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浪潮已势不可挡。作为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发生着深刻变化,高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同时吸收外国文化中优秀的文明成果,是我们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围绕构建石油工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对大学德育工作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全球化给大学德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进行全方位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化过程。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范围,涉及政治、文化领域,带来不同政治理念、文化思潮的碰撞和融合,影响和改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这些都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德育工作环境和基础受到影响。当今,大学校园不再封闭,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各种思想、文化在校园内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较量。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经验优势,利用各种形式推行新的政治、文化的“殖民扩张”政策,冲击我国文化教育阵地,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语境下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形势以及社会风气都会对大学生接受德育的效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德育影响源的增大,使高校德育生态变得复杂化,这就要求高校德育要不断向家庭、社会延伸。关起门来开展德育工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传统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发生改变。当前,全球性共同市场的形成,带来人才市场的国际化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这给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挑战。在传统德育工作中,我们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德”作为首要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要素,强调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的培养。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德育的内容和目标必须与时俱进,要随人才要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全球意识、主体性意识、科学精神和道德意识、和平和发展意识、合作意识、全人类共同的一般的行为规范应逐渐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视点。
传统德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径受到冲击。在传统德育工作中,更多的是单一的灌输式、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这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约束性弱的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面对四通八达的网络平台,传统德育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与此同时,当前的年轻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他们个性张扬,精力充沛,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这些变化也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从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尤其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化既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全球化为我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国外高等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我们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为我们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机遇。中华民族5,000年来,积淀了深厚而璀璨的中华文明,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她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
石油工业的新发展对石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能源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作为石油类院校,我们既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认真分析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切实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石油行业是艰苦行业。在全球范围,已探明的富油气区主要分布于大漠、沼泽和海湾等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的地区。在我国,油气主要分布于西部沙漠地区、高寒干旱山地和东部的沿海沼泽、松辽平原以及滨海陆棚等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当艰苦的地区。在石油工业中,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风险系数高。因而,石油行业是相对艰苦而且风险系数较高的行业。选择了石油,就是选择了艰苦,选择了风险。
石油行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当前,我国中东部油田大多已经进入高含水的开发中后期,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大批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我国西部油田,高层次人才总量缺乏,在2000年开展的调查中发现青海油田、吐哈油田和塔里木油田具有研究生学历者不足职工总数的1%,近年来到这些油田就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虽在不断增加,人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高层次人才还较为缺乏。
石油工业正在走向国际化。由于全球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1993年就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原油对外依存度都在45%以上,已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油对外依存度还将进一步增加。这种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以及能源供应的紧缺,给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我国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石油工业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步伐。
面对石油工业的特点及在新时期的新发展,中国石油大学深刻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应当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培养国家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石油工业的新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元引领,两翼齐飞”的新思路。“一元引领”,即坚定社会主义德育方向,树立正确的大德育观。在涉及“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把握住正确的育人方向,继续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今,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两翼齐飞”,一是要发扬德育工作传统优势,教育学生实现个人成才与国家需求相统一;二是要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
1.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长期以来,石油工业积淀形成了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等优良传统。多年来,石油传统教育已成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引导毕业生投身祖国石油事业的重要法宝。
第一,学校将石油传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陈列馆和收看反映石油工业艰苦创业历程的纪录片,结合重大活动让广大学生不断接受石油工业历史传统和大庆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石油、认识石油、热爱石油。第二,积极开展以“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已在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88个实习基地,33个社会实践基地,13个博士后流动站,45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学校每年暑假都有100多个社会实践团奔赴各石油石化企业。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与未来的事业发展联系起来。第三,以弘扬石油传统为主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石油企业家走进校园,对激励学生扎根基层起到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已有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玉普等60多位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到校为学生作报告,介绍石油工业发展形势、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他们从基层成长的鲜活事例,深深地吸引并激励着大批毕业生立志到基层建功立业。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50%以上毕业生奔赴石油石化生产一线,近20%的毕业生投身祖国西部建设,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选择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
