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我县组建前的片区教研活动主要是根据区域地理分布特点组织的教研活动,大多采用集中定点的教研方式,由某一学校牵头,组织邻近学校的教师来观摩学习研讨。但当时由于交通、距离、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一所学校往往只能选派一到两名教师参加,因此教研活动影响范围较小,效果也不够理想。另外,片区教研一般都采用一个中心学校带几所周边学校的形式,因此其分布较广,划分较小,片区与片区之间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缺乏相互联系和交流,难以做到点面结合,教研水平区域不均衡。
对组建前的片区教研活动的调查发现: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很大限制,教研风气也不够浓厚,教研活动在经常性、连续性、广泛性和时效性上都受到较大影响。因此,组建前片区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功能上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规模太小,价值不够体现;计划性、系统性不强;缺乏专业引领,活动的学术水平不高;城乡差异大,区域不平衡;活动流于形式,质量和效率较低;等等。鉴于管理幅度过大,又局限于地理和交通的条件,以县级教研室原有的力量很难保证经常对每所学校进行持续深入的指导。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对教研机构提出了新课题。教师需要通过教研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需要通过教研活动来学习、研究、感悟课改中的困惑和问题,课改中产生的各种经验也需要通过教研活动来交流、分享。然而,县级及以上的教研活动往往满足不了教师的需要,校级的教研活动水平又不高、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因此,片区教研活动的重组成为了课改工作的重心。
二、片区教研的概念界定与价值分析
所谓课改后的“片区教研”,就是以“优势学校”为轴心,把学校按地域就近划分为较大的“片”,优势学校为“片头”,把相关工作分解到“片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新模式。由于加入了“优势学校引领”这个新的内涵,又采用整体参与、少数移动、分片进行、城乡互动的教研活动模式,其保证了教研活动的全员性、互补性、连续性、时效性,有利于在优势学校引领下,实现所有学校的整体均衡发展。片区教研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城乡教学互助,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教研活动的开展,探索了一条新路。这种教研活动还体现了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教研阵地前移的特点,构建了“县教研室—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体系,形成三级教研上下联动、平行互动的格局。
我们通过教研员组织“学科中心组”成员,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实施“菜单式”加“订单式”的服务方式,采取集中调研视导与学科分散指导相结合,构建了片区教研新体系,促进区域内交流与共享,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在片区教研活动中我们首先做到按计划进行:由教研员组织片区负责人和片区学校按学期制订出活动计划。在片区活动的安排上做到“四定”: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和定地点。其次,片区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以校本问题为主。我们对片区内学校普遍的、突出的、急需解决的校本问题进行排查、整理和筛选,确定问题系列,进行针对性研讨。在近几年的活动中涉及较多的问题主要有:师资提高方面的,如理论学习、基础知识培训、课标教材解读、具体疑难教学问题的处置方式等;教学方面的,如不同教学方式的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问题行为的矫治等;教学管理方面的,如课程的开设、教学“六个一”活动的执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等。再次,片区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有横向的围绕一定主题的教师开课、说课、评课和主题研讨,也有纵向的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师的讨论学习;有以片校为单位的优质课和双高课评比和青年教师比武,也有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课堂展示和送教活动,还有围绕片校的教研组建设等问题开展的专题研究和学科基地活动。
由于布局合理,组织严谨,活动针对性强,学校和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其优势和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规模适中,适合组织活动。一个片区一般有4~5所学校,若以年级、学科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几乎人人可以参与。其次,活动耗时较短,增加了研讨的可能性和经常性。片区的学校相隔距离比较近,便于灵活确定教研活动的时间,更容易统一,很好地解决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再次,帮助指导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由于采用城乡混合区域划片,能够体现不同地域的一线教学特殊性,便于梳理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利于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别。由于强化教研和教学实际工作的结合,提高了活动实效。我们在片区教研活动中,倡导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主动发展的观念,方式上不仅仅停留于教研活动的形式,而是重在强调将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目的是利用教研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研讨与课堂教学同步。另外,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均衡发展。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和送教课及城乡结对活动,方式上充分利用各校的力量,使优秀资源得以共享,从而发挥辐射作用,促进各校均衡发展。最后,教研聚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育质量。片区教研活动的特点就是一人上课,众人参与,课前研讨,课后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开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听课教师及评课教师的教材分析、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我们紧紧围绕教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主题式的研究,有利于真正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经过抽样调查发现,片区教研活动很好地带动了全县教研工作,使全县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教研氛围,尤其对一些平时对外学习交流少的学校颇具实效。近年来县教研室从抓教师的提高、抓课堂有效性入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片区教研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课改氛围,解决了从师资提高到课堂优化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打开了海盐课改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片区教研组织形式
