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的心灵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o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一只章鱼或乌贼是怎样的?动物是否能意识到自身感觉到的一切?完全不像人脑的大脑会如何看待世界?
  海洋是心灵(mind)的起源地,或者说,心灵最早期的模糊形式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痴迷潜水的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研究者彼得·戈弗雷-史密斯,关注从演化角度探索意识是如何从生物体的身体基础上产生的,动物是如何演化出主观经验的,也就是动物身为这种动物的特别感受。当这位全身包裹着橡胶的哺乳动物代表和一只同样对他充满好奇的头足纲动物在海中相遇,物质和心灵既在物理层面互相牵引,也为身心关系的研究带来了不同于人类的、他者意义上的全新认识。
  头足纲的动物变聪明了
  就在头足纲动物的身体向着它们现在的身体形态演化时,另一种转变也在发生:一些头足纲动物变聪明了。
  “聪明”是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词,所以我们最好谨慎理解这种变化。
  首先,这些动物演化出了庞大的神经系统,包括体积较大的大脑。到底有多大呢?一只真蛸(即普通章鱼)体内有5亿多个神经元,几乎以任何标准来论都是很庞大的数量。虽然人类拥有更多的神经元(有1000亿之多),但是章鱼的体积较小,和很多体形较小的哺乳动物(比如狗)相近。头足纲动物的神经系统比其他任何非脊椎动物都大得多。
  绝对大小很重要,但相对大小通常能告诉我们更多有用信息。
  相对大小指的是大脑体积和身体体积的比例,通过这个比例,我们可以知道一只动物“投资”了多少在自己的大脑上。可以通过称重来比较,而且只计入大脑中的神经元。即使用这种方式测量,章鱼的得分也很高,虽然不及哺乳动物,但大概在脊椎动物的得分范围内。
  不过,生物学家认为,测量尺寸只能为我们了解动物的脑力提供粗略的指南。有些动物的大脑结构很不同,突触的数量更多或更少,突触的复杂程度也有差异。在近期关于动物智力的研究中,最让人惊讶的发现是,有些鸟类非常聪明,尤其是鹦鹉和乌鸦。从绝对大小来看,鸟类的大腦比较小,但脑力很强。
  我们试图比较两种动物的脑力时,也会发现一个问题:没有任何单一、合理的标准来衡量智力。
  动物的生境和生存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各有所长。我们可以用工具箱类比:大脑就像控制行为的工具箱。人类世界不同行业的工具箱既有一些共同元素,又很多样。在动物身上,我们发现的所有工具箱都包括了某种知觉(虽然不同动物收集信息的方式不同):所有(或几乎所有)两侧对称动物都有某种记忆模式和学习方式,使它们可以用过去的经验来应对现在的经历,有时它们的工具箱内还装有解决问题和规划的能力。有些动物的工具箱整体上更复杂,也更耗费精力,但更多工具箱在不同方面都可以很精巧。比如,某种动物也许有更强的感官,另一种动物也许有更复杂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动物可以依靠不同的工具箱生存。
  当我们比较头足纲动物和哺乳动物时,这种缺乏单一衡量标准的对比让研究变得更加困难。
  章鱼和其他头足纲动物都长着极其精致的眼睛,大致构造和我们人类相似。大型神经系统的两种演化实验也都演化出了与其相似的视觉机制,但那些眼睛背后的神经系统有着非常不一样的构造。当生物学家观察一只鸟、一只哺乳动物甚至一条鱼时,他们能把两种不同动物大脑中的很多部分相互对应起来,因为脊椎动物的大脑都共有一种结构。但当我们比较脊椎动物和章鱼的大脑时,所有可以对应的部分都消失了,它们和我们的大脑之间没有任何可以对应起来的部分。的确,章鱼甚至都没把体内的大部分神经元集中在大脑内部,而是大多分布在腕上。
  综上所述,最终我们明白,想要了解章鱼有多聪明,最好的办法不是比较,而是观察它们能做什么。
  章鱼做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
  章鱼最著名的趣闻逸事,就是关于逃跑和偷窃的,比如水族箱里的章鱼会在夜间突然对隔壁的水族箱发动攻击以获取食物。
  这些故事除了听着有意思之外,并不能突出展示章鱼的高智力。虽然进出隔壁的水族箱需要费点儿力气,但水族箱本身和潮汐池没有太大区别。我发现过一个更让人着迷的行为:至少有两家水族馆的章鱼学会了关灯——它们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向灯泡喷射水流使灯短路。在新西兰的奥塔哥大学,章鱼喷水使灯短路的行为给实验增加了太多成本负担,实验人员最后只好把它们放归野外。德国的一个实验室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章鱼的这些行为看上去的确非常聪明。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更日常的角度解释这种行为。章鱼不喜欢亮光,会向任何惹恼它们的物体喷射水柱。因此,向灯光喷射水柱的行为也许并不怎么需要解释。没有人类观察它们的时候,章鱼也更倾向于漫游到离它们洞穴很远的地方,对着灯泡这个特别的物体喷射水柱。
  从另一方面来说,我读到的这两个相似的故事都给人一种印象,即章鱼可以非常迅速地明白它们的行为是否可行,比如是否值得准备就位、瞄准灯泡让它短路。应该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测试这些对章鱼行为的不同解释哪个更准确。
  下面这个例子则说明了一个更普遍的事实:章鱼有能力适应特殊的圈养环境,还能和饲养员互动。