2009年10月27日,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石油文化论坛”,对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论坛邀请到49家全国主要的石油石化企业、10所全国主要的石油院校的133名代表参加。论坛紧紧围绕“传播石油文化,培育石油英才”这一主题,就石油行业优良传统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新形势下石油高校石油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期间,11所石油高校的主要领导汇聚一堂,就新形势下石油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石油石化企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传承和弘扬石油精神等重要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取得重要共识。1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的领导与学校领导座谈,就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6家企业的领导先后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企业发展战略、个人成长历程等,在广大学生中产生热烈反响。中国石油书画作品展在校成功举办,让广大学生从中深刻领略石油文化,感悟石油精神。当天晚上,学校隆重举行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28家企业的代表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为学生献上热情洋溢、令人鼓舞的祝福和寄语,广大学生备感振奋。这些集中式、多方位的文化活动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反响,为他们了解石油企业、传承石油精神、选择石油事业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立足石油,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
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石油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校积极探索了多规格、多元化“国际石油合作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自1998年起,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积极与国内大型石油企业、国外有关石油高校、资源国石油公司等进行联系和沟通,主动探索培养国际化石油高级专门人才。经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共同研究,探索了“国内外高校分段式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和“资源国人才本土化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培养手段及教学内容,强化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语言的熟练掌握、工科与文科的融合、工科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体现了政治素质、思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要求,提升了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内涵,构建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自2000年以来,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合作,选派了136名本科生赴俄罗斯古勃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乌法石油技术大学联合培养;中石油选派了42名石油中高层管理人员,在学校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联合培养。联合培养毕业生中的多数人现已成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面向校内18个硕士点,遴选具有实践经验的统招新生进行培养,培养了181名国际石油工程技术与管理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多数已成为4大石油公司海外业务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学校还与国有石油集团公司以及苏丹能矿部、苏丹教育部、苏丹科技大学、喀土穆大学、哈萨克斯坦国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有限公司、蒙古石油管理局、越南河内矿业大学等中外石油企业、政府或大学携手,成功实施了19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这些学员都已成为资源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骨干力量,强化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外国石油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战略利益纽带和文化情感纽带,得到中外双方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学校注意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交流中特别强调了科学精神与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如学校于2007年举办了“首届油气资源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美、英、日等27家国外单位的专家和博士生参加了论坛,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道达尔、康菲、壳牌等6家石油公司与国内大型石油公司的专家与企业家参加了论坛。同年,还开办了“首期全国研究生油气资源暑期学校”,法国道达尔教授协会专家和国内专家各讲授3个班,来自全国28个单位共306名研究生参加了学习。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面向世界的道德素质、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等传统教育,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形势,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把传统道德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通古鉴今,博采众长,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借鉴和发展相结合,既有民族特色,又兼顾世界,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德育观,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新路子,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吴小林系该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常 晶]
全球化给大学德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在全球范围进行全方位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化过程。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但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经济范围,涉及政治、文化领域,带来不同政治理念、文化思潮的碰撞和融合,影响和改变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当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这些都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传统的德育工作环境和基础受到影响。当今,大学校园不再封闭,不再是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各种思想、文化在校园内外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较量。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经验优势,利用各种形式推行新的政治、文化的“殖民扩张”政策,冲击我国文化教育阵地,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语境下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形势以及社会风气都会对大学生接受德育的效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高校德育影响源的增大,使高校德育生态变得复杂化,这就要求高校德育要不断向家庭、社会延伸。关起门来开展德育工作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传统德育工作的内容和目标发生改变。当前,全球性共同市场的形成,带来人才市场的国际化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这给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挑战。在传统德育工作中,我们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德”作为首要的、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要素,强调传统文化中优秀品德的培养。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德育的内容和目标必须与时俱进,要随人才要求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全球意识、主体性意识、科学精神和道德意识、和平和发展意识、合作意识、全人类共同的一般的行为规范应逐渐成为德育工作的新视点。
传统德育工作的方式和途径受到冲击。在传统德育工作中,更多的是单一的灌输式、强制性的教育方式,这已难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约束性弱的特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面对四通八达的网络平台,传统德育课堂传授、谈心、写思想汇报、评先进、树榜样的方法已显得过于机械和单调。与此同时,当前的年轻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他们个性张扬,精力充沛,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这些变化也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从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尤其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化既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方面,全球化为我们了解世界、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特别是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国外高等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我们开拓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为我们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机遇。中华民族5,000年来,积淀了深厚而璀璨的中华文明,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她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
