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户籍政策的出台主要为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城市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城乡户籍层级结构下,大量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固守农村户籍,不愿意落户中小城市。这主要基于就业流向与落户导向相悖的现实以及形成于农耕文明的归属依赖、形成于熟人社会的传统支持诉求。在城市与农村推拉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形成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户籍的固守现象。为此,政府应缩小不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打破新生代农民工落户城市的非制度壁垒、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从而推进此群体的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新户籍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农村户籍
国务院于2014年7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放宽条件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城市发展。伴随着《意见》的实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新型落户政策以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但由于就业流向呈现出与落户导向的巨大反差,推动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的进展远远偏离政策预想,新户籍政策未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的促动力,这一群体最终选择固守农村户籍。伴随着日趋放开的中小城市落户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究竟是何动因固守农村户籍?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结构又存在怎样的传导机制?新户籍政策如何重获实施价值?在目前的相关研究范畴内,大多分析缺乏对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行动效果不佳的反思,也缺少对底层行动的关怀。本文聚焦于新户籍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经验事实,从户籍的核心价值与管理意义出发,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体意愿,着眼于未来中国城镇化的趋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外在现象与内在逻辑做一定的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镜像
作为主要流动人口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4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旨在引导农民工到中小城市落户,但户籍新政实施以来并未得到很好的收效。经调查,作为新户籍政策实施的主要目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落户中小城市并未体现出太多的兴趣,其落户数量也并未因户籍新政的实施而增加,落户行动收效远未达到政策预期,新户籍政策实施任重道远。一边是宽松的中小城市落户政策,一边是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行为现象,充分显示出新农民工群体行动逻辑与政策顶层设计的背离,同时也呈现出张力。户籍新政下固守农村户籍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流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收入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类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与能力普遍高于其他農民工,但是因为就业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应的落户条件更高,因而难以落户就业地,无奈之下最终固守乡村户籍。第二类是流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类农民工在劳动分工中处于低层,他们的工作有着很强的变动性,其收入难以负担城市生活,最终固守农村户籍。第三类是本身就业于中小城市、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类农民工虽然可以选择落户就业地,但是由于较低的收入与匮乏的社会保障,最终仍选择固守农村户籍。
2010年国家计生委一项调查表明,愿意以放弃承包地为代价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民工仅有11%左右,而农民工也主要将省会城市或其他大城市作为落户地,而不是小城市或县城。2013年国家计生委另一专项调查显示,往往在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转为城市户籍的意愿越强,相对于普通省会城市,流向特大城市的农民工更愿意转为城市户籍;而流向中小城市的农民工则不愿意放弃承包地转为城市户籍。
二、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原因剖析
新户籍政策顶层设计的初衷,旨在引导农民工有序向中小城市转移,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而新生代农民工对落户行动的淡漠与选择固守农村户籍的行为都显示出现象背后有值得探索与思考的归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理性原因
就业流向与落户导向形成较大反差。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必然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从流向与意愿看,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的导向与现实状况存在差距。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流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城市越发达落户条件越严苛,即使是位处中东部地区的中等城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也往往形成就业容易落户难的困境。反观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大部分都是欠发达地区,落户虽容易,但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又难以容纳其就业。当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落户于远离就业地的中小城市时,这既不能便利他们的生活,也不能扭转其人户分离的情况,更不能增加社会福利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出于理性考虑只能固守农村户籍。
(二)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感性原因
1.形成于农耕文明的归属依赖
中国社会重视传统文化,而农耕文明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础对世世代代的农民工群体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乡土情怀已渗透于基因中。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哪怕在流动性极强的变革时代,新生代农民工仍受乡土情怀影响,行为与思维仍具有乡土文化的逻辑惯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城市、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文化的熏陶,但处于城市边缘地位的他们难以对流入地城市产生归属感。流动与变动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常态,作为乡土归属的重要载体,农村户籍能够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强大的情感依赖与心理归属。
