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课程”,是我们一贯秉承的办学宗旨。学校以“少年书画院”为主阵地,融合我校的“少年农学院”“少年军校”等特色课程,围绕艺术学科主题活动课程的系列开发,系统构建“少年书画院”课程框架。课程的实施,始终坚持立足课堂,依托社团活动,构建了校内外相互协作、课内外相互补充、普及与提高相互结合的课程校本化开发机制。
[关键词]美育特色 课程建设 实践探索
在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下,学校实施美育提升行动,于2007年成立“少年书画院”,尝试美育特色课程建设。至今,已经历了13年的实践与探索。
自课程实施以来,有多位艺术大师、艺术家助力藕小“少年书画院”课程建设: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馆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徐庆平院长、省国画院管峻副院长、著名书画家艺术鉴赏家萧平教授、江苏省美协尹石秘书长、泰山中国画院曹天文院长、南京画院高德星教授、无锡市书协主席王建源院长、无锡市美协许惠南副主席、江南大学艺术学院吴宇华副院长及傅二石、杨彦、周国良、魏明、黄贤安等多位艺术家多次亲临我校和学生们一起举行现场笔会和指导,对我校的书画院课程建设及学生的艺术启蒙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与激励作用。
一、课程建设的基础——“笔墨纸砚”,适时升级美育资源
1,深化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1)普及提升——依托信息化手段,于线上全面开展全校教师书画艺术知识问卷调查,并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学校教师的艺术认知基础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培训,以此提高全体教师的书画艺术理解力和艺术研习的积极性。(2)内训外研——学校美术专职教师,人人必修一项水墨画课程,选修一项美术科目,诸如儿童画、线描画、泥塑、纸工等,并借此加强与省内外书画特色课程学校的书画艺术研讨。(3)加强引领——我们组建较为稳定的课程实施指导教师队伍和外聘教师队伍,合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立书画艺术教育顾问团,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进行笔会、研讨,主要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和水墨绘画技法的指导,以确保课程规范有效。
2,拓展艺术物型空间创建
首先,作为“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和省“教改前瞻性重大项目物型课程”的执行学校,2009年,学校艺术楼建成,“少年书画院”设有六室、两廊、五基地。“六室”——国画室、书法室、泥塑室、纸工室等;“两廊”——两条书画布展专用长廊;“五基地”——校内2个和校外3个写生基地。其次,对“少年书画院”主要创作基地的“少年农学院”进行了艺术升级,使其在充满田园风格的同时又不失艺术特色,学生们享受着园艺的美感,沉浸在欣赏美与表现美的乐趣中,并能将在农学院中获取的艺术审美带进自己的生活。最后,另有一个占地约300平方米的集教学、布展、活动于一体的书画艺术展馆正在筹建之中。借此,我们已致力于将学校营建成为一所艺术型的学习家园,在这样的家园中——教室,将以生态空间丰满学生的理想;廊道,将以见识空间释放学生的天性;围墙,将成为学校最具风华的精神风向;植被和景物,将是随时入眼的知识内容和处处生长着故事的校园热点。一室、一廊、一墙、一物、一景都将是我们艺术表达的对象与艺术学习和开发的重点课程。
3,搭建艺术合作联盟平台
学校创建“少年书画院”后,先后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江南大学艺术学院协作,借力协作校的资源优势,不断搭建合作平台,不断加强艺术特色学校联盟,常态性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笔墨纸砚”,以课程建设基础的适时升级,为书画课程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
二、课程实施的推进——“点画晕染”,逐步深入美育旅程
我们主要以“333工程”推进书画美育课程的实施。
1,三项编订内容
(1)编订书画纲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要、学校基地及周边资源,编写“少年书画院课程实施纲要”。同时,每学年作出修订,立足于逐步完善课程建构,使课程更具系统性和适宜性。(2)编订课程目标:纲要中已经明确了各年段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任务,意在凸显对学生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能力的培养。(3)编订校本教材:选取生活中的果蔬、花卉、老物件、节气等内容为主题,编写少年书画院的水墨画校本教材“藕塘雅韵”共三册,教材中设有“自然图片、大师作品、学生作品、步骤解析”等板块,教师们坚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调整”的“四边”原则,已多次对教材进行了优化改进,新增“材料准备、知识链接、文学诗词”等内容,力图完整体现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生活化的特点。
