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利用蒸汽驱试验区五年来的热流扩散规律研究,总结出蒸汽驱地下温场特征是:前期高温集中,后期低温发散。从而对试验区周边井受效特征分析,认为试验区周边井蒸汽吞吐周期延长,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利用汽窜能量试验区周边井全面复产。
关键词:蒸汽驱 热流扩散 受效 锦91块
一、油藏地质特征
锦91块开发目的层为沙河街组沙一中段的于楼油层和沙一下+沙二段的兴隆台油层。根据地层对比标志,沉积旋回的组合特点,将锦91块于Ⅰ油组划分3个砂岩组,6个小层,各砂岩组间均有较稳定泥岩隔层。通过三维地震结合钻井资料在锦91块于楼油层共组合断层12条。锦91块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微相。
二、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试验区9口注汽井从2008年5月开始注汽,采油单井和注气单井,均采用隔热管柱,来缩减原油温度的散失,为便于研究汽驱进展情况,在井口配有温度计,用来测量跟踪油层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而掌握油层的总体情况。
1.试验区初期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通过对地面油井温度的测量与监控,发现试验区汽驱前的油井温度分布较为均衡,多在40度以下,汽驱初期由于地层渗透性的差异还不是很明显,注入蒸汽受油层主渗带等汽驱因素的影响较小。导至吸汽较强的大孔道还没有形成,使得层内蒸汽可以有效的向四周展布。井网受注气井的影响范围较大,试验区油井温度增加明显,汽驱扩展效果良好,但也发现汽驱不均的现象正逐步突出。
2.2010年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温度分布相对试验初期大范围缩小,分析认为试验初期由于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都保持着初期的状态,当汽驱开始后渗透性方面的差异还不能对汽驱的推进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随着汽驱时间的延长,逐渐在高孔、高渗地带形成汽腔孔道,而蒸汽易于在孔道内流通,而不能向扩展较难的区域推进,致使汽驱受效规模萎缩,由初期的大片分布变为2010年的孔道周边分布。而孔道内的温度增幅明显,热量散失严重,使得蒸汽热量不能有效的利用。
3.2011年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受限于层内高渗孔道的影响,汽驱展布的情况基本确定,基本以汽驱腔为中心向周边扩展,2011年与2009年相比随着注入量的调整加大,基本逆转了汽驱影响范围缩小的态势,与前年相比温度范围有所扩大,油井温度升温明显,个别单井井口温度高达120度。表现为受效集中,向周边扩散缓慢,并受层内非均质性影响,少量能量并非向井网内扩散,而是外泄到井网之外,导致汽驱边缘井受效增油。
4.2012年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当扩展到一定规模后扩展面积缩小,热连通大面积建立后高温区面积继续缩小。2012年2011年相比当汽驱井组间建立了很好的连通关系后,地下蒸汽得以大面积扩散,高温区温度下降较快,总体温度表现为下降,但波及面提升,有利于提高驱油效果,说明汽驱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位于高温区边缘的井,具有很好的增油效果,分析认为高温热水将低凝固点油和轻烃组分驱替到边缘,加之其对边缘的降凝作用,造成温场边缘区原油的富集。
5.2013年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当扩展到一定规模后扩展面积缩小,热连通大面积建立后高温区面积继续缩小,2013年高温区接近消失,说明注入能量得到了很好的扩散,没有在某一点过渡集中,产量上表现为增油。两个高温度区的过渡区,原油富集,可能是因为一个高温区携带原油的高温流体通过过渡带流向另个高温区,这样过渡带井区就会具有很好的驱替效果。
总之蒸汽驱地下温场特征是:前期高温集中,后期低温发散。
三、试验区周边井受效分析
1.试验区周边井蒸汽吞吐周期延长
