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课程也得到飞速发展,本文从对其现状的剖析出发,通过对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的界定,提出网络课程是一种非主流的教育途径。在内容建设中,为充分体现网络课程非主流化的教学定位,从三个层次阐述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以寻求属于网络课程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网络课程;非主流性;内容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70-03
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展现形式,是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它作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正以其特殊的魅力影响着教育界,使得传统的教与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网络课程的现实境遇似乎在说明其作为一种新兴教育途径发展的曲折与艰难,事先过度张扬愈发反衬出现状的不理想。
一、困窘的现实处境
从表面看,学校政策不支持,硬件设施不完善,校园网建设不健全,网络技术跟不上等等,是目前阻碍网络课程发展存在的根源所在。还有学者总结造成网络课程发展障碍的七点因素为: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课程体系大而全;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缺少评价与反馈,缺乏教学活动设计。但是拨开层层迷雾,仔细观察,却探究出根本因素不在于此。
网络课程发展缓慢、格局混乱的另一方面是网络平台设计者和从教人员及课程研究专家们对网络课程的高度关注。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0年12月,以“网络课程”为题的论文数量达到2850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论文数量也有454篇;以“网络课程”为关键词在“谷歌”,中搜索到的网页有734万个。数量的庞大可见其受关注度之高。
与此同时,人们还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勾勒出种种过誉的前景:“网络课程展现了清晰的课程内容,将成为教师主要的授课手段”,“只要有了网络课程,学生将不再需要书本。不必在课堂上学习”……对于目前存在问题较多且频频出现新问题的传统课程来说,如此美妙的前景怎会不诱人。对建设者而言,如此重要的教育途径,自然是要万分谨慎地对待和细心地规划。正是过高的期望、过度的重视、过分的谨慎,使得各个网络教育学院不肯放手前行,从而束缚了网络课程的发展。网络课程的缓慢发展,主要源于人们对主流教育途径的错误定位。
事实上,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网络课程教学还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也就是说,网络课程相对于主流的教育途径而言,始终都是非主流的。无论是从网络课程目前的发展和建设状况来看,还是对其本身特点的分析都表明,相对于传统课堂的课程教学来说,网络课程只是一种大众化的非主流教育途径。
二、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
1.主流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途径日渐变得多样化。无论是哪种教育途径,其教育目的都没有发生改变。18世纪中叶,卢梭首次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造就人,不是政治人,不是社会人,而仅仅是“人”。如何造就人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取得好的考试结果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考就是最好的证明。最终素质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也只是空口说说。在此情形之下,目前的主流教育大大增加了其他教育思想和实践出现的难度。于是,非主流教育的兴起对主流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
非主流教育是相对于主流教育的概念,什么是非主流教育,目前似乎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有人认为现行的主流教育是坚持着师范大学和教育部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实践着相同的或相似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或行使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等的公立和私立教育。归纳一下,主流教育的特征是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相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教育方针政策。于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口标的社会活动。在中国,学校教育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谓底蕴丰厚,但是即使是这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形式依然发展不够完善,加上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非主流教育才有了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2.非主流教育
非主流教育不必追寻上述主流教育的特征,因为“非主流”一词的解释是不跟随潮流,追求个性与另类。那么,非主流教育就很容易被理解为个性化的教育或另类的教育。非主流教育是从英文alternative education意译过来的,ahernative直译的意思是“有选择的,另一类的,或其他的”,笔者认为,用非主流教育来代替“有选择的,另一类的,或其他的”教育是非常合适的。
与当下的主流教育相比,非主流教育种类较多,比如家庭教育、通过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的宣传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等等。纵观这些非主流的教育途径,我们发现非主流教育与主流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影响受教育者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孩子成长初期教育孩子为人之道、为生之道、为学之道;大众传媒主要是对大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意识进行宣传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重点在提高学员的某项技能。主流教育长久而持续地影响学习者,其深度直达受教育者灵魂,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广度普及受教育者的任何生命阶段,而非主流教育相对较弱的影响力,既是弱势,也是其生存空间所在——边缘化生存。
三、非主流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之所以被定位为非主流的教育途径,是相对于传统课程教育而言的。有学者总结出了网络课程的八大特征:自主性、技术性、经验性、虚拟性、交互性、视觉性、情境性和开放性。网络课程的非主流性也体现在这些特征中。很多人认为网络课程是在“课程”的基础上加上“网络”这一元素。是课程的网络化,其实不然,正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课程系统中融入新的要素必然会发展出与之相应的新结构,而新结构必然表现出新特征。网络课程基于“网络技术”这一时代最时尚、最能动的要素,使得网络课程成为一个补偿性的、辅助性的教育途径。
