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理念的更新、校企的深度合作以及两个教学系统的建设,无不影响专业建设的成效。因此,对专业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探索,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如何把握专业设置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做到专业区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专业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统一,有策略地调整和设置好专业,也是高职院校在省级示范建设进程中教学改革建设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内涵建设;示范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143-02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如何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作为正在建设中的浙江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在示范建设的进程中规范专业内涵要求,提高专业岗位适应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是专业建设中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特色创新的关键。
专业建设影响因素
(一)理念的更新
首先,专业设置要有时代性,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我院的前身“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成立于1950年,2002年经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与浙江育才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职业院校,学院自建校以来,专业设置紧跟浙江省建设行业的发展变化。从建校之初设置的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五个专业,到当前重点建设的专业,都真正体现并发挥了浙江省产业优势,体现了浙江省建筑企业竞争力水平提高的要求。学院近年来依次增设了建筑装饰、建筑电气、房地产经营与估计、建筑文秘、会计等专业。特别是在2008年,教师在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中发现,浙江省钢结构企业已由最初的几家、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三千余家。于是,学院领导及时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进行社会需求调研,于2009年申请并增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
其次,专业办学定位应注重地方特性。我院按照“保持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特色,根据社会需求适度扩大专业覆盖面”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紧扣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浙江建筑业的产值和利润指标分析,我院将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再次,专业教学要注重生产实践性。我院构建了以体现贴近市场、走入行业、仿真模拟、真实体验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带动了学院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等专业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三年,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6.4%。
最后,必须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原则。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引入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参与监控、评估。我院先后与浙江建工集团、浙江一建集团、浙江蓝天园林等几十家知名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在校外建立了103个实训基地。学院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评价的同时,获得了有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的更多信息,据此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弥补自身不足。
(二)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企业只有对高职院校承担人才培养方案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效才能真正彰显。
目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应认识到,既要与职业院校共同培养学生,还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等,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下企业的自身需求。因为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企业已不再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雇佣毕业生,而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培养学生以及提供实践指导教师。浙江省现已成立了高教学会产学合作教育分会、省高教学会高职教育分会等专业学会以及高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职业教育集团等,应充分发挥它们在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研究咨询和成果推广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和深化。
(三)加快两个教学系统建设
实践教学和基础课教学是系统的教学建设工程,如何使二者成系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的安排,不仅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的实习实训,而且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进行的综合安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应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优势。基础课教学应贯通到专业建设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就必须进行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由于建设类高职院校本身的行业性和职业性,我院从“社会需要建筑高职生具有什么样的人文素质”入手,研究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文素质,让基础课教学突出建筑的职业特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化功能、体育课和英语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数学课的专业融合功能。
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目前,我院共建有23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建设财政支持专业3个,院级重点专业4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通过院级、省级专业的建设,有效地调动了学院教师开展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现象,虽然建设类老专业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有较大的办学优势,但新办专业力量较弱,离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因此,在省级示范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方案,加大和深化专业建设的改革力度。
专业建设应体现区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原则应充分发挥浙江省地方自然资源的优势,按建筑业经济地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建设方案。在专业建设期间,我院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打破地域局限性,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在立足为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同时,专业设置打通了毕业生出省创业、出国就业的渠道。
专业建设应体现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原则专业建设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将相近专业进行规范归类,拓宽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选择。示范专业应具有明确的创新导向功能,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调整,确保适时输送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这是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原则的最佳诠释。
专业建设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本,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申报及建设应主动适应浙江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准绳适时调整专业结构。近几年,我院撤销了消防及测量专业,增设了更加具有行业特色和市场需求的楼宇智能化、地籍测绘及钢结构建造技术等专业,使专业结构既有一批经不断改革创新的老牌优势专业,也有一批走在市场经济发展前沿、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市场热门专业,同时力争在示范建设期内,建成3~5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省级特色专业和5~10个院级重点专业,使专业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更是示范专业建设的突破点。我院重点构建了“专项、综合、顶岗”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使学生在进校后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项性”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工序操作,完成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职业岗位所需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使学生在第五学期的学习中通过“综合性”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熟悉建筑类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岗位的综合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完成由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再次,通过第六学期的顶岗实践,使学生在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中完成实践模块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的相关内容。课程建设既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在方案建设中,我们在学院原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其建设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而具体课程的改革,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培养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为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学院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学院分批分层次地将专业教师派往企业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与企业一起开发工程施工中的不同级别的“工法”,着力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优化教学条件建设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企业参加职教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的经费投入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要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学院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应关注两点:一是应遵循生产性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等;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
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我院服务的主要区域是浙江省建筑业以及“长三角”区域,在逐步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改革,增强专业特色,是学院教学工作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5-56.