2.熟人社会形成的传统支持诉求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社会是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基础上的,基于相似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归属形成熟人社会。从农村社会走到城市社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谋生过程中缺乏熟人支持网络,更没有向陌生人寻求支持的行为习惯。基于乡土文化的行为与思维逻辑惯性,他们不愿舍去既有的熟人网络,也无法再造新环境下的帮扶体系。面对工作不稳定、未来道路不明晰的生活,基于家乡户籍的传统支持体系给予了他们安全感与心理慰籍。
三、政策建议
目前新户籍政策旨在引导农民工有序向城市迁移,政策设计中主要体现出秩序与理性,忽视了农民工流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为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需更均衡,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需更强,同时与户籍相关的公共服务需配套完善,这样才能打破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非制度壁垒,全面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 (一) 不同城市均衡发展,重点增强中小城市户籍吸引力
大城市具有资源积聚效应,无论是就业机会还是公共服务水平都明显优于中小城市,这直接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落户大城市,不愿意落户中小城市。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应适当将大城市的资源向中小城市分流,尤其应重点扶持中小城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向中小城市迁移,国家还应在公共服务上对中小城市给予更多财政补贴,以增强中小城市户籍吸引力。
(二) 打破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非制度壁垒
大多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低收入的基本现实与城市生活高成本相悖,因此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更优惠的住房补贴政策,给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缴纳住房公积金。另外,可为在城市购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绿色通道。在职业培训上,政府应降低培训费,以此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应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使这一群体能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正是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导致农村人自我认同感较低,进一步影响其落户城市的意愿,他们普遍是自卑的。政府可通过心理赋权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的自信,从宣传上给予他们更多正能量,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落户城市的决心与动力。
参考文献
[1]任远.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 2):63.
[2]李骏,顾燕峰.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J].社会学研究,2011( 2):48.
[3]张翼.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1(2):14.
[4]彭希哲,郭秀云.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 人口研究,2007(4):6—8.
[5]郭秀云.户籍制度功能异化与渐进回归[J].社会科学,2016(2):64.
[6]秦立建,王震.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5): 101-106.
[7]刘庆乐.推拉理论、户籍制度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06):70-75.
[8]江立华,谷玉良,任树正.户籍制度改革:青年农民的认知、意愿与需求——基于湖北省黄冈市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02):56-62.
[9]任映红,车文君.乡村治理中的文化运行逻辑[J].理论探讨,2014(01):145-148.
[10]贺雪峰.新一代农民工能否回到农村去[J].经济导刊,2015(04):64-67.
(作者系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新户籍政策;新生代农民工;农村户籍
国务院于2014年7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放宽条件引导农民工向中小城市发展。伴随着《意见》的实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新型落户政策以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但由于就业流向呈现出与落户导向的巨大反差,推动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的进展远远偏离政策预想,新户籍政策未能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的促动力,这一群体最终选择固守农村户籍。伴随着日趋放开的中小城市落户政策,新生代农民工究竟是何动因固守农村户籍?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结构又存在怎样的传导机制?新户籍政策如何重获实施价值?在目前的相关研究范畴内,大多分析缺乏对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落户中小城市行动效果不佳的反思,也缺少对底层行动的关怀。本文聚焦于新户籍政策实施效果不佳的经验事实,从户籍的核心价值与管理意义出发,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体意愿,着眼于未来中国城镇化的趋势,对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外在现象与内在逻辑做一定的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镜像
作为主要流动人口的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014年7月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旨在引导农民工到中小城市落户,但户籍新政实施以来并未得到很好的收效。经调查,作为新户籍政策实施的主要目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落户中小城市并未体现出太多的兴趣,其落户数量也并未因户籍新政的实施而增加,落户行动收效远未达到政策预期,新户籍政策实施任重道远。一边是宽松的中小城市落户政策,一边是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行为现象,充分显示出新农民工群体行动逻辑与政策顶层设计的背离,同时也呈现出张力。户籍新政下固守农村户籍的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流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收入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类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与能力普遍高于其他農民工,但是因为就业于经济发达地区,相对应的落户条件更高,因而难以落户就业地,无奈之下最终固守乡村户籍。第二类是流向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类农民工在劳动分工中处于低层,他们的工作有着很强的变动性,其收入难以负担城市生活,最终固守农村户籍。第三类是本身就业于中小城市、收入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这类农民工虽然可以选择落户就业地,但是由于较低的收入与匮乏的社会保障,最终仍选择固守农村户籍。
