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力创新是江苏新一轮发展的鲜明取向”“创新是江苏必须走也能走得通的一条路”“江苏要把创新的号角吹得更响,把创新的路子拓得更宽。”省委书记李强在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上如是说。7月5日-6日,由江苏省委、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洽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期盼有高端的“智囊团”、广泛的“朋友圈”、得力的“同盟军”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十二五”以来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综合性会议或者出台一批重要文件进行专门研究部署。特别是2016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聚力创新”的鲜明导向。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在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的基础上举办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旨在进一步借助大院大所科技力量,为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是自世界物联网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后我省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省科技厅介绍,目前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985亿元、较2010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4万件、是2010年的7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创新发展的不足。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鹏在致辞中所言: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江苏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高精尖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科教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创新进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再造发展新优势的核心战略,迫切要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江苏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从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科技创新是江苏的希望所在,江苏将“聚力创新”,进一步加大开放创新工作力度。
聚力创新聚什么?在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指出,聚力创新,要聚的不仅是政府之力、高校院所之力、企业之力,还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仅是科技创新之力,还有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力量;不仅是江苏省内之力,还要汇聚全国、全世界的创新力量。江苏要把创新的号角吹得更响,把创新的路子拓得更宽。
产学研合作从“磨合走向融合、从浅滩迈向深海”
智汇江苏,如三江源水奔腾万里,如五湖四海滔滔不绝。风劲好扬帆,借助大院大所的“东风”,此次大会不仅是一场“高精尖科技”交流会,更为产学研合作搭建起“鹊桥”。
1500多名专家,包括4名诺贝尔奖得主、近60名境内外院士、190多名高校院所领导;268个大院大所,包括116家境外机构和152家境内顶尖高校院所;5000多家企业参会。会议期间举行19场专题活动,会后组织“大院大所江苏行”活动50余场。21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3500多个,其中投资额超过千万元的合作项目220多项。主题大会上,“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联盟正式启动,我省企业、创投机构与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院所现场洽谈、谋求合作,积极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乔治·斯穆特看来,科技必须与产业相结合才能实现价值。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相结合,把更多大院大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转化成生产力,正是此次大会的宗旨之一。美国工程院院士罗伯特·里奇说他将与江苏合作,共建一个材料结构方面的研究院,帮助研究院在航空科技、重工业等领域进行产学研合作。
大院大所富集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活跃、创新成果丰富,一直是江苏十分倚重的合作力量。目前江苏产学研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已经实现了中科院所有应用类研究所和“985”高校与我省合作的全覆盖,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载体4000多个、“校企联盟”11800多个,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0000项,有8万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苏产业实力雄厚、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平台众多、体制机制灵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科技资源前来落户,也成为我们更大规模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依托。创新离不开良好环境,企业落地后,政府还需努力当好“店小二”,还需统筹协调江苏省的创新平台与优质资源,围绕国际前沿与市场需求继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
让科技创新意识融入企业血液
把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江苏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开辟发展新境界?这是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考题。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江苏有33项技术国际领跑,在纳米、超级计算、生命科学、太阳能光伏、物联网等領域的一批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位居国际前沿。出席大会的国内外专家认为,科技创新已经很有优势的江苏,应该进一步围绕江苏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地引进和整合海内外创新资源。只有不断开放,求贤若渴、求知若渴、求新若渴,才能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迈进,实现江苏发展的凤凰涅槃。
江苏的未来在于聚力创新。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说,江苏应该“站高一步,看远一点”,在现在已有的创新中再加强,在类似个性化药物、前沿药物的研发方面,希望江苏有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中国发展速度快,在软件应用方面需求也大,江苏应当充分利用好这样的形势,把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并且形成良性循环。黄维院士说,柔性电子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江苏应重点发展柔性电子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柔性电子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
如今,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爆发的前夜。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说,“江苏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地理优势,产业发展要高起点、国际化,希望江苏能紧紧抓住第四代智能化技术革命的机遇,在智能化方面有所突破。”江苏的智能制造如何突破发展?他说,“智能制造技术有三个大的环节要抓好,要抓住传感器,抓住微系统,抓住顶层标准化系统设计。”未来,企业如何走向高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谭建荣说,我们制造业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要有创新设计来引领我们的核心技术。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是走向高端企业的必由之路。