蒸汽驱邻井主要指蒸汽驱注入井和蒸汽驱周边的井,它们在汽驱一段时间后,基本受到汽驱影响,研究其受效特征,对研究整个蒸汽驱的汽驱规律,地下汽驱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从试验区井网内井和试验区周边井曲线对比看,采油井与注汽井的距离越远,受效等待期越长且成倍增加。83-118m井距,等待间隔3个月左右;160-200m井距,等待期15个月左右。以2007年初投产的锦45-H5井的生产情况可以看出,在初期,日油的最好峰几乎和日液的最高峰同时出现,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日油的最高峰和日液的最高峰分别出现了一定的时间差,到2008年12月份注汽结束后,日液的最高峰和日油的最高峰之间的时间差达到目前的最大值121天。而每个注汽阶段的生产周期也都相应的拉长。
2.试验区周边井开采汽驱层位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锦45-23-222C井构造上位于锦91块西部大断层边缘,与蒸汽驱试验区块上界相毗邻,因断层水侵严重、构造复杂等原因一直处于低产能状态。2010年8月,由于蒸汽驱效益转好,增油凸显,最终决定补开上部差层、水淹层,利用与蒸汽驱毗邻的优势,开采汽驱层位。措施开井初期就获得了理想的增油效果,最高日油4.3t,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益。由于该井借助蒸汽驱,措施有效时间将比普通措施井长,预计措施有效将长达一年以上,最终累增油将高达1300多吨。
3.利用蒸汽驱汽窜能量全面复产试验区周边井
锦45-26-261C3井构造上位于锦91块西部大断层边缘,与蒸汽驱试验区块相毗邻,因井况及开采区域高度水淹等原因一直带病负效益生产,长时间处于停产状态,濒临报废。通过地层的再认识,重新分析了该井的潜力,制定出了一个最优的方案,利用该井濒临蒸汽驱,在部分相对应差层可能会受到蒸汽驱汽窜的影响,而改善地层含油分布,该井具备这样的条件,最终注灰封堵套变井段,将上部的与蒸汽驱相对应的干层,水层,差油层等补开,拉开了该井全面复产行动的序幕。
四、结论
蒸汽驱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是:前期高温集中,后期低温发散。蒸汽驱可以补充地层压力,稠油降粘,提高地层温度,对试验区周边蒸汽吞吐井的吞吐周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实验在井距较大的汽区井组采用吞吐和汽驱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贵满,等.锦45块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及稳产形势分析[C].辽河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7~141.
[2]任芳祥.辽河油区老油田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J】.特种油气藏.2007,14(5):5~6.
关键词:蒸汽驱 热流扩散 受效 锦91块
一、油藏地质特征
锦91块开发目的层为沙河街组沙一中段的于楼油层和沙一下+沙二段的兴隆台油层。根据地层对比标志,沉积旋回的组合特点,将锦91块于Ⅰ油组划分3个砂岩组,6个小层,各砂岩组间均有较稳定泥岩隔层。通过三维地震结合钻井资料在锦91块于楼油层共组合断层12条。锦91块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微相。
二、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试验区9口注汽井从2008年5月开始注汽,采油单井和注气单井,均采用隔热管柱,来缩减原油温度的散失,为便于研究汽驱进展情况,在井口配有温度计,用来测量跟踪油层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而掌握油层的总体情况。
1.试验区初期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通过对地面油井温度的测量与监控,发现试验区汽驱前的油井温度分布较为均衡,多在40度以下,汽驱初期由于地层渗透性的差异还不是很明显,注入蒸汽受油层主渗带等汽驱因素的影响较小。导至吸汽较强的大孔道还没有形成,使得层内蒸汽可以有效的向四周展布。井网受注气井的影响范围较大,试验区油井温度增加明显,汽驱扩展效果良好,但也发现汽驱不均的现象正逐步突出。
2.2010年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温度分布相对试验初期大范围缩小,分析认为试验初期由于地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都保持着初期的状态,当汽驱开始后渗透性方面的差异还不能对汽驱的推进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随着汽驱时间的延长,逐渐在高孔、高渗地带形成汽腔孔道,而蒸汽易于在孔道内流通,而不能向扩展较难的区域推进,致使汽驱受效规模萎缩,由初期的大片分布变为2010年的孔道周边分布。而孔道内的温度增幅明显,热量散失严重,使得蒸汽热量不能有效的利用。