作为一种补偿性的教育途径,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补救措施。从书本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网络课程补偿了传统课程视听双重要素的缺失。正如吴刚所言,“比之以往的印本(纸笔)文化,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借助于赛伯文化(eyber eultu,e),更强调‘视象素养(visual litelacy)’”这里的视像就是视觉和感官。传统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常问学生一句话:“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句话道出了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大多通过听觉接受教学信 息。学牛学得被动,在不喜欢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睡觉也是正常现象。网络课程因为其虚拟性、交互性、视觉性和情境性等的特征补偿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不仅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师生、生生和人机的交互模式,加强了学生刘课程形象化的接受,教师不再绞尽脑汁地表达仅仅一幅图片或一个动画等就能表达的含义。再者,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者,形象化教学、模拟真实事物或环境的教学更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同时,网络课程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途径。一开始许多教师没有认清网络课程的真实面目,将其理解成网络教材或网络课件,此时的网络课程就是传统课程网络化辅助的教育途径。有些网校或网络学院就把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的材料作为网络课程了。然而,课程与课件的出发点不同,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课程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但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人共事。课件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如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等。另外,调查显示,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主要功能是协助传统课堂教学,在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向学习者提供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与手段,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无时空限制的师生、生生充分学习交流。撇开一些不能实现网络没备连接的贫困地区不讨论,即使在各项设备和技术都支持的地区,学习者还是习惯或信任传统课堂教学,他们认为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及模式便于接受,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教师的存在。教师作为长者可以给学生情感上的安全意识,学生也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批评,而不是面对冷冷的机器、文字或是视频格式的图像。再者,网络课程的自主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于是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学习者,如少年儿童,网络课程还不是首选的受教育途径。综上所述,在网络课程的初级阶段,辅助性是一个现实的态度。
网络课程的非主流性说明,它的出现使得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组成成分由原来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变为网络课程、学习材料库和学习者的关系。因此网络课程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大热点是不足为奇的。
四、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
教育一直追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网络课程作为一利,教育途径,其内容也自然因为学习者的不同而不同。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没有统一的原则或格式,有学者将网络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和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这一观点笔者也较为肯定。然而,一切的网络课程都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因此笔者从学习者的角度结合网络课程的三个层次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进行分述:
1.全日制学生学习用的网络课程
顾名思义,该种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就是广大的全日制学生。这类学习者的特征是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只是作为辅助学习的途径。这类网络课程一般由学校教师个人提供,特别是在高校里,很多教师都提供个人课程教学网站。教师们的个人课程教学网站就是网络课程的一种,它被用来补充教师的课堂教学,即丰富和拓展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让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外继续学习或与教师保持联系。由此,该网络课程创建时是相对简单的,只要在上课前发布课程说明;课后上传课堂讲稿(有必要时还有授课的视频),并且按一定的方式有序组织,便于学生课后继续学习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内容:最后要及时回复学生反馈的意见和问题。
2.非学历教育用的网络课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非学历教育是指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专业进修等,即学习者大多是工作者或即将工作的人。这类学习者是因为工作需要而选择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他们要求学习的内容要有实际性和实用性。该类网络课程使用时会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内容贴近学习者工作实际,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习者学有所用。在此网络课程中,教师常常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有充分的解说性和示范性,为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样板。此外,在线答疑也是就工作中的某一课题或经常碰到的疑难问题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3.远程学历教育用的网络课程
远程学历教育的学生基本是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因此网络课程就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此时的网络课程作为远程学历教育的载体,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教学质量的可靠性,其不仅包括讲课、自学、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有的内容,还包括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另外,在远程教育中,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支持服务是制约其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还要考虑采用什么策略促使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和讨论中来,如何对学生进行监控和管理,如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学习辅导、答疑和咨询服务等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会因受用的学习者的不同而不同,同时,除了远程学历教育使用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也体现了网络课程的辅助性和补偿性地位。至此,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网络课程是作为非主流的教育途径存在的。
五、总结
主流教育是相对于非主流教育而言的,但是非主流教育与主流教育之间是可以转换的。
黑格尔说“存在及合理”,网络课程的出现必然有其合理之处。目前全国各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参差不齐,加上网络技术如网络传输速率、虚拟现实技术等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现存在较大的难题,使得网络课程不一定适合每一种类型的课程。同时,传统的课程教学沿袭了几千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教学方法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仍能觅其踪迹,因此网络课程教学在目前是不会代替课堂教学而成为主流的教育途径的。但网络化、信息化的进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决定着网络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甚至将来会成为主流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13.