石油工业的新发展对石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能源行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作为石油类院校,我们既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要认真分析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切实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石油行业是艰苦行业。在全球范围,已探明的富油气区主要分布于大漠、沼泽和海湾等自然环境相对较为恶劣的地区。在我国,油气主要分布于西部沙漠地区、高寒干旱山地和东部的沿海沼泽、松辽平原以及滨海陆棚等生活和工作条件相当艰苦的地区。在石油工业中,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风险系数高。因而,石油行业是相对艰苦而且风险系数较高的行业。选择了石油,就是选择了艰苦,选择了风险。
石油行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当前,我国中东部油田大多已经进入高含水的开发中后期,勘探开发难度越来越大,需要大批具备复合知识结构的创新型人才;我国西部油田,高层次人才总量缺乏,在2000年开展的调查中发现青海油田、吐哈油田和塔里木油田具有研究生学历者不足职工总数的1%,近年来到这些油田就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虽在不断增加,人才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总体上高层次人才还较为缺乏。
石油工业正在走向国际化。由于全球油气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1993年就成为了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原油对外依存度都在45%以上,已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油对外依存度还将进一步增加。这种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以及能源供应的紧缺,给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我国提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方针,石油工业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步伐。
面对石油工业的特点及在新时期的新发展,中国石油大学深刻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大学,学校应当主动承担起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培养国家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石油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石油工业的新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一元引领,两翼齐飞”的新思路。“一元引领”,即坚定社会主义德育方向,树立正确的大德育观。在涉及“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把握住正确的育人方向,继续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今,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两翼齐飞”,一是要发扬德育工作传统优势,教育学生实现个人成才与国家需求相统一;二是要拓展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优秀人才。
1.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长期以来,石油工业积淀形成了以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等优良传统。多年来,石油传统教育已成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引导毕业生投身祖国石油事业的重要法宝。
第一,学校将石油传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陈列馆和收看反映石油工业艰苦创业历程的纪录片,结合重大活动让广大学生不断接受石油工业历史传统和大庆精神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石油、认识石油、热爱石油。第二,积极开展以“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已在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88个实习基地,33个社会实践基地,13个博士后流动站,45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学校每年暑假都有100多个社会实践团奔赴各石油石化企业。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与未来的事业发展联系起来。第三,以弘扬石油传统为主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石油企业家走进校园,对激励学生扎根基层起到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已有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玉普等60多位国有大型企业的主要领导到校为学生作报告,介绍石油工业发展形势、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他们从基层成长的鲜活事例,深深地吸引并激励着大批毕业生立志到基层建功立业。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50%以上毕业生奔赴石油石化生产一线,近20%的毕业生投身祖国西部建设,石油主干学科的毕业生80%以上选择到石油石化企业就业。
2009年10月27日,学校成功举办了“中国石油文化论坛”,对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论坛邀请到49家全国主要的石油石化企业、10所全国主要的石油院校的133名代表参加。论坛紧紧围绕“传播石油文化,培育石油英才”这一主题,就石油行业优良传统的科学内涵与时代意义,新时期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新形势下石油高校石油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期间,11所石油高校的主要领导汇聚一堂,就新形势下石油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石油石化企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传承和弘扬石油精神等重要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取得重要共识。10多家石油石化企业的领导与学校领导座谈,就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6家企业的领导先后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介绍企业发展战略、个人成长历程等,在广大学生中产生热烈反响。中国石油书画作品展在校成功举办,让广大学生从中深刻领略石油文化,感悟石油精神。当天晚上,学校隆重举行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28家企业的代表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为学生献上热情洋溢、令人鼓舞的祝福和寄语,广大学生备感振奋。这些集中式、多方位的文化活动在学生中产生较大反响,为他们了解石油企业、传承石油精神、选择石油事业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立足石油,面向世界,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
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石油工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校积极探索了多规格、多元化“国际石油合作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自1998年起,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积极与国内大型石油企业、国外有关石油高校、资源国石油公司等进行联系和沟通,主动探索培养国际化石油高级专门人才。经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共同研究,探索了“国内外高校分段式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和“资源国人才本土化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培养手段及教学内容,强化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语言的熟练掌握、工科与文科的融合、工科与经济管理的结合,体现了政治素质、思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要求,提升了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业务能力的内涵,构建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自2000年以来,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合作,选派了136名本科生赴俄罗斯古勃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乌法石油技术大学联合培养;中石油选派了42名石油中高层管理人员,在学校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联合培养。联合培养毕业生中的多数人现已成为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面向校内18个硕士点,遴选具有实践经验的统招新生进行培养,培养了181名国际石油工程技术与管理型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多数已成为4大石油公司海外业务工作中的中坚力量。学校还与国有石油集团公司以及苏丹能矿部、苏丹教育部、苏丹科技大学、喀土穆大学、哈萨克斯坦国阿克纠宾斯克油气股份有限公司、蒙古石油管理局、越南河内矿业大学等中外石油企业、政府或大学携手,成功实施了19个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这些学员都已成为资源国石油石化企业的骨干力量,强化了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外国石油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战略利益纽带和文化情感纽带,得到中外双方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学校注意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交流中特别强调了科学精神与科技道德意识的教育。如学校于2007年举办了“首届油气资源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美、英、日等27家国外单位的专家和博士生参加了论坛,国际上享有盛名的道达尔、康菲、壳牌等6家石油公司与国内大型石油公司的专家与企业家参加了论坛。同年,还开办了“首期全国研究生油气资源暑期学校”,法国道达尔教授协会专家和国内专家各讲授3个班,来自全国28个单位共306名研究生参加了学习。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面向世界的道德素质、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等传统教育,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形势,不断增加新的内容,把传统道德和现代意识结合起来,通古鉴今,博采众长,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借鉴和发展相结合,既有民族特色,又兼顾世界,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德育观,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新路子,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吴小林系该校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常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