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在河北承德,有一座驰名中外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从避暑山庄向东望去,在武烈河东的山岗上,坐落着一座独特的皇家寺庙,名叫普乐寺。
普乐寺建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坐東面西,依山就势,前半部分布局是典型的汉式佛寺建筑风格,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即胜因殿和慧力殿)、大雄宝殿(即宗印殿),后半部分则采用藏传佛教特有的建筑形式,建造了一个砖石砌筑的三层方形高台——“阇城”,阇城的中心为旭光阁。
何谓之“阇城”?《尔雅·释言》云:“阇,台也。”《尔雅·释宫》曰:“阇,谓之台”。事实上,阇城是一座蕴涵深刻密教教义理论思想的“曼荼罗”实体。“曼荼罗”,汉译为“坛”,是密宗教徒修密法受戒灌顶之所,其意佛法聚集,“轮圆具足”,曼荼罗是密教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有固定的仪轨,而这些规制都蕴涵不同的宗教思想。
普乐寺阇城为石砌方台,台高7.2米,分为三层,外层墙内原有一圈廊房(现已不存)。外层中间为高台,四面正中辟拱门,其中东、西拱门内左右有石阶可到达中间一层,而南、北拱门为深龛。东门上刻“须弥臻胜”石匾,意为须弥山是极乐圣地;西门上刻“舍卫现祥”石匾,意为这里和舍卫国(佛居圣地之一)一样,呈现出吉祥的景象。按照曼荼罗的仪轨,四门是毗卢遮那派生出的“金刚钩、为四摄使者”。东门由金刚钩把守,西门由金刚锁把守,南门由金刚铃把守,北门由金刚索把守。钩是一种武器,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也;锁是防御措施;铃用于侦察动静;索是武器,又可缚住来侵者。
沿东西拱门内的石阶登上二层,出口处建三间卷棚风雨亭。第二层高8米,长宽约为44.4米,为正方形石台。台上砌雉堞,城台四周环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其中四角的四座形状相同,为白色,四面中间四座塔,颜色各异,正东为黑色,正西为紫色,正南为黄色,正北为蓝色。这五种颜色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五行”(地、水、火、风、空)。这八座塔塔身上的图案,叫做“朗久旺丹”,意思是十种自在之权。将每一种自在缩写成一个字,把十个字写成一个梵文字母,填上各种颜色,就成为了这个美丽的装饰图案。
二层台正中又砌石台,同样四面正中设门,其中东、西二门为深龛,南、北拱门向东折有石级可登三层石台,出口处也设有风雨亭。三层石台长宽约32.8米,高6.6米,台顶四周环以石栏杆。正中是阇城中的核心建筑,也是普乐寺的标志性建筑——旭光阁。
旭光阁平面为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檐柱、金柱各12根,环列为两圈同心圆。内檐圆形天花上置圆形蟠龙藻井,它的藻井是承德外八庙中最精美的一处,采用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层层内收而成,全部作贴金处理,铺陈华丽,尽显皇家气派。
殿内地面上与藻井正对的是一座圆形的汉白玉石质须弥座,上面雕刻30条龙,中间呈凹状,刻工精细。须弥座上置一座“曼荼罗”式佛龛,龛中供上乐王佛一尊。曼茶罗高4.65米,平面直线长约3.80米,据说由三十七块木头组成,代表释迦牟尼的三十七种学问,即宇宙观。
普乐寺的旭光阁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建筑,就它本身来讲,是一座单层的圆形重檐殿屋,没有楼梯和楼面等楼阁的基本要素,特别之处在于旭光阁是建筑在一个三层的高台之上的,高台气势雄伟,且逐层内收,内部有楼梯进行垂直交通,具有早期高台建筑的特征。
高台建筑在我国起源很早,是楼阁建筑的起源之一。早期的高台建筑是为了抬高居住面,避免潮湿等不适应居住的环境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高台建筑大多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性。旭光阁就是如此。
旭光阁,意思是面向东方旭日的佛阁。旭光阁外型上与天坛祈年殿相似,但两者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大相径庭。天坛祈年殿是以“敬天法祖”为核心思想的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旭光阁是按照佛教密宗理论修建的,乾隆在普乐寺碑文中说:“咨之章嘉国师云:大藏所载,有上乐王佛,乃持轮王佛化身,居常东向,洪济群品,必若外辟重闉,疏三涂,中翼广殿,后规阇城,叠磴悬折,而上置龛,正与峰对者,则人天咸遂皈仰”。意思是乾隆皇帝就建庙之事咨询内蒙古章嘉活佛,章嘉活佛说,大藏经上记载,有一个上乐王佛,是持轮王佛的化身,居常向东,济渡众生。要建造寺庙,必须外有两道门,开三条大道,中间建一座大殿,后面建一座“阇城”,由蹬道盘折上。“阇城”中置龛,正与磬锤峰相对,如此这般,便人人皈依佛法(服从你的统治了)。
章嘉国师是根据《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中所说:“秘密主以偈间佛,东方以为首,对持修多罗。”既然佛经说以东方为首,所以曼荼罗中的主尊上乐王佛就是面向东了。旭光阁的匾额悬挂在上檐之下正东方,意味着每个清晨它都要迎接旭日之光。
