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国难的一个华盛顿视角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wq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4日,华盛顿潮汐湖畔樱花盛放

  疫情中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呈现出二战时也没有过的奇特状态。春色满城之际,美国首都上演的是一出空城计。
  我已经在华盛顿工作近20年,脑子里有过的最糟糕剧情来自作家戈尔·威代尔(Gore Vidal),他说这个城市可以构成“令人惊叹的遗迹”。华盛顿数十处大体量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遭到战争毁坏以后,的确将成为具备视觉冲击力的城市废墟,而目前的状况跟他的假想有可比之处。

“武汉刚好是我家乡”


  从3月11日开始,华盛顿市和紧邻的马里兰、弗吉尼亚两州,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大型集会取消。
  国会山与林肯纪念堂之间的国家绿地,由旅游者云集变成空旷如农田,仅有零星的遛狗人和健身者出没。周边博物馆全部关闭,包括每年吸引访客数量排名世界前列的航空航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
  百年历史、日本以外规模最大的华盛顿樱花节,也被迫取消。3月20日樱花进入绽放高峰期,环绕杰斐逊纪念堂的潮汐湖,往年人海与花海交织的场景此时已无法重现。跟从前的摩肩接踵相比,游客之间终于有了彼此拉开距离的历史机遇。几乎没人戴口罩。
  地方政府并不鼓励人们到现场赏樱,只建议大家通过网络直播看看就好。相关部门采取了暂停地铁服务和临时交通管制等手段,以控制人群规模。只是对部分民众来说,他们无法拒绝华盛顿樱花的诱惑,在病毒的威胁和季节的享受之间被迫作出选择。
  华盛顿纪念碑前,一位身材高大的黑人正对着自己的手机说话,英语带着口音。隔着近2米距离,我听到他说:“这个不可见的敌人极度危险。你们也许不知道,它叫武汉病毒,很容易传染。少出门,如果必须去外头,一定記住勤洗手。”
  等他说完,我提醒自己保持距离,然后问:“武汉刚好是我的家乡,你会因此感觉到异样吗?”
  这位基督教牧师(费米·索塔约)拥有尼日利亚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回答:“完全没有,非常高兴见到你,武汉病毒只是开始的叫法,我在非洲的教友们一直这么说,我也就顺其自然。中国是尼日利亚的好朋友,我没有任何恶意。”
  他的说法其实不鲜见,也没有引起太多争议,不过将“武汉”扩大成“中国”则完全不同。特朗普一度连续几天将“新冠病毒”改称“中国病毒”,遭遇抗议声浪以后,才最终恢复标准称谓。
  对美国华人来说,自1月起关注中国疫情本已远超其他族裔,等到3月自己也沦陷进疫情以后,每天的生活现实更加微妙。戴口罩在美国很容易引发侧目,“中国病毒”的插曲令华人加深了担忧。实际案例已经出现:华人遭遇吼叫、口水和“带上中国病毒滚回中国”之类的人身攻击;有留言者在纽约华人财经媒体记者的Instagram上发问:“你就是吃蝙蝠的人?”
  从全美范围看,类似的事故为数极少,但每一起意外落到具体的当事人身上,都可能成为难以承受之重。包括国会众议员孟昭文在内的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在美国社会的位置,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摆脱局外人的身份?华人可以做些什么?
4月1日,一名男子骑车经过美国国会大厦

