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国粹艺术的无穷魅力尽享中华文化的大雅大美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将京剧传统与时代相结合,创排新编剧目,一直是一个难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京剧这一国粹的重点。在这方面,北京京剧院从未停止过新编剧目的脚步。近些年来编排了不少新编剧,逐渐提升其艺术品质,将新编剧目打磨成经典剧目,令京剧界赞叹,让观众大呼过瘾。2015年,北京京剧院更是加大了推广新编剧目的力度。6月,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推出了“新编剧目展演”,四台由老中青三代名家领衔的新编大戏,集中接受戏迷检验,呈现历史与现代的撞击、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以及两千年一以贯之的人性抉择。其中包括讲述楚汉相争中一段鲜为人知历史的《下鲁城》,展现女东家乐徐氏不阿谀权贵、不违背仁德初心的《风雨同仁堂》,呈现同胞姐妹情深义重和繁复纠葛家国情感的《宋家姐妹》,以及用激情壮烈和荡气回肠诠释端午节由来的《屈原》。经过整整一个月24台演出,众多观众被这些经典新编剧深深吸引,一些原来固执于只看传统戏的戏迷更是惊叹于新编剧的构思与传承;而那些以前从未走进剧场观看过京剧的观众,更是叹服于京剧的魅力。良好的剧目,优秀的传承,在24场演出中淋漓展现,可谓一场带有时代性的传承盛宴,为京城的百姓带来具有文化品位的视觉享受。
其他文献
孟庆利先生现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世界孔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大风堂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史地民俗学会法定代表人兼常务副会长、北京孔孟小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不仅因精湛的书法造诣享誉全国,更是多年如一日,用凡人义举书写大爱、见证真情,其心系学子、奉献家乡、热心公益的感人事迹被人们心口相传、广受赞誉。  一名普通的老党员,曾经的老军人孟庆利,在基层当过工人,在部队当
期刊
“你妈哪像一个上海人啊!”这话典型地反映了亲朋好友们对我母亲的看法。  传统的看法,上海人、特别是上海女人喜欢追求生活上的舒适安乐、赶时髦、爱打扮、小气抠门、傲慢。但这些坏毛病在我母亲身上似乎找不到踪影。  “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毛泽东的这句名言是1950年代以来无数革命者践行的“圣经”。可以说,它极大地影响了包括母亲在内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追求。是革命事业,把母亲从上海人变成了一个地道
期刊
对17岁的欧键来说,京剧就是他的“瘾”,这辈子是戒不掉了。  欧键的童年是在深圳度过的,8岁那年,学校响应文化部“戏曲从娃娃抓起”的号召,开设了京剧兴趣班。老师来班里挑人,因为“柔韧性好一些”,欧键很幸运地被选中。每天下课后,他便去京剧兴趣班里练习基本功。学校专门从北京邀请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的弟弟赵元侠为学生授课。他认真负责,非常有耐心,对孩子们照顾有加。得益于赵老师的开蒙,欧键一点点走进
期刊
胡同,原是蒙古语,蒙古人把细长小巷叫“忽洞”,时间久了,“忽洞”便成了“胡同”。胡同,就是很窄的街巷,在北京城,胡同可谓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胡同里面,随处可见的是众多的名人故居和浓郁的历史文化,行走其间,让人流连忘返。因为胡同,是北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京城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胡同演绎了老北京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京味”特色。今天,本博上载《胡同的记忆》(十四):钟鼓湾胡同影像文字资料,供众博友参
期刊
衣帽归位  衣帽归位,就是把衣服(主要是外衣)和帽子放回原处。当然,这是指在自己家的时候。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长辈出门回家,晚辈要帮长辈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回原处;二是自己出门回来,要把脱下的外衣和摘下的帽子放好,不能随意往床上或椅子上一扔。  老北京的家庭,讲究生活要有条理,东西该放在什么位置,就放在什么位置,不能乱放,尤其是出门穿的衣服,包括出门时戴的帽子,忌讳乱扔。所以,一般的家庭
期刊
美铁帝国建设者号用了整整两个多小时才走出国家冰川公园,经过了东冰川公园站,迎来一望无边的蒙大拿高原。从天亮到黄昏,全景车窗那巨大的玻璃如同一幅巨大而多彩的银幕,时时、分分、秒秒不知疲倦地为观景车厢里的旅客们免费播放平原、牧场和农场的美丽风景。笔者去年夏天在新疆天山南北转悠过一个多月,看足了无边的戈壁荒原,突然发现眼前这蒙大拿州的天地与咱中国新疆的特别相似:同样的浩瀚千里、苍茫无际。  上午10点帝
期刊
上桌  这里的上桌,特指上桌吃饭或喝茶。  老北京的家庭,对子女上桌吃饭的规矩极严。平时,晚辈跟长辈是不能同桌吃饭的,按长幼有序的规矩,通常是长辈先吃。长辈吃过之后,才轮到晚辈。例如一个三世同堂的家庭,饭菜做好,先上桌的是爷爷、奶奶,然后是父亲,最后才是子女和母亲。  因为老北京的家庭守旧,尊崇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所以,爷爷和父亲可以同桌,然后是子女,最后是奶奶和母亲。  老北京的家庭基本
期刊
杨腾,11岁,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一年级学生。杨腾从三岁就开始与京剧结缘,那时他已表现出对京剧的极度喜爱,跟着电视学两遍,就能有板有眼地跟着唱下来了。当然,眼下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正是好玩儿的时候,网游、手机,很多人玩得倍儿溜,杨腾没时间玩那些东西。除了文化课,就是京剧基础课了,每天晚上还要有一个小时的练功。他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孩子好玩儿。  记者:小小年纪,为什么会选京剧这个专业呢?学戏是
期刊
2015年1月上旬,大风降温。  小乖,北京明光北里的年迈流浪猫。在寒冬的日子里,不知去向。  在很多人眼中,10岁的小乖是乖巧而充满母性的,在更多的人眼中,它是流浪动物中幸福的化身。她的身上寄托着爱猫人的希望:流浪猫也能有美好的一生,也能与城市人和平相处,也能有平和的晚年。  然而,另一些人,那些讨厌流浪动物的人眼中,小乖不该生存在人类的生活圈里,更不该得到良好的照顾。流浪猫,是城市里流动的垃圾
期刊
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不仅让我想起我军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在抗日战争中屡屡建功,让日本鬼子和汉奸一听到他名字——小白龙(原中国大学优秀学子白乙化)就胆战心惊!  解放前,我曾就读于中国大学附中,从知晓了解白乙化到敬慕佩服白乙化,从追随学习白乙化,到参军卫国,在漫长的战斗岁月里,不断纂集了白乙化叱咤风云、挥戈京都的传奇轶闻,耄耋人借机史海钩沉。  灵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