普乐寺的建筑设计思想明确而清晰,它按照密教的教义理论而为,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含义,依照这种形制修建的建筑,在我国是很少见的。同时,它体现了统治者依靠宗教来安抚、统治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河北承德,有一座驰名中外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从避暑山庄向东望去,在武烈河东的山岗上,坐落着一座独特的皇家寺庙,名叫普乐寺。
普乐寺建于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坐東面西,依山就势,前半部分布局是典型的汉式佛寺建筑风格,包括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配殿(即胜因殿和慧力殿)、大雄宝殿(即宗印殿),后半部分则采用藏传佛教特有的建筑形式,建造了一个砖石砌筑的三层方形高台——“阇城”,阇城的中心为旭光阁。
何谓之“阇城”?《尔雅·释言》云:“阇,台也。”《尔雅·释宫》曰:“阇,谓之台”。事实上,阇城是一座蕴涵深刻密教教义理论思想的“曼荼罗”实体。“曼荼罗”,汉译为“坛”,是密宗教徒修密法受戒灌顶之所,其意佛法聚集,“轮圆具足”,曼荼罗是密教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有固定的仪轨,而这些规制都蕴涵不同的宗教思想。
普乐寺阇城为石砌方台,台高7.2米,分为三层,外层墙内原有一圈廊房(现已不存)。外层中间为高台,四面正中辟拱门,其中东、西拱门内左右有石阶可到达中间一层,而南、北拱门为深龛。东门上刻“须弥臻胜”石匾,意为须弥山是极乐圣地;西门上刻“舍卫现祥”石匾,意为这里和舍卫国(佛居圣地之一)一样,呈现出吉祥的景象。按照曼荼罗的仪轨,四门是毗卢遮那派生出的“金刚钩、为四摄使者”。东门由金刚钩把守,西门由金刚锁把守,南门由金刚铃把守,北门由金刚索把守。钩是一种武器,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也;锁是防御措施;铃用于侦察动静;索是武器,又可缚住来侵者。
沿东西拱门内的石阶登上二层,出口处建三间卷棚风雨亭。第二层高8米,长宽约为44.4米,为正方形石台。台上砌雉堞,城台四周环布琉璃喇嘛塔八座,其中四角的四座形状相同,为白色,四面中间四座塔,颜色各异,正东为黑色,正西为紫色,正南为黄色,正北为蓝色。这五种颜色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五行”(地、水、火、风、空)。这八座塔塔身上的图案,叫做“朗久旺丹”,意思是十种自在之权。将每一种自在缩写成一个字,把十个字写成一个梵文字母,填上各种颜色,就成为了这个美丽的装饰图案。
二层台正中又砌石台,同样四面正中设门,其中东、西二门为深龛,南、北拱门向东折有石级可登三层石台,出口处也设有风雨亭。三层石台长宽约32.8米,高6.6米,台顶四周环以石栏杆。正中是阇城中的核心建筑,也是普乐寺的标志性建筑——旭光阁。
旭光阁平面为圆形,直径21米,高24米,重檐黄琉璃瓦攒尖顶。檐柱、金柱各12根,环列为两圈同心圆。内檐圆形天花上置圆形蟠龙藻井,它的藻井是承德外八庙中最精美的一处,采用三层重翘重昂九踩斗拱层层内收而成,全部作贴金处理,铺陈华丽,尽显皇家气派。
殿内地面上与藻井正对的是一座圆形的汉白玉石质须弥座,上面雕刻30条龙,中间呈凹状,刻工精细。须弥座上置一座“曼荼罗”式佛龛,龛中供上乐王佛一尊。曼茶罗高4.65米,平面直线长约3.80米,据说由三十七块木头组成,代表释迦牟尼的三十七种学问,即宇宙观。
普乐寺的旭光阁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建筑,就它本身来讲,是一座单层的圆形重檐殿屋,没有楼梯和楼面等楼阁的基本要素,特别之处在于旭光阁是建筑在一个三层的高台之上的,高台气势雄伟,且逐层内收,内部有楼梯进行垂直交通,具有早期高台建筑的特征。
高台建筑在我国起源很早,是楼阁建筑的起源之一。早期的高台建筑是为了抬高居住面,避免潮湿等不适应居住的环境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的高台建筑大多具有明确的文化指向性。旭光阁就是如此。
旭光阁,意思是面向东方旭日的佛阁。旭光阁外型上与天坛祈年殿相似,但两者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大相径庭。天坛祈年殿是以“敬天法祖”为核心思想的中国传统宗法性宗教中最重要的礼制性建筑。旭光阁是按照佛教密宗理论修建的,乾隆在普乐寺碑文中说:“咨之章嘉国师云:大藏所载,有上乐王佛,乃持轮王佛化身,居常东向,洪济群品,必若外辟重闉,疏三涂,中翼广殿,后规阇城,叠磴悬折,而上置龛,正与峰对者,则人天咸遂皈仰”。意思是乾隆皇帝就建庙之事咨询内蒙古章嘉活佛,章嘉活佛说,大藏经上记载,有一个上乐王佛,是持轮王佛的化身,居常向东,济渡众生。要建造寺庙,必须外有两道门,开三条大道,中间建一座大殿,后面建一座“阇城”,由蹬道盘折上。“阇城”中置龛,正与磬锤峰相对,如此这般,便人人皈依佛法(服从你的统治了)。
章嘉国师是根据《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日经)中所说:“秘密主以偈间佛,东方以为首,对持修多罗。”既然佛经说以东方为首,所以曼荼罗中的主尊上乐王佛就是面向东了。旭光阁的匾额悬挂在上檐之下正东方,意味着每个清晨它都要迎接旭日之光。
普乐寺的建筑设计思想明确而清晰,它按照密教的教义理论而为,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含义,依照这种形制修建的建筑,在我国是很少见的。同时,它体现了统治者依靠宗教来安抚、统治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