我县的教研组织由三大块组成。
第一块是由教研室领导小组、学科中心组、片教研组织、学校教研工作小组构成的“金字塔式”组织。为了能够使教研活动顺利进行,并且保质保量,我们首先在各学校建立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然后由县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包括学科中心组)对本县的学科教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再把全县的学校按不同的区域分成几个片组,每个片组建立自己片区的教研组织;最后是每所学校的教研组负责学校具体的教研活动安排。我县初中共分成三个片:沈荡片(含实验中学、沈荡中学、百步中学、横港中学、于城中学);武原片(含武原中学、武原镇中学、滨海中学、博才实验学校、元通中学),澉通片(含秦山中学、澉浦中学、通元中学、石泉中学)。每一个片各自建立了相应的教研组织(片组长、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层层落实。 第二块是我们还在一些具有优势学科的学校建立学科基地。由学科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组,通过举办培训、学科课堂展示、研讨和调研,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如图1。
第三块是由城乡结对学校建立各自的“平行式”教研组。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我们还实行了城乡学校结对制度,即由城镇中学分别与一所或者几所农村学校结对,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的过程中,建立能够相互沟通和提高的教研组织,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研水平,如图2。例如,博才实验学校和横港中学、通元中学、武原镇中学结对,武原中学和石泉中学、澉浦中学、沈荡中学、百步中学、秦山中学结对;实验中学和于城中学、滨海中学、元通中学结对。城镇学校还派遣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则派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通过这种双向的形式来提高教研和管理水平。
四、片区教研活动的工作策略
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我县片组教研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从多元、特色、均衡、实效入手,采取多样、新颖的教研活动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县教研工作的发展,形成了以下工作策略。
(一)以“学科基地”为示范,拓展学习交流,发挥辐射作用
我们的学科基地集中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我县的强势学科阵地,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有着优质、丰富的教研资源。学科基地自从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活动,它不仅在课程实验中做好各种培训工作,而且在培训中承担了重要的讲课任务,成为我县学科教师活动的中心。在这些培训和主题研讨活动中,广大教师学到了不少知识,解决了许多困惑。例如,在英语学科NSE新教材的使用之初,许多教师觉得困难重重,不知如何着手,是学科基地组织了一轮又一轮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培训、学习、听课、研讨等活动,许多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可以说学科基地是全县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心、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它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了学科教学和教研组的建设,拓展了学习交流,也为校际互动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二)以“学科中心组”为引领,深化研讨活动,推动共同发展
以教研员为中心的“学科中心组”人员,大多是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在片区教研活动中起着专业引领的作用。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学期有计划地选派“学科中心组”的教师去省市各地参加业务培训,给他们及时“充电”,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的舞台。同时邀请专家教师来校,把教育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实用的做法呈现给教师,使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和实践,从而深化研讨活动。每个学期都组织 “学科中心组”人员送教下乡,通过开课、说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对农村中学的教学和科研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掀起了农村中学的教研热潮。“学科中心组”人员还每学期在学科基地为广大教师作讲座或培训,对基层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科中心组”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新人员,扩大这支核心队伍的影响力,推动共同发展。
(三)以“校际结对”为途径,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均衡发展
在片区教研活动中,我们还注重校际间的交流。校际结对互动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教研模式。片区各校都采用了“专题讲座论坛、专家团队实作指导、公开展示”等方式,开展了频繁的校际交流活动。通过“校际结对”“师徒结对”等方式,既促进横向交流,又关注纵向辐射。如城镇中学的优秀教师与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结对,同一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分别展示同年级、同学科的公开课,供学科教师评析研讨,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以达到各校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为使校际间教研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各校认真商讨活动事宜,集思广义,查找自己学校教研、教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师的教学困惑,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优势互补。这些活动,很好地利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直观、方便、简洁,为教师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学校的横向联系,激发了大家的教改积极性,广大教师都反映受益匪浅,活动实效显著。