[2]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56-58.
[3]赵燕,胡瑛隽.论高校助教型网络课程建设[J].教育评论,2010(5).
[4]曾飚非主流教育走进我们[N].中关村,2003(4).
[5]黄晓星从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谈起[N].茶座,2004(3):68.
[6]叶澜著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7]百厦百科[DB/OL]http://baike baidu corn/view/2809646.htm.
[8]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33.
[9]吴刚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10]雍花.网络时代下实体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4).
[11]朱凤山网络课程中教与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8).
[12]张剑平,李慧桂.论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不同应用层次[J].中国远程教育,2005(3).
(编辑:金冉)
关键词:网络课程;非主流性;内容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70-03
网络课程是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展现形式,是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它作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正以其特殊的魅力影响着教育界,使得传统的教与学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网络课程的现实境遇似乎在说明其作为一种新兴教育途径发展的曲折与艰难,事先过度张扬愈发反衬出现状的不理想。
一、困窘的现实处境
从表面看,学校政策不支持,硬件设施不完善,校园网建设不健全,网络技术跟不上等等,是目前阻碍网络课程发展存在的根源所在。还有学者总结造成网络课程发展障碍的七点因素为: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课程体系大而全;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导航系统不强;缺少评价与反馈,缺乏教学活动设计。但是拨开层层迷雾,仔细观察,却探究出根本因素不在于此。
网络课程发展缓慢、格局混乱的另一方面是网络平台设计者和从教人员及课程研究专家们对网络课程的高度关注。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0年12月,以“网络课程”为题的论文数量达到2850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论文数量也有454篇;以“网络课程”为关键词在“谷歌”,中搜索到的网页有734万个。数量的庞大可见其受关注度之高。
与此同时,人们还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勾勒出种种过誉的前景:“网络课程展现了清晰的课程内容,将成为教师主要的授课手段”,“只要有了网络课程,学生将不再需要书本。不必在课堂上学习”……对于目前存在问题较多且频频出现新问题的传统课程来说,如此美妙的前景怎会不诱人。对建设者而言,如此重要的教育途径,自然是要万分谨慎地对待和细心地规划。正是过高的期望、过度的重视、过分的谨慎,使得各个网络教育学院不肯放手前行,从而束缚了网络课程的发展。网络课程的缓慢发展,主要源于人们对主流教育途径的错误定位。
事实上,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网络课程教学还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也就是说,网络课程相对于主流的教育途径而言,始终都是非主流的。无论是从网络课程目前的发展和建设状况来看,还是对其本身特点的分析都表明,相对于传统课堂的课程教学来说,网络课程只是一种大众化的非主流教育途径。
二、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
1.主流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途径日渐变得多样化。无论是哪种教育途径,其教育目的都没有发生改变。18世纪中叶,卢梭首次在《爱弥儿》中提出了教育的唯一目的是造就人,不是政治人,不是社会人,而仅仅是“人”。如何造就人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尤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取得好的考试结果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高考就是最好的证明。最终素质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材施教也只是空口说说。在此情形之下,目前的主流教育大大增加了其他教育思想和实践出现的难度。于是,非主流教育的兴起对主流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
非主流教育是相对于主流教育的概念,什么是非主流教育,目前似乎还没有具体的规定,但是有人认为现行的主流教育是坚持着师范大学和教育部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实践着相同的或相似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或行使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等的公立和私立教育。归纳一下,主流教育的特征是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相同的教育方式、方法或教育方针政策。于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口标的社会活动。在中国,学校教育有上千年的历史,可谓底蕴丰厚,但是即使是这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形式依然发展不够完善,加上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非主流教育才有了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2.非主流教育
非主流教育不必追寻上述主流教育的特征,因为“非主流”一词的解释是不跟随潮流,追求个性与另类。那么,非主流教育就很容易被理解为个性化的教育或另类的教育。非主流教育是从英文alternative education意译过来的,ahernative直译的意思是“有选择的,另一类的,或其他的”,笔者认为,用非主流教育来代替“有选择的,另一类的,或其他的”教育是非常合适的。
