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闻世界第一大佛的盛名,这次到了乐山,我终于有了一睹佛颜的机会。而联想到这次汶川大地震在四川带来的巨大破坏,我又不免心中惴惴:大佛是否安然无恙?那历经千年的奇观是否风采依旧?
晌午时分,伴着汽笛的低鸣,游船离开了码头。天高日远,江风扑面。恰在这时,听到船头一阵惊呼,只见游人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照相机,并不时朝右前方指指点点。疑惑间,老船工为我解惑: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江东便是乌尤山,乐山大佛就凿刻在山体中。二十年前,有游客从现在的角度观察,无意中发现山从水势,三座山依次排列,居然仿佛一座沉睡的大佛。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我果然看到了山水天成的睡佛奇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工鬼斧。此情此景,我也不能免俗,赶紧掏出相机,立此存照。
远眺凌云山,苍翠的山顶下巍峨的佛像端坐于山体中。果然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古人诚不欺我。船行渐速,江畔的青山也如同逐渐展开的画卷,展现在船前。于满山的青绿中,褚红色的山岩沧桑、厚重。江风徐徐,波涛欢快的拔打着船舷。顺风顺流,片刻后,大佛已出现在面前,凭栏仰望,佛像静静地端尘于山体中,双手抚膝,端庄安祥,眼帘低垂,足踏滔滔江水,正慈祥的注视着我们。这时我不禁深深体味到了海通大师为什么在千年之前发大宏愿,呕心沥血,倾毕生之力开山凿佛:为了宏扬佛法,为了借大佛神力依山镇水,更为了万千劳碌于湍流急水中的船工、纤夫们于绝望无助之际,从大佛的宝相庄严、镇定自若中获得心灵的慰籍。此刻江船上的我,已全然忘却身处滚滚波涛之中,忘情于面对大佛的震撼与遐思,时空仿佛凝固了。
弃舟登陆后,我们又驱车来到凌云山,准备与大佛来一次亲密接触。站在九曲栈道上向下俯瞰,旁靠悬崖绝壁,下临湍急江水,游人们都小心翼翼的扶栏缓下。稍顷,则头晕目眩,让我们不免又一次感叹于凿佛工匠们的智慧和毅力。下到大佛脚底,才真正感受到了大佛之“巨大”与自我的“渺小”。仔细抚摸那凿刻大佛的山岩,虽历经千年的风霜,仍坚硬如昔,承载着大佛的厚重。纵使是这次震惊世界的汶川8级强震,亦不能使之动摇破碎。
抬头仰望,大佛依然神情肃穆,深邃的目光穿透了脚下熙熙攘攘的游人,凝视着遥远的虚空。这目光,穿越了唐宋元明的繁华,穿越了时局动荡的乱象;这目光,阅尽了千年的人世沧桑,历遍了无数次地动山摇,但仍然是那么坚毅、那么淡定,甚而在嘴角还挂着微微的笑意。做为深具灵性、通透佛心的大佛,是什么让他这么宛然、淡定?特别是四川刚刚经历了千年难遇的地震劫难后,他的目光为何依然那么坚定?我想,他肯定看到了一种力量,看到了一种坚强;看到了炎黄子孙的坚韧不屈,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
游人来了,拜谒在大佛脚下。游人走了,带着感叹与震撼。聚散离合间,只有大佛依然静静地坐着,威严肃穆中传递着某种信念。
大爱无言,佛容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