(四)以“校本教研”为土壤,强化教研组建设,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机制,强调的是以校为本,它基于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更新和自我觉醒。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主要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组内同伴的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单位,也是校本教研的基地。为了深入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经常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每个教研组的实际,突出学科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同时还规划推进本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组织本组教师经常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并规划如何发挥组内骨干教师的作用、如何培养好新教师等,使各学校的教研组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力求上进、互帮互助的风气,从而推动教研组建设,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五)以“课堂研究”为焦点,聚焦主题研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我们把在教学调研、随堂听课中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教研活动的主题,以“课堂研究”为焦点,以一定的课型为例,展开一系列主题研讨,使每一次教研活动主题明确、清晰,避免教研活动“搞形式、走过场”的浪费,使教师真正学到东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英语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NSE教材中的词汇教学策略”“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如何避免学习英语初始阶段的两极分化”“如何提高后20%学生的成绩”等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主题。在开展活动前,我们让有关人员围绕主题撰写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开课教师在备课、上课、说课中围绕该主题实施行动研究,研讨中大家发表观点,针对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展开研讨,而不是发表空洞的议论,从而使“研”变成“用”,实现教研的价值。 (六)以“课题研究”为契点,提升实践性知识,凸显教科研功能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课题研究可以让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剖析和诊断,以此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日常教学存在着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它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具有感性、零散性、意向化、内隐和默会的特点。这些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如案例分析、反思、心得、叙事、论文等,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追本溯源,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我县“课题管理网”的建立,为教师实施课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课题博客是课题组人员基于一个共同主题和共同利益的集体操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注册网名和密码进入管理中心,然后发表文章、修改文章或回复文章等,可以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各类原始资料。用博客来实现课题过程的管理,可以让研究更直接、便利地回顾、追溯自己的研究过程,并通过积极反思、修正来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教科研功能。
(七)以“网络研讨”为平台,共享优质资源,构建片区教研媒介
在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专业的教育网站、学校网站、教师个人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学习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1.网上磨课评课。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各个教研组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开展了一种一课多磨的连环式校本研修活动——由同一教师经几次反思、几次实践后形成的“经验+反思=成长”的连环跟进式网上校本研训。这种借助网络进行磨课的方式,使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专家、名师的指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海盐教师优视网和学校网的评课平台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研究的课堂视频。
2.网上主题论坛和研讨。教师的成长基于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每一位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并从中提炼出那些对推动实际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牵动作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的共同提高。每星期由组内一个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发表一篇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章,组内其他人员对文章进行浏览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科人员也可以参加讨论。这样的研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渠道更多,学习的针对性也更强了。
