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视线:近年来,全世界的教育机构和专家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一味地赏识关爱会使孩子变得没有规矩,任性妄为,而过分的严厉管教又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活力;只有合理地平衡这两点,做到“刚柔并济”,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孩子。“柔和管教”就是这样一套刚柔并济的家教方法。“柔和管教”在美国已发展了一百余年,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既能感到被爱,有安全感,同时又懂得自己行为的界限,不会任意妄为。那么,“柔和管教”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新鲜——
管教和放任不冲突
关于听之任之在子女管教中的坏处,人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人们谴责放任行为的理由是它迁就了有害或错误的行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损害并不在于放任本身,即不在于满足孩子愿望的做法,而在于这个愿望在满足的过程中会带来一些危险的行为。其实,孩子可以被极度放任,同时又能被管教得很好。另一方面,他们也许不停地受到阻挠、挫败,他们的生活被一系列的烦恼、限制和拒绝弄得十分可悲,但同时,却得不到任何管教。
案例1:一位妈妈穿过田间小路来到村庄,建议她的小女儿路易莎和她一起散步。路易莎想知道她可不可以邀请表妹玛丽一起去。“可以。”妈妈说,“不过,我想她不在家,但是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去看看。”
路易莎去看了一下,几分钟后回来说玛丽不在家。
“没关系。”妈妈说,“你想邀请她,说明你很有礼貌。”
短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坚定的管教和最大限度的放任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不但没有冲突,而且还能互相协调。
案例2:与路易莎类似,汉娜的妈妈带着小汉娜穿过田野到村庄去。汉娜想邀请好朋友萨拉一起去,但是妈妈反对说:“你为什么要萨拉去呢?她只会给我们添麻烦。”
“她不会添麻烦的,我想去问问她。”汉娜说。她一边戴上帽子,一边走向大门。
“别去,汉娜。”妈妈坚持说,“你不能去,今天我不允许萨拉和我们一起去。”
汉娜没有理会这条禁令,直接跑去找萨拉。几分钟后,汉娜回来说萨拉不在家。
妈妈说:“你不听我的话,这样做很不对。我都不愿意带你一起出去了。”
汉娜不以为然,她知道这些话只是说说而已。
短评:在这个案例中,汉娜被处处管制,但并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教育。
神奇——
情感共鸣可以纠正孩子错误
对孩子来说,在接纳别人的观点或情感时,由情感共鸣产生的认同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孩子会对打雷或鬼怪产生恐惧心理,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哥哥或姐姐同样会感到害怕。但是,如果家长不相信什么鬼怪,孩子也就不会产生恐惧了。同样,孩子所形成的大部分错误、愚蠢的观点,也并不是由错误的说教造成的,而是源于他对所爱的人产生的认同感,这就好像一种传染病。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的补救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产生另一种与之积极共鸣并接受、认同的情感,来抵消这些坏的影响。
案例3:简妮非常害怕哥哥带回家的小猫——这是她第一次看见小猫。她曾经听说别的孩子被猫抓伤过,还看过猫科动物在森林吃人的照片,被深深地吓着了。
简妮的妈妈没有试图解释小猫和猫科动物的区别,也没有保证小猫不会抓伤人,而是把简妮放在腿上,与小猫对话:“可爱的小猫咪,你来我家,我非常高兴。如果孩子们对你好,我相信你不会抓伤任何人的。有一天,简妮会给你喝牛奶,我们会喜欢看你用小舌头舔牛奶;有一天,我们会给你一个球在地毯上玩。你是不是累了,可是又没有枕头能枕着休息一下,多可怜。没关系,我相信简妮一定会给你缝个可爱的小枕头,她最近在学针线活呢。”
短评:这样的谈话虽然不会立刻消除简妮的恐惧,然而与说教相比,这对于转变简妮的看法无疑会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高效——
利用孩子的想象力施教
孩子的大部分幼年时光都沉浸在一种理想世界中——他们的痛苦和快乐,很大程度上都是幻想和想象的产物,与他们周围的现实几乎没有联系。事实上,在一定范围内,孩子的年纪越小,似乎就越容易受到想象力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心情也就越容易通过想象被感知和影响。所以,如果运用得当,通过激发想象力可以起到非常神奇的教育效果,使教育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效率大大提高。
案例4:一天,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回到自己寄宿的家庭,发现这家的几个女孩子正拿着洋娃娃愤怒地争论着什么。她没有用干巴巴的说理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而是利用孩子们的想象力,以洋娃娃为对象,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劝告和批评。比如,她会询问每个小女孩的名字,以及她们都是哪个洋娃娃的妈妈。接着,让每位“妈妈”代替洋娃娃回答问题。此时,孩子们的思想完全进入了想象状态,认为洋娃娃是有生命的,在妈妈面前应该举止得体,而不是吵架。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洋娃娃吵架是不对的,作为洋娃娃的妈妈更不应该吵架。
