现。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是提供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1]服务社会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延伸,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研究水平、师资队伍素质以及文化影响力。概括地说,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是向行业及区域提供培训、科技和文化服务,最终建成培训中心、研發中心和文化推广中心。
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现状来看,许多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还停留在相当浅薄的层次上,离三大中心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在功能发挥上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依托行业或地区性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因此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都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政府政策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师资水平、本身科研水平及技术创新能力有限,不能很好解决企业技术一线难题,不能直接促进企业的产值增加。因此,学校和地方产业、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难以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制约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
多数高职院校都是依托行业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隶属于行业,因此外联工作存在一定局限性,学院和政府的联系不紧密,政府对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政策措施不足,学校的科研、教研成果采纳较少,难以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打击了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及教研的积极性,不利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
2.发展不够平衡,专业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隶属于行业,所以高职院校在对外服务方面,服务行业方强,服务区域经济较弱;学院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服务能力比新开发专业强;开展培训及继续教育能力强,技术研发市场能力弱。
近年来高职院校快速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开设专业日益增多,但许多新专业的开设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严重。另外专业设置缺乏有效指导,专业布局和结构极不合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现象。
3.社会服务意识不够强,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从高职院校的定位来看,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区域及行业的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专家,更应该是行业专家。然而,传统的文化观念使教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在公共事务上,不愿直接为社会服务,这种观念影响了教师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也严重制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无论从国家到高职院校内部,都缺乏有效促进教师充分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激励机制。国家在政策上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资格认证没有实践能力方面的规定,也没有导向性激励措施,这就导致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内部驱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受制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客观来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已经得到国家政府高度重视,但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大多是地方政府和行业,由于财政经费不足,造成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主观而言,部分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还未健全,办学基础较为薄弱,执教观念还停留在教学、科研为主的学历教育年代。
二、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1.把握高职定位、树立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
高职院校是为了促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而创办的高等学校,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宗旨,确定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树立全方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2]
2.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服务社会的良好环境
校企合作是在校企双方自愿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共同需求,也是社会服务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入行业企业,了解、研究和分析行业及区域发展的行动向、新需求,掌握最新、最关键的技术,才能与企业建立持续紧密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组建专兼结合的科研及教学团队,优化师资队伍,引导教师转变观念及角色,为服务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3.增强科研能力,完善服务社会的相应机制
科技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桥梁,但由于历史原因,科技服务仍然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弱项。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做到“走出去、请进来”,把服务和教学作为教师职业发展的两大支点,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探讨如何为社会服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3]但是要取得实际效果,必须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保证。通过建立和完善学院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管理及评价机制,增强学员自身的适应、协调功能。完善的机制建立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保证。
三、总结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因此学院必须创建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服务模式,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全力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办出特色,促进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长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2)。
[2]肖飞鹏,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分析[J],科教文汇,2012,(16)。
[3]高维峰,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浅析[J],文教资料,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