3.教育博客。自2005年“海盐教师博客网”建立以来,在八年多的时间里,一个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庞大博客群体一直活跃在网上,上博客、写日记、做研究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以教师博客为载体的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我县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以“网络研讨”为平台的研修方式,倡导了一种开放的、良好的、具有分享心态的学术交流氛围,构建了片区教研的媒介,培养了教师善于学习交流、敢于发表展示、勇于反思积累的研究习惯和研究精神,有利于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我县组建前的片区教研活动主要是根据区域地理分布特点组织的教研活动,大多采用集中定点的教研方式,由某一学校牵头,组织邻近学校的教师来观摩学习研讨。但当时由于交通、距离、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一所学校往往只能选派一到两名教师参加,因此教研活动影响范围较小,效果也不够理想。另外,片区教研一般都采用一个中心学校带几所周边学校的形式,因此其分布较广,划分较小,片区与片区之间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缺乏相互联系和交流,难以做到点面结合,教研水平区域不均衡。
对组建前的片区教研活动的调查发现: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很大限制,教研风气也不够浓厚,教研活动在经常性、连续性、广泛性和时效性上都受到较大影响。因此,组建前片区教研活动作为一种活动组织形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功能上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规模太小,价值不够体现;计划性、系统性不强;缺乏专业引领,活动的学术水平不高;城乡差异大,区域不平衡;活动流于形式,质量和效率较低;等等。鉴于管理幅度过大,又局限于地理和交通的条件,以县级教研室原有的力量很难保证经常对每所学校进行持续深入的指导。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教师对教研活动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对教研机构提出了新课题。教师需要通过教研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需要通过教研活动来学习、研究、感悟课改中的困惑和问题,课改中产生的各种经验也需要通过教研活动来交流、分享。然而,县级及以上的教研活动往往满足不了教师的需要,校级的教研活动水平又不高、解决不了自身的问题。因此,片区教研活动的重组成为了课改工作的重心。
二、片区教研的概念界定与价值分析
所谓课改后的“片区教研”,就是以“优势学校”为轴心,把学校按地域就近划分为较大的“片”,优势学校为“片头”,把相关工作分解到“片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新模式。由于加入了“优势学校引领”这个新的内涵,又采用整体参与、少数移动、分片进行、城乡互动的教研活动模式,其保证了教研活动的全员性、互补性、连续性、时效性,有利于在优势学校引领下,实现所有学校的整体均衡发展。片区教研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城乡教学互助,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教研活动的开展,探索了一条新路。这种教研活动还体现了教研重心下移、教研中心转移、教研阵地前移的特点,构建了“县教研室—片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体系,形成三级教研上下联动、平行互动的格局。
我们通过教研员组织“学科中心组”成员,深入课堂进行调研,实施“菜单式”加“订单式”的服务方式,采取集中调研视导与学科分散指导相结合,构建了片区教研新体系,促进区域内交流与共享,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在片区教研活动中我们首先做到按计划进行:由教研员组织片区负责人和片区学校按学期制订出活动计划。在片区活动的安排上做到“四定”:定主题、定人员、定时间和定地点。其次,片区教研活动研究的内容以校本问题为主。我们对片区内学校普遍的、突出的、急需解决的校本问题进行排查、整理和筛选,确定问题系列,进行针对性研讨。在近几年的活动中涉及较多的问题主要有:师资提高方面的,如理论学习、基础知识培训、课标教材解读、具体疑难教学问题的处置方式等;教学方面的,如不同教学方式的运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问题行为的矫治等;教学管理方面的,如课程的开设、教学“六个一”活动的执行、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等。再次,片区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有横向的围绕一定主题的教师开课、说课、评课和主题研讨,也有纵向的同一学科、不同年级教师的讨论学习;有以片校为单位的优质课和双高课评比和青年教师比武,也有名师学科带头人的课堂展示和送教活动,还有围绕片校的教研组建设等问题开展的专题研究和学科基地活动。
由于布局合理,组织严谨,活动针对性强,学校和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其优势和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规模适中,适合组织活动。一个片区一般有4~5所学校,若以年级、学科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几乎人人可以参与。其次,活动耗时较短,增加了研讨的可能性和经常性。片区的学校相隔距离比较近,便于灵活确定教研活动的时间,更容易统一,很好地解决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再次,帮助指导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由于采用城乡混合区域划片,能够体现不同地域的一线教学特殊性,便于梳理解决普遍性的问题,利于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别。由于强化教研和教学实际工作的结合,提高了活动实效。我们在片区教研活动中,倡导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主动发展的观念,方式上不仅仅停留于教研活动的形式,而是重在强调将教学研究与日常教学实践结合,目的是利用教研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实现研讨与课堂教学同步。另外,突出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均衡发展。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和送教课及城乡结对活动,方式上充分利用各校的力量,使优秀资源得以共享,从而发挥辐射作用,促进各校均衡发展。最后,教研聚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育质量。片区教研活动的特点就是一人上课,众人参与,课前研讨,课后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开课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听课教师及评课教师的教材分析、处理和评价的能力。我们紧紧围绕教师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主题式的研究,有利于真正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经过抽样调查发现,片区教研活动很好地带动了全县教研工作,使全县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教研氛围,尤其对一些平时对外学习交流少的学校颇具实效。近年来县教研室从抓教师的提高、抓课堂有效性入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片区教研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课改氛围,解决了从师资提高到课堂优化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打开了海盐课改的新局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片区教研组织形式