总之,江苏的创新发展要走出自己的路径、创出自己的特色,应当是植根实体经济的创新、立足开放大省的创新、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的创新。要以江苏发达的实体经济为基点推动创新,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期盼有高端的“智囊团”、广泛的“朋友圈”、得力的“同盟军”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十二五”以来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综合性会议或者出台一批重要文件进行专门研究部署。特别是2016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聚力创新”的鲜明导向。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在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的基础上举办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旨在进一步借助大院大所科技力量,为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是自世界物联网大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后我省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省科技厅介绍,目前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985亿元、较2010年翻一番、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7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4万件、是2010年的7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创新发展的不足。正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鹏在致辞中所言: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江苏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高精尖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到位,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科教优势尚未真正转化为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创新进程,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再造发展新优势的核心战略,迫切要求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江苏能不能冲出转型的关口、实现发展的凤凰涅槃,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从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取决于创新这个驱动发展的新引擎能不能成为主动力。科技创新是江苏的希望所在,江苏将“聚力创新”,进一步加大开放创新工作力度。
聚力创新聚什么?在会上,省委书记李强指出,聚力创新,要聚的不仅是政府之力、高校院所之力、企业之力,还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不仅是科技创新之力,还有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力量;不仅是江苏省内之力,还要汇聚全国、全世界的创新力量。江苏要把创新的号角吹得更响,把创新的路子拓得更宽。
产学研合作从“磨合走向融合、从浅滩迈向深海”
智汇江苏,如三江源水奔腾万里,如五湖四海滔滔不绝。风劲好扬帆,借助大院大所的“东风”,此次大会不仅是一场“高精尖科技”交流会,更为产学研合作搭建起“鹊桥”。
1500多名专家,包括4名诺贝尔奖得主、近60名境内外院士、190多名高校院所领导;268个大院大所,包括116家境外机构和152家境内顶尖高校院所;5000多家企业参会。会议期间举行19场专题活动,会后组织“大院大所江苏行”活动50余场。21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3500多个,其中投资额超过千万元的合作项目220多项。主题大会上,“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联盟正式启动,我省企业、创投机构与国内外众多知名高校院所现场洽谈、谋求合作,积极对接全球创新资源。
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乔治·斯穆特看来,科技必须与产业相结合才能实现价值。让“创新链”和“产业链”相结合,把更多大院大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转化成生产力,正是此次大会的宗旨之一。美国工程院院士罗伯特·里奇说他将与江苏合作,共建一个材料结构方面的研究院,帮助研究院在航空科技、重工业等领域进行产学研合作。
大院大所富集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活跃、创新成果丰富,一直是江苏十分倚重的合作力量。目前江苏产学研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模式日趋多样。已经实现了中科院所有应用类研究所和“985”高校与我省合作的全覆盖,共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载体4000多个、“校企联盟”11800多个,每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0000项,有8万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创新创业一线,为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江苏产业实力雄厚、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平台众多、体制机制灵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科技资源前来落户,也成为我们更大规模集聚创新资源的重要依托。创新离不开良好环境,企业落地后,政府还需努力当好“店小二”,还需统筹协调江苏省的创新平台与优质资源,围绕国际前沿与市场需求继续完善产业链、创新链,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
让科技创新意识融入企业血液
把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江苏如何实现转型升级,开辟发展新境界?这是一个现实而重大的考题。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5.1%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江苏有33项技术国际领跑,在纳米、超级计算、生命科学、太阳能光伏、物联网等領域的一批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位居国际前沿。出席大会的国内外专家认为,科技创新已经很有优势的江苏,应该进一步围绕江苏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地引进和整合海内外创新资源。只有不断开放,求贤若渴、求知若渴、求新若渴,才能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智造”迈进,实现江苏发展的凤凰涅槃。
江苏的未来在于聚力创新。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说,江苏应该“站高一步,看远一点”,在现在已有的创新中再加强,在类似个性化药物、前沿药物的研发方面,希望江苏有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说,中国发展速度快,在软件应用方面需求也大,江苏应当充分利用好这样的形势,把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并且形成良性循环。黄维院士说,柔性电子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江苏应重点发展柔性电子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柔性电子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
如今,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爆发的前夜。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说,“江苏有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地理优势,产业发展要高起点、国际化,希望江苏能紧紧抓住第四代智能化技术革命的机遇,在智能化方面有所突破。”江苏的智能制造如何突破发展?他说,“智能制造技术有三个大的环节要抓好,要抓住传感器,抓住微系统,抓住顶层标准化系统设计。”未来,企业如何走向高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谭建荣说,我们制造业要高度重视品牌建设,要有创新设计来引领我们的核心技术。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是走向高端企业的必由之路。
总之,江苏的创新发展要走出自己的路径、创出自己的特色,应当是植根实体经济的创新、立足开放大省的创新、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的创新。要以江苏发达的实体经济为基点推动创新,加快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经济,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