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作者对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育进行了实践,从如何建立师生间沟通渠道、创造快乐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了摸索和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有效性
有效性教学就是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最出色、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育人目标。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殊性,现实中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佳。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成长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建立通畅的师生交流渠道,搭建师生有效沟通之桥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信任学生,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要。对待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应该疏通引导,充分给予这些学生成长的空间,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侧重引导,使学生信任老师,乐于和老师交流看法与交换观点。对于那些后进生,他们更需要的是教师的关怀和体贴,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用真诚去感召其良知,用激励去消除其自卑,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予学生中肯的表扬,帮助他们对学习重拾信心,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内心产生一种自信和主动与老师交流的愿望。
初中学生大多数很想与教师交往,很想多得到教师的一份关怀和帮助,但又都很拘谨、羞怯,不敢主动与教师接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表达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长处。而学生一旦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并获得成功,得到老师与同学的称赞、承认,就很容易化作求知、上进的动力。课后,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在真诚帮助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向学生请教一些他们擅长的技巧。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学校家长会、教学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契机,将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家长对老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看法和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相互传递,使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快乐学习、活动设计、实践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喜欢的事情,学生会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在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幽默的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通过唱歌、讲故事、演小品等多种文艺形式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之达到寓教于乐。
将活动课形式引入到思想品德课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板报设计等都是我们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爱父母,学会孝敬》时,我就以《走出困惑,拥抱父母》为主题,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确定主题,选拔主持人,然后分组讨论,他们都说出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困惑,找到了困惑的原因,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从而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更解决了现实问题。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学生参与实践、激发情趣就更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落实行动,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行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科教兴国,立志成才》时,我利用多媒体补充了神州七号发射和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有关材料,学生既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达成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合作学习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启发。分工明确,如收集资料、记录数据、汇总观点、汇报发言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强化责任意识,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与此同时,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为此教师要积极成为学生学习小组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示、点拨或引导,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应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它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话、社会的联系,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激发学生自觉自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上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框的内容《走好人生每一步》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现实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情境,如个子不高、长得不漂亮、学习成绩差、不受同学们的欢迎等,这些具体的情境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增强。通过创设这些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后感悟,在感悟后运用,层层深入,在实践中认识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教育也就不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新课程标准对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勤思考、肯探索。“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说明,只有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有效性
有效性教学就是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最出色、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育人目标。新课程的实施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更是实际效果的变化,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思想品德学科的特殊性,现实中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佳。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成长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建立通畅的师生交流渠道,搭建师生有效沟通之桥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信任学生,满足学生自尊心的需要。对待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老师应该疏通引导,充分给予这些学生成长的空间,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侧重引导,使学生信任老师,乐于和老师交流看法与交换观点。对于那些后进生,他们更需要的是教师的关怀和体贴,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用真诚去感召其良知,用激励去消除其自卑,使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微小进步,及时给予学生中肯的表扬,帮助他们对学习重拾信心,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内心产生一种自信和主动与老师交流的愿望。
初中学生大多数很想与教师交往,很想多得到教师的一份关怀和帮助,但又都很拘谨、羞怯,不敢主动与教师接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表达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长处。而学生一旦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并获得成功,得到老师与同学的称赞、承认,就很容易化作求知、上进的动力。课后,教师应多与学生接触,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对待他人,掌握为人处世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在真诚帮助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向学生请教一些他们擅长的技巧。此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学校家长会、教学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契机,将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家长对老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看法和要求、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相互传递,使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快乐学习、活动设计、实践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喜欢的事情,学生会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快乐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在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幽默的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通过唱歌、讲故事、演小品等多种文艺形式来结合教材知识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之达到寓教于乐。
将活动课形式引入到思想品德课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会、板报设计等都是我们活动课的重要形式。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爱父母,学会孝敬》时,我就以《走出困惑,拥抱父母》为主题,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确定主题,选拔主持人,然后分组讨论,他们都说出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困惑,找到了困惑的原因,并想出了解决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情绪高涨,气氛十分活跃,从而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掌握了知识,更解决了现实问题。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学生参与实践、激发情趣就更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落实行动,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行统一。因此在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师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科教兴国,立志成才》时,我利用多媒体补充了神州七号发射和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有关材料,学生既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达成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合作学习是培养思维创造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分工合作,相互启发。分工明确,如收集资料、记录数据、汇总观点、汇报发言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来承担,使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强化责任意识,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
与此同时,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学生相互之间取长补短,使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为此教师要积极成为学生学习小组的一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示、点拨或引导,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新课程建构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应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基于思想品德课的特点,它特别关注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密切课堂教学与生话、社会的联系,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激发学生自觉自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上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框的内容《走好人生每一步》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现实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情境,如个子不高、长得不漂亮、学习成绩差、不受同学们的欢迎等,这些具体的情境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就会增强。通过创设这些生活化的情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后感悟,在感悟后运用,层层深入,在实践中认识人生难免有挫折,挫折教育也就不会变成空洞的说教。
总之,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把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新课程标准对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勤思考、肯探索。“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说明,只有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