  犹太人因为疾病而遭受歧视有过历史先例。

联手犹太人反歧视


  3月底的一天,在华盛顿郊区的连锁快餐厅Panera Bread里,我加入了美国犹太公共事务委员会主任大卫·伯恩斯坦和美国华人联合会主席薛海培的工作早餐会。薛海培希望与伯恩斯坦等联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可能出现的种族歧视。
  两人此前已联合70多个犹太社团发出公开信,对美国出现的排华苗头表示高度关注,承诺打击辱华言论、反驳无理指责。公开信还鼓励犹太人士积极参与华人商业活动,多多光顾中餐厅,共克时艰。
  犹太人因为疾病而遭受歧视有过历史先例。20世纪30年代,纳粹有意突出对梅毒的恐惧,并以不太隐晦的方式与犹太人联系到一起,促进了排犹主义在德国社会的成长。操纵之下的疾病隐喻有了清楚的指向:跟梅毒、癌症一样,犹太群体需要被革除,即使以伤及周边的健康肌体为代价。
  20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开始蔓延,美国保守派人士趁机赋予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意义,包括道德沦丧、上帝惩罚违背其意愿的生活方式。他们给出了别名“同性恋癌症”,从而引发恐惧与偏见。因为艾滋病最初暴发于犹太人聚集的纽约,再加上他们在同性恋维权领域的突出角色,疾病再度引发对这个特定人群的不公正看法。
  犹太作家苏珊·桑塔格在文集《疾病的隐喻》中有过精细分析:每个社会都有各自类型的癌症,至少癌细胞,但只有瘟疫才更有可能解释成自然对社会失序的严厉惩罚,因为它源自特定区域,进而冲击整个世界。这种赋予疾病的形象化认知未必准确,但人们从未停止过这样的尝试,其影响往往长久而深远。
  犹太人在维权道路上取得成功,足以成为华人的楷模。他们在美国人口中的比例跟华人相当,但影响力有天壤之别。以国会为例,参众两院535个席位中,犹太裔目前有36位,华裔仅3位。最高法院9位终身制大法官中,犹太裔占据3席,华人远未实现零的突破。
3月31日,美国华盛顿特区,一位工人在配送亚马逊公司商品

  西方国家偶尔需要营造末世灾难的景象,美国尤其如此。

  新冠肺炎疫情中,双方的合作一直在持续。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邀请到国会众议员孟昭文加入与犹太权益组织的协商。进入4月,重量级联邦参议员迪克·德宾参加了美国犹太人委员会在芝加哥组织的大型网络讲座。他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华人理应在美国社会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

疫情中的幸与不幸


  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处于比较幸运的群体中—除去感染人数的疯涨与股票指数的狂跌外,并没有引起过度焦虑的其他事项,出行自由,超市物资供应充分,散步观鸟的湖边遇到的各族裔人士一如既往地热情友善。
  我没有失去工作的压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工资也不会少一美分,从3月中旬开始的远程办公省掉了每天单程70分钟的通勤。当然,生活中从未有过的不便已经开始出现,且日渐增多。亚马逊原本第二天能送达的网购商品,基本推到了第三天甚至更晚,部分来自中国的电子产品已经注明4月底以后才能到货。
  家里网速开始降低,当初光纤进户号称千兆网速,自己的WiFi网,实测可达到500兆以上,现在经常降至200兆。在家办公需要频繁使用Microsoft Teams、Zoom、Skype等视频软件,互联网出现轻微堵塞在所难免。如果工作的同时还要通过流媒体整天播放网飞和HBO电影作背景,带宽怎么也都嫌不够。
  周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幸运。我很少做菜,多年来都去中餐馆订外卖,其中非常熟悉的几家一直处在疫情影响的最前沿。武汉疫情暴发伊始,他们的营业额很快下降50%。等到病毒在华盛顿都市區开始传播以后,几家餐厅立即陷入停摆困境。
  “老地方”业主任红、“川陕名吃”经理朱建峰,开始都选择减薪不裁员,让员工轮流工作,靠外卖勉强维系。几星期下来,任红还在坚持,朱建峰已经关门大吉,其十多位员工只能回家,加入申请失业救济的队伍。

