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索康复期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护理救治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60例缓解期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通过焦虑量表考察两组患者不良心理,并就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和护理后,全都好转出院;观察组焦虑评分(41.2±4.7)分优于对照组(50.1±5.3)分,护理满意度(86.7%)优于对照组满意度(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在救治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综合护理方式,可有效改善老年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护理满意度,加快老年患者康复时间。
【关键词】恢复期;老年心力衰竭;综合护理;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13-02
心力衰竭是老年常见病症之一,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发病人数正逐渐上升,有报道指出,>65岁老年患者,患心衰的比例可达4%~6%[1],其中的合并症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生命健康。为降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寻求心力衰竭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我科60例老年缓解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60例心力衰竭缓解期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2~78 岁,平均(66.1±4.1)岁,单纯左心衰竭24例,单纯右心衰竭16例,全心衰竭20例。心功能均在Ⅲ~Ⅳ级。除原发性心脏疾病外,多数患者伴有一种以上疾病,伴肾功能不全者9例,肝功能不全者5例,心源性腹水肿4例,脑血管疾病者6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疾病介绍、病情监测以及定期电话随访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①心功能分级护理:对于心功能II级以下(包含II级)患者,建议患者除了完成规定的治疗活动外,每日还应坚持10-15min的散步,时间最好为饭后或晨起后等,若病人行走不便则建议其在病床上完成适当的轻体力活动;心功能III级病人建议病人不开展活动,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IV级心功能患者建议其应完全卧床休息,保持舒适的姿势,取坐位或者半卧位,护理人员应按时巡视(15~30min/次),随时关注病情的变化,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发生褥疮,对于特殊病人可建议其床上排便。②安全、合理的用药: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用药护理措施,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的病人,用药前应该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脉搏情况,如果观察其心率突然加快或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并伴有异常节律,则需马上停止用药,迅速上报至主管医生;用药前还应详细的询问病人是否伴有毒性反应现象,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视、腹泻及头痛等,确认无以上症状后方能用药;应用血管扩张剂可减轻心脏前负荷及降低后负荷,以改善心功能,减低氧耗,增加心搏量和心排出量,使用这类药物要注意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③心理护理:由于文化修养、性格及职业不同的患者,将表现出不一致的心理行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应该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及安全的医疗环境,采用亲切及热情的态度为病人服务,让他们能够全面的认知疾病、了解不良情绪给治疗和预后带来的不利影响等。尽量的集中检查与治疗两大内容,为患者提供熟练、轻巧的操作步骤,最大程度的排解病人的紧张,取得病人的配合和信任。④睡眠护理:一般来说,老年心衰病人入院后,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身患疾病,需频繁接受各项检查和治疗措施等,病人的心理便极易出现紧张、烦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2],使患者无法入睡。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该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及安全的医疗环境,根据病人具有不一致的心理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另外,还需为患者介绍各类治疗仪器的使用条件、功能特点及使用的必要性,为其排解心理顾虑,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应全面的监测患者情况,取得患者的信任。当患者进行睡眠阶段时,需要最大程度的降低外界对患者的干扰,如应尽量减少或关闭治疗仪器的杂音,显示器屏幕应背对病人,将报警音降到最小值,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的延长血压的测量时间间隔。
1.3评价指标
本研究确定的评价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问卷,满分100分,统计80分以上患者记为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应用(x±s)描述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t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0例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和护理后,全都好转出院;观察组护理前焦虑评分(55.2±5.7)分vs对照组(54.9±5.6)分,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41.2±4.7)分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0.1±5.3)分;护理满意度(86.7%)优于对照组满意度(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措施的及时有效是抢救老年性心力衰竭成功的关键,综合护理模式根据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更加有针对性,结合合理的用药指导,缓解由于长期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从睡眠着手,有效保证患者睡眠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生活品质。结果显示,综合护理模式下,观察组焦虑心理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综合护理模式,相比常规护理,能更好的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莉, 刘骏, 江亚文. 127例高龄多病因心力衰竭病人的早期护理[J]. 护理研究, 2007, 21(30):2749-2750.
[2]吴彦. 心力衰竭最新研究进展[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3, 1(3):169-171.
