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免疫可以看作是在中医药和免疫学研究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相互渗透、逐渐形成的以免疫学与中医药理论为体系的一门学科,以现代免疫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传统的中医药既是其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十年来,中医药免疫发展迎来了美好的春天:一方面免疫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而且,免疫在许多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医疗和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广州中医药大学周联教授特地指出,利用现代免疫学研究中医药大有可为。不仅如此,中医药的理论,尤其是中医的观点和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会给免疫学研究提供借鉴。
免疫学的发展为中医药免疫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免疫学是现代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新型免疫学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更新。我国免疫学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近十多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周联教授介绍,国际著名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2012年在该出版社子刊《Immunity》上以增刊形式出版了《聚焦中国》(Spotlight on China),介绍近年来中国免疫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现状,并陆续有其他学术组织、团体和刊物关注。其实,在我国古代便有许多利用与免疫相关知识防治疾病的医学著作。例如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有“疗猘犬咬人,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的记载,堪称世界上最早介绍免疫防治的内容。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聚焦中国》专刊的前言中就提到了中国的“阴阳”哲学理念以及传统医药理论对西方医学发展和现代免疫学诞生有着很大的贡献和影响。
虽然中医的有效性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很好的证明,但与当今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相比,中医药的发展明显滞后,而中医药免疫的出现是传统中医药和包括免疫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医药免疫研究本质上更多的是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新的免疫学检测指标出现,就会很快被应用到中医药免疫的研究上。因此,周联教授认为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药免疫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或许中医药免疫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最好的切入点。
重大疾病的免疫防治可能成为中医药免疫发展的突破口
虽然当前免疫学基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免疫学在疾病的防治方面的应用仍显得不足。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所导致的自身器官、组织损伤,进而引发病理改变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炎性肠病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和类固醇激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可能带来的各种毒副作用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如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可诱发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加重感染等,使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和途径。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其他许多疾病,特别是目前所认为的重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均与免疫密切相关。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的复杂程度日渐加深。周联教授指出,除外伤和单基因遗传病等少数疾病外,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涉及多个环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也就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单一靶点的化学药物对这些难治性疾病不能起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多种淋巴细胞参与并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关节疼痛、变形甚至致残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尚无化学药物能将其治愈,更多的是缓解病情。也就是说,以单靶点为目标的药物治疗已经走到非常困难的境地。现代医学也考虑到多种化学药物联合使用的用药模式,以针对疾病的不同发病环节进行同步干预,这与中药复方多成分和多靶点的用药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复方用药是中医用药的主要方式和优势所在,中药正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获得单一靶点化学药物所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中医历来重视药物的搭配使用,即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复方用药,这应该成为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涉及多细胞多信号通路的复杂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原理在于复方中的药物搭配可以针对疾病多环节同时干预。其实,传统中医的复方用药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符合现代医学认识的发展。对此,周联教授特地介绍了最近国外学者的一份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促进胶质母细胞瘤过度活跃的细胞信号通路有两个(PI3K and SHH signaling),过去只针对其中途径进行阻断的干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将两种信号通路同时阻断便能大大减缓小鼠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增长,诱导细胞凋亡,显著提高动物的存活率。所以,中医用药及其用药思路对治疗所谓难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许多疑难重症被证实与免疫相关,而现有治疗手段难以取得根治的效果,开展免疫防治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免疫性疾病也往往涉及多种细胞或信号通路,而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有望在重大免疫性疾病防治上发挥作用。“中医药免疫研究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重大疾病的免疫防治,这或许是中医药免疫甚至是整个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周联教授如是说。
结合时代需求,推动中医药免疫研究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防治,著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便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提高免疫力”成为生活中的口头禅,这同样为中医药免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针对肠道粘膜在人体免疫防御中的重要地位及中药多为口服用药的特点,周联教授近来致力于研究中药如何激活肠道粘膜免疫而发挥疗效的,并先后获得国家各级基金的支持。为了使研究成果能更有效的实现转化,尽可能多地与人们的健康需求相关,于2007年牵手致力于中草药健康产品开发与研制的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无限极中草药免疫研究中心”。该中心在阐明中药多糖对肠道粘膜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多糖的免疫药理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研究中也发现中药复合多糖在免疫调节方面比单个多糖更有优势。而且,早在2011年就通过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科普读物《解密多糖,健康人生》——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周联教授说,医学科学研究应该始终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目标,中医药免疫研究也应当以此为动力。
中药免疫研究应不畏难题,多注重人才培养
周联教授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后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已近30年,期间曾在香港浸会大学做访问学者。从工作至今,周教授一直从事中医药与免疫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研究生课程《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并于2014年在该校本科层次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周教授也重视人才的培养,周联教授认为,目前中医药免疫研究的人才匮乏,不能满足中医药免疫学的迅猛发展,中药免疫研究人才不仅应该培养应从本科层次开始,而且还应该鼓励免疫学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从事中医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中医药免疫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周联教授特别指出,中医药免疫研究必须坚持以免疫学和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以重大疾病防治为突破口,并紧密结合人民健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免疫成为有我国特色的学科!