2010年国家计生委一项调查表明,愿意以放弃承包地为代价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民工仅有11%左右,而农民工也主要将省会城市或其他大城市作为落户地,而不是小城市或县城。2013年国家计生委另一专项调查显示,往往在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转为城市户籍的意愿越强,相对于普通省会城市,流向特大城市的农民工更愿意转为城市户籍;而流向中小城市的农民工则不愿意放弃承包地转为城市户籍。
二、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原因剖析
新户籍政策顶层设计的初衷,旨在引导农民工有序向中小城市转移,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而新生代农民工对落户行动的淡漠与选择固守农村户籍的行为都显示出现象背后有值得探索与思考的归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理性原因
就业流向与落户导向形成较大反差。农民工向城市迁移必然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从流向与意愿看,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的导向与现实状况存在差距。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流向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城市越发达落户条件越严苛,即使是位处中东部地区的中等城市,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也往往形成就业容易落户难的困境。反观新生代农民工输出地,大部分都是欠发达地区,落户虽容易,但由于缺乏就业机会,又难以容纳其就业。当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落户于远离就业地的中小城市时,这既不能便利他们的生活,也不能扭转其人户分离的情况,更不能增加社会福利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出于理性考虑只能固守农村户籍。
(二)新生代农民工固守农村户籍的感性原因
1.形成于农耕文明的归属依赖
中国社会重视传统文化,而农耕文明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础对世世代代的农民工群体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乡土情怀已渗透于基因中。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哪怕在流动性极强的变革时代,新生代农民工仍受乡土情怀影响,行为与思维仍具有乡土文化的逻辑惯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城市、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文化的熏陶,但处于城市边缘地位的他们难以对流入地城市产生归属感。流动与变动是新生代农民工生活的常态,作为乡土归属的重要载体,农村户籍能够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强大的情感依赖与心理归属。
2.熟人社会形成的传统支持诉求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社会是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基础上的,基于相似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归属形成熟人社会。从农村社会走到城市社会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谋生过程中缺乏熟人支持网络,更没有向陌生人寻求支持的行为习惯。基于乡土文化的行为与思维逻辑惯性,他们不愿舍去既有的熟人网络,也无法再造新环境下的帮扶体系。面对工作不稳定、未来道路不明晰的生活,基于家乡户籍的传统支持体系给予了他们安全感与心理慰籍。
三、政策建议
目前新户籍政策旨在引导农民工有序向城市迁移,政策设计中主要体现出秩序与理性,忽视了农民工流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为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需更均衡,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能力需更强,同时与户籍相关的公共服务需配套完善,这样才能打破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非制度壁垒,全面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 (一) 不同城市均衡发展,重点增强中小城市户籍吸引力
大城市具有资源积聚效应,无论是就业机会还是公共服务水平都明显优于中小城市,这直接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落户大城市,不愿意落户中小城市。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道路上,应适当将大城市的资源向中小城市分流,尤其应重点扶持中小城市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为进一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向中小城市迁移,国家还应在公共服务上对中小城市给予更多财政补贴,以增强中小城市户籍吸引力。
(二) 打破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非制度壁垒
大多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低收入的基本现实与城市生活高成本相悖,因此國家以及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如更优惠的住房补贴政策,给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缴纳住房公积金。另外,可为在城市购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绿色通道。在职业培训上,政府应降低培训费,以此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重视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应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使这一群体能通过其他途径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正是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导致农村人自我认同感较低,进一步影响其落户城市的意愿,他们普遍是自卑的。政府可通过心理赋权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的自信,从宣传上给予他们更多正能量,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落户城市的决心与动力。
参考文献
[1]任远.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 2):63.
[2]李骏,顾燕峰.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J].社会学研究,2011( 2):48.
[3]张翼.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1(2):14.
[4]彭希哲,郭秀云.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J]. 人口研究,2007(4):6—8.
[5]郭秀云.户籍制度功能异化与渐进回归[J].社会科学,2016(2):64.
[6]秦立建,王震.农民工城镇户籍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5): 101-106.
[7]刘庆乐.推拉理论、户籍制度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06):70-75.
[8]江立华,谷玉良,任树正.户籍制度改革:青年农民的认知、意愿与需求——基于湖北省黄冈市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5(02):56-62.
[9]任映红,车文君.乡村治理中的文化运行逻辑[J].理论探讨,2014(01):145-148.
[10]贺雪峰.新一代农民工能否回到农村去[J].经济导刊,2015(04):64-67.
(作者系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