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的对话:丁韪良《喻道传》中的《孝子觅父》与中国古代文本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c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其他文献
在今年(2021年)1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历史巨变中的人文学探索”线上讨论中,我曾围绕贺照田老师长文《当革命遭遇危机……——陈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涌流析论之一》{1}(下简称“陈映真文”),提交了一篇论文:《从“反思自我”到“理想主义重构” 兼及理想主义重构的当代可能性》。将“理想主义重建”作为主要探讨议题,与贺照田有关陈映真的这篇长文有莫大关系。在此,我想首先向读者交代文稿写作的前后情况和我对
摘 要:《热爱孩子的男人》是20世纪澳大利亚杰出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的代表作。小说中混乱不堪、冲突不断的波利特一家在滑向悲剧深渊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而详细的身体叙事。本文聚焦小说中纷繁复杂的“身体”,尤其是萨姆、亨妮和路易这三位主人公的“身体”,分析和论证“身体”在建构和言说自我、认识和应对世界、书写和反映生存这三方面所呈现出的主体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这部作品集中反映了斯特德的身体观念和哲学思
细数一下,这应该是我第三次参加贺照田老师“陈映真文”{1}的讨论。第一次是201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会者很多是所里长期研究台湾文学的同事,讨论集中于对陈映真思想历程的解读。如果没有记错,我当时就对作者在论文题记中所言——“本文刚写出草稿,就有朋友指出:文章讲的是台湾作家陈映真,实际在处理的却是大陆当代史”——印象深刻,不仅因为它特别符合我对论文的阅读感受,还被论文本身那种富于灵感的思
当代中国人对“理想主义”应该都不陌生,很多时候它被用来指称一个特定时代的思想认识特征,也因此被认为是已成陈迹的事物。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少有关于它的正面和深入的讨论。从几年前读到贺照田的“潘晓讨论”研究长文,到去年阅读他关于陈映真20世纪80年代思想涌流的研究长文{1},深受启发和触动的同时,我愈益意识到这一概念的思想价值内涵,也认识到“理想主义重建”问题在他的学术思想工作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今
摘 要:明代文学的发展中,各种流派交替登场,以不同形式的理论创作确立自身地位的同时,也为文坛注入了活力。前后“七子”与“唐宋派”交替主导,看似针锋相对,背后却有某些共同的追求。相比几位领袖,归有光长期困顿,但最终仍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他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书写平常题材,作品中“乡曲应酬”之作虽非关乎国族命运的大事,却也不失立言之旨。钱谦益继承本地域传统,推崇归有光这位吴中前辈,也同样推崇有明一代文章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