2,三个实施原则
(1)全员性——学生全员参与书画课程学习,以“普及 提高 创作”的課程模式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普及层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学生以体验为主;提高层面以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参加学校的书画社团,进行书画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培训学习;创作层面主要选取一部分既有兴趣又有天赋的学生组成校队,进行针对性辅导,建立日课制度。(2)全程性——学生小学六年,共十二个学期,每个学习阶段都设有书画校本课程,且每个阶段都设有相应的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3)全面性——书画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果蔬、花卉、人物、山水、建筑、虫草、树木等,类目齐全。学生书画课程学习方式体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3,三种评价方式
(1)表现性评价——以学生日常积累的书画作品的展评作为评价学生书画创作的能力和艺术素养的主要方式,每一个书画室、艺术楼廊道、教室等都是学生日常美术课堂作品展评的舞台。同时,还定期举办各级各类书画展,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书画创作。编印“美之萌”优秀学生书画作品集。(2)互联网 评价——将学生书画创作、现场笔会等通过微视频、美篇等途径发布到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参与者及时地加入欣赏、评价、互动的美育活动中,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书画文化。(3)跟踪式评价——尝试进行低中高年级书画作品对比展示,了解跟踪同一学生的书画发展水平。以学生参加美术考级情况为跟踪评价的辅助标准,合理判断少年书画院特色课程是否沿着预期目标的轨迹取得了有效进展。 “点画晕染”,课程实施进程的逐步深入,为书画课程的价值提升激发更多活力。
三、课程价值的提升——“水墨浸润”,以美育美,美美与共
1,丰硕书画成果
(1)编印学校“美之萌”画刊,印制“便利书写小手册”,编研“少年书画院课程实施评价表”等共8项物化成果。(2)少年书画院建设以来,学生的书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不断获奖,每年学生参加省书画考级活动,通过率达到97%以上。学生多次参加研学活动,多个学生代表赴北京,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徐悲鸿杯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比赛颁奖仪式”并获得多项奖项。(3)学校还与无锡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合作,承办了六届“无锡‘徐悲鸿’杯少儿书画创作大赛”;开展了区级“一项艺术特长”现场展示研讨活动;承办了“弘扬悲鸿精神 促进艺术教育”书画作品展。
2,提升艺术素养
(1)学生的“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升。在校园拾景的征集活动中,学生能够从校园内平凡的事物上体会到它的外在表现美和深层的意蕴美,并通过书画作品表达美、创意美、传递美,将“艺术的种子”根植于内心深处。(2)教师水墨的表现能力逐步提升。在书画课例研究活动、市美术研讨活动、区美术教师书画作品展、沿海五市水墨画教学研讨活动等不同展示交流美的艺术平台上,教师团队的美育实践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展示和提升。
“水墨浸润”,传统文化的浸润,表现形式的多元,为书画课程的发展创新积蓄更深更优质的潜力。
四、课程发展的创新——“起承转合”,美以启智,意蕴凸显
1,凸显实践创新
在学校总课题的统领下,在“少年农学院”课程和“少年军校”课程为主元素的校园文化资源和学生书画创作体验的不断激发下,不仅使三大特色课程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艺术共同体”,更使学生的书画创作具备了鲜明的藕小特色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2,凸显教材创新
诗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藕塘雅韵”校本教材的编写融入“诗画一家”理念,更新增了中华诗词内容,使教材彰显出“画更有诗意,诗更有画意”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底蕴。
3,凸显机制创新
“少年书画院”课程体系架构是基于儿童立场进行美育资源整合、活动设计、评价激励,始终把儿童放在最美生长、生命成长的正中央和制高点。
“起承转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继承和发扬成为书画课程特色凸显的持续推动力。
