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信息爆炸的时代,地市级报纸要想展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己的媒体形象还在于是否有成功的新闻策划。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地市级报纸如何因地制宜地做好新闻策划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市报 民生新闻 新闻策划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报纸的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但一份报纸到底能不能吸引人,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有没有其他报纸没有的内容。但相对来说,地市级报纸由于版面資源和新闻资源较少,很难在内容上占有优势。那么,地市级民生类报纸如何展现自己的优势,并树立自己的媒体形象呢?笔者认为,因地制宜做好新闻策划尤为重要。
所谓新闻策划,就是新闻采编人员为了实现更好的宣传效应,满足读者需求,对新闻实践活动的一种谋划和设计,是对新闻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
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应该能让读者有把这个(或这组)策划稿件读完的想法,有愿意收藏整理这个(或这组)策划稿件的愿望,而不是看不看都可以,读不读无所谓。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策划人员能够在策划的一开始就考虑到其可读性、易读性和耐读性。对于人力物力以及新闻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市级民生类报纸来说,这三点更是尤为重要。笔者就自己在地市级民生类报纸采编系统的工作经验认为,要做到这三个要求,不妨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方面去找灵感。
一、“天时”是策划灵感的源泉
这里谈到的“天时”,是指对当下以及一段时间内新闻热点的一种前瞻,是一种了解,也是一种顺应,并要在了解和顺应的基础上作出引导。也就是说,作为新闻策划人员,必须要知道受众关注点的走向,这其中包括长期走向和短期热点。
长期走向,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受众可能会关注的内容,社会可能将有的热点等,这应该是新闻策划人员成竹在胸的“存货”。有了这些“存货”,新闻策划人员在具体进行新闻策划时就不会漫无目标。举例来说,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上下必然会掀起庆祝国庆的热潮,这就提醒我们的新闻策划人员在这个方面要有所思考。早谋划、多观察、常比较,这样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出自己的报道。
短期热点指的是短期内发生的能引发受众广泛关注的新闻热点。但繁杂琐碎的新闻让受众很难掌握头绪,摸不到重点,这时候,新闻策划人员应主动出击,将新闻线索进行梳理,并进行系统的报道,以达到强化报道效果的作用。
例如2010年初,各地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从表面上看,笔者所在的城市似乎也存在着企业招工费力的情况,但是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对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就问题进行解析,就应对进行关注(《皖东晨刊》2010年3月),引起了有关部门和读者的共同关注,受到了一致好评。
二、“地利”是独家策划的沃土
“天时”是大家共有的,但“地利”却独一无二。笔者认为,想要在同一题材的众多新闻策划中出彩,必须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对于地市级民生报纸来说,尤其如此。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情况。
1、先机既得,充分利用
这是指地域局限在这里没有成为劣势,反而是优势地情况。这个时候新闻策划就要大张旗鼓地发挥地市级报纸在当地新闻资源占有上的优势,达到优势的最大化。
比如说,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笔者所在的城市正是改革开放发源地小岗村的所在地,首届全国农民歌会也在这里举行,这对于地市级民生报纸来说,是难得的契机,可以说“地利”的优势非常明显。这个时候,媒体就要抓住契机,开展一系列的新闻策划,将机会用足用好。由于对本地新闻资源的了解,最终我们开展了“新闻人 忆当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专稿(2008年9月—11月),通过28篇来自新闻采编一线的新闻人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反响强烈。
在首届全国农民歌会期间,我们更是开辟了众多版面,对比反映小岗村1978年与2008年的巨大反差,展示多姿多彩的滁州文艺、传统美食、旅游胜地等等(《皖东晨刊》2008年11月9日—11月11日),很好地宣传了自己,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
2、受到局限,化弊为利
客观来说,地市级民生报纸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新闻资源相对缺少,这对一些稍微大规模的新闻策划来说,往往成为掣肘的问题。但如果妥善进行处理,地域局限未必不能化弊为利。我们新闻策划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在客观分析地域劣势的基础上,找到独特的视角。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关于国庆六十周年的系列策划,按照最初的构想,我们还希望能够做一个关于建立新中国的英雄系列稿件,但由于地域较小,在当地,我们很难有足够的新闻资源,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能从最初的构想中跳出来,因地制宜。我们了解到在当地有很多英烈,他们没有董存瑞、刘胡兰那样为众人所知,却同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纪念。最后我们推出“皖东英烈”组稿,介绍了25位我们身边的英雄,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有读者还将这组稿件整理收集,以做资料。
三、“人和”是策划成功的根基
“人和”,换言之,人心所向。这就是说,一个策划最终能不能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你推出了多少篇连续报道,而是你的读者“吃不吃你这一套”,会不会追踪关注你的策划稿件,会不会对你的策划内容给予好评。这就将“人和”摆在了策划人员选择策划内容的至关重要位置。