与当下的主流教育相比,非主流教育种类较多,比如家庭教育、通过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进行的宣传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等等。纵观这些非主流的教育途径,我们发现非主流教育与主流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影响受教育者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孩子成长初期教育孩子为人之道、为生之道、为学之道;大众传媒主要是对大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意识进行宣传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重点在提高学员的某项技能。主流教育长久而持续地影响学习者,其深度直达受教育者灵魂,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广度普及受教育者的任何生命阶段,而非主流教育相对较弱的影响力,既是弱势,也是其生存空间所在——边缘化生存。
三、非主流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之所以被定位为非主流的教育途径,是相对于传统课程教育而言的。有学者总结出了网络课程的八大特征:自主性、技术性、经验性、虚拟性、交互性、视觉性、情境性和开放性。网络课程的非主流性也体现在这些特征中。很多人认为网络课程是在“课程”的基础上加上“网络”这一元素。是课程的网络化,其实不然,正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课程系统中融入新的要素必然会发展出与之相应的新结构,而新结构必然表现出新特征。网络课程基于“网络技术”这一时代最时尚、最能动的要素,使得网络课程成为一个补偿性的、辅助性的教育途径。
作为一种补偿性的教育途径,网络课程的建设就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补救措施。从书本到广播、电视,再到网络,网络课程补偿了传统课程视听双重要素的缺失。正如吴刚所言,“比之以往的印本(纸笔)文化,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借助于赛伯文化(eyber eultu,e),更强调‘视象素养(visual litelacy)’”这里的视像就是视觉和感官。传统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们常问学生一句话:“同学们,听明白了吗?”这句话道出了传统课程教学过程中最大的特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大多通过听觉接受教学信 息。学牛学得被动,在不喜欢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睡觉也是正常现象。网络课程因为其虚拟性、交互性、视觉性和情境性等的特征补偿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不仅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师生、生生和人机的交互模式,加强了学生刘课程形象化的接受,教师不再绞尽脑汁地表达仅仅一幅图片或一个动画等就能表达的含义。再者,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知识的意义建构者,形象化教学、模拟真实事物或环境的教学更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
同时,网络课程是一种辅助性的教育途径。一开始许多教师没有认清网络课程的真实面目,将其理解成网络教材或网络课件,此时的网络课程就是传统课程网络化辅助的教育途径。有些网校或网络学院就把某些章节、某些知识点的材料作为网络课程了。然而,课程与课件的出发点不同,课件是从教学活动出发,课程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但他们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生一定的改变,使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人共事。课件把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用软件的方式实现出来,但缺失了很多课程的内涵,如社会需求分析、课程规划等。另外,调查显示,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主要功能是协助传统课堂教学,在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功能的基础上,向学习者提供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与手段,实现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无时空限制的师生、生生充分学习交流。撇开一些不能实现网络没备连接的贫困地区不讨论,即使在各项设备和技术都支持的地区,学习者还是习惯或信任传统课堂教学,他们认为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及模式便于接受,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教师的存在。教师作为长者可以给学生情感上的安全意识,学生也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批评,而不是面对冷冷的机器、文字或是视频格式的图像。再者,网络课程的自主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于是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学习者,如少年儿童,网络课程还不是首选的受教育途径。综上所述,在网络课程的初级阶段,辅助性是一个现实的态度。
网络课程的非主流性说明,它的出现使得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组成成分由原来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改变为网络课程、学习材料库和学习者的关系。因此网络课程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大热点是不足为奇的。
四、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
教育一直追求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网络课程作为一利,教育途径,其内容也自然因为学习者的不同而不同。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没有统一的原则或格式,有学者将网络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和取代传统课堂教学,这一观点笔者也较为肯定。然而,一切的网络课程都是为学习者服务的,因此笔者从学习者的角度结合网络课程的三个层次对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进行分述:
