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有首脍炙人口的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诗读后令人神清气爽,于是想用其中的诗意创作一把紫砂壶,取其名为“清泉洗心”(见图1)。
古代文人追求田园情趣,享受自然,享受茶饮。在唐代就盛行“斗茶”之风。“斗茶”就是文人雅集,品评茶的优劣,其中的茶、水、器三者缺一不可。明代的著名画家文徵明曾作《惠山茶会图》,图中所绘为文徵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于无锡惠山,在二泉亭处以茶雅集的场景。在幽幽的山峦深处,苍松翠柏之间,闲亭一间,亭旁有一古井,井边置一茶桌。共有四位文士和三位侍者,两位文士围栏而坐,似观泉水状。在井旁的两位侍者正在烹茶,桌上置有茶具,竹炉上的砂壶中茶水正沸,另两位文士则在山径小道间闲谈。整个画面表现出一派闲适幽静、淡然自得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惠山茶会”不仅是因为有好茶、好壶,还有好水,那是被称为是“天下第二泉”的泉水。所以,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可谓是“清泉洗心”的写照。
古代文人在诗画中对“清泉洗心”的描述,其艺术感染所产生的联想触发创作“清泉洗心壶”的灵感。为体现诗画中的意境,设计中以简约的装饰手法把这种诗情画意加以表达。“清泉洗心壶”采用紫砂矿泥中的珍品朱泥,它的入窑烧成的收缩率在20%~24%,成型中有较大的难度,必须掌握各部件镶接时干湿度的一致,否则极易产生开裂、变形的缺陷。壶体也不宜过大,以小型的“一手壶”为之,壶高9.1厘米,口径3.8厘米,壶身宽8.9厘米,壶嘴至壶把宽12.5厘米。壶的造型参照了明代士英的“高身仲芳式壶”。李仲芳为时大彬的高足,《阳羡茗壶系》载:“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高身仲芳式壶”为朱泥水平壶的常见样式,高颈溜肩,壶型虽小而气度不凡。“清泉洗心壶”参照其壶式,在设计时把壶形稍压扁,改耳把为圈把,增加了颈的高度,盖面略平,增饰一圈盖线,改扁圆形钮为枣形钮,更便于提拿壶盖。烧成后色泽红艳明丽,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壶体的装饰采取了用同色朱泥泥绘的手法,同色泥绘的装饰盛于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宜兴窑御题诗烹茶图(一对)”是其代表作,其泥绘手法十分精到,以泥作墨,以特制的工具代笔,在壶面上绘出树木、庭园、走廊、人物、竹炉、茶具等,形态生动逼真,另一面以陶刻的手法刻了乾隆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以隶书刻就,极具汉隶风范,这对壶是宫廷紫砂的标准器。
“清泉清心壶”的一面用特制的工具,即把朱泥挤入一有较粗针孔的针筒内,以针代笔在壶面上写字。书写时推挤针筒的力度要适度、均匀,被挤压而出的细泥条即按书法的手法在壶面上书写,使笔划在壶面上粘牢,起止转折时手中的力度要与之相适应,才能使每个字的笔划清晰。这就要求针尖与壶面的距离要保持一致,稍有提高其笔划就不能落到实处,容易脱落,用力过重,针尖过低则笔迹容易变形。书写内容为王维的《山居秋螟》的上半首,自“空山新雨后至清泉石上流”共20字,因其壶面较小,无法绘录全诗,其上半首已把雨后清泉、明月青松的意境表达出来,也已符合“清泉洗心”的主题。壶的另一面,以特制的工具用泥绘的手法、国画的构图,绘了一幅《荷塘清趣》的画面。有荷花、荷叶、荷梗,一翠鸟栖息在一根横出的荷梗上,头斜向下方,眼神注视着水面,似在关注着小鱼的动态。画面静中有动,却表达了一种安祥、静谧的意境。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山间池塘的荷花经过清泉的洗礼,显得圣洁、高贵。古代文人常把荷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用以自喻,宋代学者程颢提出了“天者理也”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人们与某种特别惹人喜爱的自然物,如荷、松、柏、桃、梅、兰、竹、菊等相互融洽、浑然一体,用“心”来与它们交流,能使人得到品质上的升华,这对于修心养性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与茶道的旨趣相一致的,设计创作“清泉洗心壶”追求的也就是这一旨趣。
人们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这就是艺术的联想产生的美感,这种美感就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在这种状态下创作作品就如水到渠成一样,会显得“毫不费力”。我们艺术工作者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使自己经常有新的作品问世。