要做到策划符合“人和”的要求,就必须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爱好着手考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读者的阅读。
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就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名读者,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稿件、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新闻。举例来说,春暖花开的季节,可能很多被束缚了一个冬天的读者都会有“春游”的愿望,但很多时候又难有时间,这个时候,很多读者可能就会想知道有哪些地方是又近又有春意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策划一组关于“踏青”的稿件,由记者为读者探路,看看身边有哪些地方适合踏青。(《皖东晨刊》2007年4月份)。事实证明,这组稿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再来看读者的阅读爱好。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就笔者分析来看,读者的阅读爱好也偏向于“以人为本”,他们愿意看到新闻报道更多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因为这些人就在自己的身边,甚至就是自己认识和熟知的人。所以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方面的侧重。比如说我们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时,不能简单报道有关部门对劳动者的慰问之类,而应该有所策划,对一些特殊行业的劳动者进行采访,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新年开始之际,也应该关注普通人的年过得怎么样,他们有什么样的新年愿望。也许他们只是很普通的一名教师、一名公务员、一位农民工,但是正因为他们的普通,才会让读者感到亲近、真实。
最后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最终达到“人和”的效果。笔者在新闻策划实践中发现,有些时候读者在大量新闻事件影响下,容易对某些事件某些现象形成模式化的印象。比如由于各个媒体一段时间内经常报道诸如“老太倒地无人敢扶”之类的报道,读者就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较大的怀疑,而事实上,我们的身边并不是没有“雷锋”,没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这种情况,媒体引导公众的责任就显现出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策划关于“身边雷锋”的系列报道(《皖东晨刊》2010年3月),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告诉大家一个完整的社会现实。这样的报道是读者原先并没有想到的,但却一定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当然,真正要做好新闻策划,除了尽量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之外,还应该做到不落俗套不落窠臼,不能片面的“到什么时候唱什么歌”。否则,这样不光是助长新闻策划人员的惰性,也让受众有审美麻木,缺少“眼前一亮”的惊喜。毕竟,笔者所谈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只是新闻策划灵感的来源之一,更多的,需要广大新闻采编人员真正深入基层,在采访的第一线找到最新鲜的策划灵感。总之,新闻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受众。受众满意了,才是真正的好的新闻策划。■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皖东晨刊社)
责编:周蕾
【关键词】地市报 民生新闻 新闻策划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报纸的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但一份报纸到底能不能吸引人,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有没有其他报纸没有的内容。但相对来说,地市级报纸由于版面資源和新闻资源较少,很难在内容上占有优势。那么,地市级民生类报纸如何展现自己的优势,并树立自己的媒体形象呢?笔者认为,因地制宜做好新闻策划尤为重要。
所谓新闻策划,就是新闻采编人员为了实现更好的宣传效应,满足读者需求,对新闻实践活动的一种谋划和设计,是对新闻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配置。
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应该能让读者有把这个(或这组)策划稿件读完的想法,有愿意收藏整理这个(或这组)策划稿件的愿望,而不是看不看都可以,读不读无所谓。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策划人员能够在策划的一开始就考虑到其可读性、易读性和耐读性。对于人力物力以及新闻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市级民生类报纸来说,这三点更是尤为重要。笔者就自己在地市级民生类报纸采编系统的工作经验认为,要做到这三个要求,不妨从“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方面去找灵感。
一、“天时”是策划灵感的源泉
这里谈到的“天时”,是指对当下以及一段时间内新闻热点的一种前瞻,是一种了解,也是一种顺应,并要在了解和顺应的基础上作出引导。也就是说,作为新闻策划人员,必须要知道受众关注点的走向,这其中包括长期走向和短期热点。
长期走向,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受众可能会关注的内容,社会可能将有的热点等,这应该是新闻策划人员成竹在胸的“存货”。有了这些“存货”,新闻策划人员在具体进行新闻策划时就不会漫无目标。举例来说,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上下必然会掀起庆祝国庆的热潮,这就提醒我们的新闻策划人员在这个方面要有所思考。早谋划、多观察、常比较,这样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做出自己的报道。
短期热点指的是短期内发生的能引发受众广泛关注的新闻热点。但繁杂琐碎的新闻让受众很难掌握头绪,摸不到重点,这时候,新闻策划人员应主动出击,将新闻线索进行梳理,并进行系统的报道,以达到强化报道效果的作用。
