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胸腔热灌注治疗肺癌胸水及其机制探讨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循环胸腔热灌注治疗肺癌胸水的综合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循环胸腔43℃温生理盐水灌注60min,治疗45例肺癌胸水患者,随访观察胸水的疗效、肺原发病灶变化、副作用、生活质量以及生存期,评价其临床综合疗效.同时利用流式细胞术、光镜、电镜、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原位标记(TUNEL)等技术,比较了热疗前后胸液细胞学、生化学的变化以及胸膜表面癌细胞的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结果全组均经一次热疗后,胸水控制有效率达100%(CR93.3%+PR6.7%),仅1例于热疗后1年胸水复发,其余均无胸水复发,平均胸水消失时间达16.5个月,最长达40个月.13例热疗后1个月复查CT,发现肺部原发灶缩小者5例,基本不变者5例.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42例热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组中位存活期达16.8个月,1年存活率达87%,其中1例超过3年,4例达2年以上,分别存活29、30、31个月(仍存活)、40个月.热疗后胸水癌胚抗原(CEA)下降至正常、胸水中未找到瘤细胞、流式细胞术DNA倍体分析肿瘤异倍体峰消失.光镜、电镜见热疗后胸膜表面癌细胞核固缩、碎裂和凋亡小体,TUNEL见带亮黄色荧光的凋亡阳性细胞.结论(1)循环胸腔热灌注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肺癌胸水的新方法;(2)凋亡介导的癌细胞热杀伤作用、热疗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和灌注液的物理冲刷作用是循环胸腔热灌注治疗癌性胸水的重要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吻合情况的分析,为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简称"1995年方案”)的修订提供初步依据.方法按"1995年方案”中的病理分度标
目的探讨间盘源性腹股沟痛的发生机制.方法取成年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保留腰椎旁交感干组、切断腰椎旁交感干组及自身对照(切断右侧腰椎旁交感干,保留左侧腰椎旁交感干)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心脏毒性的大小并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成年新西兰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组(R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动物在麻醉后迅速取出心脏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mRNA在大肠癌和癌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为在分子水平干预肿瘤血管形成、预防大肠癌复发和转移打下基础。方法 采用
目的探讨脐血中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为脐血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GVL)及免疫功能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免疫荧光抗体直接标记淋巴细胞分化抗原
目的:应用IVUS显像评价MultiLink支架植入后6个月追踪结果和对比MultiLink新、旧设计类型支架植入后的变化。方法:75例植入MultiLink(Gaidant Corporation)支架后6个月IVUS进行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人文基础教学一直是高中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改的促进下,高中语文教学也必须有相应的创新.本文通过论述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的作用,进而深入探析高中语
利用激光扫描仪精确检测漏钢发生后坯壳的厚度.坯壳厚度的变化与结晶器热监测数据有关.详细的三维厚度扫描证实结晶器里可能发生坯壳厚度局部变化.结合结晶器热监测数据,厚度
人体的立体造型,服装的运动功能,服装的审美功能,是服装制版的基础.要想有效服装制版,我们一定要把这三点牢记于心,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制版实践.同时要把它当成衡量制版正确与
目的 采用胶体栓塞剂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选择性穿刺栓塞大白鼠的肝脏门静脉分支 ,观察影响栓塞效果的因素 ,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12 0只大白鼠分为 3组 :栓塞组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