1.全日制学生学习用的网络课程
顾名思义,该种网络课程的学习者就是广大的全日制学生。这类学习者的特征是完全依赖教师的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只是作为辅助学习的途径。这类网络课程一般由学校教师个人提供,特别是在高校里,很多教师都提供个人课程教学网站。教师们的个人课程教学网站就是网络课程的一种,它被用来补充教师的课堂教学,即丰富和拓展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让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外继续学习或与教师保持联系。由此,该网络课程创建时是相对简单的,只要在上课前发布课程说明;课后上传课堂讲稿(有必要时还有授课的视频),并且按一定的方式有序组织,便于学生课后继续学习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内容:最后要及时回复学生反馈的意见和问题。
2.非学历教育用的网络课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非学历教育是指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专业进修等,即学习者大多是工作者或即将工作的人。这类学习者是因为工作需要而选择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他们要求学习的内容要有实际性和实用性。该类网络课程使用时会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内容贴近学习者工作实际,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习者学有所用。在此网络课程中,教师常常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有充分的解说性和示范性,为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样板。此外,在线答疑也是就工作中的某一课题或经常碰到的疑难问题给出建议或解决方案。
3.远程学历教育用的网络课程
远程学历教育的学生基本是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因此网络课程就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此时的网络课程作为远程学历教育的载体,特别强调课程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教学质量的可靠性,其不仅包括讲课、自学、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所有的内容,还包括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另外,在远程教育中,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支持服务是制约其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还要考虑采用什么策略促使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和讨论中来,如何对学生进行监控和管理,如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学习辅导、答疑和咨询服务等问题。
综上所述,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会因受用的学习者的不同而不同,同时,除了远程学历教育使用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内容建设也体现了网络课程的辅助性和补偿性地位。至此,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网络课程是作为非主流的教育途径存在的。
五、总结
主流教育是相对于非主流教育而言的,但是非主流教育与主流教育之间是可以转换的。
黑格尔说“存在及合理”,网络课程的出现必然有其合理之处。目前全国各院校校园网的建设参差不齐,加上网络技术如网络传输速率、虚拟现实技术等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现存在较大的难题,使得网络课程不一定适合每一种类型的课程。同时,传统的课程教学沿袭了几千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教学方法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仍能觅其踪迹,因此网络课程教学在目前是不会代替课堂教学而成为主流的教育途径的。但网络化、信息化的进程,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决定着网络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会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甚至将来会成为主流的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6):13.
[2]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1(1):56-58.
[3]赵燕,胡瑛隽.论高校助教型网络课程建设[J].教育评论,2010(5).
[4]曾飚非主流教育走进我们[N].中关村,2003(4).
[5]黄晓星从主流教育和非主流教育谈起[N].茶座,2004(3):68.
[6]叶澜著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7]百厦百科[DB/OL]http://baike baidu corn/view/2809646.htm.
[8]赵剑.网络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33.
[9]吴刚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及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10]雍花.网络时代下实体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0(4).
[11]朱凤山网络课程中教与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8).
[12]张剑平,李慧桂.论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不同应用层次[J].中国远程教育,2005(3).
(编辑: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