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尖兵邓鸿伟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s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说,邓鸿伟足以满足你对军人、对特警队员的全部想象。他很帅,深邃的目光、直挺的鼻子、棱角分明的下巴,颇具电影明星气质。一米八七的修长身高、运动员的健硕体格能给予你压迫感或安全感,沉稳持重的举手投足又显得灵活机敏。
  还真有电影公司请他当明星。2006年春节,邓鸿伟回江西老家休假,香港的一家电影公司想聘请他在一部武打片中扮演主角,“看到你们拍的《中国特警》电视连续剧,既为片中勇敢的特警队员而叹服,又为你们不值啊!因为你们只是跑龙套的普通演员,成不了明星大腕”。邓鸿伟笑拒。
  与其他在基层工作的军官一样,邓鸿伟的办公室兼宿舍整洁明亮。卧具、衣物摆放平整。打开他的书柜,有《搏斗与押解》、《反恐作战概论》等专业书籍,有《我是共产党员》、《十七大报告解读》,也有《狼道》、《驻京办主任》等畅销书。
  平时他喜欢打篮球、台球,也爱跟战友在部队俱乐部KTV吼几嗓子。他原来喜欢吃辣的,但“到了北京后,不那么能吃了”。他每天晚上12点上床,睡觉前“自省一下,总结一天的得失”。
  作为特战队员,循规蹈矩远远不够。比如训练楼房攀登,按规定要求护具齐全,保险绳加身才能开练。邓鸿伟却悄悄地将保险绳撇在一旁。“实战中敌人是不会考虑你是否挂了保险绳才进攻的。”
  他曾到世界五大洲19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1个省市执行特殊警卫任务。他带领队友,采用灵活战术,抵抗住了破坏分子的一次次冲击和破坏,捍卫了祖国荣誉。
  无论在竞技扬、军事表演场、援外搏击教学操场,还是在国内外执行特殊任务中,邓鸿伟均以过硬的军事功夫、扎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成为影视圈,企业家、武术界和少女眼中的焦点。
  52岁的邓鸿伟能体会父母早点儿抱孙子的奢望。他曾在一天内收到过十几封求爱信。可是,邓鸿伟所处的岗位和环境,不允许他有太多的时间花前月下,几次姻缘都因为任务错失。
  近12年来,他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假期,仅有的两三次休假,也都因为部队战备、外事表演等原因,未能休完。离家那天,他始终不敢回头看看依着门框目送他的父母。其实,他很想多在父母身边停留几天,两位老人都罹患病症。邓鸿伟的哥哥是刑侦警察,也不经常回家。孝顺的邓鸿伟很感激担起家庭重担的嫂子,“她非常好”。
  
  特殊训练
  
  2006年仲夏的一天,邓鸿伟突接命令:随特战中队解救人质。
  现场在居民区,夜间光线昏暗,不便于突人事发的居民楼。邓鸿伟仔细观察地形后,徒手攀越居民楼,沿墙壁上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屋外的窗口,待机突入。同时建议谈判专家攻心争取救援时间,如果犯罪嫌疑人要杀害人质,就立即击毙。果然不出所料,犯罪嫌疑人不听劝阻就要杀害人质。贴在窗口外的邓鸿伟一跃而进。一招擒拿制服了罪犯。“哗……”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原来这是一次实战演习。
  艺高人胆大的邓鸿伟出生在南昌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作为老幺,家里比较疼爱。他小时候很调皮。邓鸿伟称那时的自己是“野孩子”,喜欢“爬山、野炊,用小铁缸子自己煮野菜吃”。这可能为他野外生存训练增加了感性知识。
  上了高中后,邓鸿伟的特长逐渐显露。体育成绩非常好。那年高考落榜,邓鸿伟准备当兵。因为他“喜欢军人这个职业,能证明自己是男子汉。冲锋陷阵也能体现男子气概”。
  接兵干部一看到邓鸿伟就喜欢上他了,素质太好了。问他愿意到哪里,邓表示想去“训练比较强一点的”部队。1996年12月,邓鸿伟来到武警江西总队上饶支队。他新兵第一年就参加骨干集训,第二年就代理班长。
  他是个要强的人,喜欢“跟自己较劲”。看到老兵能做双杠七练习。他晚上也自己去练,结果撞到了肋骨,整整20分钟才缓过来。
  1997年年底,邓鸿伟被选调南昌的机动支队特勤中队。这里都是“全省总队的尖子”。他们的任务也十分多样化:救火、抗洪、阻止械斗。
  邓鸿伟业余学习文化课。他准备考特警学院,“要挑战一下自己”。直到今天,邓鸿伟回忆起那个接到通知书的下午,高兴得还能笑出声来。那天。他躺在床上,高喊“我考上了!”要知道,特警学院的考核十分严格,“体能,灵活、军事素质都得拔尖”。
