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由表及里多层次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涵咏品味,唤醒文本中沉睡的字词,咀嚼文本中隐含的意韵。
【关键词】细读文本;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拓宽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由表及里多层次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涵咏品味,唤醒文本中沉睡的字词,咀嚼文本中隐含的意韵。
一、激发想象,进行对话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启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文本深入对话,是我们格外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喜欢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我们的课文中,文本语言的留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至,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在貌似简单的文本留白处适时开掘,是教师设计提问、引发思考、发现落差、达成理解的关键之处。
北京崇文区的特级教师吴琳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就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补充提示语,体会鸟儿的心情,读出对话的语气;通过想象鸟儿“心里想的是什么”和可能会“说些什么”填补课文的艺术留白。这样,文本的意韵如一泓清泉汩汩流淌,学生在想象、体察、冥思中感受到文本动人的魅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谱写动人的乐章。
二、走进文本,言意结合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记得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执教《匆匆》一课,在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理解“匆匆”的含义之后,老师就引领学生逐词、逐句、逐段地分析,一篇清新流畅而又含蓄婉转的散文被支离破碎地分解开来,美荡然无存。其中教师还“适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篇散文对学生来说阅读本身就有一定困难,教师又没给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的时间,因此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少之又少,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只是停留于文字的表面。就这样,一节课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一会思考,一会交流,一会看书,一会反馈,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结果学生还是不能说到点子上。对散文的理解,也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
曾经有幸听到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匆匆》一课。在整节课上,没有教师对句子的琐碎的分析,有的只是教师以最简洁的步骤和手段,引导学生倾注情感进行反复的体验性有感情朗读,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作家思想感情,并与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达到了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
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重点词句的推敲,一定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熟知课文,体会用词的准确,领略到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愫。
三、拓宽资源,延伸对话
吕淑湘先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课堂的“活水”。语文教学要以儿童生活经验的具体性、多样性来丰富其典型性和概括性,通过语文实践,加强语文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从而使语文课更加生动活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难以理解的文本语言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经常结合文本内容,有意识地拓展文本的外延,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再与课内教材进行联系、比较,在阅读中感悟、体验,不但能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深入感悟主题,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我在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时,在课的结束时,让学生来感悟生命:首先思考怎样的生命是光彩有力的一生呢?出示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并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些,你想对杏林子说什么?其次再读课题,你又读出了什么?接着补充两个同样遭受生命重创,仍然活得光彩有力的震惊世界的人物——贝多芬和海伦凯勒的事迹材料,最后写写对生命的感悟。这样在课堂上因学而导,让孩子在课外拓展中对生命有个深刻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积淀,更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孩子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相信孩子在课外学语文也会其乐融融。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细读文本;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拓宽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由表及里多层次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涵咏品味,唤醒文本中沉睡的字词,咀嚼文本中隐含的意韵。
一、激发想象,进行对话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极具个性、容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启发、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与文本深入对话,是我们格外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喜欢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我们的课文中,文本语言的留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至,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在貌似简单的文本留白处适时开掘,是教师设计提问、引发思考、发现落差、达成理解的关键之处。
北京崇文区的特级教师吴琳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就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补充提示语,体会鸟儿的心情,读出对话的语气;通过想象鸟儿“心里想的是什么”和可能会“说些什么”填补课文的艺术留白。这样,文本的意韵如一泓清泉汩汩流淌,学生在想象、体察、冥思中感受到文本动人的魅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谱写动人的乐章。
二、走进文本,言意结合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记得听过这样一节课,一位教师执教《匆匆》一课,在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理解“匆匆”的含义之后,老师就引领学生逐词、逐句、逐段地分析,一篇清新流畅而又含蓄婉转的散文被支离破碎地分解开来,美荡然无存。其中教师还“适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这篇散文对学生来说阅读本身就有一定困难,教师又没给学生与文本深入接触的时间,因此回答问题的学生是少之又少,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只是停留于文字的表面。就这样,一节课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一会思考,一会交流,一会看书,一会反馈,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结果学生还是不能说到点子上。对散文的理解,也是云里雾里,一头雾水。
曾经有幸听到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匆匆》一课。在整节课上,没有教师对句子的琐碎的分析,有的只是教师以最简洁的步骤和手段,引导学生倾注情感进行反复的体验性有感情朗读,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作家思想感情,并与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交流,达到了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
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重点词句的推敲,一定要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熟知课文,体会用词的准确,领略到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愫。
三、拓宽资源,延伸对话
吕淑湘先生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语文课堂的“活水”。语文教学要以儿童生活经验的具体性、多样性来丰富其典型性和概括性,通过语文实践,加强语文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从而使语文课更加生动活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难以理解的文本语言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就经常结合文本内容,有意识地拓展文本的外延,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再与课内教材进行联系、比较,在阅读中感悟、体验,不但能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深入感悟主题,而且还能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我在执教《生命 生命》一课时,在课的结束时,让学生来感悟生命:首先思考怎样的生命是光彩有力的一生呢?出示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并让学生说说看了这些,你想对杏林子说什么?其次再读课题,你又读出了什么?接着补充两个同样遭受生命重创,仍然活得光彩有力的震惊世界的人物——贝多芬和海伦凯勒的事迹材料,最后写写对生命的感悟。这样在课堂上因学而导,让孩子在课外拓展中对生命有个深刻的思考,不仅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积淀,更对文本的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孩子在课上学语文如沐春风,相信孩子在课外学语文也会其乐融融。
总之,阅读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