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盛京都城位于沈阳市老城区内城区,盛京都城的营建在沈阳城市发展史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从盛京都城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盛京都城的营建思想,总结盛京都城规划营建的精髓,从而提出都城规划保护的思想和策略。
关键词:盛京都城;营建思想;规划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2300年发展历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之称作为清朝的发祥地。沈阳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以沈阳故宫为核心的沈阳方城——“盛京都城”是沈阳城市发展史上的核心和代表。
1、盛京都城发展历程
(1)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从辽阳迁都至沈阳,修建皇宫,建有天命汗宫、大政殿、十王亭等建筑。当时盛京都城的城市形态特点是宫殿分离。自此沈阳变成为了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和清王朝的发祥之地。
(2)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续建大内宫阙,修建故宫中路建筑群。1631年,皇太极扩建沈阳中卫老城,改十字街为井字街,建设方城八门及钟鼓楼。1634年,皇太极将改建后的沈阳城更名为盛京。期间并将明代两条护城河合二为一,进行拓宽。
(3)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城的外围增筑圆形的外廓墙,墙高七尺五寸,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城内井字大街向外通向八个边门所形成的街道呈放射状,由此形成了沈阳“内方城,圆外廓,圆廓外四方四塔寺,方城内部井字型的街道,方城圆廓之间八条放射形道路联系八门”的整体城市结构。
2、盛京都城营建空间格局主要思想
盛京都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上还是遵循我国历史古城营建的传统,即大体具备外城、宫城和面朝后市等特点。盛京都城的宫城也就是内方城部分,井字形的主街道,将整个方城区划分为九个区域,皇室宫殿只占据中央的一个区域。满族政权统治初期不同于汉族的统治政权,满族采取八旗共同议政。在方城中八旗各守一方。皇帝的皇宫与八旗之间有着严格的分界,同时八旗又保护着皇宫,在无形中八旗军队给皇宫添加一层庇护。皇宫居中,六部分列在皇宫东西形成“面朝”,皇宫后面的中街形成“后市”,这有的布局结构既有是后金时期政治格局的继续,也是在盛京都城结构上与中原王朝的都城布局尽相一致的体现。后皇太极修建天坛、地坛,康熙时期建城郭乾隆迁太庙都是古城规制的完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满族皇权向中原王朝趋同的心理变化。这一变化也是盛京都城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同时方城内井字形街道的空间格局也是十分接近于《周礼.考工记》中对于王城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些都在内方城中有着体现。
同时由于满洲统治者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奉,盛京都城的建设还包括了城郊东、西、南、北四塔四寺的完建,形成了四塔守护的佛教坛城(曼陀罗)平面形式。曼陀罗是佛之集会、佛界,也就是坛城。其源于古印度密宗修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而在修法场所所筑的圆形或方形法台。曼陀罗谓如来的真实功德,圆满具足,而无欠缺,它表现出来的则多为严格简单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曼陀罗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曼陀罗佛塔,二是曼陀罗式寺院,三是曼陀罗式坛城,盛京都城就是典型的曼陀罗式坛城。从女真时期,女真人与西藏佛教就有接触。从天聪五年开始的辟门改街,到皇太极时期,西藏喇嘛接踵而至,西藏佛教势力日益增强,后金对喇嘛也十分有待。在清崇德八年,皇太极在盛京都城中四面修建四座塔寺,作为护国四塔。盛京护国四塔寺为喇嘛设计修建,分别在盛京都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象征这个四大金刚威震四方,护国安民。直到康熙十九年筑成外廓墙垣,前前后后历时半个世纪,才使得盛京都城城市布局完整起来。后清政府迁都北京,还再三增修盛京都城,完整了原盛京都城整體布局的规划设计,使得都城具备内方城,外圆廓、四方有四个塔的形制。以街道所分割成的城市形态而言,则方城内井字街,从方城至圆廓有八条放射状的大街相通,这样使整个城的平面犹如一个平方的车轮状。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历过漫长岁月的营建,盛京都城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同时又融合了满人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观念,在建设营建过程中对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3、盛京都城现状以及保护规划
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的城市肌理在慢慢的消失,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取代了老旧的街头巷景。盛京都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及其主要的建筑群等较好的被保存下来,成为沈阳地区的保护核心和精华。沈阳内盛京都城历史城区明清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依然尚存,保存的相对完整,同时,各代的优秀历史建筑与遗存的城市空间上也依然有所反应,这些优秀历史建筑与历史遗存能够展现出沈阳老城的城市形态与发展的过程。旧时的街头巷景,点点片段能够唤起人们对沈阳老城的追忆。
盛京都城中针对盛京都城的保护,要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盛京都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演进以及历史空间格局形成原因,历史文化特色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盛京都城的历史文化特色,“王城”和曼陀罗坛城的特点,与现代方城现存的空间形态进行结合,依据历史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特点进行规划保护。具体到保护层面上,首先针对盛京都城内历史文物古迹进行维护修缮,其次是对历史空间格局遗存的保护和复建,再次就是对于重要的历史信息用现代的手法进行传承和展示。
参考文献:
[1]陈伯超、支运亭等著,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2版
[2]陈伯超、朴玉顺等著,盛京宫殿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3版