【关键词】恢复期;老年心力衰竭;综合护理;焦虑;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13-02
心力衰竭是老年常见病症之一,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力衰竭发病人数正逐渐上升,有报道指出,>65岁老年患者,患心衰的比例可达4%~6%[1],其中的合并症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生命健康。为降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寻求心力衰竭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对我科60例老年缓解期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60例心力衰竭缓解期患者,男38例,女22例,年龄62~78 岁,平均(66.1±4.1)岁,单纯左心衰竭24例,单纯右心衰竭16例,全心衰竭20例。心功能均在Ⅲ~Ⅳ级。除原发性心脏疾病外,多数患者伴有一种以上疾病,伴肾功能不全者9例,肝功能不全者5例,心源性腹水肿4例,脑血管疾病者6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疾病介绍、病情监测以及定期电话随访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①心功能分级护理:对于心功能II级以下(包含II级)患者,建议患者除了完成规定的治疗活动外,每日还应坚持10-15min的散步,时间最好为饭后或晨起后等,若病人行走不便则建议其在病床上完成适当的轻体力活动;心功能III级病人建议病人不开展活动,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心电监护;IV级心功能患者建议其应完全卧床休息,保持舒适的姿势,取坐位或者半卧位,护理人员应按时巡视(15~30min/次),随时关注病情的变化,按摩受压部位,避免发生褥疮,对于特殊病人可建议其床上排便。②安全、合理的用药: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应采取针对性的用药护理措施,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的病人,用药前应该监测患者的心率和脉搏情况,如果观察其心率突然加快或每分钟心率低于60次并伴有异常节律,则需马上停止用药,迅速上报至主管医生;用药前还应详细的询问病人是否伴有毒性反应现象,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黄视、腹泻及头痛等,确认无以上症状后方能用药;应用血管扩张剂可减轻心脏前负荷及降低后负荷,以改善心功能,减低氧耗,增加心搏量和心排出量,使用这类药物要注意观察血压、心率的变化。③心理护理:由于文化修养、性格及职业不同的患者,将表现出不一致的心理行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应该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及安全的医疗环境,采用亲切及热情的态度为病人服务,让他们能够全面的认知疾病、了解不良情绪给治疗和预后带来的不利影响等。尽量的集中检查与治疗两大内容,为患者提供熟练、轻巧的操作步骤,最大程度的排解病人的紧张,取得病人的配合和信任。④睡眠护理:一般来说,老年心衰病人入院后,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身患疾病,需频繁接受各项检查和治疗措施等,病人的心理便极易出现紧张、烦躁及恐惧等不良情绪[2],使患者无法入睡。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该为病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静及安全的医疗环境,根据病人具有不一致的心理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另外,还需为患者介绍各类治疗仪器的使用条件、功能特点及使用的必要性,为其排解心理顾虑,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应全面的监测患者情况,取得患者的信任。当患者进行睡眠阶段时,需要最大程度的降低外界对患者的干扰,如应尽量减少或关闭治疗仪器的杂音,显示器屏幕应背对病人,将报警音降到最小值,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的延长血压的测量时间间隔。
1.3评价指标
本研究确定的评价指标包括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院内自制问卷,满分100分,统计80分以上患者记为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总人数。
1.4统计学方法
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中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应用(x±s)描述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t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0例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救治和护理后,全都好转出院;观察组护理前焦虑评分(55.2±5.7)分vs对照组(54.9±5.6)分,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41.2±4.7)分患者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0.1±5.3)分;护理满意度(86.7%)优于对照组满意度(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措施的及时有效是抢救老年性心力衰竭成功的关键,综合护理模式根据不同心功能分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更加有针对性,结合合理的用药指导,缓解由于长期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从睡眠着手,有效保证患者睡眠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生活品质。结果显示,综合护理模式下,观察组焦虑心理和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综合护理模式,相比常规护理,能更好的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莉, 刘骏, 江亚文. 127例高龄多病因心力衰竭病人的早期护理[J]. 护理研究, 2007, 21(30):2749-2750.
[2]吴彦. 心力衰竭最新研究进展[J]. 中國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3, 1(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