[2]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世美(1965—),女,云南大理人,硕士,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关键词:高职;专业建设;内涵建设;示范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143-02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如何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作为正在建设中的浙江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在示范建设的进程中规范专业内涵要求,提高专业岗位适应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生就业能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等,是专业建设中教学建设与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高职教育特色创新的关键。
专业建设影响因素
(一)理念的更新
首先,专业设置要有时代性,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我院的前身“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成立于1950年,2002年经浙江省政府正式批准与浙江育才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职业院校,学院自建校以来,专业设置紧跟浙江省建设行业的发展变化。从建校之初设置的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五个专业,到当前重点建设的专业,都真正体现并发挥了浙江省产业优势,体现了浙江省建筑企业竞争力水平提高的要求。学院近年来依次增设了建筑装饰、建筑电气、房地产经营与估计、建筑文秘、会计等专业。特别是在2008年,教师在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中发现,浙江省钢结构企业已由最初的几家、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三千余家。于是,学院领导及时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进行社会需求调研,于2009年申请并增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
其次,专业办学定位应注重地方特性。我院按照“保持以建设类专业为主的特色,根据社会需求适度扩大专业覆盖面”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紧扣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根据浙江建筑业的产值和利润指标分析,我院将学院的办学定位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再次,专业教学要注重生产实践性。我院构建了以体现贴近市场、走入行业、仿真模拟、真实体验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力地带动了学院建筑、装饰、设计、施工等专业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三年,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96.4%。
最后,必须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原则。为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引入社会相关行业(企业)及用人单位参与监控、评估。我院先后与浙江建工集团、浙江一建集团、浙江蓝天园林等几十家知名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在校外建立了103个实训基地。学院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评价的同时,获得了有利于自身个性发展的更多信息,据此进一步改进学校工作、弥补自身不足。
(二)校企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经之路。企业只有对高职院校承担人才培养方案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将人才培养方案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效才能真正彰显。
目前,面临国际金融危机,企业应认识到,既要与职业院校共同培养学生,还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训实习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等,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下企业的自身需求。因为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企业已不再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雇佣毕业生,而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培养学生以及提供实践指导教师。浙江省现已成立了高教学会产学合作教育分会、省高教学会高职教育分会等专业学会以及高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职业教育集团等,应充分发挥它们在组织协调、督导检查、研究咨询和成果推广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工作的实施和深化。
(三)加快两个教学系统建设
实践教学和基础课教学是系统的教学建设工程,如何使二者成系统,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的安排,不仅是为了突出工学结合而片面加强的实习实训,而且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手段、方法、安全和管理等进行的综合安排。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应加强管理,保证教学功能的最大化优势。基础课教学应贯通到专业建设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知识,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基础课教学要成系统,就必须进行全面的基础教育改革。由于建设类高职院校本身的行业性和职业性,我院从“社会需要建筑高职生具有什么样的人文素质”入手,研究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人文素质,让基础课教学突出建筑的职业特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化功能、体育课和英语课的人文教育功能、数学课的专业融合功能。
以示范建设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目前,我院共建有23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示范建设财政支持专业3个,院级重点专业4个,院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通过院级、省级专业的建设,有效地调动了学院教师开展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然而,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现象,虽然建设类老专业在同类高职院校中有较大的办学优势,但新办专业力量较弱,离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因此,在省级示范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方案,加大和深化专业建设的改革力度。
专业建设应体现区域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原则应充分发挥浙江省地方自然资源的优势,按建筑业经济地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专业建设方案。在专业建设期间,我院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打破地域局限性,充分考虑专业设置的开放性原则,在立足为浙江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市场,兼顾国外市场,同时,专业设置打通了毕业生出省创业、出国就业的渠道。
专业建设应体现适应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原则专业建设要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将相近专业进行规范归类,拓宽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的能力,以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选择。示范专业应具有明确的创新导向功能,专业设置和建设必须适应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预期和趋势进行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调整,确保适时输送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口号是“以明天的技术,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这是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原则的最佳诠释。
专业建设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本,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申报及建设应主动适应浙江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准绳适时调整专业结构。近几年,我院撤销了消防及测量专业,增设了更加具有行业特色和市场需求的楼宇智能化、地籍测绘及钢结构建造技术等专业,使专业结构既有一批经不断改革创新的老牌优势专业,也有一批走在市场经济发展前沿、引领职业教育专业发展的市场热门专业,同时力争在示范建设期内,建成3~5个省级重点专业,4~6个省级特色专业和5~10个院级重点专业,使专业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的重点,更是示范专业建设的突破点。我院重点构建了“专项、综合、顶岗”的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首先,使学生在进校后前两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专项性”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工序操作,完成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职业岗位所需基本技能的培养。其次,使学生在第五学期的学习中通过“综合性”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熟悉建筑类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生产管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岗位的综合运用能力,促使学生完成由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再次,通过第六学期的顶岗实践,使学生在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中完成实践模块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的相关内容。课程建设既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在方案建设中,我们在学院原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其建设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而具体课程的改革,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培养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成员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技研发能力。为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学院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聘请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和充实兼职教师人才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重点,以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为支撑,学院分批分层次地将专业教师派往企业参加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与企业一起开发工程施工中的不同级别的“工法”,着力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专业研究能力,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优化教学条件建设与德国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表现在企业参加职教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的经费投入也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要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学院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应关注两点:一是应遵循生产性原则,尽可能与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等;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
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我院服务的主要区域是浙江省建筑业以及“长三角”区域,在逐步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深化专业改革,增强专业特色,是学院教学工作改革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姚寿广.试论“十一五”期间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5-56.
[2]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3]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刘世美(1965—),女,云南大理人,硕士,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