古代文人追求田园情趣,享受自然,享受茶饮。在唐代就盛行“斗茶”之风。“斗茶”就是文人雅集,品评茶的优劣,其中的茶、水、器三者缺一不可。明代的著名画家文徵明曾作《惠山茶会图》,图中所绘为文徵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等游于无锡惠山,在二泉亭处以茶雅集的场景。在幽幽的山峦深处,苍松翠柏之间,闲亭一间,亭旁有一古井,井边置一茶桌。共有四位文士和三位侍者,两位文士围栏而坐,似观泉水状。在井旁的两位侍者正在烹茶,桌上置有茶具,竹炉上的砂壶中茶水正沸,另两位文士则在山径小道间闲谈。整个画面表现出一派闲适幽静、淡然自得的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惠山茶会”不仅是因为有好茶、好壶,还有好水,那是被称为是“天下第二泉”的泉水。所以,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可谓是“清泉洗心”的写照。
古代文人在诗画中对“清泉洗心”的描述,其艺术感染所产生的联想触发创作“清泉洗心壶”的灵感。为体现诗画中的意境,设计中以简约的装饰手法把这种诗情画意加以表达。“清泉洗心壶”采用紫砂矿泥中的珍品朱泥,它的入窑烧成的收缩率在20%~24%,成型中有较大的难度,必须掌握各部件镶接时干湿度的一致,否则极易产生开裂、变形的缺陷。壶体也不宜过大,以小型的“一手壶”为之,壶高9.1厘米,口径3.8厘米,壶身宽8.9厘米,壶嘴至壶把宽12.5厘米。壶的造型参照了明代士英的“高身仲芳式壶”。李仲芳为时大彬的高足,《阳羡茗壶系》载:“今世所传大彬壶,亦有仲芳作之,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高身仲芳式壶”为朱泥水平壶的常见样式,高颈溜肩,壶型虽小而气度不凡。“清泉洗心壶”参照其壶式,在设计时把壶形稍压扁,改耳把为圈把,增加了颈的高度,盖面略平,增饰一圈盖线,改扁圆形钮为枣形钮,更便于提拿壶盖。烧成后色泽红艳明丽,小巧玲珑,惹人喜爱。
壶体的装饰采取了用同色朱泥泥绘的手法,同色泥绘的装饰盛于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宜兴窑御题诗烹茶图(一对)”是其代表作,其泥绘手法十分精到,以泥作墨,以特制的工具代笔,在壶面上绘出树木、庭园、走廊、人物、竹炉、茶具等,形态生动逼真,另一面以陶刻的手法刻了乾隆御题诗《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以隶书刻就,极具汉隶风范,这对壶是宫廷紫砂的标准器。
“清泉清心壶”的一面用特制的工具,即把朱泥挤入一有较粗针孔的针筒内,以针代笔在壶面上写字。书写时推挤针筒的力度要适度、均匀,被挤压而出的细泥条即按书法的手法在壶面上书写,使笔划在壶面上粘牢,起止转折时手中的力度要与之相适应,才能使每个字的笔划清晰。这就要求针尖与壶面的距离要保持一致,稍有提高其笔划就不能落到实处,容易脱落,用力过重,针尖过低则笔迹容易变形。书写内容为王维的《山居秋螟》的上半首,自“空山新雨后至清泉石上流”共20字,因其壶面较小,无法绘录全诗,其上半首已把雨后清泉、明月青松的意境表达出来,也已符合“清泉洗心”的主题。壶的另一面,以特制的工具用泥绘的手法、国画的构图,绘了一幅《荷塘清趣》的画面。有荷花、荷叶、荷梗,一翠鸟栖息在一根横出的荷梗上,头斜向下方,眼神注视着水面,似在关注着小鱼的动态。画面静中有动,却表达了一种安祥、静谧的意境。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山间池塘的荷花经过清泉的洗礼,显得圣洁、高贵。古代文人常把荷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用以自喻,宋代学者程颢提出了“天者理也”的理论,认为“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人们与某种特别惹人喜爱的自然物,如荷、松、柏、桃、梅、兰、竹、菊等相互融洽、浑然一体,用“心”来与它们交流,能使人得到品质上的升华,这对于修心养性是很有帮助的,也是与茶道的旨趣相一致的,设计创作“清泉洗心壶”追求的也就是这一旨趣。
人们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创作冲动,这就是艺术的联想产生的美感,这种美感就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在这种状态下创作作品就如水到渠成一样,会显得“毫不费力”。我们艺术工作者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艺术修养,使自己经常有新的作品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