新冠疾病的未来隐喻


  疫情仍然在恶化。特朗普总统描绘的未来极为严峻,他预计疫情之下最好的结果是10万~24万人死亡,4月的头两周将极为困难。美国人必须作出进一步的牺牲才能压平曲线,延缓病毒的扩散。为保持社交安全距离而采取的措施,将进一步强化执行到至少4月底。如果不严格管制人与人的接触,将导致150万~200万人死亡。
自从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中餐馆的生意变差了

  以美国的经济、科技、医疗实力和目前已经动员起来的现实状况,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百万人死亡的故事应该近乎虚构,20万人这个数字也已经超过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阵亡人数之和。末世大灾难中才会出现的在飞机上死、在酒店里死、在大路边轰然倒毙的场景,仍然为低概率事件。以600万人口的华盛顿都市区为例,到4月4日早间的感染人数近6000起,死亡近100人。
  按照桑塔格的阐释,对最糟糕剧情的虚构出自控制恐惧的需要,目的在于确保人们具备忍受其他剧情的能力。大家可以一路挣扎着与现实中的灾难共存,因为有想象中更糟糕的灾难垫底。西方国家偶尔需要营造末世灾难的景象,美国尤其如此。美国特色的思考有着浓重的宗教意味,习惯宣布世界以极端的方式终结,进而获得全新的开始。尽管没人愿意经受瘟疫求生的艰难,但困窘、失败可以促成全新的开始。
  疫情点燃于中国,进而在美国大暴发。尽管中国早期处置失当,但美国仍然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怎么还会导致疫情恶化至此?目前美国仍在战争迷雾中,解析问题的线索头绪纷乱。人们任何时候都有权批评各级政府的每一项决策,但只有走出疫情以后,通过深入调查才有望获取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答案。
  按照我的看法,美国体制固然具备各种优势,但仍有很多并不擅长处理的问题。美国有着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但总统无法轻易说服国会和民众。伟大如罗斯福,希望美国尽早介入战争抗击纳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但无法克服孤立主义人士的坚决抵制,连强化国防投入也步履艰难。参战前,美军实力仅排在世界10名开外,只有珍珠港事件才能让这个国家达成共识。
  经过这次疫情冲击的美国,肯定会作出调整。20世纪10年代,为防止梅毒传播,美国军舰上取消了门把手并设计出双开弹簧门,所有公共场合的金属饮水杯也从此消失。新冠肺炎流行后相应的细微变化,可能是美国街头戴口罩的人多一些?
  如果说人类历史一刀切开为“前新冠病毒时代”和“后新冠病毒时代”听起来比较夸张,我们只需往后稍退一步就能合理设想:此次疫情必将在人们的认知中留下具有较长保质期的隐喻,过去20年全球化中浓烈的中国化特色也许会减弱,而最终研发出疫苗和药物并成功抑制疫情的国家,对隐喻含义的构成至关重要。
其他文献
一幅描绘19世纪蝗灾的插画  近来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肆虐东非、中东与南亚。虽然蝗虫喜旱怕湿,但是当沙漠降下异常大雨时,萌发的植物会成为它们大量繁殖的食物。  明代徐光启指出,蝗灾起于“骤盈骤涸之处”的水土变化,因此治蝗必须注意所谓“涸泽”之地。这是正确的看法(但他推测蝗虫来自水中的虾则不正确)。其实要了解蝗虫的习性实属不易,昆虫学家直到20世纪才完全搞清楚—当蝗虫
20世纪30年代巴黎时尚版画的经典作品  “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时尚的世界瞬息万变,唯有风格永久留存)”,这是奢侈品香奈儿的创始人法国人Coco Chanel 的名言。  然而,不论时尚怎么轮回和发展,有一种风格从来都特立独行,不论艺术、时尚、服饰、家居都堪称经典,那就是—French Chic法式风情。  “Chic”与法语中的“Dajavu”类
