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就包括与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度融合。基于此,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探究信息技术给科学课程的学习带来的便利。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教学价值
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教学核心,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关注生活,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养成他们热爱科学、尊重自然、关心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情感和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引入高效、便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让学生保持着积极的学习热情。但是部分教师固守着旧有、僵化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以讲授活动为主,消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笔者建议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用多样化、海量信息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用视频、文字、图片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用新的研究成果、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
如,在学习《铁生锈了》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探究铁生锈的原因。考虑到用实验验证铁生锈的时间较长,因此笔者决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这一教学活动。于是,笔者利用课下时间找到了有关铁生锈的视频并截取了其中的一段用于教學实践活动中。果然,视频播放环节引起了同学们注意力,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到银白色、光滑的铁片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变成了红褐色、粗糙的另一种物体,令他们十分震惊。此时,笔者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了一个问题:导致铁片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刚刚观看完视频内容,同学们还记忆犹新,因此齐声回答:水和空气,由此完成了此次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还发现了新的问题: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除了空气和水之外,还有什么因素能让铁生锈呢?去除铁锈的方法是什么呢?为了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把这些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要求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笔者给同学们讲解了铁与铁锈的区别,为下堂课的教学内容打好了基础;播放了去除铁锈的视频,解答了大家困惑已久的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本堂课。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摒弃了旧有的教学观念和形式,引入了信息技术手段,用形象、直观的视频和文字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解答了大家的困惑,保持了课堂氛围的活跃性。
二、拓展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海量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月相变化》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熟悉月相的变化情况。笔者认为要完成这次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笔者利用网络找到了最清晰、最全面的月相变化图片并把图片复印了出来分发给每位学生。教学活动开始后,笔者在讲述月相变化的理论知识时,有些学生已经感到不耐烦了,开始东张西望,窃窃私语。见此情景,笔者要求学生们拿出月相变化的图片,用剪刀小心地裁剪出每一个月相图,整理好放在自己面前。完成这项任务后,笔者要求大家抬头看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的各个月相名称: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并对照着这些名称找到手中的图片,排好顺序。学生们一时陷入沉思。在笔者耐心引导,多次鼓励之下,有些学生率先进行了尝试,受到了笔者的表扬。其他同学见状也都起手来。十分钟后,笔者检查了大家的拼图成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月相变化顺序的排序。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了不同的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得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现个性学习,促进教育公平
新课程改革不仅提倡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还倡导学生实现个别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信息技术对信息接收者没有身份、年龄、性别、地域上的限制,促进了教学公平。
如,在学习《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把课堂搬到了学校计算机室,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了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因此很快就挑选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了本课的学习中。有些学生观看了自行车的制作视频,逐一了解自行车中涉及的机械原理;有的学生先阅读教材文本,存疑的地方才上网查询;有的学生直接进入了名师讲堂,快速、高效地学习本课知识点。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同时,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们可以不受限制的、随时随地的搜索有用的信息,有利于促进教学公平。
综上,信息技术已经与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给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陈东贤.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刍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
[2]刘东.试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教学价值
小学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教学核心,保持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关注科学、关注生活,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养成他们热爱科学、尊重自然、关心社会和人类命运的情感和意识。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引入高效、便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学科本身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让学生保持着积极的学习热情。但是部分教师固守着旧有、僵化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以讲授活动为主,消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笔者建议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用多样化、海量信息满足师生个性化需求;用视频、文字、图片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用新的研究成果、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氛围。
如,在学习《铁生锈了》这一课内容时,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探究铁生锈的原因。考虑到用实验验证铁生锈的时间较长,因此笔者决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这一教学活动。于是,笔者利用课下时间找到了有关铁生锈的视频并截取了其中的一段用于教學实践活动中。果然,视频播放环节引起了同学们注意力,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到银白色、光滑的铁片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变成了红褐色、粗糙的另一种物体,令他们十分震惊。此时,笔者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了一个问题:导致铁片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刚刚观看完视频内容,同学们还记忆犹新,因此齐声回答:水和空气,由此完成了此次的教学任务。除此之外,有些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还发现了新的问题: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吗?除了空气和水之外,还有什么因素能让铁生锈呢?去除铁锈的方法是什么呢?为了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把这些问题交给全班学生,要求学生们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笔者给同学们讲解了铁与铁锈的区别,为下堂课的教学内容打好了基础;播放了去除铁锈的视频,解答了大家困惑已久的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本堂课。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摒弃了旧有的教学观念和形式,引入了信息技术手段,用形象、直观的视频和文字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解答了大家的困惑,保持了课堂氛围的活跃性。
二、拓展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利用海量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学习《月相变化》这一课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熟悉月相的变化情况。笔者认为要完成这次教学目标对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笔者利用网络找到了最清晰、最全面的月相变化图片并把图片复印了出来分发给每位学生。教学活动开始后,笔者在讲述月相变化的理论知识时,有些学生已经感到不耐烦了,开始东张西望,窃窃私语。见此情景,笔者要求学生们拿出月相变化的图片,用剪刀小心地裁剪出每一个月相图,整理好放在自己面前。完成这项任务后,笔者要求大家抬头看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的各个月相名称: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并对照着这些名称找到手中的图片,排好顺序。学生们一时陷入沉思。在笔者耐心引导,多次鼓励之下,有些学生率先进行了尝试,受到了笔者的表扬。其他同学见状也都起手来。十分钟后,笔者检查了大家的拼图成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月相变化顺序的排序。
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了不同的教学资料,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得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中学到了新的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现个性学习,促进教育公平
新课程改革不仅提倡学生教育的全面发展,还倡导学生实现个别化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同时,信息技术对信息接收者没有身份、年龄、性别、地域上的限制,促进了教学公平。
如,在学习《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这一课内容时,笔者把课堂搬到了学校计算机室,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了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因此很快就挑选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了本课的学习中。有些学生观看了自行车的制作视频,逐一了解自行车中涉及的机械原理;有的学生先阅读教材文本,存疑的地方才上网查询;有的学生直接进入了名师讲堂,快速、高效地学习本课知识点。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造了个性化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同时,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们可以不受限制的、随时随地的搜索有用的信息,有利于促进教学公平。
综上,信息技术已经与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了深度的融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给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陈东贤.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刍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9).
[2]刘东.试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