  野外的章鱼基本都独居,大多数章鱼几乎没什么社交生活。到了实验室里,它们经常能迅速明白如何在新环境中生活。比如,人们很早就发现章鱼能识别不同的饲养员,据此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么多年来,很多实验室都传出过类似的故事,但最初都只被当作趣闻逸事。
  还是在新西兰那个有章鱼不停关灯的实验室,一只章鱼没有明显缘由地讨厌其中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每当她路过水族箱后的走廊时,章鱼就会从她背后向她的脖子喷射近2升的水柱。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谢利·阿达莫的实验室里,有一只会对着每一位实验室的新访客喷射水流的乌贼,但它并不会向实验室的常客喷水。2010年,一项实验证实了太平洋巨型章鱼确实可以认出不同的人,甚至在穿着统一服装的条件下也能分辨。
  哲学家斯蒂芬·林奎斯特曾经在一个实验室研究过章鱼行为,他表示:“当你研究鱼类时,它们并不知道自己正身处水族箱这样的非自然环境。但是章鱼就完全不同,它们知道自己身处这个特殊的环境,也知道你在水族箱外。它们所有的行为都因为意识到自己被圈养的事实而受到影响。”林   奎斯特研究的章鱼会把自己的水族箱折腾得乱七八糟,甚至会操控和测试这个水族箱。他曾经遇到过一个麻烦:他的章鱼会故意把自己的腕伸进水族箱的出水阀堵住水流,这么做也许是为了使水位升高。后来整个实验室都被淹了。
  美国宾夕法尼亚米勒斯维尔大学的琼·博尔也给我讲了一个能解释林奎斯特观点的故事。博尔是出了名的最严谨、最有批判精神的头足纲动物研究者之一。她以缜密的实验设计闻名,她坚持认为,只有当实验结果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释时,我们才能假设头足纲动物有“认知”或者“思想”。
  和很多研究者一样,博尔也有很多关于头足纲动物的故事,这些故事以令人费解的现象呈现了这些动物的内在思想。其中有一件事已经在她的脑海中萦绕了10多年。
  章鱼喜欢吃蟹类,但实验室通常会喂它们解冻好的虾或枪乌贼。章鱼会花点儿时间来适应这些二流食物,最终也适应了。一天,博尔正走过一排排水族箱,给每只章鱼喂一块解冻好的枪乌贼。走到头后,她就原路返回。然而,第一只水族箱里的章鱼似乎在等她。那只章魚没有吃掉自己分到的那块枪乌贼,而是用一种引人注目的方式握着食物。博尔站在原地,只见这只章鱼慢慢地穿过水族箱游向有排出阀
  的那一边,同时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博尔。到达排出阀时,它还是盯着博尔,然后把那块枪乌贼碎块扔进了排水管。
  和其他所有章鱼对着实验人员喷水的故事一道,博尔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亲眼看到过的一件事。被关起来的章鱼有时会尝试逃跑,逃跑时总能准确无误地选择实验人员没注意到它们的时候。如果你在一桶水中放入一只章鱼,它有时看上去怡然自得地待在水中,但只要你稍不留意,哪怕仅1秒,你回头就会看到这只章鱼悄悄地在水桶外的地上爬。
  我一直以为自己在过度想象章鱼的这种行为,直到几年前听了全职研究章鱼的戴维·谢尔的一场讲座。谢尔也留意到,章鱼似乎能用一种微妙的方式注意到他是否在观察它们,会在他没注意到它们的时候逃走。我认为这可以算是章鱼的自然行为,毕竟章鱼会选择在凶猛且有着好眼力的梭鱼没有注意到它们的时候逃走,而不是在注目之下落荒而逃。但章鱼能如此迅速地对着人类(不管戴没戴水肺面罩)做出这些行为,还是非常让人刮目相看。
  这类故事越积越多后,对于在标准学习实验中,章鱼表现得有好有坏的实验结果,我们就有了另一种解释。
  通常认为,章鱼在这些标准实验中表现得并不格外出彩的原因在于,实验要求的行为并不是章鱼的自然行为。但实验室环境中的章鱼行为说明,这些“不自然的行为”对它们来说并不难实现。章鱼可以转开罐子来获取里面的食物,并且曾经有章鱼被拍到从内部打开罐子——没有比这些更不自然的行为了。我认为标准学习实验的问题在于,这些科学家认为章鱼会对不断拉扯杠杆获取沙丁鱼奖励、一块块吃掉那些二流食物之类的行为感兴趣。老鼠和鸽子或许会这么做,但章鱼不会。它们不擅长狼吞虎咽,处理每块食物的时间较长,还可能吃不饱,因此容易对这种行为失去兴趣。相比之下,至少对这些章鱼中的某些个体来说,从水族箱上方拽下台灯拖回洞中可能更有趣,对着研究人员喷水也是。
  本文内容来自《章鱼的心灵》一书,彼得·戈弗雷-史密斯著,黄颖译,九州出版社,后浪出品,2021年3月
其他文献
人类自从出现以来,就被鸟类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羡慕鸟类的飞翔,近代以来,我们终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学会了飞行,并且超过了鸟类。然而,我们从未羡慕过它们的智商。但内森·埃默里会告诉我们一个颠覆性的认知—这些飞羽精灵其实是“披着羽毛的类人猿”。  对于鸟类,人们已经拥有许多认知,也给予它们各式各样的美称。但是,我们真的足够了解鸟类吗?一直以来,人们深深羡慕着鸟类的身姿和飞行技能,喜爱它们的歌喉,却没人想要它
期刊
重获光明是什么感觉?300年前,这个问题引起了哲学家的兴趣。借助现代科技,一些盲人重获光明。可是,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普通人有很大不同。怎么说呢,大部分重获视力的人惧怕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和常人太不一样了。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个认知和身体机能的发育关键期。在人生头几年,婴幼儿通过五官体验和感知世界,学习语言,逐渐变成“人”。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期,人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在300年前