短评:对于任何家长来说,如果真正理解了想象力的重要价值,马上就会发现这种方式多么有效,利用它可以找到无穷无尽的教育手段,而且根本不必依靠权威,就可以直接对孩子实施影响。
注: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美国著名教育家、儿童作家雅各布·阿博特的教育书籍《这样教子才是好妈妈》
新鲜——
管教和放任不冲突
关于听之任之在子女管教中的坏处,人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人们谴责放任行为的理由是它迁就了有害或错误的行为,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损害并不在于放任本身,即不在于满足孩子愿望的做法,而在于这个愿望在满足的过程中会带来一些危险的行为。其实,孩子可以被极度放任,同时又能被管教得很好。另一方面,他们也许不停地受到阻挠、挫败,他们的生活被一系列的烦恼、限制和拒绝弄得十分可悲,但同时,却得不到任何管教。
案例1:一位妈妈穿过田间小路来到村庄,建议她的小女儿路易莎和她一起散步。路易莎想知道她可不可以邀请表妹玛丽一起去。“可以。”妈妈说,“不过,我想她不在家,但是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去看看。”
路易莎去看了一下,几分钟后回来说玛丽不在家。
“没关系。”妈妈说,“你想邀请她,说明你很有礼貌。”
短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坚定的管教和最大限度的放任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不但没有冲突,而且还能互相协调。
案例2:与路易莎类似,汉娜的妈妈带着小汉娜穿过田野到村庄去。汉娜想邀请好朋友萨拉一起去,但是妈妈反对说:“你为什么要萨拉去呢?她只会给我们添麻烦。”
“她不会添麻烦的,我想去问问她。”汉娜说。她一边戴上帽子,一边走向大门。
“别去,汉娜。”妈妈坚持说,“你不能去,今天我不允许萨拉和我们一起去。”
汉娜没有理会这条禁令,直接跑去找萨拉。几分钟后,汉娜回来说萨拉不在家。
妈妈说:“你不听我的话,这样做很不对。我都不愿意带你一起出去了。”
汉娜不以为然,她知道这些话只是说说而已。
短评:在这个案例中,汉娜被处处管制,但并没有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教育。
神奇——
情感共鸣可以纠正孩子错误
对孩子来说,在接纳别人的观点或情感时,由情感共鸣产生的认同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孩子会对打雷或鬼怪产生恐惧心理,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哥哥或姐姐同样会感到害怕。但是,如果家长不相信什么鬼怪,孩子也就不会产生恐惧了。同样,孩子所形成的大部分错误、愚蠢的观点,也并不是由错误的说教造成的,而是源于他对所爱的人产生的认同感,这就好像一种传染病。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的补救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产生另一种与之积极共鸣并接受、认同的情感,来抵消这些坏的影响。
案例3:简妮非常害怕哥哥带回家的小猫——这是她第一次看见小猫。她曾经听说别的孩子被猫抓伤过,还看过猫科动物在森林吃人的照片,被深深地吓着了。
简妮的妈妈没有试图解释小猫和猫科动物的区别,也没有保证小猫不会抓伤人,而是把简妮放在腿上,与小猫对话:“可爱的小猫咪,你来我家,我非常高兴。如果孩子们对你好,我相信你不会抓伤任何人的。有一天,简妮会给你喝牛奶,我们会喜欢看你用小舌头舔牛奶;有一天,我们会给你一个球在地毯上玩。你是不是累了,可是又没有枕头能枕着休息一下,多可怜。没关系,我相信简妮一定会给你缝个可爱的小枕头,她最近在学针线活呢。”
短评:这样的谈话虽然不会立刻消除简妮的恐惧,然而与说教相比,这对于转变简妮的看法无疑会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
高效——
利用孩子的想象力施教
孩子的大部分幼年时光都沉浸在一种理想世界中——他们的痛苦和快乐,很大程度上都是幻想和想象的产物,与他们周围的现实几乎没有联系。事实上,在一定范围内,孩子的年纪越小,似乎就越容易受到想象力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心情也就越容易通过想象被感知和影响。所以,如果运用得当,通过激发想象力可以起到非常神奇的教育效果,使教育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效率大大提高。
案例4:一天,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回到自己寄宿的家庭,发现这家的几个女孩子正拿着洋娃娃愤怒地争论着什么。她没有用干巴巴的说理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而是利用孩子们的想象力,以洋娃娃为对象,用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劝告和批评。比如,她会询问每个小女孩的名字,以及她们都是哪个洋娃娃的妈妈。接着,让每位“妈妈”代替洋娃娃回答问题。此时,孩子们的思想完全进入了想象状态,认为洋娃娃是有生命的,在妈妈面前应该举止得体,而不是吵架。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洋娃娃吵架是不对的,作为洋娃娃的妈妈更不应该吵架。
短评:对于任何家长来说,如果真正理解了想象力的重要价值,马上就会发现这种方式多么有效,利用它可以找到无穷无尽的教育手段,而且根本不必依靠权威,就可以直接对孩子实施影响。
注: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美国著名教育家、儿童作家雅各布·阿博特的教育书籍《这样教子才是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