我县的教研组织由三大块组成。
第一块是由教研室领导小组、学科中心组、片教研组织、学校教研工作小组构成的“金字塔式”组织。为了能够使教研活动顺利进行,并且保质保量,我们首先在各学校建立教研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研工作的组织;然后由县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包括学科中心组)对本县的学科教研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再把全县的学校按不同的区域分成几个片组,每个片组建立自己片区的教研组织;最后是每所学校的教研组负责学校具体的教研活动安排。我县初中共分成三个片:沈荡片(含实验中学、沈荡中学、百步中学、横港中学、于城中学);武原片(含武原中学、武原镇中学、滨海中学、博才实验学校、元通中学),澉通片(含秦山中学、澉浦中学、通元中学、石泉中学)。每一个片各自建立了相应的教研组织(片组长、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层层落实。 第二块是我们还在一些具有优势学科的学校建立学科基地。由学科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组成专家组,通过举办培训、学科课堂展示、研讨和调研,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如图1。
第三块是由城乡结对学校建立各自的“平行式”教研组。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我们还实行了城乡学校结对制度,即由城镇中学分别与一所或者几所农村学校结对,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结对的过程中,建立能够相互沟通和提高的教研组织,帮助农村学校提高教研水平,如图2。例如,博才实验学校和横港中学、通元中学、武原镇中学结对,武原中学和石泉中学、澉浦中学、沈荡中学、百步中学、秦山中学结对;实验中学和于城中学、滨海中学、元通中学结对。城镇学校还派遣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则派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通过这种双向的形式来提高教研和管理水平。
四、片区教研活动的工作策略
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我县片组教研活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研活动方式,从多元、特色、均衡、实效入手,采取多样、新颖的教研活动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县教研工作的发展,形成了以下工作策略。
(一)以“学科基地”为示范,拓展学习交流,发挥辐射作用
我们的学科基地集中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是我县的强势学科阵地,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处于领先的地位,有着优质、丰富的教研资源。学科基地自从成立以来,开展了大量的专题研究活动,它不仅在课程实验中做好各种培训工作,而且在培训中承担了重要的讲课任务,成为我县学科教师活动的中心。在这些培训和主题研讨活动中,广大教师学到了不少知识,解决了许多困惑。例如,在英语学科NSE新教材的使用之初,许多教师觉得困难重重,不知如何着手,是学科基地组织了一轮又一轮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培训、学习、听课、研讨等活动,许多教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可以说学科基地是全县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课程改革的实验中心、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它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了学科教学和教研组的建设,拓展了学习交流,也为校际互动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
(二)以“学科中心组”为引领,深化研讨活动,推动共同发展
以教研员为中心的“学科中心组”人员,大多是一线的骨干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在片区教研活动中起着专业引领的作用。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学期有计划地选派“学科中心组”的教师去省市各地参加业务培训,给他们及时“充电”,为他们搭建专业成长的舞台。同时邀请专家教师来校,把教育前沿的信息、独到的见解、鲜明的观点、实用的做法呈现给教师,使教师能在教学中运用和实践,从而深化研讨活动。每个学期都组织 “学科中心组”人员送教下乡,通过开课、说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对农村中学的教学和科研起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掀起了农村中学的教研热潮。“学科中心组”人员还每学期在学科基地为广大教师作讲座或培训,对基层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成长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科中心组”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新人员,扩大这支核心队伍的影响力,推动共同发展。
(三)以“校际结对”为途径,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均衡发展
在片区教研活动中,我们还注重校际间的交流。校际结对互动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教研模式。片区各校都采用了“专题讲座论坛、专家团队实作指导、公开展示”等方式,开展了频繁的校际交流活动。通过“校际结对”“师徒结对”等方式,既促进横向交流,又关注纵向辐射。如城镇中学的优秀教师与农村中学的青年教师结对,同一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分别展示同年级、同学科的公开课,供学科教师评析研讨,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以达到各校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为使校际间教研收到实效,在活动中各校认真商讨活动事宜,集思广义,查找自己学校教研、教改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师的教学困惑,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优势互补。这些活动,很好地利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直观、方便、简洁,为教师开阔了视野,拓展了学校的横向联系,激发了大家的教改积极性,广大教师都反映受益匪浅,活动实效显著。