[3]杜家骥;清代沈阳为盛京考述[J],满族研究,1997年第4期
[4]张志强著,沈阳城市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关键词:盛京都城;营建思想;规划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2300年发展历史,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之称作为清朝的发祥地。沈阳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其中以沈阳故宫为核心的沈阳方城——“盛京都城”是沈阳城市发展史上的核心和代表。
1、盛京都城发展历程
(1)清太祖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从辽阳迁都至沈阳,修建皇宫,建有天命汗宫、大政殿、十王亭等建筑。当时盛京都城的城市形态特点是宫殿分离。自此沈阳变成为了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和清王朝的发祥之地。
(2)1626年,清太宗皇太极续建大内宫阙,修建故宫中路建筑群。1631年,皇太极扩建沈阳中卫老城,改十字街为井字街,建设方城八门及钟鼓楼。1634年,皇太极将改建后的沈阳城更名为盛京。期间并将明代两条护城河合二为一,进行拓宽。
(3)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城的外围增筑圆形的外廓墙,墙高七尺五寸,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城内井字大街向外通向八个边门所形成的街道呈放射状,由此形成了沈阳“内方城,圆外廓,圆廓外四方四塔寺,方城内部井字型的街道,方城圆廓之间八条放射形道路联系八门”的整体城市结构。
2、盛京都城营建空间格局主要思想
盛京都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基本上还是遵循我国历史古城营建的传统,即大体具备外城、宫城和面朝后市等特点。盛京都城的宫城也就是内方城部分,井字形的主街道,将整个方城区划分为九个区域,皇室宫殿只占据中央的一个区域。满族政权统治初期不同于汉族的统治政权,满族采取八旗共同议政。在方城中八旗各守一方。皇帝的皇宫与八旗之间有着严格的分界,同时八旗又保护着皇宫,在无形中八旗军队给皇宫添加一层庇护。皇宫居中,六部分列在皇宫东西形成“面朝”,皇宫后面的中街形成“后市”,这有的布局结构既有是后金时期政治格局的继续,也是在盛京都城结构上与中原王朝的都城布局尽相一致的体现。后皇太极修建天坛、地坛,康熙时期建城郭乾隆迁太庙都是古城规制的完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满族皇权向中原王朝趋同的心理变化。这一变化也是盛京都城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同时方城内井字形街道的空间格局也是十分接近于《周礼.考工记》中对于王城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些都在内方城中有着体现。
同时由于满洲统治者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奉,盛京都城的建设还包括了城郊东、西、南、北四塔四寺的完建,形成了四塔守护的佛教坛城(曼陀罗)平面形式。曼陀罗是佛之集会、佛界,也就是坛城。其源于古印度密宗修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而在修法场所所筑的圆形或方形法台。曼陀罗谓如来的真实功德,圆满具足,而无欠缺,它表现出来的则多为严格简单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曼陀罗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影响主要有三大类。一是曼陀罗佛塔,二是曼陀罗式寺院,三是曼陀罗式坛城,盛京都城就是典型的曼陀罗式坛城。从女真时期,女真人与西藏佛教就有接触。从天聪五年开始的辟门改街,到皇太极时期,西藏喇嘛接踵而至,西藏佛教势力日益增强,后金对喇嘛也十分有待。在清崇德八年,皇太极在盛京都城中四面修建四座塔寺,作为护国四塔。盛京护国四塔寺为喇嘛设计修建,分别在盛京都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象征这个四大金刚威震四方,护国安民。直到康熙十九年筑成外廓墙垣,前前后后历时半个世纪,才使得盛京都城城市布局完整起来。后清政府迁都北京,还再三增修盛京都城,完整了原盛京都城整體布局的规划设计,使得都城具备内方城,外圆廓、四方有四个塔的形制。以街道所分割成的城市形态而言,则方城内井字街,从方城至圆廓有八条放射状的大街相通,这样使整个城的平面犹如一个平方的车轮状。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历过漫长岁月的营建,盛京都城散发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同时又融合了满人生活习惯与宗教信仰观念,在建设营建过程中对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3、盛京都城现状以及保护规划
解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的城市肌理在慢慢的消失,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取代了老旧的街头巷景。盛京都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经漫长的发展历史,传统的城市空间格局及其主要的建筑群等较好的被保存下来,成为沈阳地区的保护核心和精华。沈阳内盛京都城历史城区明清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依然尚存,保存的相对完整,同时,各代的优秀历史建筑与遗存的城市空间上也依然有所反应,这些优秀历史建筑与历史遗存能够展现出沈阳老城的城市形态与发展的过程。旧时的街头巷景,点点片段能够唤起人们对沈阳老城的追忆。
盛京都城中针对盛京都城的保护,要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盛京都城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成演进以及历史空间格局形成原因,历史文化特色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盛京都城的历史文化特色,“王城”和曼陀罗坛城的特点,与现代方城现存的空间形态进行结合,依据历史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特点进行规划保护。具体到保护层面上,首先针对盛京都城内历史文物古迹进行维护修缮,其次是对历史空间格局遗存的保护和复建,再次就是对于重要的历史信息用现代的手法进行传承和展示。
参考文献:
[1]陈伯超、支运亭等著,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建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02版
[2]陈伯超、朴玉顺等著,盛京宫殿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3版
[3]杜家骥;清代沈阳为盛京考述[J],满族研究,1997年第4期
[4]张志强著,沈阳城市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