“翰墨飘香,小荷芬芳”,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先生亲临我校时的亲笔题词,这既是对我校“少年书画院”课程建设寄予的殷切期望,更是对儿童从小接受美育浸润的呼唤期許。回顾学校书画课程建设的点点滴滴,这是我们在落实“五育”并举举措中迈出的坚实步伐,更是我们在“美育”实践中发出的坚定回应。藕小“少年书画院”,让学生们在翰墨的浸润里,一路芬芳,阳光成长。
[关键词]美育特色 课程建设 实践探索
在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下,学校实施美育提升行动,于2007年成立“少年书画院”,尝试美育特色课程建设。至今,已经历了13年的实践与探索。
自课程实施以来,有多位艺术大师、艺术家助力藕小“少年书画院”课程建设: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馆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徐庆平院长、省国画院管峻副院长、著名书画家艺术鉴赏家萧平教授、江苏省美协尹石秘书长、泰山中国画院曹天文院长、南京画院高德星教授、无锡市书协主席王建源院长、无锡市美协许惠南副主席、江南大学艺术学院吴宇华副院长及傅二石、杨彦、周国良、魏明、黄贤安等多位艺术家多次亲临我校和学生们一起举行现场笔会和指导,对我校的书画院课程建设及学生的艺术启蒙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与激励作用。
一、课程建设的基础——“笔墨纸砚”,适时升级美育资源
1,深化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1)普及提升——依托信息化手段,于线上全面开展全校教师书画艺术知识问卷调查,并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学校教师的艺术认知基础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素养培训,以此提高全体教师的书画艺术理解力和艺术研习的积极性。(2)内训外研——学校美术专职教师,人人必修一项水墨画课程,选修一项美术科目,诸如儿童画、线描画、泥塑、纸工等,并借此加强与省内外书画特色课程学校的书画艺术研讨。(3)加强引领——我们组建较为稳定的课程实施指导教师队伍和外聘教师队伍,合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立书画艺术教育顾问团,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进行笔会、研讨,主要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和水墨绘画技法的指导,以确保课程规范有效。
2,拓展艺术物型空间创建
首先,作为“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和省“教改前瞻性重大项目物型课程”的执行学校,2009年,学校艺术楼建成,“少年书画院”设有六室、两廊、五基地。“六室”——国画室、书法室、泥塑室、纸工室等;“两廊”——两条书画布展专用长廊;“五基地”——校内2个和校外3个写生基地。其次,对“少年书画院”主要创作基地的“少年农学院”进行了艺术升级,使其在充满田园风格的同时又不失艺术特色,学生们享受着园艺的美感,沉浸在欣赏美与表现美的乐趣中,并能将在农学院中获取的艺术审美带进自己的生活。最后,另有一个占地约300平方米的集教学、布展、活动于一体的书画艺术展馆正在筹建之中。借此,我们已致力于将学校营建成为一所艺术型的学习家园,在这样的家园中——教室,将以生态空间丰满学生的理想;廊道,将以见识空间释放学生的天性;围墙,将成为学校最具风华的精神风向;植被和景物,将是随时入眼的知识内容和处处生长着故事的校园热点。一室、一廊、一墙、一物、一景都将是我们艺术表达的对象与艺术学习和开发的重点课程。
3,搭建艺术合作联盟平台
学校创建“少年书画院”后,先后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江南大学艺术学院协作,借力协作校的资源优势,不断搭建合作平台,不断加强艺术特色学校联盟,常态性地开展交流研讨活动。
“笔墨纸砚”,以课程建设基础的适时升级,为书画课程的实施提供源源不断的助力。
二、课程实施的推进——“点画晕染”,逐步深入美育旅程
我们主要以“333工程”推进书画美育课程的实施。
1,三项编订内容
(1)编订书画纲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要、学校基地及周边资源,编写“少年书画院课程实施纲要”。同时,每学年作出修订,立足于逐步完善课程建构,使课程更具系统性和适宜性。(2)编订课程目标:纲要中已经明确了各年段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任务,意在凸显对学生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能力的培养。(3)编订校本教材:选取生活中的果蔬、花卉、老物件、节气等内容为主题,编写少年书画院的水墨画校本教材“藕塘雅韵”共三册,教材中设有“自然图片、大师作品、学生作品、步骤解析”等板块,教师们坚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调整”的“四边”原则,已多次对教材进行了优化改进,新增“材料准备、知识链接、文学诗词”等内容,力图完整体现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艺术性和生活化的特点。