3.2011年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受限于层内高渗孔道的影响,汽驱展布的情况基本确定,基本以汽驱腔为中心向周边扩展,2011年与2009年相比随着注入量的调整加大,基本逆转了汽驱影响范围缩小的态势,与前年相比温度范围有所扩大,油井温度升温明显,个别单井井口温度高达120度。表现为受效集中,向周边扩散缓慢,并受层内非均质性影响,少量能量并非向井网内扩散,而是外泄到井网之外,导致汽驱边缘井受效增油。
4.2012年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当扩展到一定规模后扩展面积缩小,热连通大面积建立后高温区面积继续缩小。2012年2011年相比当汽驱井组间建立了很好的连通关系后,地下蒸汽得以大面积扩散,高温区温度下降较快,总体温度表现为下降,但波及面提升,有利于提高驱油效果,说明汽驱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位于高温区边缘的井,具有很好的增油效果,分析认为高温热水将低凝固点油和轻烃组分驱替到边缘,加之其对边缘的降凝作用,造成温场边缘区原油的富集。
5.2013年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研究
当扩展到一定规模后扩展面积缩小,热连通大面积建立后高温区面积继续缩小,2013年高温区接近消失,说明注入能量得到了很好的扩散,没有在某一点过渡集中,产量上表现为增油。两个高温度区的过渡区,原油富集,可能是因为一个高温区携带原油的高温流体通过过渡带流向另个高温区,这样过渡带井区就会具有很好的驱替效果。
总之蒸汽驱地下温场特征是:前期高温集中,后期低温发散。
三、试验区周边井受效分析
1.试验区周边井蒸汽吞吐周期延长
蒸汽驱邻井主要指蒸汽驱注入井和蒸汽驱周边的井,它们在汽驱一段时间后,基本受到汽驱影响,研究其受效特征,对研究整个蒸汽驱的汽驱规律,地下汽驱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从试验区井网内井和试验区周边井曲线对比看,采油井与注汽井的距离越远,受效等待期越长且成倍增加。83-118m井距,等待间隔3个月左右;160-200m井距,等待期15个月左右。以2007年初投产的锦45-H5井的生产情况可以看出,在初期,日油的最好峰几乎和日液的最高峰同时出现,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日油的最高峰和日液的最高峰分别出现了一定的时间差,到2008年12月份注汽结束后,日液的最高峰和日油的最高峰之间的时间差达到目前的最大值121天。而每个注汽阶段的生产周期也都相应的拉长。
2.试验区周边井开采汽驱层位提高储量动用程度
锦45-23-222C井构造上位于锦91块西部大断层边缘,与蒸汽驱试验区块上界相毗邻,因断层水侵严重、构造复杂等原因一直处于低产能状态。2010年8月,由于蒸汽驱效益转好,增油凸显,最终决定补开上部差层、水淹层,利用与蒸汽驱毗邻的优势,开采汽驱层位。措施开井初期就获得了理想的增油效果,最高日油4.3t,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益。由于该井借助蒸汽驱,措施有效时间将比普通措施井长,预计措施有效将长达一年以上,最终累增油将高达1300多吨。
3.利用蒸汽驱汽窜能量全面复产试验区周边井
锦45-26-261C3井构造上位于锦91块西部大断层边缘,与蒸汽驱试验区块相毗邻,因井况及开采区域高度水淹等原因一直带病负效益生产,长时间处于停产状态,濒临报废。通过地层的再认识,重新分析了该井的潜力,制定出了一个最优的方案,利用该井濒临蒸汽驱,在部分相对应差层可能会受到蒸汽驱汽窜的影响,而改善地层含油分布,该井具备这样的条件,最终注灰封堵套变井段,将上部的与蒸汽驱相对应的干层,水层,差油层等补开,拉开了该井全面复产行动的序幕。
四、结论
蒸汽驱试验区热流扩散规律是:前期高温集中,后期低温发散。蒸汽驱可以补充地层压力,稠油降粘,提高地层温度,对试验区周边蒸汽吞吐井的吞吐周期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实验在井距较大的汽区井组采用吞吐和汽驱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参考文献:
[1]刘贵满,等.锦45块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及稳产形势分析[C].辽河油田开发技术座谈会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27~141.
[2]任芳祥.辽河油区老油田二次开发探索与实践【J】.特种油气藏.2007,1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