免疫学的发展为中医药免疫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免疫学是现代医学,乃至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新型免疫学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更新。我国免疫学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近十多年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周联教授介绍,国际著名的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2012年在该出版社子刊《Immunity》上以增刊形式出版了《聚焦中国》(Spotlight on China),介绍近年来中国免疫学基础及临床研究的现状,并陆续有其他学术组织、团体和刊物关注。其实,在我国古代便有许多利用与免疫相关知识防治疾病的医学著作。例如东晋医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有“疗猘犬咬人,乃杀所咬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的记载,堪称世界上最早介绍免疫防治的内容。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聚焦中国》专刊的前言中就提到了中国的“阴阳”哲学理念以及传统医药理论对西方医学发展和现代免疫学诞生有着很大的贡献和影响。
虽然中医的有效性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很好的证明,但与当今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相比,中医药的发展明显滞后,而中医药免疫的出现是传统中医药和包括免疫学在内的现代医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当前,中医药免疫研究本质上更多的是免疫学理论和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新的免疫学检测指标出现,就会很快被应用到中医药免疫的研究上。因此,周联教授认为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为中医药免疫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或许中医药免疫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最好的切入点。
重大疾病的免疫防治可能成为中医药免疫发展的突破口
虽然当前免疫学基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免疫学在疾病的防治方面的应用仍显得不足。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所导致的自身器官、组织损伤,进而引发病理改变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炎性肠病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化学药物和类固醇激素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可能带来的各种毒副作用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如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可诱发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加重感染等,使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必须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和途径。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外,其他许多疾病,特别是目前所认为的重大疾病,其发生、发展和转归均与免疫密切相关。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网络的复杂程度日渐加深。周联教授指出,除外伤和单基因遗传病等少数疾病外,绝大多数的人类疾病涉及多个环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也就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为什么单一靶点的化学药物对这些难治性疾病不能起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多种淋巴细胞参与并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关节疼痛、变形甚至致残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但尚无化学药物能将其治愈,更多的是缓解病情。也就是说,以单靶点为目标的药物治疗已经走到非常困难的境地。现代医学也考虑到多种化学药物联合使用的用药模式,以针对疾病的不同发病环节进行同步干预,这与中药复方多成分和多靶点的用药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复方用药是中医用药的主要方式和优势所在,中药正是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获得单一靶点化学药物所难以达到的治疗效果。中医历来重视药物的搭配使用,即按“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复方用药,这应该成为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涉及多细胞多信号通路的复杂疾病治疗的重要模式,原理在于复方中的药物搭配可以针对疾病多环节同时干预。其实,传统中医的复方用药有意或无意地利用了多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符合现代医学认识的发展。对此,周联教授特地介绍了最近国外学者的一份研究报告,该研究发现促进胶质母细胞瘤过度活跃的细胞信号通路有两个(PI3K and SHH signaling),过去只针对其中途径进行阻断的干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将两种信号通路同时阻断便能大大减缓小鼠脑胶质母细胞瘤的增长,诱导细胞凋亡,显著提高动物的存活率。所以,中医用药及其用药思路对治疗所谓难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许多疑难重症被证实与免疫相关,而现有治疗手段难以取得根治的效果,开展免疫防治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免疫性疾病也往往涉及多种细胞或信号通路,而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特点,有望在重大免疫性疾病防治上发挥作用。“中医药免疫研究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重大疾病的免疫防治,这或许是中医药免疫甚至是整个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突破口。”周联教授如是说。
结合时代需求,推动中医药免疫研究向前发展
中国传统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防治,著名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便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提高免疫力”成为生活中的口头禅,这同样为中医药免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针对肠道粘膜在人体免疫防御中的重要地位及中药多为口服用药的特点,周联教授近来致力于研究中药如何激活肠道粘膜免疫而发挥疗效的,并先后获得国家各级基金的支持。为了使研究成果能更有效的实现转化,尽可能多地与人们的健康需求相关,于2007年牵手致力于中草药健康产品开发与研制的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无限极中草药免疫研究中心”。该中心在阐明中药多糖对肠道粘膜免疫和肠道微生态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多糖的免疫药理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在研究中也发现中药复合多糖在免疫调节方面比单个多糖更有优势。而且,早在2011年就通过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科普读物《解密多糖,健康人生》——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周联教授说,医学科学研究应该始终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目标,中医药免疫研究也应当以此为动力。
中药免疫研究应不畏难题,多注重人才培养
周联教授1985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后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已近30年,期间曾在香港浸会大学做访问学者。从工作至今,周教授一直从事中医药与免疫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研究生课程《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并于2014年在该校本科层次开设《医学免疫学》课程。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周教授也重视人才的培养,周联教授认为,目前中医药免疫研究的人才匮乏,不能满足中医药免疫学的迅猛发展,中药免疫研究人才不仅应该培养应从本科层次开始,而且还应该鼓励免疫学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从事中医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中医药免疫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周联教授特别指出,中医药免疫研究必须坚持以免疫学和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以重大疾病防治为突破口,并紧密结合人民健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免疫成为有我国特色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