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中国制造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突飞猛进,催生大量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近年来,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企业也需要进行升级换代,需要向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企业发展,以渡过企业的生存危机,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绵阳作为科技城,本地制造型企业在结构转型方面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 校企联合 学生培养 机械类
一、引言
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是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型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由于绵阳非省会城市,加之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具有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企业原有的人才队伍存在学历基础等方面的不足,因此人才队伍的培养的业务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此背景之下,与高校联合培养技术人才便是一条快速有效的提升企业人才队伍业务水平的途径。
二、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优化企业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因此,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了让学员取得学历文凭,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使企业员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满足现代制造型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培养过程,增强让一部分基础扎实的员工的创造力。在该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所有员工的业务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一部分员工可以成为具有创新性的业务骨干,一部分员工可以逐渐走上领导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到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和实践的课程依据,决定了人才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的形成。在培养方案制订之前,需要对员工的学历、知识结构、专业背景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依据企业管理层对人才培养的期望目标,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行业的总体需求,来确定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课程,专业必须课程。同时根据员工不同的工种,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补充不同工种在业务方面的不足。
一般来讲,企业员工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工作经验,但又由于长时间从事具体工作,知识面相对较窄,接触的专业技能比较局限,因此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又要兼顾企业实际需要和学员的实际水平,尽可能把学员工作中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或企业要求员工达到的能力素质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以为员工提供更强大的知识储备,进而为企业结构调整转型与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如对华晨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强化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部分;而对绵阳好圣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则加强了专业外语和金属材料方面的内容;对于川渝中烟绵阳分厂则加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与管理
考慮到企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确定夯实基础知识、强化急需工程实践能力、储备未来专业技能这一基调。因此,在学习的时间安排问题上,有主干课程和专业必须课程时,原则上进行集中教学,以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与机械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保持一致。所选课程均须参与期末考试并记学分,课程的考试非特殊化,以保证学习效果。在校期间接受学校的管理。
(四)企业培养与管理
采用的是三年制,员工修完所以学业的时间为三年,员工在岗条件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对企业、员工和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条件下,理论课程的学习都在夜间和周末进行,对教师来讲,授课内容既兼顾理论内容,同时也要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以加速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吸收,提高教学效果。
(五)毕业设计管理
通过三年多校企联合培养,学员不但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加之本身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兼顾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为每一名学员各指定一名导师对学员们的毕业设计进行把关,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的新产品设计、设备改造以及生产物流的优化等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实际课题。
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第一届校企人才培养,经过三年时间,圆满完成。企业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以较少的财力,提升了员工业务水平,为企业后期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兼顾工作任务,需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来回奔波,学员在某段时间内显得比较疲惫,因此精神状态欠佳,对部分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能做到全力以赴,在以后几期的培养中,考虑将部分理论课教师住进企业比较合适。
企业重点关注急需的专业技能,学员可能会轻视其它课程,导致知识面过窄,基础薄弱,技能单一化,对学员以后的能力提升是个阻碍,如何来平衡和兼顾广的知识面和精于某项技能,需要再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长发,孙亮,樊昕培,郭秀娟.面向化工行业企业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人才,2010(15):55
[2]李柏青.校企合作教育,定向培养高职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06(10):12-13:18
[3]程冬梅,高秋香,史庆.本科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45-47
[4]韩丛发,韩雷.煤炭行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76-78
作者简介:
曹剑,男,籍贯: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工学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机械及环保和相关领域。
关键词 校企联合 学生培养 机械类
一、引言
高级技术人才队伍是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型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由于绵阳非省会城市,加之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具有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企业原有的人才队伍存在学历基础等方面的不足,因此人才队伍的培养的业务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在此背景之下,与高校联合培养技术人才便是一条快速有效的提升企业人才队伍业务水平的途径。
二、探索与实践
(一)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优化企业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因此,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了让学员取得学历文凭,更重要的是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使企业员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工具、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满足现代制造型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培养过程,增强让一部分基础扎实的员工的创造力。在该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所有员工的业务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一部分员工可以成为具有创新性的业务骨干,一部分员工可以逐渐走上领导工作岗位,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到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和实践的课程依据,决定了人才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的形成。在培养方案制订之前,需要对员工的学历、知识结构、专业背景情况进行充分调研,依据企业管理层对人才培养的期望目标,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行业的总体需求,来确定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课程,专业必须课程。同时根据员工不同的工种,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以补充不同工种在业务方面的不足。
一般来讲,企业员工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工作经验,但又由于长时间从事具体工作,知识面相对较窄,接触的专业技能比较局限,因此人才培养方案既要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又要兼顾企业实际需要和学员的实际水平,尽可能把学员工作中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或企业要求员工达到的能力素质反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来,以为员工提供更强大的知识储备,进而为企业结构调整转型与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如对华晨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面,强化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部分;而对绵阳好圣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则加强了专业外语和金属材料方面的内容;对于川渝中烟绵阳分厂则加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与管理
考慮到企业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确定夯实基础知识、强化急需工程实践能力、储备未来专业技能这一基调。因此,在学习的时间安排问题上,有主干课程和专业必须课程时,原则上进行集中教学,以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与机械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保持一致。所选课程均须参与期末考试并记学分,课程的考试非特殊化,以保证学习效果。在校期间接受学校的管理。
(四)企业培养与管理
采用的是三年制,员工修完所以学业的时间为三年,员工在岗条件下进行学习,这种模式对企业、员工和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条件下,理论课程的学习都在夜间和周末进行,对教师来讲,授课内容既兼顾理论内容,同时也要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以加速学员对课程内容的吸收,提高教学效果。
(五)毕业设计管理
通过三年多校企联合培养,学员不但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加之本身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兼顾企业的生产任务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为每一名学员各指定一名导师对学员们的毕业设计进行把关,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企业的新产品设计、设备改造以及生产物流的优化等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实际课题。
三、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第一届校企人才培养,经过三年时间,圆满完成。企业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以较少的财力,提升了员工业务水平,为企业后期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既要完成学业,又要兼顾工作任务,需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来回奔波,学员在某段时间内显得比较疲惫,因此精神状态欠佳,对部分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不能做到全力以赴,在以后几期的培养中,考虑将部分理论课教师住进企业比较合适。
企业重点关注急需的专业技能,学员可能会轻视其它课程,导致知识面过窄,基础薄弱,技能单一化,对学员以后的能力提升是个阻碍,如何来平衡和兼顾广的知识面和精于某项技能,需要再以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长发,孙亮,樊昕培,郭秀娟.面向化工行业企业定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人才,2010(15):55
[2]李柏青.校企合作教育,定向培养高职人才[J].机械职业教育,2006(10):12-13:18
[3]程冬梅,高秋香,史庆.本科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2):45-47
[4]韩丛发,韩雷.煤炭行业定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6):76-78
作者简介:
曹剑,男,籍贯: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制造学院工学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机械及环保和相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