例如2010年初,各地出现了“用工荒”的情况,从表面上看,笔者所在的城市似乎也存在着企业招工费力的情况,但是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就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报道,对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就问题进行解析,就应对进行关注(《皖东晨刊》2010年3月),引起了有关部门和读者的共同关注,受到了一致好评。
二、“地利”是独家策划的沃土
“天时”是大家共有的,但“地利”却独一无二。笔者认为,想要在同一题材的众多新闻策划中出彩,必须要立足于本地实际,对于地市级民生报纸来说,尤其如此。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分为两种情况。
1、先机既得,充分利用
这是指地域局限在这里没有成为劣势,反而是优势地情况。这个时候新闻策划就要大张旗鼓地发挥地市级报纸在当地新闻资源占有上的优势,达到优势的最大化。
比如说,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笔者所在的城市正是改革开放发源地小岗村的所在地,首届全国农民歌会也在这里举行,这对于地市级民生报纸来说,是难得的契机,可以说“地利”的优势非常明显。这个时候,媒体就要抓住契机,开展一系列的新闻策划,将机会用足用好。由于对本地新闻资源的了解,最终我们开展了“新闻人 忆当年”改革开放三十年专稿(2008年9月—11月),通过28篇来自新闻采编一线的新闻人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反响强烈。
在首届全国农民歌会期间,我们更是开辟了众多版面,对比反映小岗村1978年与2008年的巨大反差,展示多姿多彩的滁州文艺、传统美食、旅游胜地等等(《皖东晨刊》2008年11月9日—11月11日),很好地宣传了自己,提高了媒体的知名度。
2、受到局限,化弊为利
客观来说,地市级民生报纸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新闻资源相对缺少,这对一些稍微大规模的新闻策划来说,往往成为掣肘的问题。但如果妥善进行处理,地域局限未必不能化弊为利。我们新闻策划人员所要做的,就是在客观分析地域劣势的基础上,找到独特的视角。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关于国庆六十周年的系列策划,按照最初的构想,我们还希望能够做一个关于建立新中国的英雄系列稿件,但由于地域较小,在当地,我们很难有足够的新闻资源,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能从最初的构想中跳出来,因地制宜。我们了解到在当地有很多英烈,他们没有董存瑞、刘胡兰那样为众人所知,却同样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和纪念。最后我们推出“皖东英烈”组稿,介绍了25位我们身边的英雄,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有读者还将这组稿件整理收集,以做资料。
三、“人和”是策划成功的根基
“人和”,换言之,人心所向。这就是说,一个策划最终能不能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你推出了多少篇连续报道,而是你的读者“吃不吃你这一套”,会不会追踪关注你的策划稿件,会不会对你的策划内容给予好评。这就将“人和”摆在了策划人员选择策划内容的至关重要位置。
要做到策划符合“人和”的要求,就必须从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爱好着手考虑,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读者的阅读。
分析读者的阅读需求,就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想一想,如果我是一名读者,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稿件、需要看到什么样的新闻。举例来说,春暖花开的季节,可能很多被束缚了一个冬天的读者都会有“春游”的愿望,但很多时候又难有时间,这个时候,很多读者可能就会想知道有哪些地方是又近又有春意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策划一组关于“踏青”的稿件,由记者为读者探路,看看身边有哪些地方适合踏青。(《皖东晨刊》2007年4月份)。事实证明,这组稿件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再来看读者的阅读爱好。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就笔者分析来看,读者的阅读爱好也偏向于“以人为本”,他们愿意看到新闻报道更多和自己一样的普通人,因为这些人就在自己的身边,甚至就是自己认识和熟知的人。所以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有这方面的侧重。比如说我们在五一劳动节到来之时,不能简单报道有关部门对劳动者的慰问之类,而应该有所策划,对一些特殊行业的劳动者进行采访,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新年开始之际,也应该关注普通人的年过得怎么样,他们有什么样的新年愿望。也许他们只是很普通的一名教师、一名公务员、一位农民工,但是正因为他们的普通,才会让读者感到亲近、真实。
最后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最终达到“人和”的效果。笔者在新闻策划实践中发现,有些时候读者在大量新闻事件影响下,容易对某些事件某些现象形成模式化的印象。比如由于各个媒体一段时间内经常报道诸如“老太倒地无人敢扶”之类的报道,读者就会对社会道德产生较大的怀疑,而事实上,我们的身边并不是没有“雷锋”,没有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这种情况,媒体引导公众的责任就显现出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策划关于“身边雷锋”的系列报道(《皖东晨刊》2010年3月),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告诉大家一个完整的社会现实。这样的报道是读者原先并没有想到的,但却一定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当然,真正要做好新闻策划,除了尽量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找到三者的最佳结合点之外,还应该做到不落俗套不落窠臼,不能片面的“到什么时候唱什么歌”。否则,这样不光是助长新闻策划人员的惰性,也让受众有审美麻木,缺少“眼前一亮”的惊喜。毕竟,笔者所谈的“天时地利人和”也只是新闻策划灵感的来源之一,更多的,需要广大新闻采编人员真正深入基层,在采访的第一线找到最新鲜的策划灵感。总之,新闻策划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受众。受众满意了,才是真正的好的新闻策划。■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皖东晨刊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