  武警特警学院的艰苦训练生活开始了。拥有精湛的射击技术,掌握多项射击技能是特战队员必备的基础素质。特战队员不仅要打“准”还要求打“快”,同时还必须具备各种姿势、各种条件下的射击技能。
  邓鸿伟能5秒钟用5发弹射击15米远距离的5个鸡蛋。机舱内战斗射击3秒钟3发弹20米3个不同位置的劫持人质靶,个个命中要害。运动中对20米距离的人体靶快速射击3秒钟4发弹,分别命中头、胸、腹、腿4个部位。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他是当之无愧的“神枪手”。
  不单是射击,邓鸿伟诸如攀登、搏击、驾驶和单兵突击等基本功也格外扎实。“神枪手”、“搏击王”、“壁上飞”等绰号在战友间不胫而走。
  “搏击、射击、攀登”都以实战为背景,在一次博击对练中被对手狠狠一脚踢中了右下颔,他当场晕倒。一分钟之后,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他说“很困,还想睡”,等他完全清醒意识到自己是晕厥而不是午睡之后。马上擦干嘴角的鲜血从地上爬了起来,继续投入到训练当中,直到晚饭时间,他才在进食时发现大牙已经被震碎。
  邓鸿伟的搏击越来越厉害,同学战友都不愿意跟他对练,怕受伤。学院的教员里有连续5年全国散打比赛冠军杜振高,还有前国家跆拳道队队长李刚等高人。邓鸿伟经常找他们学习切磋。
  博击成为了他最擅长的科目之一,他几乎参与了博击馆里所有的博击表演项目。2002年,他参加北京散打比赛。由于刚拉练回来,每天都是40公里,身体还没恢复。为节省体力,他每次都撤到擂台边缘,给对手破绽,然后利用其漏洞将对手打下擂台。最终取得亚军。
  这样的人才自然是留校的有力人选。特警学院特种大队的领导早就盯上了这个人尖。邓鸿伟一毕业。就进入了作战大队。
  
  挑战极限
  
  作战大队的训练生活比学员时期更加严格,要求也更高。
  2003年北京的腊月格外寒冷,气温达到了零下13摄氏度。这一天,学院迎来了对中国驻外武官的军事表演,邓鸿伟的课目是100米距离上95突击步枪对25个钢板靶的快速射击。从射击台望去,这些靶子还不及人的手指甲盖大。
  快要开始的时候,忽然刮起了大风,吹在脸上刀刮一样刺心的疼。风向很乱。
  在场的武官们个个都是射击的行家,深知在这种天气下对射击极为不利。不过很多人说考验特警就应该在最恶劣的环境中。
  就在人们还在讨论的时候,他一个标准漂亮的卧倒,哒哒……一阵清脆的枪响, 25个靶子依次应声倒地,平时需要25秒,今天只用了20秒就完成了所有动作。面对这样的成绩,见多识广的武官们没有吝啬他们的掌声和赞扬。
  除了个人基本素质,团队合作技巧也是特警的必备。邓介绍,他们“通常是5人战术小组联合行动,人员和战术位置相对固定。最后一名负责守卫,倒数第2名是狙击手,我在中间是小组长,前后指挥协调,头两名是尖兵,侦察情况”。他们的默契可以用心有灵犀一点通来形容,“有时候不用说话。一个眼神或者手势就知道什么意思”。
  特警学院特种作战大队,有一独创的训练课目“超极限训练”,它不仅仅是对队员身体极限和技战术水平的检验,而且是对队员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和求生技能的残酷考验。
  2007年12月6日凌晨5点,高岭古北口。这是一个山崖陡峭、砾石参差的所在。崎岖的小道、茂密的丛林,邓鸿伟和他的战友们要在这里负重无终点奔跑,并完成全部极限训练课目。
  邓鸿伟所带分队第一组携带全套作战装备,肩扛四十公斤重的圆木、带一日份干粮、两瓶水,开始为期一周的训练。他们冲过700米小山坡,进入一片黑松林,脚下的路变得越来越窄。寂静的山林里,除了队友们沉重的呼吸声、脚踏积雪的吱嘎声,就是狂风卷着雪花、扭动着松树所发出的啸叫和教练严厉的呵斥。
  不知过了多久,跟在邓鸿伟身后的一个队友,身子一软,就要倒下。邓鸿伟凭感觉估计队友滑倒在自己身后,就猛一转身,将肩上的圆木靠在岩石上,伸出左脚,勾住了下滑的队友。赶上前来的教官用手电一照,邓鸿伟和那名滑倒的队员,竟然离悬崖边只有半步之遥。
  冲出黑松林,已是早上9点,队友们想要进食补充体力,邓鸿伟却要求大家马不停蹄继续往前冲。因为要节省粮食,还有四天的路程要走。又过了三个小时,他感到自己的体力快达到极限了,呼吸困难,头痛欲裂,四十多度的陡坡仿佛成了无法逾越的天堑,每走一步,都要使出浑身力量。
  “轰,轰轰”!一阵“惊雷”响起,进入战斗地域了。还没等炸点的声音完全消退,一股刺鼻的硝烟夹杂着有毒气体扑面而来。“卧倒!”邓鸿伟顺势扑倒在地,肩上的圆木和全部装具结结实实地砸在他的后背。“冲过染毒地域!”耳旁传来了教官的吼声。他深吸一口气,一下弹跳起来,扛起圆术和装具向前冲,并以标准的战术动作越过一个个障碍,冲向目标地点。
  
