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管它,让它继续烧”(Let the Fire Burn)是在美国很有名气的一部纪录片(也被译为“州官放火”),讲述了1985年在费城某黑人聚集区失火,造成包括5名儿童在内的11人死亡,61间独立住宅被大火焚毁的惨剧。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出名,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没拍一个镜头,其所有原始影像资料均来自于当时在场媒体的拍摄画面和事后媒体所录下的听证会画面;另一个是因为纵火者是警察,而且大火燃烧起来前,消防队就一直在现场待命却迟迟不去救火,甚至CNN/FOX等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在大火燃烧起来之前,也都抵达了现场,从各个角度拍摄下了事件的整个过程。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主要由非洲裔黑人组成的名为“MOVE”的组织(这一组织后来被美国媒体定性为分裂主义组织,但从维基百科所提供的资料上看,这一组织似乎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彻底腐朽,因此他们的孩子不上学,他们也不用电,小孩不穿衣服,处于与文明世界隔离的一种奇怪状况),被费城警察盯上了,认为其正在从事恐怖主义活动,于是前往清剿。
在清剿的过程中,这一组织的成员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并导致一名警察丧生——这样一来,警察彻底将其定义为恐怖主义组织。不过从纪录片所提供信息上看,警察在现场找到的“恐怖主义分子”所用的“枪”要不是不能击发,要不就是老旧落后、精度极差的单发枪械,根本没有警察所说的“大威力自动武器”——故此在美国,有很多人怀疑那名丧生的警察很可能是被自己人在冲突中误伤打死的,因为那名警察显然是被大威力枪械所发射的子弹所击中的。
很显然,这样一群装备如此原始武器的人,是很难与装备精良的费城警察相对抗的,因此在这次行动中,虽然有警察丧生,但这一组织的成员大部分都被捕了,活动场地和住宅也都被查封。但这一组织侥幸逃脱的剩余成员,却“不思悔改”,换了个地方继续。但由于其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噪音(用高音喇叭,且言语比较粗俗),被邻居报警称其扰民,于是费城警察对其进行了第二次清剿行动——正是这次清剿,酿成了这幕惨剧。
警察到了现场之后,发现被清剿者吸取了第一次被清剿时无力抵抗的教训,在屋顶上修建了一个典型的违章建筑——一个小“碉堡”,于是要求他们停止扰民并立即拆除这个违章建筑。在遭到了拒绝之后,费城警察封锁了整个街区,开始进行强制拆除。
从纪录片所提供的信息上看,费城警察之所以选择用炸药将这个违章建筑炸掉的方式来进行强拆,主要是因为没人敢进去——大家都对第一次清剿行动有警察丧生的情形记忆犹新。但这么一个奇葩的主意,居然得到了市长的批准——在纪录地位相当于中国广州的这么一个大城市的闹市区,冒着很大的人员伤亡危险用武装直升机投弹炸一个民用建筑物,的确让人很难理解。也许这个市长认为,1985年的费城和海湾战争中的巴格达没啥区别。
不过,必须钦佩一下美国警察的专业程度——队伍里很多爆破专家,居然真的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的“精确轰炸”任务,且无人受伤,只不过引起了一点很容易扑灭的小火——于是警察局长请示市长,要不要让消防员灭火。笔者至今没有理解这个市长当时是怎么想的,按说当时CNN和FOX都在现场直播,市长虽说不在现场但在看电视,应该对当时的情形一清二楚,很显然火场在居民区燃烧,而房子里有包括儿童在内的平民——但他却说“Let the Fire Burn(别管它,让它继续烧)”。
可能市长认为,里面的人一会受不了就会逃出来,但从结果上看显然事与愿违——火越来越大,但却没人出来,于是市长赶紧下令救火,但却没人去执行命令——从纪录片上看,在后来的听证会上,消防队长说没人通知救火,但警察局长说通知了,但记录片没给出答案。最后直到这场大火一直烧到很难控制的情况下,消防员才开始灭火,但火已成势,事情终于向不可收拾的方向发展下去。
从纪录片的内容上说,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听证会的部分。而这一部分中最精彩的是一个现场被警察发现并救出的一个不满10岁的男孩所提供的证词(也是唯一一个活着离开火场的人),根据他的描述现场的情况是这样的:不是人们不想出来,而是根本出不来,现场就像一个极为混乱的战场,警察向这所房子不停射击,而通往楼顶的通道又在着火——他能侥幸逃脱是因为两个白人警察看到了他,一边向同事大喊停止射击,一边用身体掩护他,才把他安全地救出来。