(四)以“校本教研”为土壤,强化教研组建设,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机制,强调的是以校为本,它基于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更新和自我觉醒。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是推进新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主要通过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组内同伴的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单位,也是校本教研的基地。为了深入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经常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每个教研组的实际,突出学科特点,开展有特色的教研活动。教研组同时还规划推进本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组织本组教师经常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并规划如何发挥组内骨干教师的作用、如何培养好新教师等,使各学校的教研组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力求上进、互帮互助的风气,从而推动教研组建设,加速教师专业成长。
(五)以“课堂研究”为焦点,聚焦主题研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我们把在教学调研、随堂听课中发现的问题,提升为教研活动的主题,以“课堂研究”为焦点,以一定的课型为例,展开一系列主题研讨,使每一次教研活动主题明确、清晰,避免教研活动“搞形式、走过场”的浪费,使教师真正学到东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如英语学科新课程实施过程中“NSE教材中的词汇教学策略”“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效结合”“如何避免学习英语初始阶段的两极分化”“如何提高后20%学生的成绩”等都是很值得探讨的主题。在开展活动前,我们让有关人员围绕主题撰写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和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困惑。开课教师在备课、上课、说课中围绕该主题实施行动研究,研讨中大家发表观点,针对具体的、可操作的问题展开研讨,而不是发表空洞的议论,从而使“研”变成“用”,实现教研的价值。 (六)以“课题研究”为契点,提升实践性知识,凸显教科研功能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课题研究可以让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剖析和诊断,以此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日常教学存在着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它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具有感性、零散性、意向化、内隐和默会的特点。这些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如案例分析、反思、心得、叙事、论文等,通过课题研究可以追本溯源,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我县“课题管理网”的建立,为教师实施课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课题博客是课题组人员基于一个共同主题和共同利益的集体操作。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注册网名和密码进入管理中心,然后发表文章、修改文章或回复文章等,可以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各类原始资料。用博客来实现课题过程的管理,可以让研究更直接、便利地回顾、追溯自己的研究过程,并通过积极反思、修正来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更好地发挥教科研功能。
(七)以“网络研讨”为平台,共享优质资源,构建片区教研媒介
在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专业的教育网站、学校网站、教师个人网站提供的资源异常丰富,利用网络学习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1.网上磨课评课。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各个教研组根据不同的研究主题,开展了一种一课多磨的连环式校本研修活动——由同一教师经几次反思、几次实践后形成的“经验+反思=成长”的连环跟进式网上校本研训。这种借助网络进行磨课的方式,使广大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专家、名师的指点,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共赢。海盐教师优视网和学校网的评课平台为各学科教师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研究的课堂视频。
2.网上主题论坛和研讨。教师的成长基于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每一位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并从中提炼出那些对推动实际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有牵动作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的共同提高。每星期由组内一个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发表一篇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章,组内其他人员对文章进行浏览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科人员也可以参加讨论。这样的研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师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学习渠道更多,学习的针对性也更强了。
3.教育博客。自2005年“海盐教师博客网”建立以来,在八年多的时间里,一个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庞大博客群体一直活跃在网上,上博客、写日记、做研究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以教师博客为载体的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我县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以“网络研讨”为平台的研修方式,倡导了一种开放的、良好的、具有分享心态的学术交流氛围,构建了片区教研的媒介,培养了教师善于学习交流、敢于发表展示、勇于反思积累的研究习惯和研究精神,有利于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