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大学生就业就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冷静的分析国内各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深入了解市场的导向,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人才,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竞争力。更要冷静的面对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加强与其他高校间的沟通与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找到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析研究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事业如同经济市场的发展一般,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不仅高校的数量,专业的科目从少到多,办学的形式也由公办转变为公办与私立相并存,甚至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这些不仅仅适应了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日益增加的适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曾经的中国高校是以精英化为目标,升学率较低。当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今天,精英式教育无法满足提高中国公民素质的目的,大学就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为提高中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随着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在大众化教育普及的今天,供社会与企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太多太多了。曾经多家单位争抢一名毕业生的现象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岗位多名毕业生应聘。在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的对面,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大增加。在这种形式下,高校如何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为学生毕业之后选择或寻找生存的途径做出建议、让毕业生有一种良好的就业心态,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如何能够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笔者认为应该先分析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局限,然后对症下药,分析解决。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就业人数多,竞争压力大
由于我国现在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校录取的人数连年扩招,据相关部门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短短的十年时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就有103万,增加到642万,增长了523%。如此庞大的数量和惊人的高增长率,使得应届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升高。过高的毕业人数和相对较少的岗位设置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2.大众式教育,专业水平低
每一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是非常可观的。其实用人单位并不是不需要毕业生。而是由于中国高校的大众式教育,“严进松出”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专业水平程度低。尤其是不能满足高科技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发展。当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在用人单位时,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是毕业生能否适应自己企业发展、创新的需要,通过成绩单、面试来筛选人才。大众化教育带来的是专业化精英的缺失,所以,很多单位宁可空手而归也不愿意招收平庸的毕业生。所以,专业水平的低下,无形中缩减了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数量,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3.“海归回巢”,优势更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些“海归派”具有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并且具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能够为用人单位开拓海外市场带来巨大的优势。当这些人参与到毕业生就业中之后,国内毕业生,哪怕是优秀毕业生的优势更加不明显。
4.缺乏实践经验,不满足企业用人预期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自己招收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岗位操作能力,这样的好处,不仅可以节约培训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毕业生尽快上岗,与企业尽快融合在一起,减少磨合期,为企业尽快创造效益。而纵观国内的高校,除了部分高职院校外,几乎很少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实践,哪怕是个别工科院校毕业之前的所谓实习,也仅仅是走马观花,不具有任何的可用性。这样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预期就有了一定的差距,对找工作十分不利。
5.性别差异,女生就业难
通过对部分高等院校毕业生招聘工作的走访,我们发现,有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理工类型的单位,比如建筑、计算机、石油行业等,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对性别有格外要求。因为这些行业普遍工作强度高,有的生活条件差,从中国传统观念上看,女性在耐受程度上要差于男性。所以,这些企业大多要求招生男生。这样就压缩了女生的就业面,加剧了女生就业的竞争压力。
6.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陷
首先,就业指导的思想概念有偏差。很多高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泛泛而谈,给学生宣扬过多的成功典型与成功技巧,而忽视了失败的例子和做人本质的要求。使学生建立起了盲目的自信和自我膨胀。总是认为“我的专业不错,我的学校不错,所以我的就业也会不错”的错误思想。在没有发生就业失败之前,这样的指导工作对于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是十分有害的。
其次,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在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在教室里,由老师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技巧,帮助同学们树立一个较为良好的就业观,再好一点的,会给学生就业提供一点心理辅导工作。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手段去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这种指导方式,形式过于简单,虽然其可操作性强,但是实效性却很差。很少有学生通过这种课堂式培训能得到好的就业指导。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在乎这种就业指导的课程,因为在他们眼中,老师的夸夸其谈,并不能解决他们就业的问题,与其浪费时间听课,不如多投递几份简历。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尽快地就业。
一、加强专业教育,增强自身竞争力。专业教育虽然不属于高校就业指导的范围,但是,它确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根本途径。不论一个学校如何有名气,专业如何优秀,如果彻底放弃了精英教育,只注重扩展的经济利益,那么,必然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虽然短期内可能体现不明显,但随时间的推移,必将导致用人单位的失望,从而降低学生的就业率。所以,作为高校的领导,必须将就业与专业教育结合到一起,只有学生自身能力过硬,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关注,才能取得高的就业率。
二、加大指导投入,拓展教育层次。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人到物,要符合社会发展进程与发展需要。要保证每一堂就业指导课都能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问题。能够通过与企业联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设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能够保证教师的理论修养与教学经验提升一个层次。
三、思想重视,超前运作。当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紧迫感,不能让学生产生“入学等毕业,毕业就就业”的错误思想。提前给学生绷紧就业这根弦。
总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领导者,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勤思考,多动脑,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更多的学生就业,完成他们的人生理想。 [科]
【参考文献】
[1]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
[2]范泽瑛等.扩招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兼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2004(2).