如果这部纪录片仅限于此,我想它不会有后来那样的名气——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在于,有这样无可置辩的证词(警察在听证会上基本默认了这名儿童所说的是事实),但结局却是无人需要对此负责——没有人被起诉,也没有人被处理——至少是当时没有,因为从纪录片上看,除了被称赞在整件事中唯一有“人性闪亮光辉”的两名救人的警察在不久后辞职外,所有人都过得心安理得。而这两名警察辞职显然是因为受到了同事的排挤——有人在他们更衣室的衣柜上写下了威胁性的语言,并称他们为“爱黑鬼者”。
此事作为一个轰动全美的全国性事件,就这么结束了,而且结束得很平静,完全没形成今年因白人警察击毙黑人青年后,导致全美110多个城市大骚乱的局面,是因为美国媒体的舆论引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表面上看,美国媒体在全程直播这件事的过程,非常透明,听证会也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在进行,但实际上众多的媒体用过量的信息进行轰炸,形成了信息过载的局面,从而使人们纠结于无关痛痒的细节而无法自拔,反而忽略了事情的主干部分。
例如在整个事件中,包括CNN和FOX在内的主流媒体,没有任何一家对市长下令救火后,为何消防队迟迟不行动、警察为何在火势蔓延后仍然不间断地进行射击,导致没人能逃生等情况进行剖析和调查,反而纠结于警察为什么不敢进去抓人,市长出于何种考虑要下达这样一个“艰难的命令”,这个组织的成员到底是不是由恐怖主义分子所组成等等。
过载的信息量致使人们被动跟着媒体的思路在思考,最终导致了人们无法思考——从结果上看,人们显然最后接受了这是一场事故,人性的冷漠是导致这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媒体和政府都想要的结果,而且人们还会认为这一结果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得出的,自然就不会不满。
这样的舆论效果最终导致的结果大家都得以安然过关,甚至那个下命令不救火的市长,也经过“真诚道歉”获取选民谅解之后,得以连任,于是一场轰动全美的大事件就此沉寂。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出名,是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没拍一个镜头,其所有原始影像资料均来自于当时在场媒体的拍摄画面和事后媒体所录下的听证会画面;另一个是因为纵火者是警察,而且大火燃烧起来前,消防队就一直在现场待命却迟迟不去救火,甚至CNN/FOX等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在大火燃烧起来之前,也都抵达了现场,从各个角度拍摄下了事件的整个过程。
事情的起因是一个主要由非洲裔黑人组成的名为“MOVE”的组织(这一组织后来被美国媒体定性为分裂主义组织,但从维基百科所提供的资料上看,这一组织似乎认为美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彻底腐朽,因此他们的孩子不上学,他们也不用电,小孩不穿衣服,处于与文明世界隔离的一种奇怪状况),被费城警察盯上了,认为其正在从事恐怖主义活动,于是前往清剿。
在清剿的过程中,这一组织的成员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并导致一名警察丧生——这样一来,警察彻底将其定义为恐怖主义组织。不过从纪录片所提供信息上看,警察在现场找到的“恐怖主义分子”所用的“枪”要不是不能击发,要不就是老旧落后、精度极差的单发枪械,根本没有警察所说的“大威力自动武器”——故此在美国,有很多人怀疑那名丧生的警察很可能是被自己人在冲突中误伤打死的,因为那名警察显然是被大威力枪械所发射的子弹所击中的。
很显然,这样一群装备如此原始武器的人,是很难与装备精良的费城警察相对抗的,因此在这次行动中,虽然有警察丧生,但这一组织的成员大部分都被捕了,活动场地和住宅也都被查封。但这一组织侥幸逃脱的剩余成员,却“不思悔改”,换了个地方继续。但由于其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噪音(用高音喇叭,且言语比较粗俗),被邻居报警称其扰民,于是费城警察对其进行了第二次清剿行动——正是这次清剿,酿成了这幕惨剧。