  特种智黑
  
  一位合格的特战队员,不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他必须对反恐斗争形势、趋势以及应对谋略有充分的把握,用邓鸿伟自己的话讲,“先进的军事理论,是把握战场制胜权的支撑”。
  邓鸿伟有着过人的思考能力。他告诉记者,“一个优秀的特战队员,首先必须是个好参谋,能协助指挥机关遂行特种作战的样式和手段,其次必须是个信息通,能够以特种侦察车等为信息处理平台,具备作战全程的信息保障能力,还必须是掌握新战术战法的行家里手”。他主动请缨跟随部队在不同地域,体验难题、迷阵、险招、残局等实战背景下,昼夜实施对抗作战,较好地体验、掌握了指挥控制和分队密切协同等战术。
  上级配发的新老装备的性能、战斗参数、操作方法,邓鸿伟在烂熟于心的基础上,探索出发挥更大效能的规律和训练方法。
  他也会经常揣摩特种作战中常用的擒敌术、制爆术、小组战术。他两度与法国“黑豹”突击队的精英交流期间,他曾一边用英语访问其作战经历和战术要领,一边暗中与对方较量,以检验研究成果。切磋时,他提出在确保人质安全的情况下,隐蔽突入、一招制敌的战术,使身经百战的法方队员连连称道。
  反劫机作战是邓鸿伟关注的另一领域。平时我们坐在舒适的机舱,享受着空乘热情周到的服务。而对邓鸿伟而言,这却是他细心琢磨,认真研究的一个所在。设想在这样一个逼仄的空间执行任务。也许平时你身手了得,但在这里能否施展开来?何况一般枪械对人、机破坏性大,难以保证人、机安全。
  邓鸿伟和科技攻关组一起,对照国外反劫机专用枪弹参数,请国内弹道专家指点迷津,研制出能在机舱内击毙罪犯而不伤及机舱的特种枪弹;他参加搏击攻关组,将长拳、南拳、摔跤、擒拿等武术精髓融会贯通,自创近身搏击术。并合作编写机舱内近身空手制服罪犯的多部著作,既满足了部队训练需要,还为许多友好国家的特种部队提供了教材,他参加爆破攻关组,将聚能炸药填入软管,根据被爆破物的硬度等,摸索试验出特种爆破器材,解决了武力解救人质时突人机舱的难题。
  邓鸿伟是特战大队反劫机作战突击力量中的拳头和尖刀。自1999年以来,邓鸿伟累计完成对外军事表演220场次,18次参加国内反恐反劫机演习等任务,受到总部首长的高度评价。
  2004年和2005年,邓鸿伟两次随队代表中国特警赴罗马尼亚宪兵部队执教,担任搏击教官。让学员们敬佩的不仅是这位中国教官高深莫测的功夫,更是他执著的敬业精神。语言不通,讲解动作要领自然诸多不便,他边比划、边纠正。教会一招一势往往需要反复示范几十次,尽管疲惫不堪,却不厌其烦,步入中国功夫之门的学员们被他深深地打动。
  他负责组织参训的宪兵队员在他们的国庆节上进行了训练成果汇报,受到了该国宪兵部队司令的高度赞誉。
  邓鸿伟先后4次担负了为国家民航总局特勤、军警系统等单位的反恐培训教学任务,培训骨干150余人次,受训的学员个个对他生动的教学讲授和罕见的精湛技艺印象深刻、赞叹不已。
  人物小传:邓鸿伟,男,汉族,江西南昌人,上尉警衔。1977年11月出生,1996年12月入伍,2001年5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学员、作战队员、作战分队分队长等职。先后11次受嘉奖。荣立三等功2次,一等功1次,2008年被武警部队推荐为第六届“中国杰出青年卫士”。
其他文献
阳春三月,春姑娘的脚步刚刚踏上雪域高原,藏族群众已经开始春耕。3月27日9时30分,又一架满载着援藏物资的运输机飞越高山雪峰,冲破重叠的云层,呼啸着降落在贡嘎机场。驻藏空军某场站的官兵们紧张地进行着飞机引导、安检,忙碌地搬卸着物资,为雪域平添了浓浓的暖意……  走进贡嘎机场这个世界屋脊最大航空港,记者感受着“空军蓝”在藏乡建设发展中留下的一串串动人故事,感受着这个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场
期刊
3月,京郊,总后某通信总站。一场通信部队演习正在火热展开。这次演习,依据新一代通信兵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着眼形成核心作战能力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开展了战备等级转换、向待机地域机动、通信枢纽组织实施、通信情况处置和撤收转移等课目,进一步规范了训练的条件设置、内容程序和考核标准,增强丁后勤通信部队整体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 李 芸
期刊