[3]方鹏.“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江苏高教,2007(1):83-8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析研究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事业如同经济市场的发展一般,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不仅高校的数量,专业的科目从少到多,办学的形式也由公办转变为公办与私立相并存,甚至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这些不仅仅适应了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日益增加的适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曾经的中国高校是以精英化为目标,升学率较低。当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今天,精英式教育无法满足提高中国公民素质的目的,大学就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为提高中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随着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在大众化教育普及的今天,供社会与企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太多太多了。曾经多家单位争抢一名毕业生的现象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岗位多名毕业生应聘。在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的对面,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大增加。在这种形式下,高校如何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为学生毕业之后选择或寻找生存的途径做出建议、让毕业生有一种良好的就业心态,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如何能够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笔者认为应该先分析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局限,然后对症下药,分析解决。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就业人数多,竞争压力大
由于我国现在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校录取的人数连年扩招,据相关部门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短短的十年时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就有103万,增加到642万,增长了523%。如此庞大的数量和惊人的高增长率,使得应届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升高。过高的毕业人数和相对较少的岗位设置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2.大众式教育,专业水平低
每一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是非常可观的。其实用人单位并不是不需要毕业生。而是由于中国高校的大众式教育,“严进松出”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专业水平程度低。尤其是不能满足高科技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发展。当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在用人单位时,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是毕业生能否适应自己企业发展、创新的需要,通过成绩单、面试来筛选人才。大众化教育带来的是专业化精英的缺失,所以,很多单位宁可空手而归也不愿意招收平庸的毕业生。所以,专业水平的低下,无形中缩减了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数量,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3.“海归回巢”,优势更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些“海归派”具有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并且具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能够为用人单位开拓海外市场带来巨大的优势。当这些人参与到毕业生就业中之后,国内毕业生,哪怕是优秀毕业生的优势更加不明显。
4.缺乏实践经验,不满足企业用人预期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自己招收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岗位操作能力,这样的好处,不仅可以节约培训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毕业生尽快上岗,与企业尽快融合在一起,减少磨合期,为企业尽快创造效益。而纵观国内的高校,除了部分高职院校外,几乎很少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实践,哪怕是个别工科院校毕业之前的所谓实习,也仅仅是走马观花,不具有任何的可用性。这样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预期就有了一定的差距,对找工作十分不利。
5.性别差异,女生就业难
通过对部分高等院校毕业生招聘工作的走访,我们发现,有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理工类型的单位,比如建筑、计算机、石油行业等,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对性别有格外要求。因为这些行业普遍工作强度高,有的生活条件差,从中国传统观念上看,女性在耐受程度上要差于男性。所以,这些企业大多要求招生男生。这样就压缩了女生的就业面,加剧了女生就业的竞争压力。
6.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陷
首先,就业指导的思想概念有偏差。很多高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泛泛而谈,给学生宣扬过多的成功典型与成功技巧,而忽视了失败的例子和做人本质的要求。使学生建立起了盲目的自信和自我膨胀。总是认为“我的专业不错,我的学校不错,所以我的就业也会不错”的错误思想。在没有发生就业失败之前,这样的指导工作对于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是十分有害的。
其次,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在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在教室里,由老师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技巧,帮助同学们树立一个较为良好的就业观,再好一点的,会给学生就业提供一点心理辅导工作。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手段去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这种指导方式,形式过于简单,虽然其可操作性强,但是实效性却很差。很少有学生通过这种课堂式培训能得到好的就业指导。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在乎这种就业指导的课程,因为在他们眼中,老师的夸夸其谈,并不能解决他们就业的问题,与其浪费时间听课,不如多投递几份简历。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尽快地就业。
一、加强专业教育,增强自身竞争力。专业教育虽然不属于高校就业指导的范围,但是,它确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根本途径。不论一个学校如何有名气,专业如何优秀,如果彻底放弃了精英教育,只注重扩展的经济利益,那么,必然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虽然短期内可能体现不明显,但随时间的推移,必将导致用人单位的失望,从而降低学生的就业率。所以,作为高校的领导,必须将就业与专业教育结合到一起,只有学生自身能力过硬,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关注,才能取得高的就业率。
二、加大指导投入,拓展教育层次。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人到物,要符合社会发展进程与发展需要。要保证每一堂就业指导课都能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问题。能够通过与企业联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设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能够保证教师的理论修养与教学经验提升一个层次。
三、思想重视,超前运作。当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紧迫感,不能让学生产生“入学等毕业,毕业就就业”的错误思想。提前给学生绷紧就业这根弦。
总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领导者,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勤思考,多动脑,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更多的学生就业,完成他们的人生理想。 [科]
【参考文献】
[1]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
[2]范泽瑛等.扩招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兼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2004(2).
[3]方鹏.“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江苏高教,2007(1):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