警察到了现场之后,发现被清剿者吸取了第一次被清剿时无力抵抗的教训,在屋顶上修建了一个典型的违章建筑——一个小“碉堡”,于是要求他们停止扰民并立即拆除这个违章建筑。在遭到了拒绝之后,费城警察封锁了整个街区,开始进行强制拆除。
从纪录片所提供的信息上看,费城警察之所以选择用炸药将这个违章建筑炸掉的方式来进行强拆,主要是因为没人敢进去——大家都对第一次清剿行动有警察丧生的情形记忆犹新。但这么一个奇葩的主意,居然得到了市长的批准——在纪录地位相当于中国广州的这么一个大城市的闹市区,冒着很大的人员伤亡危险用武装直升机投弹炸一个民用建筑物,的确让人很难理解。也许这个市长认为,1985年的费城和海湾战争中的巴格达没啥区别。
不过,必须钦佩一下美国警察的专业程度——队伍里很多爆破专家,居然真的完成了这一高难度的“精确轰炸”任务,且无人受伤,只不过引起了一点很容易扑灭的小火——于是警察局长请示市长,要不要让消防员灭火。笔者至今没有理解这个市长当时是怎么想的,按说当时CNN和FOX都在现场直播,市长虽说不在现场但在看电视,应该对当时的情形一清二楚,很显然火场在居民区燃烧,而房子里有包括儿童在内的平民——但他却说“Let the Fire Burn(别管它,让它继续烧)”。
可能市长认为,里面的人一会受不了就会逃出来,但从结果上看显然事与愿违——火越来越大,但却没人出来,于是市长赶紧下令救火,但却没人去执行命令——从纪录片上看,在后来的听证会上,消防队长说没人通知救火,但警察局长说通知了,但记录片没给出答案。最后直到这场大火一直烧到很难控制的情况下,消防员才开始灭火,但火已成势,事情终于向不可收拾的方向发展下去。
从纪录片的内容上说,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听证会的部分。而这一部分中最精彩的是一个现场被警察发现并救出的一个不满10岁的男孩所提供的证词(也是唯一一个活着离开火场的人),根据他的描述现场的情况是这样的:不是人们不想出来,而是根本出不来,现场就像一个极为混乱的战场,警察向这所房子不停射击,而通往楼顶的通道又在着火——他能侥幸逃脱是因为两个白人警察看到了他,一边向同事大喊停止射击,一边用身体掩护他,才把他安全地救出来。
如果这部纪录片仅限于此,我想它不会有后来那样的名气——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在于,有这样无可置辩的证词(警察在听证会上基本默认了这名儿童所说的是事实),但结局却是无人需要对此负责——没有人被起诉,也没有人被处理——至少是当时没有,因为从纪录片上看,除了被称赞在整件事中唯一有“人性闪亮光辉”的两名救人的警察在不久后辞职外,所有人都过得心安理得。而这两名警察辞职显然是因为受到了同事的排挤——有人在他们更衣室的衣柜上写下了威胁性的语言,并称他们为“爱黑鬼者”。
此事作为一个轰动全美的全国性事件,就这么结束了,而且结束得很平静,完全没形成今年因白人警察击毙黑人青年后,导致全美110多个城市大骚乱的局面,是因为美国媒体的舆论引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表面上看,美国媒体在全程直播这件事的过程,非常透明,听证会也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在进行,但实际上众多的媒体用过量的信息进行轰炸,形成了信息过载的局面,从而使人们纠结于无关痛痒的细节而无法自拔,反而忽略了事情的主干部分。
例如在整个事件中,包括CNN和FOX在内的主流媒体,没有任何一家对市长下令救火后,为何消防队迟迟不行动、警察为何在火势蔓延后仍然不间断地进行射击,导致没人能逃生等情况进行剖析和调查,反而纠结于警察为什么不敢进去抓人,市长出于何种考虑要下达这样一个“艰难的命令”,这个组织的成员到底是不是由恐怖主义分子所组成等等。
过载的信息量致使人们被动跟着媒体的思路在思考,最终导致了人们无法思考——从结果上看,人们显然最后接受了这是一场事故,人性的冷漠是导致这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一媒体和政府都想要的结果,而且人们还会认为这一结果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思考”得出的,自然就不会不满。
这样的舆论效果最终导致的结果大家都得以安然过关,甚至那个下命令不救火的市长,也经过“真诚道歉”获取选民谅解之后,得以连任,于是一场轰动全美的大事件就此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