诺伊达,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郊区。过去两年来,无数生产手机的小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片郊区,成千上万来自乡村的工人被吸引来此务工。诺伊达被誉为印度“手机制造中心”,是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得意战略“印度制造”的成果展示柜。  然而,莫迪政府于去年11月8日实施的一项措施,给这个蓬勃发展的工业区带来重创。印度官方称,废除高面额货币流通的举措目的在于抑制非法财富和恐怖主义的资金来源。但此举引发的现金
孙越旅俄作家,翻译家俄罗斯经济大学教授  19 世紀俄罗斯瘟疫此起彼伏,仅霍乱就流行了8 次。俄罗斯作家在瘟疫暴发时,被迫自我隔离,同时刺激了写作激情,最终奉献给世界众多百世流芳的文学佳作。  最终奉献给世界众多百世流芳的文学佳作。  2020 年疫情隔离期间,我在读书之余,特拣选数篇(部)推荐如下:  短篇小说集《别尔津的故事》,作者是普希金。这部小说集由5 个短篇组成:《射击》《暴风雪》《棺材
戈登·布朗:离开唐宁街的日子  2010年6月18日,英国《每日邮报》专栏作者理查德·小约翰发布了一则寻人信息:  姓名:戈登·布朗  年龄:59岁  身高:约1.8米  出生地:苏格兰格莱斯哥市  特征:左眼失明  酬劳:香槟一瓶  方式:如果你在旅途中有幸邂逅布朗先生,记得拍下照片,发送到英国《每日邮报》邮箱。  此时距戈登·布朗5月11日离开唐宁街10号已经一个多月,这段时间他一直没有出现在
2018年9月21日,NASA公布了一张卫星照片,这个卫星可以收集太空中漂浮的垃圾碎片,并将其烧毁在地球大气层里  自2019年5月首批60颗“星链”卫星发射入轨以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计划”已进入稳步实施阶段。  今年6月24日,该公司原计划将第10批“星链”卫星送入地球轨道,与前9批卫星一道,组成近600颗卫星构成的“太空互联网”,但发射工作因故两度推迟。“新星球大战
“桑拿天”  2019年6月25日,法國巴黎,人们在特罗卡德罗广场的喷泉里避暑。6月份最后一周欧洲有7个国家最高温突破45摄氏度,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高温纪录。回到地球  2019年6月25日,载有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科诺年科、加拿大宇航员大卫·圣雅克和美国宇航员安妮·麦克莱恩的“联盟MS-11”号载人飞船与国际空间站脱离,并在距哈萨克斯坦杰兹卡兹甘东南148公里处着陆。这些宇航员在国际空间
达拉维是孟买最大的贫民窟  孟买有很多电影闻名于世。除了宝莱坞、世界建筑遗产,最为中国人所知的孟买标签,恐怕就是贫民窟(Slum)了。在中国人的印象里,贫民窟似乎是噩梦般的存在,肮脏、龌龊、丑陋,一贫如洗的人如同蝗虫般集聚在一起;由于缺乏教育、水、道路交通、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贫民窟只能维持简单的劳动力再生产。  实际的情况比上述认识要复杂许多。达拉维是孟买最大的贫民窟,也是名噪一时的电影《贫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与疫情抗争的日子里,总觉得这句话是最提气、最振奋的了。  可自打看了岩井俊二的老片儿《四月物语》(1998年3月在日本上映)后,提气之余,整个身心犹如《老残游记》里那句:“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治愈能量  学者余世存认为,当人真正感觉自己处在自然之中,而非自然之上或之外时,才会和自然
明清小说里的“雪”十分常见,作者往往以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风雪交加的时刻,总令人心怀怅惘,百转愁肠。  集大成的“四大名著”,著名情节和雪有关的不少。这些或紧张、或谐谑、或激烈、或浪漫的桥段,让人回味无穷。当又见雪花飘过,这些故事里的风雪也将伴随人们,一起体会曾经的人生际遇、命运转折。风雪山神庙  《水浒传》的 “风雪山神庙”这一节,是入选了中学课本的,可见其经典。  水浒整个故事,突出的概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