期刊
出门长途旅行,如今的我们总是习惯带上方便面,不同包装、各种口味的方便面,满足着来自不同地域、有不同口味的旅行者的味蕾。古人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人们旅行的脚步开始向太空进发,不能没有足够的食物。食物,既是古时战争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现代人飞向更遥远宇宙的先决条件。  世界超级大国正在策划如何将人类送上月球,带去火星。而我们在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后,距离下一个目标——中国人登上月球,也不再遥远。前
期刊
点斑原海豚  此种海豚的大小、体型与体色差异极多,已鉴别出两种:一种生活在沿岸,另一种栖居在外海。沿岸型通常体型较大、较厚实,身上斑点也较多  海豚是右利手还是左利手?  这是一个很狡猾的问题,因为海豚显然没有手。但是,在研究他们是否有左右偏好问题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了人类在感知上的奇怪现象。  人类的行为并不对称: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且擅长使用某一只手,保持平衡时重心放在某一条腿上会更容易,而那些工
期刊
说到北极你会想到什么?无边的冰雪、漫长的冬季、被海冰覆盖的白色海洋……一直以来,这个面积广大但人烟稀少的地区用她的美丽与神秘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从对北极一无所知到开辟北极航道,这里一直激发着人类探索的欲望。  近年来,北极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这次人们议论的不是令人神往的美景与未知,而是让人揪心的现实:北极海冰面积持续缩小,正在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北极海冰持续减少,原因究竟为何  北极作为地球
期刊
这是一条存在于1~2千米的高空,宽度达几百千米,绵延数千千米的水汽输送带,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天河”(即大气河,Atmospheric Rivers)。卫星云图能够清晰地显现它的分布。这些高悬空中的天河能将大量水汽从热带输送到向中高纬地区,载水量远远超过地面任何江河。  自20世纪90年代大气河的概念被提出后,引起了不少气象学家的关注。水汽是降雨的必要条件,这一大尺度的水汽输送带与降雨的时空分布及强
期刊
英国摄影师维多利亚·阿玛蒂日前在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的布纳肯海岸公园拍摄了一系列绝美的水下照片。一次, 她不小心将其中的一张用電脑软件转成了负片,看起来就像是在X 射线下拍摄出来的,效果非常令人惊艳。于是她就将这一系列照片都转成了同样的效果。
期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锂被广泛应用于电池、玻璃、陶瓷等行业,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锂电池的使用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21世纪新能源的代表之一。而在天文学家眼中,锂元素却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很多看起来完美无瑕的天文理论,只要锂元素一掺和进来,就会变得非常棘手。  认识富锂巨星  以恒星为例,有一种叫作巨星(giant star,即巨人恒星)的天体,比普通恒星在体型上要大得多。巨星并不是
期刊
玄武岩属于地质学三大岩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中的岩浆岩。汉语玄武岩一词最初源于日语,因发现于日本兵库县玄武洞而得名。玄武岩的主要矿物有基性长石和辉石,部分玄武岩中含有少量橄榄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  我们身边常见的玄武岩结构构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些老人用带有气孔的石头对脚部进行按摩或者去除老茧,这会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有益健康。但是大家知道吗,其实大部分的磨脚石就是玄武岩。 
期刊
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地区的经济命脉。  这次滇南之行,张挺博士的运气不错。他不但采到了竹生羊奶子、天胡荽和金腰等一批珍稀植物的标本和种子,还在“行程之中、运气之外”采到报春和兰科的疑似新种标本。  种子,是植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和传递者,是植物繁衍之源,也是一国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在中国昆明北郊,元宝山山顶茂密的树林里,隐着一座低调而神秘的“国之重器”——中國西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