2,三个实施原则
(1)全员性——学生全员参与书画课程学习,以“普及 提高 创作”的課程模式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普及层面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学生以体验为主;提高层面以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参加学校的书画社团,进行书画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培训学习;创作层面主要选取一部分既有兴趣又有天赋的学生组成校队,进行针对性辅导,建立日课制度。(2)全程性——学生小学六年,共十二个学期,每个学习阶段都设有书画校本课程,且每个阶段都设有相应的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内容。(3)全面性——书画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果蔬、花卉、人物、山水、建筑、虫草、树木等,类目齐全。学生书画课程学习方式体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3,三种评价方式
(1)表现性评价——以学生日常积累的书画作品的展评作为评价学生书画创作的能力和艺术素养的主要方式,每一个书画室、艺术楼廊道、教室等都是学生日常美术课堂作品展评的舞台。同时,还定期举办各级各类书画展,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进行书画创作。编印“美之萌”优秀学生书画作品集。(2)互联网 评价——将学生书画创作、现场笔会等通过微视频、美篇等途径发布到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参与者及时地加入欣赏、评价、互动的美育活动中,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书画文化。(3)跟踪式评价——尝试进行低中高年级书画作品对比展示,了解跟踪同一学生的书画发展水平。以学生参加美术考级情况为跟踪评价的辅助标准,合理判断少年书画院特色课程是否沿着预期目标的轨迹取得了有效进展。 “点画晕染”,课程实施进程的逐步深入,为书画课程的价值提升激发更多活力。
三、课程价值的提升——“水墨浸润”,以美育美,美美与共
1,丰硕书画成果
(1)编印学校“美之萌”画刊,印制“便利书写小手册”,编研“少年书画院课程实施评价表”等共8项物化成果。(2)少年书画院建设以来,学生的书画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不断获奖,每年学生参加省书画考级活动,通过率达到97%以上。学生多次参加研学活动,多个学生代表赴北京,参加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徐悲鸿杯国际青少年儿童美术比赛颁奖仪式”并获得多项奖项。(3)学校还与无锡市艺术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合作,承办了六届“无锡‘徐悲鸿’杯少儿书画创作大赛”;开展了区级“一项艺术特长”现场展示研讨活动;承办了“弘扬悲鸿精神 促进艺术教育”书画作品展。
2,提升艺术素养
(1)学生的“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升。在校园拾景的征集活动中,学生能够从校园内平凡的事物上体会到它的外在表现美和深层的意蕴美,并通过书画作品表达美、创意美、传递美,将“艺术的种子”根植于内心深处。(2)教师水墨的表现能力逐步提升。在书画课例研究活动、市美术研讨活动、区美术教师书画作品展、沿海五市水墨画教学研讨活动等不同展示交流美的艺术平台上,教师团队的美育实践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展示和提升。
“水墨浸润”,传统文化的浸润,表现形式的多元,为书画课程的发展创新积蓄更深更优质的潜力。
四、课程发展的创新——“起承转合”,美以启智,意蕴凸显
1,凸显实践创新
在学校总课题的统领下,在“少年农学院”课程和“少年军校”课程为主元素的校园文化资源和学生书画创作体验的不断激发下,不仅使三大特色课程构成了生机勃勃的“艺术共同体”,更使学生的书画创作具备了鲜明的藕小特色以及浓郁的生活气息。
2,凸显教材创新
诗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藕塘雅韵”校本教材的编写融入“诗画一家”理念,更新增了中华诗词内容,使教材彰显出“画更有诗意,诗更有画意”的艺术气质和文化底蕴。
3,凸显机制创新
“少年书画院”课程体系架构是基于儿童立场进行美育资源整合、活动设计、评价激励,始终把儿童放在最美生长、生命成长的正中央和制高点。
“起承转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继承和发扬成为书画课程特色凸显的持续推动力。
“翰墨飘香,小荷芬芳”,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先生亲临我校时的亲笔题词,这既是对我校“少年书画院”课程建设寄予的殷切期望,更是对儿童从小接受美育浸润的呼唤期許。回顾学校书画课程建设的点点滴滴,这是我们在落实“五育”并举举措中迈出的坚实步伐,更是我们在“美育”实践中发出的坚定回应。藕小“少年书画院”,让学生们在翰墨的浸润里,一路芬芳,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