靶场前沿有个“夫妻点号”  刁小鹏 邱展招    在总装驻华阴某基地靶场地图上有一个最北的测试点,地标“零公里”,意味着这就是靶场的起点,据此以北便是一望无际的测试区。  这个坐落在靶场最前沿,偏僻、孤单而最不起眼的测试点号。却有个浪漫的名字——夫妻点号。这里驻守着一个三口之家:该基地测试连三期士官张武。妻子杨晓红和儿子杨鑫锐。这个点号是该基地在2003年建设的。当时考虑到点号位于荒郊野外、生活不
期刊
人物名片:冯红民,1995年12月入伍,兰州军区某装甲团士官,连续五次被集团军评为“理论学习标兵”,先后在军营内外作宣讲辅导100余场次,带出60多名理论宣传骨干,荣立二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4次,2006年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殊荣,连续5年被军区表彰为“优秀士官标兵”,“优秀四会教练员”和“优秀共产党员”,所在排4次荣立三等功,年年评为“先进排”,所在车12次被评为“先进车”。    不久前
期刊
他们是一支穿着武警服装的公安部队,他们的任务是边防执法,但捶在他们嘴边的口头禅却是服务。他们是一群常年服役于边检,海警,边防的一线军人,他们的使命庄严,但经常性的表情却是让人温暖的微笑。  2009年最冷的一周,沿途采访辽宁边防部队的记者感受到了那股微笑中的暖意。或许那些纸上的制度措施听起来抽象而模糊,但理念显然已深入人心,写在他们脸上和神态上的某种东西具体而清晰。  他们的行为表明,执法并不总是
期刊
华山脚下,渭水河畔,晨曦中河风呼啸,寒气逼人。在总装驻华阴某基地的试验阵地上,某型导弹发射进入“倒计时”。落弹区,5名女观测员,兵分三路,分头作战。 “十、九、八,七……”一声巨响,数十枚导弹“嗖、嗖、嗖”地射向天空13分钟后,测量数据和欢呼声同时通过车载电台,从落弹区传到阵地指挥中心。  这5名女军官就是总装驻华阴某站被称为和平时期天天上“战场”的女军人。    靶道线上的“女子突击队”   
期刊
越泓艳,女,1999年7月入伍,中共党员,现任辽宁省公安边防总队大连湾边防检查站技术十一级助理翻译。作为中国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中唯一的辽宁籍女警,她历经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国际维和的任务,去年7月联合国授予她“和平勋章”,8月底她又被公安部授予个人二等功。近日,辽宁省妇联和辽宁省公安厅联合授予赵泓艳“优秀女警”称号。  这位从验证台走出的女警官,在贫穷,混乱的加勒比岛国海地的土地上究竟经历了
期刊
在吉林省集安市中朝边境的鸭绿江畔,传诵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边是一个普通的困难百姓家庭,一边是一群可爱的边防民警,他们看似隔得很远,但心却靠得很近。当一个百姓家庭遭遇不幸时,立刻牵动了吉林边防总队集安市团结边防派出所刘世光和王舒这两位边防民警的心,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助贫困百姓一家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也托起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他们以边防军人对老百姓真挚的情谊,在美丽的鸭绿江畔谱写了一曲大爱
期刊
记得十多年前,刚踏上舟山群岛时,我对岛上农民在田地四周种马尾松甚为不解。马尾松木质疏松,而且生长的速度慢,十多年也长不了碗口粗,栽在田里还吸食地力,种啥也比种它强。  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守岛兵后,入伍前想象中的金戈铁马,手持钢枪冲锋陷阵的威武、雄壮对我已是渐行渐远。整天对着大海、孤岛、训练场,想起来就让人头痛。日子开始被难言的煎熬一点点拉长,太阳的自转速度似乎也一下子被拖慢了许多。至于海岛农民为啥
期刊
1934年11月25日,“红一连”建连。70多年间,一茬茬官兵发扬红军传统,建设过硬连队,被军区授予“优良传统代代传的红一连”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5次、二等功10次。近年来,为适应形势任务要求,“红一连”党支部坚持以解决矛盾问题为突破口,不断推动连队建设科学发展,4次被军区、集团军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  前几年,连队全面建设水平突出,荣誉年年得、奖状回回拿,官兵人人都有优越感。但2003年编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